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乞巧》的说课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乞巧》的说课稿.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乞巧说课稿 分水中心完小 执教人:杨高敏 三年级语文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文章是乞巧,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这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说教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的一首古诗,诗人通过描写人们乞巧的盛大场面来表达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诗想象丰富且内容较浅显易懂,前两句写的是牛郎织女的传说,后两句描写的乞巧这一传统习俗,画面丰富,充满了想象空间。这首古诗主要是围绕本单元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其丰富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古人的视角再现当时的乞巧盛况,初步建立学习民间古诗和神话古诗的方法和态度,体现文化的传承有序。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学习
2、古诗还处在接受的阶段,因此我力求应以帮为主,渗透诵读方法。另外,这首诗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乞巧节学生也未必听过,含义就更难理解。故我从激励兴趣出发,在诵读的基础上适当穿插相应民俗知识以解决学生的疑问来设计本次教学。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乞、巧、霄、渡、牵、尽”六个生字;正确书写“乞、巧、霄、渡”四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角度诵读并展开想象感悟诗情,逐步学习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了解 乞巧 展示的动人故事,尝试用自己的话阐述这个故事。3、情感、态
3、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乞巧,初步了解乞巧节的民俗民风,感受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巩固学生对我国民间故事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化。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流利读通古诗,准确读懂古诗。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五、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我将说一说关于这篇课文我所运用的教法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学法。都说“教学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且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准备采用“图片导入法”来导入课题,再运用“重点字词剖析法”以及“朗读体会法”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
4、、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六、说教学过程(一)多形式导入,激趣入题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采用谈话、出示图片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本首古诗的学习兴趣。因为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接下来,我会直接板书课题“乞巧”,在板书的同时,我会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的笔画笔顺(“乞”下边为横折弯钩,“巧”左边的工字最后一笔为一提),之后就是齐读课题。为了加深对课题的理解,接着我会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后的资料袋,提取相关的重要信息。(二)合作学习,把握诗义。1、小组合作,读通诗文。在学生们借助资料袋了解到乞巧是在七夕的夜晚也就是农历的七月初七,人们向织女乞求灵巧与智慧之后,我就
5、领导学生进入古诗初步的学习。在这里,我会先介绍一下有关诗人林杰的相关信息,之后就是初读阶段,由学生自由朗读,并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找准节奏)。接下来是检查读书情况,我会抽几位同学朗读古诗,并做出适当的点评,最后提出古诗的节奏,接着要求学生在正确把握节奏的情况下齐读古诗。2、情景再现,读懂诗义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我再次要求学生们自由朗读古诗,并要求学生试着理解诗中的一些词句的意思。然后学生将自己对本诗的一些领悟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并对仍不能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这样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探索能力,从而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接下来,我会抽同学汇报小组探究的结果,并根据学生的
6、回答引出诗文内容的两大版块,即“天上相会”、“人间乞巧”。3、精读古诗,深入学习 之前已完成了对诗文大意的理解,接下来就是深入学习古诗。这里是本课的重点环节,首先我会让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之后引导学生学习形近字“宵霄”,在解决“今宵”与“碧霄”的意思后,引导学生翻译“七夕今宵看碧霄”。接下来进入第二句是诗的学习,同样,我会要求学生齐读本句。之后提出“河桥”“渡”,在解决“河桥”字义的理解以及生字“渡”的学习后,引导学生翻译“牵牛织女渡河桥”。在前两句诗意理清之后,就是对诗意的情感把握,这里我会引导学生感悟牛郎把织女相见时的激动与喜悦,以及我们不忍心打扰如此难得的幸福时刻的情感,最后通过学生的朗
7、读来检验他们对两句诗意境的把握。解决了关于“天上相会”的诗句理解,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对“人间乞巧”两句诗的学习。首先,我会要求学生们齐读三、四两句。接着,我会抓住“家家”两字来引导学生了解乞巧的人很多,从而引出乞巧的方式,并由学生根据课后资料袋来了解“望月穿针引巧”,也由此来帮助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的理解。而在学习“穿尽红丝几万条”时,我会追问“几万条,真的有这么多吗”“诗人这样写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再加上“家家”、“穿尽”来深入引导学生领悟“人间乞巧”所表达的意境及其思想感情(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幸福的强烈愿望)。(三)展开想象,感悟诗情 在学生对诗歌诗意已经领悟的基础上,运用情景再现、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心情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收到美的熏陶。从而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进而让学生能真正入情入景,说出自己乞巧的内容,感悟诗歌。四、说板书设计 针对此首古诗的板书设计,我决定用学生的语言来进行组织,一是精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二是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通过用学生的语言来组织板书,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进而领悟诗情。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