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7篇1.docx
《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7篇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7篇1.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7篇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结合实际熟悉长度单位千米,熟记1千米=1000米。 教学步骤 一、通过观看等实践活动为新授学问作好预备。 教学前可利用课外活动、队活动等时间进展一些观看度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学问。A参观车丫和码头,看看汽车、火车和轮船的航运里程票价表。B观看大路的里程碑,并从这块里程碑直到下块里和碑,实地观看100米-5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体会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C测量操场四周的长度(或跑道的长度),算一算要绕几圈(或直几个来回)才是1000米。这样使学生对“千米”的长短有初步的了解。 二、复习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2
2、、口答:1米等于几分米,1分米等于几厘米,1厘米等于几毫米,1米等于几厘米。 3、填括号(说一说推理过程): 2米=( )分米 50分米=( )米 6厘米=( )毫米 30厘米=( )分米 7分米=( )厘米 80毫米=( )厘米 三、新授 1、 导入新课 量比拟周密的零件常用毫米作单位;量课本的长、宽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教室的长、宽可用米作单位;那么 测量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用什么单位适宜呢?这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新学问。 板书课题:千米的熟悉 2、 联系实际,初步熟悉“千米”。 (1)知道了1米的长度,你能想象出1000米有多长吗? (2)出示运动场遗产示意图,引导学生观看并想象:运动场的跑道
3、,一圈通常是400米,跑2圈半大约是1000米。 (3)推出“千米”概念,提醒进率。 A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即1千米=1000米。 B引导学生对上式等号两端进展比拟:用等号连接,说明它们所表示的长度怎么样?等号两端的数字和单位一样吗? 要表示一个距离的长短,能一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什么? C熟记进率。想想看:“千米”中的“千”相当于1000中的几个“0”?1000中的几个“0”相当于一个“千”? 四、练习 1、 依据实际状况正确选用单位。 教室长3( ),小明身高130( );高速大路长50( );铅笔尖长4( )。 2、 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2厘米 2分米 2千
4、米 2米粉2毫米 3、 带着学生观看:课前在一条直的路边量出100米的距离并在两端插上标杆。问学生: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米? 4、 要求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做第71页“做一做”,中的两道实践题。 五、总结(略)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二 课标分析 学问技能 1、经受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熟悉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把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精确进展运算;在详细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展简洁的估算。 数学思索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洁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展估量的过程中,进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
5、置的过程中,进展空间观念。 2、在观看、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洁的猜测。 3、会独立思索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觉和提出简洁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根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沟通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忆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奇怪心,能参加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忙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胜利,能尝试克制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亲密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当敬重客
6、观事实。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两小节。教学内容主要是在三年级上册乘法学习的根底上连续学习相关的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运用连乘、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其次课时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把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为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算理打下根底,也是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和混合运算的学习做预备。因此,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对今后进一步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学会应用关系式解决实际计算问题。 2、
7、培育学生的观看、思索、分析和概括力量。 3、让学生运用数学学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育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力量。 重点依据数量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两位数乘法应用题,并能利用乘法对除法进展验算。 难点依据数量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两位数乘法应用题,并能利用乘法对除法进展验算。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具预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前检测 2、师布置任务: 师生自查、互查预习单第页。 预习存疑,二次探究 通过预习,我收获了什么? 我还有哪些疑问? 针对课前预习的预习单第页,进展简洁的梳理,并全班相互解决预习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 师:看来大局部同学预习的都特别棒!不会
8、的小朋友也不要灰心,接下来就更深入的探究吧。 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教学教科书第53页例4。 1、课件出例如4情景图。 三年级女生要进展集体舞表演。教师将要参与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2、阅读与理解。 (1)学生读题,猎取信息。思索: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怎么列式? (2)学生争论、沟通、汇报。 要把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再平均分成3组,要求每组有多少人? 3、分析与解答。 (1)学生思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2)争论、沟通。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 可以先将60人平均分成2队,列式为:602=30(人); 再求把30人平均分成3组,列式
9、为:303=10(人)。 方法二: 先求出一共分成多少组?列式为:23=6(组);再求每组多少人?列式为:606=10(人)。 (4)如何列综合算式呢?学生争论沟通并汇报。 方法一:6023=303=10(人)。 方法二:60(23)=606=10(人)。 答:每组10人。 4、回忆与反思。 (1)通过以上的分析、解答,思索:如何对计算结果进展验算呢?已知总数,如何求平均数? (2)学生争论、沟通。 (3)引导学生汇报、归纳。 验算:1032=302=60(人)或者106=60(人)。 结果与已知相等,计算结果正确。 小结:除法用乘法进展验算。已知总数,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平均数的份数。 三、
10、稳固练习,拓展提高 1、指导完成“做一做”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3页的“做一做”,教师先给学生肯定的时间看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看清晰题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再回到题中收集相关的信息数据。 提问:题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收集到了哪些相关数据?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此题,展现学生解题的过程。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看第54页的第2题,引导学生根据“看问题-手机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这样一种思维挨次去独立思索,完成此题。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过程,并展现,发觉问题准时解决。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日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请完成典中点剩
11、余习题。 2、预习新课,完成预习单页。 六、教学板书 方法一:方法二: 602=30(人) 23=6(组) 303=10(人)606=10(人) 6023=303=10(人)60(23)=606=10(人)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使学生在详细的统计活动中熟悉复式统计表,能依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依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展简洁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熟悉、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进展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 使学
12、生熟悉复式统计表,会依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洁的推断和猜测,并会制作复式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问链接 最近天气越来越热了,喜羊羊去摘了好多水果给羊村的孩子们,瞧!你能依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吗? 为了能更好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利用单式统计表。 提问:比照一下,单式统计表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收集数据同学们一起收集我们班同学最喜爱的课外活动。再进展整理现场组织:请两个小助手,一名同学数,一名同学写。 先完成男生最喜爱的活动,再完成女生最喜爱的活动。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
13、动身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最喜爱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分析数据请同学们比拟两张表。每张表统计的活动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把这两张表合成一张表。 同学们靠自己屡次尝试,教师引导屡次修改,最终合成一张完整的复式统计表。 分析统计表里的数据,提问: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有什么建议。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新课教学的主体,在熟悉、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育数据分析观念。单式统计表入手,把握学生学问的起点,通过比照分析,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合并制造一个更简洁的表格的欲望,真实地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
14、越性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帮忙学生分析数据背后的信息。 3、比照表格请同学们比照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你发觉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比照,概括出复式统计表的优势。 三、稳固运用,拓展提升1.教材38页练习八第1题。 思索:怎样阅读表格?引导学生依据表格构造有序地阅读信息,在此根底上完本钱题辨析。 2、制造统计表。 分小组统计三名同学的根本信息,再依据这些信息绘制一张复式统计表。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稳固运用复式统计表,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四、回忆总结,积存阅历1
15、回忆课堂,畅谈收获这节课我们讨论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信息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统计工程一项多项数据一目了然便利比照特点表类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洁的经过时间。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热忱。 【重点难点】 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学会计算简洁的经过时间。 【教学过程】 一、熟悉24时记时法 1、出示情景图,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几点吗?你熟悉时间吗? 引导学生进展争论,沟通信息。 2、提出问题:它们表示的是几时? 3、组织学生答复相关问题。 4、出示
16、图片场景: 让学生依据场景中的的信息,争论21:00是几时?并说说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还建过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 5、教师结合实物,帮忙学生理解1天内,钟表的时针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后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一天共有24小时。 介绍“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通常采纳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6、了解一日24小时的由来。 二、学习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1、师出示钟面,引导学生观看钟面上有什么?说说钟面内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外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 2、学生观看自己的钟面,争论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 3、教师拨时针,让学生说说这个时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解决问题 三年级 数学 下册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