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丙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docx
《20丙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丙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丙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一、生物学特性(-)种类和病毒分型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 HCV)引起的丙型肝炎曾被称为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 肝炎(PT-NANB)。病毒颗粒呈球形,有包膜,直径约55飞5nm。基因组为单正链线状RNA,长 度约为9.5kb。基因组由5端非编码区(5UTR)、编码区和3端非编码区(3UTR)组成。5端非 编码区是HCV基因组中最保守的序列,是设计诊断用PCR引用的首选部位。编码区仅含一个长 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一个大分子的多聚蛋白前体。该前体蛋白在病毒蛋白酶和宿主信号 肽酶的作用下切割产生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病毒的结构蛋
2、白包括核心蛋白C和包膜 蛋白El、E2o非结构蛋白包括NS2、NS3、NS4a、NS4b、NS5a和NS5b。对于3端非编码区的 功能尚不清楚,可能与病毒复制有一定关系。根据HCVNS5区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可将HCV分为6个基因型,11个亚型,即la、1b、 lc 2a、2b、2c 3a 3b、4a、5a 6ao其中,欧美流行株多为 la、lb 2a 2b 和 3a;中东地 区以4a为主;亚洲包括我国以lb、2a和2b亚型较为多见。(二)来源1989年,美国学者Choo等应用了分子克隆技术在实验室感染PT-NANB的黑猩猩血浆中首 次获得了病毒的cDNA克隆,测定了约70%的HCV基因序列,并
3、利用这些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为 抗原,检测到PT-NANB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此后,又获得了来自PT-NANB患者血清的病 毒全基因组序列,从而确定了 PT-NANB的病原体,并将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1991年,国际命 名委员会将其归类为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三)传染源主要传染源为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HCV携带者。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有更重要的传染 源意义。(四)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主要为输血及血制品传播。此外,亦可通过非输血隐性途径的微小创伤、性接触、 家庭密切接触及母婴接触进行传播。(五)易感性人群对HCV普遍易感染,同性恋、静脉注射者及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为高危人群。(六)潜伏期急性感染丙
4、型肝炎病毒03周,在外周血可检测到HCVRNA。通常,潜伏期为2、26周,平 均50d;输血感染者的潜伏期较短,约为733d,平均19d。出现临床症状时,仅50%70%患者 的抗一HCV阳性,3个月后约90%患者的抗一HCV阳转。(七)剂量一效应关系目前,尚未见有HCV对人体准确感染剂量的报道。HCV的感染主要与暴露途径和感染方式(二)辐射1 .风险点冽实验室筹建选址时未对周围辐射源进行排查,使用含辐射的仪器时未严格 管理,存在辐射源或辐射事故间接导致病原微生物屏障系统IB2 .预防控制措施实验室在筹建选址时对周边建筑群可能存在的辐射源进行严格排查。(三)施康清洗消毒剂I1 .风险点朝施康清洗
5、消毒剂I属于含氯消毒剂,有效氯的含用4. 55%5.55%,次氯 酸钠主要杀菌因子。含氯的消毒液会残留在空气中不挥发,长期使用会使人感痴 恶泣 对于有过敏体质的人,还容易引发过敏、哮喘等疾病。高浓度的含氯消毒剂对人的呼吸猫膜 和皮肤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可使人流泪、咳嗽,并刺激皮肤和黏膜,严重可发生氯气中毒。急 性中毒的出现躁动、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因窒I8死2 .安全防护措施按照使用说明,根据消毒对象不同配制不同的浓度,避免使用不必要的 高浓度的消毒液,稀释和使用时戴好手套,消毒后及时开窗通风,基本可规避消毒液对人体的 危害。(四)其他1 .风险点期实验室内的照明和声音(生物安全柜等)
6、有可能因强光和噪声对人员遗 损害。2 .安全防护措施对实验室的照明和声音等参数进行检测,确保合格,避免强光和噪声对 人员的损害。(四)实验室火灾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措施1 .风险点刎超负荷用电,电线过长。电器和电源老化、电器保养不良,如电缆的绝缘层瞰血用火不当引发火灾。仪器设备在不使用时未鼬原使用的仪器设备不是越懈壮易燃、易爆品处理、保存不当。不相容化学品没有正确隔离。在易燃物品和蒸汽附近有能产生火花的设备。通风系统不当或不充分2 .预防控制措施定期检查电器插座、电线绝缘层是否完好,保证用电负荷,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进行 有效区域隔离。实验室配备灭火器。放置在易取的地点,摆放部位张贴灭火器掠火器
7、用于挟 可控制的火灾,帮助人员撤离火场;对灭火器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有效使用。实验室需装设应急灯,所有出LI都有黑暗中可见的“紧急出口”橱;当出现紧急状况 时,实验室所有出口的锁必须处于开启状态,出口设计因保证不姓高危险区域能魄所有出口都能通向一个开放空间。走廊、流通区域不能放置障碍物,确保人员流动和灭火设备移动不受影响。在实验室工作区显著位置嬲捌S识实验室每年对工作人员进行消防知境II 包括消防器材的使用、火灾发生时应急行动等。五、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安全防护措施自然灾害可能导致的实验室紧急状况主要包括水灾和地震等。(一)水灾1 .风险识别灾可能导致实验室维护结构和设施损,实验室内感染性
8、材料随水外溢。2 .安全防护措施安全手册中制定实验室紧急事件应急案并对所有实验室人员进行墉。实验室一旦发生水灾报警时,应立刻停止工作。首先考虑实验室内感染性物质和人员的 转移。实验室负责人、中心主任根据条件及时采取对策,第一时间联南关消防人员。消防人 员应有防护措施,并在受过训练的实验室工作人员陪同下,进入实验室成感染性物质和人员 的安全转移工作。(二)地震风险退捌生地震等自然灾害会导致实验室维护结构和设施损,存人员受伤和 实验室感染性材料外溢的风险。风险控制措施实验室应采取措施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保证灾害发生后能窥全 撤离实验室,减少对人员和环境的影响。发生地震后,首先设立踉验室维护结构
9、20m范围内 的封锁区。其次,对封锁区进行消毒,然后由专业人员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堤下对实验室内部 环境边消毒边清理。如果保藏样品的容器没有被破坏,可把它安全转移到其他安全的实验室存 放。如果保藏样品的容器已被破坏和发生外溢,应立即用可靠方法进行彻懈毒灭菌六、生物安全及其它紧急事件(事故)处理豳(-)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事故)处理措施当生物安全柜出现持续压时,应立即停止操作,通知运行保障人员采取措施恢复负压。 如果不能及时恢复和保持负压,应停止实验。发生此类事故或发生意外停电,皿僚性 物质暴露潜在危险的事故和污染时,工作人员除了采取紧急措施外,述立即报贫验室安全 负责人,组织对实验室进行案离心过程
10、中离心管破裂时,应马上关闭电源,让离心机停止工作,并&30min。然后 缓慢打开离心机盖,将离心杯平稳地拿到生物安全柜中。如果发生泄漏,用设的次氯酸钠消毒 液灌入离心背腔体中消毒的30min,然后弃去消毒液和离心管碎片,将离心杯清洗后擦干。发生污染物破溅或溢出时,立即用清洁布或吸水纸覆盖污染处,并倒1025倍稀释的 施康消毒液,作用至少30min,方可清理全部污染物,用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所有嬲乍 过程中都应戴手套。如果发生大范围污染物扩散事故时,应立即通知实验室主管领和安全负 责人到达事故现场。待其查清情况,确定消毒方案,并组织对实验室进行霸隧若发生针头刺伤或血液样本溅洒从而污染人员、器具或
11、环境等,应及时采取有效消毒处理措施。被采血针头刺伤应立即用肥皂和大量流水冲洗,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并用75% 酒精或碘附等有效消毒剂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皮肤污染立即用肥皂和大量流水冲洗污染部位,并用75%酒精或碘附等有效消毒剂对 伤口进行消毒处理。黏膜污染用大量流水或生理盐水冲洗污染部位。物品污染那煮沸的物品煮沸20min后清洗;对不能煮沸的衣服可用1%漂白粉或0.5% 过氧乙酸浸泡2h后再用清水洗涤。地面、墙面等环境污染可用3%漂白粉或2%过氧乙酸喷雾或擦洗2次。(二)其他紧急事件(事故)处理措施在制定的应急预案中应包括消防人员和其他紧急救助人员。应事先告知他们哪些房间有潜 在的感染性物
12、质,让他们熟悉实验室的布局和设备。在实验室发生不可控制的火灾、水灾、爆 炸或其他危险情况时,为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要进行紧急撤离。所有实验室人员须了解紧急 撤离的行动计划、撤离路线和集合地点。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紧急撤离演习,包括急救设备使用 和采取相应急救措施。(三)生物安全及其他紧急事件(事故)报告和记录发生生物安全紧急事件时,在紧急处理的同时必须立即向主管领导和生物安全委员会报 告。对于意外和事故必须进行登记,详细记录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处理方法及过程, 包括专家赴现场指导和处理的情况。七、生物安全和生活安全保障风险管理(-)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依据风险评估所依据的数据及拟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
13、、安全操作规程等均应以国家卫生和计划 生育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机构或行业权威机构发布的指南、标准等为依 据。(二)危险发生的概率评估(见表7-2)表7-2丙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危险发生的概率评估户二一1一 发0412-1 ( 80-2)型离心机操作规程(XJK/JS10)、ELX50型洗板机操作规程(XJK/JS71).微生物实验器具消毒灭菌和废弃物的管理(XJK/JY07)、样品管理程序(XJK/CX32)等经过技术委员会的评审是有效和安全的。实验室对制订的实验室意外事故和 职业性疾病报告制度和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应急处置技术方案,经过培训和反复演练,能 确保一旦发生意外感染事
14、件时能有效应对,把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和最低限度。综上所述,本实验室在人员素质,设施设备、实验器材及实验方法、管理体系、废弃物处 置等方面能满足开展HBV抗原抗体血清学检测相关实验活动的安全管理要求。实验过程中的风 险是可控的,实验人员的健康与安全是有保障的。密切相关。(八)致病性HCV感染引起的临床过程轻重不一,可表现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或无症状携带。HCV感 染极易慢性化,40犷5096的丙肝患者的可转变成慢性肝炎,部分可发展成肝硬化肝癌。肝癌患 者血中抗一HCV阳性率高。目前认为,HCV的致病机制与病毒的直接致病作用和免疫病理损伤有关。实验证明,丙型 肝炎患者血清HCV-RNA的含量与血清
15、丙氨酸转移酶的水平呈正相关,提示HCV的复制与肝细胞 损伤有关,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可能直接损伤肝细胞。异常的细胞免疫反应是HCV另一重要的致 病机制。HCV感染后不能诱导有效的免疫保护反应。实验感染的黑猩猩恢复后,在用同一种病毒株 攻击黑猩猩,黑猩猩几乎无力保护。(九)变异性HCV的结构蛋白包括核心蛋白C和胞膜蛋白E1及E2。其中,胞膜蛋白E1和E2是两种高 度糖基化的蛋白。编码这两种蛋白的基因具有高度变异性,导致胞膜蛋白的抗原性发生快速变 异。这种变异引起的免疫逃逸作用是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而感染易于慢性化的主要原因,也是 HCV疫苗研制的一大障碍。(十)环境中的稳定性HCV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
16、,对氯仿、甲醛、乙醛、三氯甲烷等有机溶剂敏感,加热100C 5min、紫外线照射、甲醛(1: 6000)、20%次氯酸等均可使之灭活。血液或血制品经60处理 30h可使HCV的传染性消失。(十一)药物敏感性对丙型肝炎尚缺乏特效药,已证明IFN-。对早期HCV有较高效率。目前,HCV感染的首选 治疗方案是IFN-a和利巴韦林(RBV)联合治疗。(十二)消毒剂敏感性HCV对氯仿、甲醛、乙醛、三氯甲烷等有机溶剂敏感,甲醛(1: 6000)、20%次氯酸等也 均可使之灭活。(十三)物理灭活HCV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加热1005min、紫外线照射等均可使之灭活。血液或血制 品经60处理30h后,HCV
17、的传染性消失。(十四)在宿主体外存活一般,病毒离开宿主会在很短时间内死亡。HCV也是如此,一般在lOmin左右就会死亡。(十五)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国内外研究已证实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是肝癌的重要病因。国外资料的Meta分析结果显 示HCV感染对肝癌的危险比值比(0R)达11. 5,而且与HCV的混合感染表现出协同作用。HCV 在外环境中较易死亡,但在血液或血制品中易于成活。(十六)预防和治疗方案1 .预防措施我国已规定,必须对献血员进行抗一HCV检测,以减TCV的感染和传播。对血制品需 进行HCV检测以防污染。2 .治疗措施由于HCV免疫原性不强,且毒株易于变异,因此疫苗的研制较为困难。
18、目前尚疫苗用于 特异性预防。对丙型肝炎尚缺乏特效药,已证明N-a对早期V有较高效率。目前HCV感染 的首选治疗方集IFN-Q和利巴韦林(RBV)联合治疗。二、实验室相关活动风险刷锦U(一)实验室感染性因子的种类、来源和危害1 .感染性因子的种类本实验室可能的感染因子为HCV本身。2 .感染性因子的来源用于HCV抗体检测的血液样本。样本采集与检测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实验场。实验室操作中可能产生的含病毒的气溶胶。3 .感染性因子可能造成的危害被污染的实验器材、器皿等对实验室环境成污染。实验室废弃物对环境成污染。实验人员暴露后感染。实验室含病毒的气溶胶实验室环造成污染。(二)实验室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谛
19、驿I1 .实验方法风险退到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外的其他未经确定的实验方法,或使用国 家标准、行业标准之前未进行技术确认,操作时可能存郅险风险控制措施量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经过充分验证的实验方法;使用新的或变更过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前,必须经过描肢术确人2 .样本采集所用器材一次性采血针、真空采血管、消毒棉签及一次性利器盒。风险期采血过程中若被急性或者慢性丙肝患者的血液污染的皮肤、黏膜,或者被含有HCV的血 液污染了的针头刺破皮肤,则被感染的可能性很血液标本溅洒可能造成人员或环境染。风险控制措施血前做好个人防护,穿戴防护服、口罩、帽子、手套;抽血前检黄 管的密闭性,用过的针头直接放入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 肝炎 病毒 实验 活动 风险 评估 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