中学教育心理学全本.docx
《中学教育心理学全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心理学全本.docx(4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学教育心理学全本中学教化心理学全本 本文关键词:全本,教化心理学,中学中学教化心理学全本 本文简介:第一章教化心理学概述1、教化心理学的探讨对象教化心理学是探讨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属于心理学的应用学科之一,是心理学与教化学的交叉学科。A、详细探讨对象拥有自身独特的探讨课题,即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中学教化心理学全本 本文内容:第一章教化心理学概述1、教化心理学的探讨对象教化心理学是探讨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属于心理学的应用学科之一,是心理学与教化学的交叉学科。A、详细探讨对
2、象拥有自身独特的探讨课题,即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依据这些规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供应学习资源、支配学习活动、设计师生互动过程、管理学习过程等),促进学生学习。2、教化心理学的探讨内容教化心理学的详细探讨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而绽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老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学生: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二是个体差异
3、,包括从前的学问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爱好和须要等差异,这是全部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老师:老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学问、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需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和探讨为基础。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物质环境包括: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社会环境包括: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3、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
4、情境中通过与老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学问、技能和看法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化心理学探讨的核心内容。4、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沟通,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思索、探究和发觉,使其获得学问、技能和看法。5、评价/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料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6、教心学的内容体系: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老师心理。其次节教化心理学的作用1、教化心理学对教化教学实践具有描述、说明、预料和限制的作用。一、帮助老师精确地了解问题二、为
5、实际教学供应科学的理论指导三、帮助老师预料并干预学生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探讨第三节教化心理学探讨的基本方法心理学探讨的基本任务是探究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详细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说明和说明、预料和限制三个方面。目前从事教化心理学课题探讨已经有很多方法可供采纳。概括起来,教化心理学探讨的基本方法有如下几种:一、视察法视察法也称自然视察法,它是在教化过程中干脆视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改变。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主要优点是被视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视察法可作为一种科学探讨的前期探讨,可以先用来发觉问题和现象,可供探讨者在此基础上采纳其他方法进行深化的
6、探讨。视察法是教化心理学探讨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其主要缺点是视察资料的质量简单受视察者实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它只能有助于探讨者了解事实现象,而不能说明其缘由是什么。即只能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不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为了使视察客观、精确起见,视察者应留意下列几点:(1)每次视察不太广泛。最好只视察少数或一种行为;(2)所视察的行为须事先明确规定;(3)视察时应随时记录,或利用录音、录像帮助;(4)每次宜用较短的时间,对同一类行为。可做多次重复视察,即采纳“时间取样”(timesampling)方式进行。二、试验法试验法是心理科学探讨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它是在有意限制某些
7、因素的条件下,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方法。事实上试验也是一种视察只不过是有限制的视察。试验法不仅有助于探讨者提示“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能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根源“为什么”。试验法有试验室试验法和自然试验法。试验室试验法,是在特设的试验室内利用肯定的仪器进行心理试验。通过试验可以获得人的心理现象的某些科学依据。所谓自然试验法,就是在自然的状况下即教化情境下创设限制某些条件,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而进行探讨的方法。自然试验法有视察法和试验法的优点,既是主动创设条件。又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因此,它是在教化实践领域内探讨学生心理最常用和最适用的方法。教化心理的试验探讨一般采纳自然试验法。教化心理试验的基本组
8、织形式一般分为三种:(1)单组试验形式;(2)等组试验形式;(3)循环组试验形式。三、调查法调查法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切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凋查者自由表达其看法或看法的一种方法。调查法的途径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通过谈话要求学生本人作口头回答;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平常在家中的状况;通过查阅资料(如班级鉴定、老师评语、学生的作业等)进行分析。教化心理学某些课题的调查探讨常采纳问卷法去搜集资料。问卷法(questionnairemethod)系霍尔所创。它有很多优点,主要是简便易行;取样大,探讨的被试具有广泛性与代表性;由于样组扩大。可以抵消一些中间变量的影响;探讨结果的统计处理具有科
9、学性等。目前采纳问卷法的较多。为了发挥它的优点,应用时可作如下改进:(1)问卷试题不宜过多,可以适当加大,但必需紧紧围绕主题拟题;(2)问卷题目内容应生动好玩,使被试情愿回答。回答须简洁;(3)被试应依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回答,尽量避开明白主试的意图;(4)一套问卷题。中间应加入肯定量的测试被试回答是否真实的题目;(5)问卷材料的选择须严格和客观,应通过预料进行效度和信度的检验。四、个案探讨法个案探讨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个案探讨法的优点是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其缺点是所收集的资料往往缺乏牢靠性。目前教化心理探讨中有时采纳临床法,也是以少数人或个别人为探讨对象,基本上也是
10、一种个案探讨的方法。五、教化阅历总结法教化阅历总结是指教化工作者对平常自己工作阅历作出的总结。这在历史上是早就有的一种探讨方法。第三节教化心理学的发展概况A、心理学思想与教化的早期结合我国古代有孔子、孟子、荀子。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强调教化与灵魂(心灵)的联系,(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1719世纪,夸美纽斯“人只有凭借教化才能成其为人”19世纪瑞士的教化家裴斯塔洛齐“教化心理学化”19世纪德国的教化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化方法应以心理学为基础。B、教化心理学的诞生1877年俄罗斯卡普杰列夫发表教化心理学,这是最早以教化心理学命名的书。德国冯特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高校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11、心理学试验室。桑代克致力于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领域的探讨先驱。他是教化心理学的开山鼻祖,并被誉为“教化心理学之父”。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头以前)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化心理学一书,西方第一本以教化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使教化心理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2、乌申斯基,人是教化的对象,俄罗斯教化心理学的奠基人(1868)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头到50年头末)弗洛伊德、程序教学、维果斯基西方教化心理学汲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头到73年头末)布鲁纳、赞可夫、巴甫洛夫西方教心学较注意结合教化实际,注意为学校教化服务。四、完善时期(20
12、世纪80年头以后)布鲁纳11014年总结教化心理学四方面探讨成果主动性探讨反思性探讨合作性探讨社会文化探讨五、我国教化心理学的发展1、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化心理学教科书。2、73年头后期复苏、旺盛其次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化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诞生、成熟、苍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改变。探讨表明,学生心理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依次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
13、)3幼儿期(36、7岁)4童年期(6、7岁11、12岁)5少年期(11、12岁14、15岁):半成熟,半无趣,独立性和依靠性、自觉性和无趣性错综的冲突。6青年期(14、15岁25岁):14、1517、18为青年初期,个体在生理、心理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已从“阅历型”向“理论型”的转化,起先出现辩证思维。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化含义1学习打算学习打算是指学生原有的学问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学问时,那些促进或阻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学习打算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
14、个维度。纵向的方面是指从诞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打算。横向的学习打算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2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奥地利,劳伦兹,鸟类习性探讨。已有探讨提出,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态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岁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当然,儿童的行为学习与动物的完全依靠本能的学习不同,即使错过了关键期,有的能经过补偿性学习仍有可能获得,只是难度要大得多。所以,我们应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刚好进行适当的教化,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
15、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感觉运动阶段(02岁):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二)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1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全部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谁知活动具有相对详细性;2思维的不行逆性等。(三)详细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主要有如下特征:1多维思维抽象概念守恒概念2思维的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主义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记)4详细逻辑推理(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命题之间的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敏捷性。二、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
16、段特征(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加,认知与情感、特性得到协调发展。(二)中学生视察力发展的特点目的更明确,长久性明显发展,精确性提高,概括性更强。(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理解记忆成主要的记忆方法,抽象记忆占优势。(四)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1、初中生情感发展的特点: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自相冲突的情感;少年的热忱与冲动;选择性友情的建立;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2、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特性化的情感;浪漫主义的热忱。(五)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比小学生更具社会性,在很大程度
17、上取决于社会和环境以及同伴关系的影响。2、中学阶段是志向、动机和爱好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3、易走向极端;4、是一个过渡时期,希望受人重视,把他们当成大人,当成社会的一员。三、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一)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所以,各门详细学科的教学都应探讨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发展水平,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大量的探讨表明,通过适当的教化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
18、。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肯定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三)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肯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驾驭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状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事实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它的提出说明白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化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日已达到发展水平,还应当看到他仍处于形成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对教化的
19、意义:支架式教学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一、人格的发展(一)人格的含义人格,又称特性,是指确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分的综合心理特征。(二)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埃里克森)1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岁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四周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看法,培育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愧感与怀疑(2岁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岁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18岁):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实力、信仰及活动阅历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样性形象。其他三个阶段分别是:密切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20、);自我整合对无望感(成年晚期)。(三)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因素1家庭教养模式:(鲍姆宁曾依据限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成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2学校教化: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老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3同辈群体:同父母的关系相比,中学生与同龄伙伴的交往更加自由和同等。二、自我意识的发展(一)含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四周事物的关系的相识。自我意识是特性和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概念。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相识,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实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二是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
21、的自我体验,如自尊、自爱、骄傲、自卑及自暴自弃等;三是自我监控,属于对自己的意志限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整和自我追求等。自我监控的作用有激发作用、抑制作用。(二)自我意识的发展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验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1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儿童1岁末,起先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并在与成人交往中,根据自己的姓名、身体特征、行动和活动实力来看待自己,并作出肯定的评价。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2社会自我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他们从轻信成人的评价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自我评价的
22、独立性、原则性、批判性正在快速发展,对道德行为的推断实力也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对详细行为的评价发展到有肯定概括程度的评价。但他们的自我评价通常不涉及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自我的调整限制实力也较差,常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社会自我到少年期基本成熟。3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是在青年初期起先发展和形成的。青年起先形成自觉地根据肯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实力。通过对自我的发觉,产生独立的愿望,了解将来对自己的重要意义。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公正和全面,并具有社会道德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志向,追求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化含义认
23、知过程是指学生获得信息、做出安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实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一)认知方式的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与教化有明显关系的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场独立与场依存(这两个概念的提出者是赫尔曼威特金)具有场独立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作推断时经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具有场依存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2深思型与冲动型(这种认知方式是卡根提出的):冲动与深思的标准是反应时间与精确性。3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 教育 心理学 全本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