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一等奖创新教案第六单元14《促织》《变形记》(节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一等奖创新教案第六单元14《促织》《变形记》(节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一等奖创新教案第六单元14《促织》《变形记》(节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一等奖创新教案第六单元14促织变形记(节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促织变形记(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全文,了解情节内容与手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手法,理解虚幻与现实关系 3.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异化,剖析手法背后的不同 4.文化传承与启示:知人论世,理解批判现实的主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蒲松龄用他的促织为我们讲述了封建社会一个“人变虫”后意外发家致富的故事,而卡夫卡以他的变形记向我讲述了在金钱至上的年代一个“人变虫”后被家人和社
2、会抛弃的故事。作者都采用超现实的荒诞手法,或用含着眼泪的微笑,或用悲伤的一声叹息,讲述同样的“异化”故事。 【作者介绍】 蒲松龄:清代杰出文学家。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蒲松龄少年时也专心于科举考试,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振一时,后来却屡试不第,生活穷困潦倒,不得不以教书授徒为业。直到72岁,清政府给了考了一辈子都没取得功名、超过七十岁的蒲松龄一个安慰性的功名岁贡生)。屡试不第的原因有三: 一是晚清科场腐败黑暗,舞弊成风。蒲松龄是正人君子又家境清寒,既不愿也无钱打点,所以屡战屡败,落魄一生。 二是没有搞明白科举考试的“八股”套路,蒲松龄的文章,虽是发自肺腑,但在时
3、人看来却是离经叛道。他能以第一名考中秀才,是因为当时的考官也是个有名的文化人叫施闰章,这个风花雪月之人,颇有想象力,看蒲松龄有大才就给他点了第一,他才中了秀才。后来的那些主考官,都是中规中矩之人,蒲松龄难入他们法眼。 另外,蒲松龄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聊斋志异的创作中,分散了精力。当然,蒲松龄倾其一生心血写成了不朽名著聊斋志异,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块丰碑。若是他中举了,最多是一个清官,但中国文学却少掉了一个里程碑。郭沫若评价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卡夫卡:20世纪奥地利小说家,被称为“荒诞文学之父”。他生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动荡不安、物质主义盛行的年代。父母都是讲德语的
4、犹太人,父亲知识贫乏、头脑简单并且为人偏执、专横粗暴,卡夫卡一直生活在“专制如暴君”般的父亲的阴影中。卡夫卡的一生非常坎坷: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没有自己的家庭;他是一个银行小职员,对工作感到十分痛苦,但又不得不去。但他勤奋地写作,几乎隔绝社会上的交往,这些对他的作品影响巨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作品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变形记讲了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他变成甲虫之后无劳动力,不能再为这个家庭创造价值,即使他极力想与亲人联络感情,但都以失败告
5、终,最终被抛弃,孤独死去。 (二)任务一:阅读促织全文,整理文言知识,梳理全文情节发展。 【提问】请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并分析重点词句的用法。 【明确】序幕(1):征虫宫中尚促织,官员纷献媚。(故事发生的背景) 【文言梳理】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笼:名词作状语,用笼子。 【内容讲析】为什么是“宣德间”?把背景设置在明朝,为了避开清朝的文字狱,另据史料,明宣宗朱瞻基“尤爱促织”,增加真实性。“宫中”实际指皇帝,皇帝喜欢斗促织,于是“岁征民间”。动用天下百姓,以供一人玩乐,这皇帝真是任性! 但是促织不是陕西出产,进贡也轮不到华阴。偏偏有个华阴令,想讨好上级,献了一
6、头得到赞赏,于是就揽来了这鬼差事。县太爷不可能去抓蟋蟀,怎么办?就层层往下摊派!听说过摊牌各项赋税的,如今却摊派一只只蟋蟀,甚是荒唐! 华阴令让里胥去办,官大一级压死人,里胥把这事摊到里正头上。一个“责”字,可以看出,里正也是不得不办! 一只小小的蟋蟀,牵扯出了骑在百姓头上的种种势力。为什么能?因为皇帝喜欢玩。于是官员要迎合,以求升职;于是小吏借机摊派,以谋私利;于是游手好闲的人也看到商机,从中渔利。 开端(2):寻虫成名充里正,被逼交促织。(主人公出场) 【文言梳理】操童子业。操:从事。(大王来何操?操:拿) 【内容讲析】 “成名”这个名字很有讽刺性。一个连秀才都没考上的读书人,如何成名?就
7、这么一个老实的读书人,成了层层摊派的最后落实者。 因为“迂讷”,才被报充里正不能脱身;因为“迂讷”,才不敢也不愿摊派给里中百姓,只好自己弄得家产耗尽。 不欺压别人,就要自己去捉。每天早出晚归,提着竹筒,拿着铜丝笼,在杂草堆里,在颓墙根下,掀石头,掏洞穴,什么办法都用尽了,硬生生把一个读书人,锻炼成了一个捕虫人,然而一切努力却是白搭。即便抓得一两头,也是小小的,不合规格。 当然,按常理,不可能一头也捕不到啊。这句“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实质上是伏笔,后文成名见了儿子魂化的促织,于是“以其小,劣之”,同意比斗是因为“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以及交上小促织后“宰见其小,怒呵成”,这些都是照应。
8、这是伏笔照应手法的经典一例。 成名无法交差,邑宰又步步紧逼,成名挨了板子,出去捉虫都做不到了,从“忧闷欲死”到“惟思自尽”。成名似乎陷入绝境,怎么办?读者也在为成名着急,自然产生阅读期待。 发展(3-4)卜虫、得虫神巫妙指点,喜得青麻头。(情节出现转机) 【文言梳理】各各竦立以听。以=而,表修饰。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耶?固定句式,译为“莫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不有所不同吗?)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掭以尖草。状语后置句。 【内容讲析】第3段以成名妻子的视角来写:“填塞”说明场面火爆,密室、垂帘、香几、鼎,还
9、有念念有词的巫婆,无不散发着神秘气息。 旁观者的“竦立”是侧面描写,表现巫术的神奇。一切似乎都在暗示:驼背巫婆确实有本领,促织的事情有希望解决。“无毫发爽”更是确认了这一点。 成妻问卜的结果是一幅画,虽然看不懂,但是上面有“促织”这个关键信息就够了。就如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的李小二叫他媳妇去偷听,只要“高太尉”“好歹要结果他性命”这两个关键信息听到,就足以串起后面的情节发展,足以引出林冲心中的怒火,至于其它的信息,多了,反而没了趣味! 高人的指点,自然不同一般,当然需要成名“反复自念”,把结果一下子说出来,也是无趣的。接下来自然要直接展现成名操练已久的抓蟋蟀神技。成名是读书人,比没有读过书
10、的妻子强,从“中绘殿阁,类兰若”获得了线索。尽管挨的板子的伤,还没有好,但毕竟看到了一线希望,所以“强起扶杖”,重操捕虫之业!本该书房读书考功名,却上山去抓虫应差事,这是什么世道啊! 按图索虫,成名找到了符合画中的地方。按照神的指示,希望应该很大。偏偏已经“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还是“绝无踪响”。看到了希望,又把握不到,让人心焦。这就是蒲松龄叙事的高妙,欲擒故纵,让读者欲罢不能! 新的希望又有了:出现了画中的“癞头蟆”。“猝然”是始料未及,让人惊喜。成名自然要“急”,追赶的结果是,又看到了画中的“针针丛棘”,赫然出现了要找的目标:一只蟋蟀。 偏偏作者不让成名马上就抓到,这该死的蟋蟀进了石洞,用尖
11、草撩拨,还是不出来。这也难不倒咱这久经抓虫的成名,方法咱有的是:文的不行,咱来武的;用草不行,咱用水灌。一番“骚操作”后,这可爱的蟋蟀出来了!抓起一看,要身材有身材,要容貌有容貌,那是一个“帅呆了”!就是拿和氏璧来换,咱也不干,谁叫皇帝老儿喜欢呢?于是乎,好吃好喝地好生伺候着。 再发展(5-6)失虫、化虫失虫又复得,小儿化促织。(情节自然发展) 【内容讲析】没有意外才是最大的意外,有意外才符合生活的逻辑。果真大喜之后是大祸,情节急转。儿子9岁,正是好奇顽皮、狗都嫌的年纪。成名儿子一“窥”一“窃”,促织死了;一“惧”一“啼”,儿子害怕了。母亲“面色灰死”“大惊”,痛骂儿子“死期至矣”;儿子也明白
12、自己闯祸了,哭着出去了,因为害怕,把自己化作一条悲伤的“抛物线”。成名妻子本该追出去,但此时在她心中,虫命比人命贵,恼怒绝望中的她,哪里顾不上孩子?更何况孩子也9岁了。 果然,父亲听说蟋蟀死了,“如被冰雪”,身心凉透。绝望中去找罪魁祸首,着急忙慌转了一圈,最后发现孩子投井死了,大怒变成了大悲。蟋蟀没了,孩子死了,一切希望都断绝了,更没有心思吃饭。但孩子总要入土为安,用草席裹了,准备草草掩埋。没成想,在完全绝望之际,又出现了一丝希望,孩子竟然没有死,多少是点安慰。但是蟋蟀死了,往后的日子咱办?既然孩子还活着,先不再管他,成名全部心思都在空洞洞的蟋蟀笼上,于是僵卧床上,一夜无眠。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13、,成名总不能这么一直躺着。突然,有促织叫。僵卧的成名立刻“惊起”,“愁”变成了“喜”。照例,作者要吊读者的胃口,不能让成名一下子就捉到。和第4段一样,一番周折才得到促织,本以为跟之前的蟋蟀一样大,仔细一看,太小,看不上它,再转转,看看还有不。没成想,那只小蟋蟀主动跳到成名的衣袖上,形状像土狗,梅花样的翅膀,长长的腿。不知是否合要求,聊胜于无,先收着吧,找机会试一下这只蟋蟀,引出下文斗促织的一幕。 【小结】成名心理变化:大惊大怒大悲喜愁喜惴惴的。真是高潮迭起,惊心动魄。 高潮(7)斗虫大战蟹壳青,成名益惊喜。(情节深入发展) 【文言梳理】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定语后置句。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
14、:但。 【内容讲析】正当成名想试一试小促织的本领时,有个少年带着促织主动送上来。高明作者的笔下没有一个闲人,蒲松龄更是如此,少年出场帮助成名验证了小促织的无穷威力,为后文作铺垫,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为了突出小促织绝非凡物,蒲松龄拿起毛笔,进行了层层铺垫式的叙述: 第一层,直叙“蟹壳青”的厉害,反反衬小促织。“蟹壳青”的名号,颇有梁山好汉的味道,意在显示其厉害。当然,“蟹壳青”越厉害,越能反衬小促织更“牛”。 第二层,描写好事少年的狂妄和成名的惭怍心态和不敢心理,为后文蓄势。“径”“掩口胡卢”都表现了好事少年的趾高气扬。 第三层,直接描写小促织“蠢若木鸡”。既是铺垫,更是暗示小虫绝非凡物。庄
15、子中就有:“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第四层,进一步描写少年的狂妄态度。先“大笑”,再“撩拨”“又大笑”又多次“撩拨”。 最后才是展现主角小促织神技:小促织忍无可忍,直咬对方脖子,一招致胜。(如果直接写小促织一招致胜,那多没意思,听书人一定会高喊“退票”!) 真是小小促织,不可貌相。真可全胜收场,但蒲松龄的笔刹不住车。平地起波澜,一只鸡出现,几乎不给人反应时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啄小促织。成名心想完了,没想到小小促织面对天敌,先是一闪,跳出一尺多远,幸好!本以为逃出鸡口,不料却落入鸡爪之下。真的完了!局势陡然紧张,成名从“骇立愕呼”到“顿足失色”。没想到,情节又急转
16、,小促织竟然跳到了鸡冠上,紧盯不放。可见“虫已在爪下”是观者的错觉,因为小促织动作太快了。如果说前面对付“蟹壳青”的一招致敌,没有让读者真实地看到小促织的厉害,勇斗公鸡的场面则让读者大呼过瘾! 小小促织果然不同凡物,斗过“蟹壳青”是勇猛,斗过天敌就是神勇,怎不叫成名更加惊喜?一个 “掇”字,成名动作多么轻柔,小促织多么配合。 结局(8)献虫进宫展奇技,终得大欢喜。(高潮) 【内容讲析】事不宜迟,成名第二天就献上,且信心满满。献虫的过程自然也不能太顺,不出一点波澜,怎么体现小促织的神勇? 邑宰一看,自然是发怒,这照应了第2段“劣弱不中于款”、第6段“以其小,劣之”和第7段“蓄劣物终无所用”。 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促织 变形记 高中语文 统编 部编版 必修 一等奖 创新 教案 第六 单元 14 变形 节选 教学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2544170.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