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篇.docx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篇 第一节 轴对称现象 一、教学目的 1、学问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通过观看、操作等活动,自主探求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理解对称轴的含义,感受数学的美。 2、过程与方法 经受观看、分析现实生活实例和典型图案的过程,熟悉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培育学生探究学问的力量与分析问题、思索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鼓舞他们感受美、观赏美、制造美,感悟数学学问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熟悉“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会找出简洁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难点:了解“轴对
2、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分和联系。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投影或演示各类具有轴对称特点的图案(如课本上所绘的图象或由学生课前收集的各类具有对称特点的图案)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观赏一组图片:风景秀丽的漓江山水,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生动形象的京剧脸谱,惟妙惟肖的民间剪纸,便利快捷的交通工具。这些图片美吗?那么教师告知你们一个隐秘,这些图片之所以这么美,是由于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特征-轴对称现象。 分析各类图案的特点,让学生经受观看和分析,感受到轴对称的美和特征,初步熟悉轴对称图形。PPT出示学习目标(全班齐读),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自学检测 1.(1)假如
3、把 个平面图形沿着 对折后,直线两旁的局部能够相互 ,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 。 (2)教师这里有一些图片,哪位同学能够结合这些图形再加深一下我们对概念的理解呢? 2.(1)假如 个平面图形沿 折叠后能够完全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这两个图形的 。 (2)同样,哪位同学能够结合这些图形再加深一下我们对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理解呢? 3.试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也具有轴对称特征的物体,并找出它的对称轴。进展学生想象力量,让学生感到具有轴对称特征的物体,它们都是关于一条直线形成对称。 (三)互动释疑 1.请大家认真观看!说说两组图片的不同之处和一样之处。 第一组 其次
4、组 请探究 “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分和联系。 轴对称图形 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区分 个图形 个图形 联系 1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局部能够 。2都有 。3假如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 ;假如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图形,那么这个图形就是 。 弄清晰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之间的外形和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是对一个图形而言,轴对称图形是一个具有特别外形的图形。它们都有沿某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的特征。 2、请找出下面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等腰三角形 长方形 等边三角形 正方形 五角
5、星 圆 归纳: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可能不止一条。 一个图形有多条对称轴时,它们相交于一点。 3.如图有四个大小相等的正方形组成“L”型图案。 (1)请你再添加一个正方形,使它变成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2)请你转变一个正方形的位置,使它变成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实际教学效果:通过与其他小组同学进展争论学习,各小组都对轴对称图形有深刻熟悉和理解。 (四)稳固提升 活动内容:进展适当的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一些练习,教师进展了一些必要的讲解,打好学生的学问技能的根底。 1、以下哪些是属于轴对称图形?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以下四组图片中有哪几组图形成轴对称? 3、0-9十个数字
6、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4、下面的字母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5、中国的汉字也非常注意对称美。猜一猜,这是什么字的一半? 6、如图:在33的正方形网格中,已有两个小正方形被涂上颜色若再将图中其余小正方形任意涂一个,使整个图案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共有( )种,请在下列图中画出来。比一比,谁的速度快! 7、下列图是由一张纸对折后(两局部完全重合)得到的,绽开折纸,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图形?先想一想,再拼一拼。 (五)课堂小结 今日我们经受观看和分析了现实生活实例和图案,了解了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有关对称的事例,熟悉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一些简洁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六)布置作业 (1)必做
7、题:习题5.1第1、3题 (2)选做题:动脑筋想一想,再亲自做一做,一张正方形纸片,如何只剪一刀,就得到一个十字形? 三、教学反思 1以教材为本,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握教材但又不被教材所束缚。 2给学生充分的展现自己才华的时机。 3留意改良方面:如给学生分组,把握教材的难度和重点,加强对学生的调控,备课要细致等,以利于后面的教学。 板书设计 5.1 轴对称现象 一、轴对称图形 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三、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分与联系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二 1.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2.1代入消元法 教学目标 1、了解解方程组的根本思想是消元。 2、了解代入法是消元的一种方法
8、。 3、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4、培育思维的敏捷性,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消元过程。 教学难点 敏捷消元使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本课。 接上节课问题,写出所得一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提问怎样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探究。 比拟此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_y46.41(_5.646.4 )_5.646.4与_y46.4比_y5.62较而由(2)可得y_5.6(3)。把(3)代入(1)。_y46.4中的y就是_5.6, 可得一元一次方程。想一想此题是否有其它解法?争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根本想法是什么? 15_y9例
9、1:解方程组 2y3_1 争论:怎样消去一个未知数? 解出此题并检验。 12_3y0例2:解方程组 25_7y1 争论:与例1比拟此题中是否有与y3_1类似的方程? 怎样解此题? 学生完成解题过程。 草稿纸上检验所得结果。 简要概括本课中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根本想法,根本步骤。介绍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三、练习 P27.练习题。 四、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习题2.2A组第1题。 后记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经受探究详细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获得探究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进一步进展符号感。 2.在详细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并能举出反
10、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例子。 3.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依据表格中的资料尝试对变化趋势进展初步的猜测。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沟通相结合。 【学习重难点】重点:能从表格的数据中分清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以及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状况。 难点:对表格所表达的两个变量关系的理解。 【学习过程】 模块一 预习反应 一、学习预备 1.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许多东西都在静静地发生变化。 你能从生活中举出一些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教材精读 1.请同学们观看思索,逐一答复下面的问题: 依据上表答复以下问题: (1)支撑物高度为70厘米时,小车下滑时间是多少
11、? (2)假如用h表示支撑物高度,t表示小车下滑时间,随着h渐渐变大,t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3)h每增加10厘米,t的变化状况一样吗? (4)估量当h=110厘米时,t的值是多少,你是怎样估量的? (5)随着支撑物高度h的变化,还有哪些量发生变化?哪些量始终不发生变化? 在小车下滑的过程中: 支撑物的高度h和小车下滑的时间t都在变化,它们都是 。其中小车下滑的时间t随支撑物的高度h的变化而变化。支撑物的高度h是 ,小车下滑的时间t是 。 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小车下滑的距离(木板的长度)始终 变化。像这种在变化过程中 的量叫做 。 我国从1949年到1999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如下(准确到0.01亿
12、): (1)假如用x表示时间,y表示我国人口总数,那么随着x的变化,y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2)X和y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3)从1949年起,时间每向后推移10年,我国人口是怎样的变化? (4)你能依据此表格猜测20xx年时我国人口将会是多少? 在人口统计数据中: 时间和人口数都在变化,它们都是 。其中人口数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是 ,人口数是 。 归纳:借助表格,我们可以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状况 模块二 合作探究 1.讨论说明,当每公顷钾肥和磷肥的施用量肯定时,土豆的产量与氮肥的施用量有如下关系: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13、(2)当氮肥的施用量是101千克/公顷时,土豆的产量是多少?假如不施氮肥呢? (3)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氮肥的施用量是多少时比拟相宜?说说你的理由。 (4)粗略说一说氮肥的施用量对土豆产量的影响。 模块三 形成提升 某电影院地面的一局部是扇形,座位按以下方式设置: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第5排、第6排各有多少个座位? (3)第n排有多少个 座位?请说明你的理由。 模块四 小结反思 一、本课学问 1. 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量,叫做假如一个变量y随另一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则把x叫做 ,y叫做 。即先发生变化的量叫做
14、 ,后发生变化或者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量叫做 。 2.常量:略 二、我的困惑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四 复习稳固解以下不等式: 5_+54_-12(1一3_)3_+20 p= 2(一3+_)3(_+2) (_+5)3(_-5)-6 先让学生板演、练习,然后师生共同点评、订正,指出解题中应留意的地方,复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有目的地思索,既可稳固已学内容,又为下面的新课做好铺垫。 提出问题2022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二级以上)的天数与全年天数之比到达55%。若到2022年这样的比值要超过70%,那么,2022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二级以上)的天数至少要增加多少天?选择学生感兴
15、趣的问题,可以激发学习热忱,此题既承上启下,又能增加学生的应用意识。 解决问题1、2022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是多少? 2、用_表示2022年增加的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则2022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是多少? 3、2022年共有多少天?与_有关的哪个式子的值应超过70%?这个式子表示什么? 4、怎样解不等式在学生争论后,教师做解题过程示范。 5、比拟解这个不等式与解方程的步骤,两者有什么不同吗? 在学生充分争论的根底上,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只是不等式两边同乘以(或除以)一个数时,要留意不等号的方向。解一元一次方程,要依据等式的性质,将方程逐步化为_-
16、a的形式;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则要依据不等式的性质,将不等式逐步化为_a或_a)的形式。一连串的问题引发学生阵阵思索。 展现整个解题过程,有利于学生发觉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初步感知实际问题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 让学生自己争论总结,即可渗透类比思想,又能把握留意点。 稳固新知1、解以下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1)(2)2、。当_或y满意什么条件时,以下关系成立? (1)2(_+1)大于或等于1; (2)4_与7的和不小于6; (3)y与1的差不大于2y与3的差; (4)3y与7的和的小于-2.学会举一反三,稳固已学学问。a)的形式。一连串的问题引发学生阵阵思索。展现
17、整个解题过程,有利于学生发觉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初步感知实际问题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让学生自己争论总结,即可渗透类比思想,又能把握留意点。稳固新知1、解以下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1)(2)2、。当_或y满意什么条件时,以下关系成立?(1)2(_+1)大于或等于1;(2)4_与7的和不小于6;(3)y与1的差不大于2y与3的差;(4)3y与7的和的小于-2.学会举一反三,稳固已学学问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五 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1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结合实例,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概念。 2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会化生疏为熟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七年 级数 下册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