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一等奖创新教案】第六单元12《祝福》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一等奖创新教案】第六单元12《祝福》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一等奖创新教案】第六单元12《祝福》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一等奖创新教案】第六单元12祝福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精心的叙事塑造人物,形象的变化揭示主题 祝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细读文本内容,熟悉故事情节。 2.思维发展与提升:品鉴叙述手法,体会构思之妙。 3.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人物形象,思考人物作用。 4.文化传承与启示:结合环境描写,理解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分析本文框架与嵌套结合的叙事结构。 教学难点:祥林嫂之死因探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祝福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后收入作者小说集彷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小说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
2、农村的真实面貌。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正是几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算得上是这其中最大的受害者。小说中,鲁迅通过描写祥林嫂之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被摧毁,而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故事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
3、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二)任务一:鲁迅是如何讲故事的?嵌套式叙事结构(叙述线索、叙述人称与视角、叙述手法、叙述情绪) 【提问】阅读全文,请按“我回鲁镇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事”两条线,梳理全文,(注意课文排版中的自然隔开),并思考两个故事的关系。(具体教学时,采用填空的方式推进) 【明确】1.【按时间顺序】“我”回鲁镇的故事:(年底)第一天夜里,回鲁镇,住四叔家,话不投机第二、三天,看本家和朋友(第二天下午遇见祥林嫂)第三天傍晚,回四叔书房,百无聊赖,晚饭前听到祥林嫂之死,心有不安,告诉四叔明天走,菜油灯下回忆祥林嫂的半生事迹第四天(大年
4、初一)凌晨近五更惊醒。(注意开头与结尾环境描写中,作者嘲讽的叙述情绪) 2.【按时间顺序】祥林嫂的故事:除夕之际,寂然死去(鲁镇)春日之时,丈夫死亡(卫家山)一年冬初,初到鲁镇(鲁镇)孟春之时,被卖改嫁(卫家山、贺家墺)暮春之时,痛失爱子(贺家墺)过了两年,再到鲁镇(鲁镇)腊月之时,捐了门槛(鲁镇)冬至祭祖,帮忙遭拒(鲁镇)被逐出门,沦为乞丐(鲁镇)除夕前夕,魂灵之问。 3. 【按文中分段】祥林嫂的故事: 第一部分:(“我”回鲁镇)祥林嫂之死(结局) 第二部分:祥林嫂初到鲁镇(开端) 第三部分:祥林嫂被卖改嫁(发展) 第四部分:祥林嫂再到鲁镇(高潮) 第五部分: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尾声)
5、【小结】外框架是“我”的故事+主体是祥林嫂的故事=嵌套式叙事结构。 【提问】一篇优秀的小说,选择谁作为叙述者是至关重要的,鲁迅小说在叙述者的选择方面尤其讲究。他常常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孔乙己中的“我”是个酒店的小伙计,祝福中的“我”则是一个返乡青年。 文中的两个故事分别采用哪些人称叙述的?其中“祥林嫂的故事”中哪些人讲述的? 【明确】1.外壳叙述层:祝福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即“我”回鲁镇的经历以及“我”与祥林嫂的交往历程。(“我”回鲁镇过年的故事) 2.主体叙述层:叙述者“我”对祥林嫂故事的回忆过程,篇幅最大,讲述最详尽。(“我”回忆祥林嫂的半生事迹) 3.次要叙述层:指中人卫老婆子
6、及祥林嫂本人讲述祥林嫂的遭遇。(“我”所不知道的祥林嫂的故事) 祥林嫂的故事:除夕之际,寂然死去(叙述者:“我”)春日之时,丈夫死亡(叙述者:卫老婆子)一年冬初,初到鲁镇(叙述者:“我”)孟春之时,被卖改嫁(叙述者:卫老婆子)暮春之时,痛失爱子(叙述者:祥林嫂)两年后秋季,再到鲁镇(叙述者:“我”)腊月之时,捐了门槛(叙述者:“我”)冬至祭祖,帮忙遭拒(叙述者:“我”)被逐出门,沦为乞丐(叙述者:“我”)除夕前夕,灵魂之问。(叙述者:“我”) 【小结】三者关系:外壳叙述和次要叙述都为主体叙述服务:外壳叙述引出主体叙述,使故事更紧凑;次要叙述是主体叙述的补充,使斜述更合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 【
7、提问】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一个返乡青年作为叙述者呢?(对祥林嫂最熟悉的人应该是卫老婆子,和祥林嫂最亲近的人应该是柳妈,在鲁镇最有权威的人应该是鲁四老爷,作者却没有选择他们作为叙述者) 【明确】设想一:卫老婆子和柳妈固然熟悉祥林嫂,也对她有一定同情,但由她们来叙述故事,作品叙述的中心就落在阿毛之死和祥林嫂改嫁等八卦故事,无法走进祥林嫂痛苦的内心世界。 设想二:由鲁四老爷来叙述故事,更多关注的是她的改嫁和劳力,叙述者只有满眼的鄙视,不会带有任何同情。 设想三:由“我”作为叙述者,无论是身份还是性格都最为合适。理由有二: “我”是个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对于鲁镇的习俗带着抵触和审视眼光,更容易去关注一位弱
8、势女人。 “我”只是个返乡知识分子,无金钱也无地位,除了对祥林嫂有一定的同情心以外,对她不能有实际的帮助,不会影响主人公的运数,显得客观。 【提问】那么,“我”在祥林嫂的故事中担当什么角色?有什么作用? 【明确】整体情节上,“我”是祥林嫂故事的叙说者和参与者,祥林嫂的半生事迹都是通过“我”的回忆呈现,“我”有线索作用。 人物形象上,“我”接受过五四新思想,对鲁镇的人和事带有审视眼光却又无力改变;对祥林嫂有同情,却又无能帮助。通过“我”的刻画,表现了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彷徨心理。 主题表达上,面对祥林嫂的灵魂之问,“我”的逃避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使祥林嫂失去了精神寄托,有利于揭示祥林嫂
9、命运的悲剧性。(连“我”这样有新思想的人都无法给祥林嫂精神出路,可见当时社会的愚昧与落后,可见封建礼教对社会的毒害之深) 【提问】为什么说“揭示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彷徨心理”? 【明确】“我”是一个受到新思想启蒙的知识分子,“我”与鲁四老 爷“话不投机”,对在“祝福”的礼节中女性地位的丧失并流露出同情,这表现了“我”先进性的一面,但这只是一面。 面对祥林嫂的“生死之问”“我”含糊其词;面对祥林嫂的死亡,“我”极力逃避却又心神不宁,甚至想通过下馆子来解脱和麻醉自己。很快,“我”又渐而放松,只剩一丝内疚。询问四叔无望后,“我”独坐思考,甚至将祥林嫂的死解释为一种“为人为己”的解脱。小说的最后“我
10、”变得懒散而且舒适。可见,文中的“我”是一个无知、冷漠、逃避的“失败者”的形象,这也说明了以“我”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新思想仅仅停留在理论上,面对现实问题却软弱无力。 另外,“我”和故乡的关系是“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与四叔也是话不投机,甚至从四叔俨然的脸上读到了自己也是一个“谬种”,于是决定明天离开鲁镇,进城去了。可见,“我”只是鲁镇上无所作为的匆匆过客,明知鲁镇落后却又无力改变现状。这里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祝福是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补】小说集彷徨鲁迅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
11、迅当时也像散兵游勇一样孤独和彷徨,他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所以,鲁迅在小说祝福中通过“我”这一形象,既写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有心改变现实而又软弱逃避的矛盾心理。 【提问】小说为什么还要用“中人卫老婆子及祥林嫂本人讲述祥林嫂的遭遇”的方式?(或者说这样叙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辅助主体叙述和全面塑造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需要。 从她被抓走到第二次出现在鲁镇,中间的故事出现“断层”。鲁镇的人也不知道她的生活情况,这个“断层”有谁来叙述比较真实? 只有卫老婆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必修下一等奖创新教案 祝福 高中语文 统编 部编版 必修 一等奖 创新 教案 第六 单元 12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