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训练题: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pdf
《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训练题: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训练题: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 文科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限时:60 分钟 总分:85 分 一、选择题(每题 4 分,共 48 分)1.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建立卫国,管理殷民七族;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建立鲁国,管辖殷民六族;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统治夏墟。这些举措的目的是()A.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 B.联合旧贵族扩大统治基础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统治 D.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同 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西周初年,将王族分封到殷商、夏的旧地,主要目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控制这些地方,巩固统治,故选 C 项。材料中的举措与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无关,排除 A 项;材料信息无
2、法体现与旧贵族的联合,故 B 项错误;实行分封制,有利于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同,D 项属于影响而非目的,排除。2.钱穆认为:“周人的第二次封建,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这一分封布局()A.促进西周政治中心的东移 B.有利于经济中心的东移 C.加强周王室对东方的控制 D.有效防止殷商遗民叛变 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钱穆认为,西周第二次分封后,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这一分封布局旨在加强周王室对东方的控制,故选 C 项。西周的政治中心是镐京,并未东移,故A项错误;当时关中地区是经济中心,并未东移,故B 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西周重视对殷商旧地的控
3、制,但无法得知是否有效防止了殷商遗民叛变,故 D 项错误。3.殷商时期,人们占候云气、祭祀神灵以求福佑。西周时期,统治者认为“天命靡常”,专门修筑灵台、设置职官观天望气,以指导政务修行。材料体现了西周()高考 文科 A.因朝代更替而否定天命神意 B.利用君主集权强化祖先崇拜 C.重制度人事以顺应社会变迁 D.利用祭祀活动巩固宗法制度 答案 C 西周统治者“修筑灵台、设置职官观天望气,以指导政务修行”,表明西周统治者“观天望气”的目的是指导政务和修行,这体现出西周重制度人事以顺应当时社会变迁的需要,故 C 项正确。材料中西周统治者并没有完全否定天命神意,故 A 项错误。西周尚未实现君主的集权统治
4、,材料也并未强调其对祖先的崇拜,故 B 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西周统治者的祭祀活动,故 D 项错误。4.内容 刻石名称“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泰山刻石“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普施明法,经纬天下”之罘刻石“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碣石刻石“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洁)诚”“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会稽刻石 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巡游天下,采纳齐鲁儒生刻石颂德的建议,在齐楚旧地七处刻石。上表是刻石部分内容。据此可知,秦朝()A.以法治强化伦理观念 B.注重社会行为规范的建设 C.对齐楚旧地恩威并施 D.以神权维护统治的合法性 答案 B“男女礼顺”“建定法度”“
5、事各有序”等都是为了确立社会行为规范,故选 B项;A 项只符合之罘刻石的内容,排除;在齐楚旧地刻石,并非反对齐楚旧地的措施,且并未体现“恩威并施”,排除 C 项;据材料“采纳齐鲁儒生刻石颂德的建议”可知刻石的目的是颂德而不是以神权维护统治,排除 D 项。高考 文科 5.汉初选拔人才和委任官吏重在军功,辅之以“任子”“赀选”等。“任子”是沿袭周朝以来的“世卿世禄制”,“赀选”是指入选者要拥有一定的资财,“军功”则要在战场上立军功。汉初的选官制度()A.阻断了阶层流动 B.容易导致人才匮乏 C.因循秦朝的旧制 D.标志着官僚政治形成 答案 B 由材料“汉初选拔人才和委任官吏重在军功,辅之以任子赀选
6、等”,以及“任子”“赀选”“军功”的标准可知,汉初选拔人才都是有一定条件的,这不利于广泛选拔人才,故选 B 项;“任子”“赀选”有利于贵族统治阶层,而下层民众可通过在战争中立功做官,故不能完全阻断阶层流动,排除 A 项;秦朝主要是实行按军功授爵,材料不能体现出汉初的选官制度因循秦朝,排除 C 项;秦朝推行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形成,排除 D 项。6.西汉初年,贾谊重申周礼的重要性,对文帝提出“定礼制”的建议,即对同姓王在制度、名号、衣饰、器物等方面用一些具体的礼制来标示人们的等级身份。这一主张()A.希望汉代重建西周的制度 B.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C.意在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 D.成为汉初政局
7、动荡的根源 答案 C 贾谊提出“定礼制”,意在通过礼制约束同姓王,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故选C 项;由材料中“定礼制”仅针对同姓王可知,不是普遍实施,因而贾谊的主张并不是重建西周的礼乐制,排除 A 项;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排除 B 项;汉初政局动荡的根源在于王国的存在,排除 D 项。7.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见,唐律疏议强调()高考 文科 A.天人感应 B.法律与道德教化相结合 C.三教合一 D.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 答案 B 由材料信息可知,唐律疏
8、议指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配合,这是在强调法律与道德教化相结合,故选 B 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天人感应、三教合一,故 A、C 两项错误。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属于宋明理学的内容,故 D 项错误。8.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下表可知()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表 时间阶段 数量(位)出身 所在 结果 唐玄宗 时期 8 多科举出身;安史之乱后奖赏军功 大部分都为宰相,一直在中央 代天子巡边 唐肃宗 至唐懿 宗时期 36 几乎都是藩镇节度使 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 形成大 量强藩 唐僖宗 至唐哀帝 时期 67 强藩霸臣推荐 几乎全部在藩镇,不
9、在中央 藩镇之间频繁征战 A.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 B.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 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 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唐朝安史之乱以后,使相数量越来越多,权力越来越大,这造成了藩镇势力尾大不掉,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故选 B 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高考 文科 使相在安史之乱以前已经出现,而藩镇割据出现在安史之乱以后,故 A 项错误;使相的权力主要在地方,并非分割了宰相的权力,故 C 项错误;唐朝后期战争不断,这是藩镇割据的结果,并非使相致使战争不断,故 D 项错误。9.元仁宗时决定实行科举考试,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重要考试内容,还确立了蒙古人、色目人、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训练题: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2020 高考 历史 复习 训练 专题 古代 中国 政治制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