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教案参考(9篇).docx
《七年级数学教案参考(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数学教案参考(9篇).docx(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七年级数学教案参考(9篇)新 书包范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把握数轴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教学重点:数轴的概念。 教学难点:从直观熟悉到理性熟悉,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现课本P7的“问题”(学生画图) (二)合作沟通,解读探究 师:对比大家画的图,为了使表达更清晰,我们把0左右两边的数分别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即用始终线上的点把正数、负数、0都表示出来,也就是本节要学的内容数轴。 【点拨】(1)引导学生学会画数轴。 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 其次步:规定
2、从原点向右的方向为正(左边为负方向)。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据状况而定)。 第四步:拿出教学温度计,由学生观看温度计的构造和数轴的构造是否有共同之处。 比照思索原点相当于什么;正方向与什么全都;单位长度又是什么? (2)有了以上根底,我们可以来试着定义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做一做学生自己练习画出数轴。 试一试你能利用你自己画的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数4,1.5,-3,-2,0吗? 争论若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又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 小结整数在数轴上都能找到点表示
3、吗?分数呢? 可见,全部的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都在原点的左边,都在原点的右边。 (三)应用迁移,稳固提高 【例1】 以下所画数轴对不对?假如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例2】试一试:用你画的数轴上的点表示4,1.5,-3,-,0. 【例3】以下语句: 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整数;数轴是一条直线;数轴上的一个点只能表示一个数;数轴上找不到既不表示正数,又不表示负数的点;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都是有理数。正确的说法有() A.1个 B.2个C.3个D.4个 【例4】在数轴上表示-2 和1,并依据数轴指出全部大于-2 而小于1 的整数。 【例5】数轴上表示整数的点称为整点,某数轴的单位长度是1cm,若在这
4、个数轴上随便画出一条长为2023cm的线段AB,则线段AB盖住的整点有() A.1998个或1999个 B.1999个或2023个 C.2023个或2023个 D.2023个或2023个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数轴是特别重要的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它提醒了数和形的内在联系,为我们今后进一步讨论问题供应了新方法和新思想。大家要把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画出数轴。提示大家,全部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相关点来表示,但反过来并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 (五)课堂跟踪反应 夯实根底 1、规定了 、 、 的直线叫做数轴,全部的有理数都可从用 上的点来表示。 2.P从
5、数轴上原点开头,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5个单位长度,此时P点所表示的数是 。 3、把数轴上表示2的点移动5个单位长度后,所得的对应点表示的数是() A.7 B.-3 C.7或-3 D.不能确定 4、在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A.正数 B.负数 C.不是负数 D.不是正数 5、数轴上表示5和-5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但它们分别表示。 提升力量 6、与原点距离为3.5个单位长度的点有2个,它们分别是和。 7、画出一条数轴,并把以下数表示在数轴上: +2,-3,0.5,0,-4.5,4,3. 开放探究 8、在数轴上与-1相距3个单位长度的点有个,为;长为3个单位长度的木条
6、放在数轴上,最多能掩盖个整数点。 9、以下四个数中,在-2到0之间的数是() A.-1 B.1 C.-3 D.3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二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这个方程不像例l中的方程(1)那样简单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也就是只要将x1,2,3,4,代人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由于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根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
7、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 同学们动手试一试,大家发觉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由于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肯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这正是我们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三、稳固练习 1、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2、补充练习:检验以下各括号内的数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 (1)x3(x+2)6+x(x3,x4) (2)2y(y1)3(y1,y2) (3)5(x1)(x2)0(x0,x1,x2)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
8、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三 一、目标 1、用它们拼成各种外形不同的四边形,并计算它们的周长。 (鼓舞学生把长方形和等腰三角形拼和成各种图形,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2、教师提醒以上这些工作实际上是在进展整式的加减运算 3、回忆以上过程 思索:整式的加减运算要进展哪些工作? 生1:“去括号” 生2:“合并同类项” 师生小结:整式的加减实际上是“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综合应用, 二、提醒如何进展整式的加减运算 1、进展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假如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2、教学例二 例2 求2a2-4a+1与-3a2+2a-5的差。 (此题首先带着
9、学生依据题意列出式子,强调要把两个代数式看成整体,列式时应加上括号) 解:(2a2-4a+1)-(-3a2+2a-5) =2a2-4a+1+3a2-2a+5 =5a2-6a+6 3、拓展练习 (1)求多项式2x -3 +7与6x -5 -2的和。 提问:你有哪些计算方法?(可引导学生进展竖式计算,并在练习中留意竖式计算过程中需要留意什么?) (2)(-3x2 x +2)+(4x2 +3x -5) (3)(4a2 -3a )+(2a2 +a -1) (4)(x2 +5x 2 )-(x2 +3x -22) (5)2(1-a +a2)-3(2-a a2) 4、教学例3 先化简下式,再求值: (做此类
10、题目应先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般步骤: (1)去括号。 (2)合并同类项。 (3)代值) 解:5(3a2b ab2)-4(-ab2 +3a2b),其中=-2 ,=3 =15a2b 5ab2+4ab2 -12a2b) =3a2b ab2 三、小结 1、进展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假如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2、进展化简求值计算时 (1)去括号。 (2)合并同类项。 (3)代值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 四、布置作业 习题4.5 2. (3) ;4. (2);5.。 五、课后反思 省略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娴熟把握加减消元法; 2、能依据方程组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方法解方程
11、组, 3、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熟悉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教材中例4的数量关系较简单,是本课的难点。 学问重点能依据方程组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方法解方程组。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 1、复习提问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哪几种方法?它们的实质是什么? 2、播放动画西游记场景,配数学诗。 悟空顺风探妖踪,千里只行四分钟。 归时四分行六百,风速多少才称雄? 请一名学生解释诗歌大意:孙悟空顺风去查妖精的行踪,仅用4分钟就飞跃千里。逆风返回时4分钟走了600里,问风速是多少? 学生思索,依据题中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设悟空行走速度为x里/分,风速为y里/
12、分,则 你会解这个方程组吗?引例生动活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看、听、想的过程中愉悦地获得数学学问。 探究新知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级里沟通解法。 解法一:+,消去y,得8x=1600 x=200,代人,得y=50 原方程组的解为 解法二:-,消去x。以下略。 解法三:整体代入。由得:4x=1000-4y,代入,消去x。 同理,也可消去y。 解法四:化简原方程组为,再利用加减消元,或代入消元均可。 反思:试着从各个角度比拟“代入法”与“加减法”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同学间相互沟通)它们各适用于什么状况? 在学生答复的根底上,教师指出:当方程组中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肯定值是1或一个方程的常数项
13、为零时,用代入法较便利;当两个方程中,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肯定值相等或成整倍数时,用加减法较便利。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管采纳哪种方法,都可以获得它的解,但依据题目形式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可以削减弯路,加快速度使解题过程简洁提高正确率。 实际应用教材第109页例4。 2台大收割机和5台小收割机工作2小时收割小麦 3.6公顷,3台大收割机和2台小收割机工作5小时收割小麦8公顷,问:1台大收割机和1台小收割机1小时各收割小麦多少公顷? 分析: 问题1.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找出两个等量关系) 问题2.你能找出此题的等量关系吗? 2台大收割机2小时的工作量+5台小收割机2小时的工作
14、量=3.6 3台大收割机5小时的工作量+2台小收割机5小时的工作量=8 问题3.怎么表示2台大收割机2小时的工作量呢? 设1台大收割机1小时收割小麦x公顷,则 2台大收割机1小时收割小麦_公顷, 2台大收割机2小时收割小麦_公顷。 现在你能列出方程了吗? 解后反思:应用题中,如何化解较简单数量关系? 练习2:教科书第111页练习第3题应用题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小结与作业 小结提高在学生畅所欲言话收获的根底上,通过教师进展补充的方式进展。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8、做题:教科书112页习题8.2第5、7题。 9、选做题:教科书112页习题8.2第8题
15、。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良设想) 1、能依据教材编写思路,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制造性使用新教材中的问题情境(引入与111页练习3属同种数学模型),把教材中不动的问题情境转化为动的问题情境。 2、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地变为课堂学习的仆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为了给学生制造共性化的学习空间,鼓舞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通过例题分析、启发提问、集体争论等形式,使学生能精确而快速地确定解题方法从而突出了本课的重点、难点选择适当方法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七年级数
16、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会解含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把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根本步骤和方法,能依据方程的特点敏捷地选择解法。 2、过程与方法:经受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解法的探究过程,理解等式根本性质在解方程中的作用,学会通过观看,结合方程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思索方向进展新学问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解一元一次放的过程中,体验“化归”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根本步骤和方法。 难点: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和教师一起解方程: 并答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
17、般步骤和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请给同学们介绍纸草书(P95)。 问题: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试问这个 数是多少? 并引入让同学运用设未知数的方法,列出相应的方程。 并答复:这个方程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和教师一起完成解上述方程,并引入去分母。 例1、 例2、 活动:同学们,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有哪些?要留意哪些? 看一看你会不会错: (1)解方程: (2)解方程: 典型例题:解方程: 想一想:去分母时要留意什么问题? (1)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分母后如分子中含有两项,应将该分子添上括
18、号 选一选: 练一练:当m为何值时,整式和的值相等? 议一议:如何解方程: 留意区分: 1、把分母中的小数化为整数是利用分数的根本性质,是对单一的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而不是对于整个方程的左右两边同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 2、而去分母则是依据等式性质2,对方程的左右两边同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而不是对于一个单一的分数。 课堂小结: (1)怎样去分母?应在方程的左右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有没有疑问:不是最小公倍数行不行? (2)去分母的依据是什么? 等式性质2 (3)去分母的留意点是什么? 1、去分母时等式两边各项都要乘以最小公倍数,不行以漏乘。 2、假如分子
19、是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其分子为一个整体应加括号。 (4)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布置作业:P98,习题3.3第3题 补充作业:解方程: (1) (2)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六 学习目标: 1、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通过正。负数学习,培育学生应用数学学问的意识。 3、通过探究,渗透对立统一的辨证思想 学习重点: 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学习难点: 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 讲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学前预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它们,我们用正数和负数来分别表示它们。 问题1:“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数学教案 参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