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
《吉林省吉林市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吉林市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吉林省吉林市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各种艺术都各有它特殊的筋肉技巧。例如写字、作画、弹琴等等要有手腕筋肉的技巧,唱歌、吹箫要有喉舌唇齿诸筋肉的技巧,跳舞要有全身筋肉的技巧。要想学一门艺术,就要先学它特殊的筋肉技巧。学一门艺术特殊的筋肉技巧,起初都要模仿。“模仿”和“学习”本来不是两件事。姑且拿写字做例来说。小儿学写
2、字,最初是描红,其次是写印本,再其次是临帖。这些方法都是借旁人所写的字做榜样,逐渐养成手腕筋肉的习惯。但是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学写字最得益的方法是站在书家的身旁,看他如何提笔,如何运用手腕,如何使全身筋肉力量贯注在手腕上。他的筋肉习惯已养成了,在实地观察他的筋肉如何动作时,我可以讨一点诀窍来,免得自己去暗中摸索,尤其重要的是免得自己养成不良的筋肉习惯。诗人和文人常欢喜说“思路”,所谓“思路”并无若何玄妙,也不过是筋肉活动所走的特殊方向而已。中国诗人和文人向来着重“气”字,我们现在来把这个“气”字研究一番,就可以知道模仿筋肉活动的道理。曾国藩在家训里说过一段话:声本于气,所以想得古人之气,不得不
3、求之于声;求之于声,即不能不朗诵。朗诵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到我自己下笔时,喉舌也自然顺这个痕迹而活动,所谓“必有句调奔赴腕下”。从此可知从前人所谓“气”也就是一种筋肉技巧了。诗文都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做诗文的人一要懂得字义,二要懂得字音,三要懂得字句的排列法,四要懂得某字某句的音义对于读者所产生的影响。这四样都是专门的学问。前人对于这些学问已逐渐蓄积起许多经验和成绩,我们自己既不能件件去发明,就不得不利用前人的经验和成绩。各种艺术都同时是一种学问,都有无数年代所积成的技巧。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
4、模仿的一端。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米开朗琪罗费过半生的功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功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是最显著的例子。中国诗人中最不像用过功夫的莫过于李太白,但是他的集中摹拟古人的作品也极多。艺术家从模仿入手,正如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势,跳舞者学步法一样,并没有什么玄妙,也并没有什么荒唐。不过这步功夫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创造是旧经验的新综合。旧经验大半得诸模仿,新综合则必自出心裁。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
5、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分低,但亦绝不可少。(节选自 朱光潜谈美)1下面关于“模仿”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模仿是学习艺术的初级阶段,琴、书、画等各种艺术都是从了解并模仿各自特殊的筋肉技巧开始,以前人为榜样,可以避免自己走弯路。B诗文艺术也需要模仿。中国诗人注重的“声”“气”都可以模仿,语言文字的运用可以模仿,其实这种模仿也是一种学习。C匠人是艺术家的前期,能够惟妙惟肖的模仿是匠人必有的本领,有了这样的手腕之后,再有一定的妙悟,那就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了。D模仿是艺术学习的基础,只有做足了功夫,并不断进取,才
6、有可能创造,这就说明创造离不开模仿。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学习艺术特殊的筋肉技巧,起初都要模仿。以书法为例,只有站在书家的身旁,模仿他如何提笔、用腕,如何养成筋肉习惯,才能学得诀窍,练好书法。B文人所谓的思路也不过是一种特殊的筋肉技巧。曾国藩在家训中提到了“声本于气”“求之于声”,认真推究,这里所谓的“气”也是一种筋肉技巧。C前人在字义、字音、字句的排列等方面都有了专门的学问研究,并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成绩,我们大可借鉴,不必一一再去发明。D艺术的特殊的筋肉技巧并不玄妙,也不荒唐,但若要有创造就必须先通过认真地模仿这种筋肉技巧,进而来累积经验。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
7、确的一项是A如果想学到一门艺术,就应该了解并学习它的特殊的筋肉技巧,若能很好地模仿和借鉴他人,就会逐渐养成好习惯。B每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种学问,因此在学习一门艺术时,如果不能学到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不能利用过去的经验,吸收已有的文化,就很难有所成就。C米开朗琪罗费过半生的功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功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就说明,只有长期的模仿才能成为艺术家。D艺术家要有诗人的妙悟和匠人的手腕,妙悟可以让人有所创作,手腕可以让创作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得于模仿,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47题。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有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
9、,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太宗览奏不怿,曰:“古羌戎尚杂处伊、洛,彼蕃夷易动难安,一有调发,将重困吾关中矣。”准言:“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帝因命准使渭北,安抚族帐,而徙仲舒凤翔。 真宗即位,迁尚书工部侍郎。六年,迁兵部,为三司使。时合盐铁、度支、户部为一使,真宗命准裁定,
10、遂以六判官分掌之,繁简始适中。景德元年,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是冬,契丹果大入。因请帝幸澶州。高琼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天禧三年,真宗得风疾,刘太后预政于内,降准为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贬道州司马。帝初不知也,他日,问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左右莫敢对。帝崩时亦信惟准与李迪可托,其见重如此。(节选自宋史列传四十)注 郎中是官,直学士是职,吏部东铨是差遣,有实际职责。 4.对下列
11、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 谢:谢罪B是狃我也 狃:轻侮C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 简:挑选D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 薄:单薄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B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C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D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准年少有才且诚实。他通晓春秋三传,19岁就考中进士;有人建议他面见太宗时不妨虚报年龄,以免被
12、太宗认为年少而除去功名。寇准却认为欺君不妥。B寇准为官耿直执着。与皇帝谈论国事意见不合,使得皇帝非常生气而要离开,寇准牵扯皇帝衣服不让离去,直到有了决断才离开。C寇准精通天数。淳化二年天大旱,寇准认为与朝政得失有关,于是对皇帝指出法度有不公平之处,于是说出祖吉、王淮枉法受贿之案件。D寇准抗击契丹显出谋略。他通过分析及时训练、调遣军队进行防御,而且请得皇帝驾临澶州增加官兵士气,最后大败契丹军队。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5分)(2)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
13、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采桑子欧阳修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注 欧阳修从被贬谪外郡到重新起用、历任要职(担任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高级军政、行政职务),到再度受黜,最后退居颍州(安徽阜阳)。朱轮:古代太守乘朱轮车。“辽东鹤”用搜神后记中丁令威化鹤归来的传说,喻久别重归而叹世事变迁。8词的上片“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9请结合这首词的下片,分析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用“故”归纳上文,又用“_
14、,_”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一声慨叹之后,以否定句的形式提出了“_ ,_;_ ,_”的中心论点,又由感慨历史言及当下,提醒唐朝皇帝要爱惜民力,不要重蹈秦国灭亡的覆辙。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_”之雄心,也只怕会有“_”的结局。 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三
15、、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念 想赵新去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周乡长到刘庄村下乡。周乡长非常喜欢太行山区的秋色,办完公事之后,就沿着村边的长满绿草开满黄花的小路往山上走。走到山脚下时,忽一阵秋风,脑门儿就被碰疼了。周乡长抬头一看,原来他走进了一片偌大的枣树林,枣树上密密麻麻结满了大枣。正是仲秋八月,斜阳一照,那枣个个红得玲珑剔透,整个枣林如霞似火,眼前一片壮丽一片鲜活。碰了周乡长脑门儿的,就是枝头上的大枣。周乡长知道刘庄的大枣在全县、全省有名,就伸手摘了一颗放进嘴里。因觉得那颗枣又脆又甜,满口生香,吃起来很美妙、很惬意、很享受,就多摘了几把装起来,准备带回城
16、里去。那天是星期六,他自然是要回家的。 周乡长总共摘了两兜枣,一兜给媳妇儿吃,一兜给孩子吃。 周乡长心满意足正要退出枣林时,忽然被一个人喊住了。那是一位60岁左右的老汉,老汉的手里握着一把明晃晃的镰刀。 老汉喊道:同志,你等等再走! 老汉简直是从天而降,说话之间就站到了周乡长面前。周乡长打个愣怔,随即笑道:大叔,您好。您是在这里 老汉说:我是在这里看秋的,防止有人偷我的红枣。周乡长捂了捂自己的两个衣兜,坦然说道:大叔,光天化日,我这算偷吗? 老汉说:你又没和我打招呼,咋不算偷?光天化日,应该罪加一等! 老汉的脸色很严肃,口气也很严肃,两只眼睛钉子一样盯住周乡长,没有一点儿通融的意思。 周乡长后
17、退一步说:老人家,您认识我吗?我常到你们刘庄村来,和你们村主任特别熟! 老汉说:我当然认识你,你不是乡里的周乡长吗?你开会时老在台上给我们讲,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损害群众一草一木。你偷的不是村主任的枣,你和他熟不熟和我没关系。 既然人家知道他的身份,还多次听过他的讲话,自己又确实讲过那样的话,周乡长也就没了奈何。周乡长发现自己很笨很愚蠢,在这种场合你提村主任干什么?拉关系吗?走后门吗?要挟人吗?你不提村主任还好,你一提村主任你的思想水平就低了。 周乡长说:大叔,对不起,我来赔偿您的损失吧,您看您要多少钱? 老汉说:周乡长,钱不钱的等等再说。我们这里有个乡俗,这树上的枣你吃多少也不犯规矩,但是一
18、个也不能往口袋里装,装了就得挨罚。现在你就吃吧,你如果能把你摘下的两兜枣全部吃完,你就走你的,我一分钱不要;如果你吃不完,剩下多少我再罚多少。说完从腰带上拽出一杆秤来,顺手扔到了地上。 周乡长知道了老汉的厉害,他是带着秤看秋护枣的。 周乡长不想挨罚,不是怕掏钱,而是害怕丢面子哪有村民罚乡长的?说出去岂不让人笑话?所以在老汉的监督下,就把兜里的枣全部掏出来,一颗一颗地吃。一开始吃得狼吞虎咽,秋风扫落叶似的,但是吃着吃着犯了疑惑:我这是干啥呢?我这样一吃,不就真的成了偷枣的贼人了吗?我是乡长,我是干部,我拿不出这么一点点钱?而且被自己装进兜里的枣有四五斤之多,一时半会儿能吃得光吗?这岂不让老汉笑话
19、,而且吃光了也是笑话,吃不光也是笑话。 周乡长发现自己真是愚蠢至极,真是笨而又笨。 周乡长把他吃剩的红枣全捧进秤盘里,请老汉过秤,算钱。结果是3斤7两枣,每斤合款5元,共计18元5角钱。 周乡长说:大叔,您把那个零头抹了吧,我给您18元。 老汉说:不能抹!我又是浇水又是施肥又是除虫,弄点儿收成容易吗? 周乡长还是给了老汉18元钱,他手里没有那5角零钱,老汉手里也没有那5角零钱。 过了秋天到了冬天,过了冬天到了春节。春节前夕,老汉亲自来到乡政府,找到周乡长,递给他18元5角钱。老汉说:周乡长,眼看就要过年了,我把这钱退给你吧,这还是你那18元5角钱。周乡长说:大叔,奇怪了,您什么时候拿过我的钱?
20、老汉说:哎呀,怕你忘掉你还真给忘掉了。这是秋天时你摘我的枣被我罚过的钱。我看你人不赖,就决定把钱退给你。周乡长说:老人家,你看我哪儿不赖?老汉说:第一,你认错,认罚;第二,你不搞打击报复,不给弄过你难堪的人穿小鞋儿;第三,你心里想着你的老婆孩子后来我才听说那几斤枣是为你的老婆孩子摘的。 周乡长笑了。周乡长请老汉抽烟、喝茶,在他屋里多坐一会儿。周乡长说:老人家,不对账呀,那工夫我给了您18块钱,现在您给了我18块零5角老汉说:我知道,我知道。那5角钱是给你留个念想,你好好收着。 老汉起身走了,周乡长还没来得及问他的名字。 周乡长想,大叔您要留给我怎样的念想呢? (选自小小说精选) (1)下列对小
21、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写到枣树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枣林茂密果实累累的场景,再现了改革之后农村生机勃勃的景象。B周乡长在乡下工作,经常挂念家人。每逢星期六要回城与妻儿团聚,不忘要给她们带去脆美香甜的大枣,所以“多摘了两兜大枣”。C刘庄村乡俗淳朴。外来的客人在枣林吃多少枣都是允许的,但是吃后装口袋带走是不可以的,尽管是上级领导干部也要尊重这个不成文的规定。D周乡长为人很有礼貌。从吃枣到被买枣的过程中,他始终听着看秋老汉讲话,并且完全按照老人的意愿把剩下的枣如数买下。E小说于平缓之中展开了故事情节,看秋老汉与周乡长之间的矛盾冲突随着周乡长买枣而结束,
22、篇幅短小,但是老汉与乡长两个人物形象刻画得鲜明突出。(2)请概括出小说中的老汉这一人物形象,并简要分析。(6分)(3)请分析小说结尾部分划线句“周乡长笑了”有怎样的含意。(6分)(4)小说的结尾写到“周乡长想,大叔您要留给我怎样的念想呢?”,请结合全文分析你对“念想”理解。(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敦煌守护人陈小扁从公元414世纪,古人花了1000多年才开凿出南北长1680米的石窟群;从19442014年,敦煌研究所花了70年才把中古时代的旺角再现于世人面前。王道士打开敦煌大门之后的40多年,敦煌就像一个巨大的旋涡,吸引着一批又一批人的到来。
23、上虞人罗振玉,是中国最早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学者;海宁人王国维,最早对敦煌俗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浙大教授姜亮夫,撰写了第一部系统介绍敦煌文献及艺术的著作;杭州人常书鸿放弃法国优越生活,回国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这批有识之士呼吁保护并致力于敦煌学的研究,形成了一门新兴学科敦煌学。常书鸿早年留学法国里昂与巴黎,出于法兰西学院美术院院士、巴黎美术学院新古典主义画家保罗阿尔伯特劳朗斯门下。1935年,他在法国学习油画期间,无意在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看到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为敦煌艺术的高度成就感到惊异。在常书鸿眼里,敦煌艺术,不仅反映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和隋唐盛世的佛教美术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还记录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吉林省 吉林市 第一次 摸底 考试 语文 试题 Word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