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九年级教学设计5篇.doc
《中学数学九年级教学设计5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数学九年级教学设计5篇.doc(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中学数学九年级教学设计5篇 教学目标: 1、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并学会运用。 2、知道判定切线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初步把握方法的选择。 教学重点:切线的判定定理和切线判定的方法。 教学难点:切线判定定理中所阐述的圆的切线的两大要素:一是经过半径外端;二是直线垂直于这条半径;学生开头时把握不好并极简单无视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教师】问题1.怎样过直线l上一点P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问题2.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 问题3.如何判定直线l是O的切线? 启发:(1)直线l和O的公共点有几个? (2)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与半径的数量关系 如何? 学生答完后,教师强调(2)是判定直线 l是O的
2、切线的常用方法,即: 定理: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OA 等于圆的半 (如图1,投影显示) 再启发:若把距离OA理解为 OAl,OA=r;把点A理解为半径在圆上的端点 ,请同学们试将上面定理用新的理解改写成新的命题,此命题就 是这节课要学的“切线的判定定理”(板书课题) 二、引入新课内容 【学生】命题:经过半径的在圆上的端点且垂直于半 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证明定理:启发学生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写出已 知、求证,分析证明思路,阅读课本P60。 定理: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定理的证明:已知:直线l经过半径OA的外端点A,直线lOA, 求证:直线l是O的切线 证明:略 定
3、理的符号语言:直线lOA,直线l经过半径OA的外端A 直线l为O的切线。 是非题: (1)垂直于圆的半径的直线肯定是这个圆的切线。 ( ) (2)过圆的半径的外端的直线肯定是这个圆的切线。 ( ) 三、例题讲解 例1、已知:直线AB经过O上的点C,并且OA=OB,CA=CB。 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 引导学生分析:由于AB过O上的点C,所以连结OC,只要证明ABOC即可。 证明:连结OC. OA=OB,CA=CB, ABOC 又直线AB经过半径OC的外端C 直线AB是O的切线。 练习1、如图,已知O的半径为R,直线AB经过O上的点A,并且AB=R,OBA=45。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
4、练习2、如图,已知AB为O的直径,C为O上一点,ADCD于点D,AC平分BAD。 求证:CD是O的切线。 例2、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点D在AB的延长线上,且BD=OB,过点D作射线DE,使ADE=30。 求证:DE是O的切线。 思索题:在RtABC中,B=90,A的平分线交BC于D,以D为圆心,BD为半径作圆,问D的切线有几条?是哪几条?为什么? 四、小结 1.切线的判定定理。 2.判定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的方法: 定义: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 数量关系:直线到圆心的距离等于该圆半径(即d = r)。 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外端且与这条半径垂直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证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
5、线的帮助线和证法规律。 但凡已知公共点(如:直线经过圆上的点;直线和圆有一个公共点;)往往是连结圆心和公共点,证明垂直(直线和半径);若不知公共点,则过圆心作一条线段垂直于直线,证明所作的线段等于半径。即已知公共点,“连半径,证垂直”;不知公共点,则“作垂直,证半径”。 五、布置作业:略 切线的判定教后体会 本课例切线的判定作为市考试院调研课型兼区级研讨课,我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二期课改的理念动身,通过学生自我活动得到数学结论作为教学重点,呈现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为教学宗旨,进展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学问有一个本质的、有效的理解。本节课切实反映了平常的教学状况,为前来调研和研讨的教
6、师供应了真实的样本。反思本节课,有以下几个胜利与缺乏之处: 胜利之处: 一、 教材的二度设计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这批学生习惯于单一学问点的学习,即得出一个学问点,必需由浅入深反复进展练习,稳固前方能加以提升与综合,否则就会混淆概念或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导致错误,久之便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念。本教时课本上将切线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导出作为第一课时,两个定理的运用和切线的两种常用的判定方法作为其次课时,学生往往会因第一时间得不到准时的稳固,对定理本质的东西不能很好地理解,在运用时抓不住关键,解题仅仅停留在仿照层次上,承受力量薄弱的学生更是因学问点多不知所措,在云里雾里。二度设计将切线的判定方法
7、作为第一课时,切线的性质定理以及两个定理的综合运用作为其次课时,这样的设计即是对前面所学的“直线与圆相切的判定方法”的复习,又是对后面学习综合运用两个定理,合理选择两种方法判定切线作了铺垫,教学呈现了一个循序渐进、温过知新的过程。从学生的反应状况推断,教学效果较为抱负。 二、重视学生数感的培育照应了课改的理念 数感类似与语感、乐感、美感,拥有了感觉,学问便会融会贯穿,学习就会轻松。拥有数感,不仅会对数学学问反响灵敏,更会在生活中不知不觉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中,两个例题由教师诱导,学生发觉完成的,而三个习题则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思索完成,不乏有不会做和做得简单的学生,但在展现和沟通中
8、,撞击出思维的火花,难以忘记。让学生尝试总结规律,也是对学生力量的培育,在本节课中,帮助线的规律是由学生得出,事实证明,学生有这样的理解、概括和表达力量。通过思索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结论往往是刻骨铭心的,长此以往,对数和形的感觉会越来越好。 缺乏之处: 一、这节课没有“高潮”,没有让学生特殊兴奋激起求知欲的情境,整个教学过程是在一个安静、和谐的气氛中完成的。 二、课的引入太直截了当,脱离不了应试教学的味道。 三、教学风格的定势使所授学问不能很合理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肯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力量的进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感悟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拓宽学问面,努力突
9、破已有的教学外形,适应现代教育,适应现代学生。课堂教学中,敢于试验,舍得放手,尽量培育学生主体意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提醒,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觉,学问让学生自己去获得,教师只供应给学生现实情境、充分的思索时间和活动空间,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时机和胜利的体验,培育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真正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仆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这一教学理念。 中学数学九年级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相互转化,会进展加减混合运算; 2. 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连续渗透数学的转化
10、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育学生的运算力量。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精确快速地进展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这是由于有理数加、减混合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敏捷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学问构造 (三)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稳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仔细总结、分析学生在进展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
11、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忙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 -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 -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 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 等。代数和概念是把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教师务必赐予充分留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 12-5+7 应变成 12+7-5,而不能变成12-7+5。 教学设计例如一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
12、算(一) 一、素养教育目标 (一)学问教学点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 2.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相互转化. 3.应用:会进展加减混合运算. (二)力量训练点 培育学生的口头表达力量及计算的精确力量.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连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了本节课就知道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表达了数学的统一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纳尝试指导法,表达学生主体地位,每一环节,设置肯定题目进展稳固练 习,步步为营,分散难点,解决关键问题. 2.学生写法:练习查找简洁的一般性的方法练习稳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
13、方法 1.重点:把加减混合运算算式理解为加法算式. 2.难点:把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直接按有理数加法进展计算.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练习争论,总结归纳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步骤,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反应.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同学们学得都很好!请同学们看以下题目: -9+(+6);(-11)-7. 师:(1)读出这两个算式. (2)“+、-”读作什么?是哪种符号? “+、-”又读作什么?是什么符号? 学生活动: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连续提问:(1)这两个题
14、目运算结果是多少? (2)(-11)-7这题你依据什么运算法则计算的? 学生活动:口答以上两题(教师订正). 师小结:减法往往通过转化成加法后来运算. 【教法说明】为了进展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必需先对有理数加法,特殊是有理数减法的题目进展复习,为进一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奠定根底.这里特殊指出“+、-”有时表示性质符号,有时是运算符号,为在混合运算时省略加号、括号时做必要的预备工作. 师:把两个算式-9+(+6)与(-11)-7之间加上减号就成了一个题目,这个题目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就是我们今日学习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 教学说明:由复习的题目奇妙地填
15、“-”号,就变成了今日将学的加减混合运算内容,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明白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题目组成.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讲评(-9)+(-6)-(-11)-7. (1)省略括号和的形式 师:看到这个题你想怎样做? 学生活动: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 教师针对学生所做的方法区分优劣. 【教法说明】题目出示后,教师不急于自己讲评,而是让学生尝试,给了学生一个展现自己的时机,这时,有的学生可能是按从左到右的挨次运算,有的同学可能是先把减法都转化成了加法,然后按加法的计算法则再计算?这样在不同的方法中,学生自己就会查找到简洁的、一般性的方法. 师:我们对此类题目常常采纳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这
16、时就成了-9,+6,+11,-7的和,加号通常可以省略,括号也可以省略,即: 原式=(-9)+(+6)+(+11)+(-7) =-9+6+11-7. 提出问题:虽然加号、括号省略了,但-9+6+11-7仍表示-9,+6,+11,-7的和,所以这个算式可以读成? 学生活动:先自己练习尝试用两种读法读,口答(教师订正). 【教法说明】教师依据学生所做的方法,准时指出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来给学生指明方向,在把算式写成省略括号代数和的形式后,通过让学生练习两种读法,可以加深对此算式的理解,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观看力量及口头表达力量. 稳固练习:(出示投影1) 1.把以下算式写成省略括号和的形式,并把结果用两种
17、读法读出来. (1)(+9)-(+10)+(-2)-(-8)+3; (2)+()-()-(). 2.推断 式子-7+1-5-9的正确读法是(). A.负7、正1、负5、负9; B.减7、加1、减5、减9; C.负7、加1、负5、减9; D.负7、加1、减5、减9; 学生活动:1题两个学生板演,两个学生用两种读法读出结果,其他同学自行演练,然后同桌读出相互订正,2题抢答. 【教法说明】这两题旨意在稳固怎样把加减混合运算题目都转化成加法运算写成代数和的形式,这里特殊留意了代数和形式的两种读法. 2.用加法运算律计算出结果 师:既然算式能看成几个数的和,我们可以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进展计算,通常同号两数
18、放在一起分别相加. -9+6+11-7 =-9-7+6+11. 学生活动:按教师要求口答并读出结果. 稳固练习:(出示投影2) 填空: 1.-4+7-4=-_-_+_ 2.+6+9-15+3=_+_+_-_ 3.-9-3+2-4=_9_3_4_2 4._ 学生活动:争论后答复. 【教法说明】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时,很可能产生“-9+7+11-6”这样的错误,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去做,然后订正,又做一组稳固练习,使学生坚固把握运用加法运算律把同号数放在一起时,肯定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这一学问点. 师:-9-7+6+11怎样计算? 学生活动:口答 板书 -9-7+6+11 =-16+17 =1 稳固
19、练习:(出示投影3) 1.计算(1)-1+2-3-4+5; (2). 2.做完前面两个题目计算:(1)(+9)-(+10)+(-2)-(-8)+3; (2). 学生活动:四个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教法说明】针对一道例题分成三局部,每一局部都有一组相应的稳固练习,这样每一步学生都把握得较坚固,这时教师肯定要总结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使分散的学问有相对的集中. 师小结: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题目的步骤为: 1.减法转化成加法; 2.省略加号括号;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使同号两数分别相加; 4.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三)反应练习 (出示投影4) 计算:(1)12-(-18)+(-
20、7)-15; (2). 学生活动:可采纳同桌相互测验的方法,以到达订正错误的目的. 【教法说明】这两个题目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纳测验的方式来到达准时反应. (四)归纳小结 师:1.怎样做加减混合运算题目? 2.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的两种读法? 学生活动:口答. 【教法说明】小结不是教师单纯的总结,而是让学生参加答复,在学生思索答复的过程中将本节的重点学问纳入学问系统. 八、随堂练习 1.把以下各式写成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 (1)(-5)+(+7)-(-3)-(+1); (2)10+(-8)-(+18)-(-5)+(+6). 2.说出式子-3+5-6+1的两种读法. 3.计算 (1)0-10-(-8)+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数学 九年级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