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2021-2022学年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昆明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期末教育学业质量监测高中一年级 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一、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是“中和”。“贵和尚中”的中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 精髓”。中和也构成中华政治文化的精髓,是古代治国理政智慧的灵魂。允执厥中:治国理政的总纲儒家经典中庸首次从宇宙本体高度提出:“中者天下之大本,和者天下之达道。” 将中和归为宇宙天地的大本达道,也就是世界万物生存发展的根本规
2、律。什么是中?中者,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指事物具有的最佳结构和最佳数量比例关系。什么是和? “和”就是 由“中”而来的“不同”事物间的最佳的和谐统一关系,或最佳的事物生存发展状态。显然, 中和表征了事物最优生存发展规律,是对立面统一发展规律的体现。中华先哲深刻揭示了中 和之道,并以此为民族的最高生存智慧。中华民族数千年以“和”为根本价值追求,以“中” 为根本思维方式,这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中华民族的生存大法。中和之道是宇宙天地的大本达道,也因而成为根本的治国理政之道。儒家理想的尧舜禹 三代“圣人之治”即中和之治。儒家自孔子开始,就肯定尧舜禹三代圣人相授相受的治国理 政之道就是“允执厥中”的中和
3、之道,简称中道。孔子高度肯定舜具有治国理政的大智慧, 这个大智慧集中体现在舜善于“执中”的治国之道上,即善于在深入广泛考察、了解的基础 上,正确及时地去除过与不及的两种片面性,而制定并实施最具合理性的决策举措,从而有 效改善百姓生活。显然,这种执两用中的治国理政之道,包含着历史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的 智慧。中和之道:礼乐刑政治道的核心汉书艺文志中说:“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 而不悖则王道备矣。”历代君王以中和治天下,还体现于礼乐刑政的基本治国方略上。高度重视礼乐教化。孝经中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礼与乐是现治理的基本手段。而礼乐的实质就是中
4、和。孔子就以“礼”“乐”为基本课程教 育学生。礼一系列礼仪规范,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礼,具体为“经礼三百, 曲礼三千”,其实是给社会成员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规定具体的规矩,使之中规中矩,无过 不及,即达“中”。人遵礼而行,社会就有秩序,能保持稳定性。礼规范人的外在行为,而 乐软化人的内心,和善人心促进和融洽人际关系。通过礼乐具有的中和功能教育和培养人们 思想行为上的中和品行,从赢得人际和谐、社会有序。在强调礼乐教化的同时,又重视刑政的硬控制,即通过建立推行一系列的政治法律制度 行规范人们的行为。如何合理高效运用刑政,以实现和谐政局?关键在于遵循中和原则,做 刚柔相济、宽猛相济。即孔
5、子说的“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和谐有序的治理目标源于制定和实施适度的制度政策和法 律规,既不太宽松,也不太严猛。(摘编自董根洪中和:中华传统治理文化的精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中”是根本思维方式,“和”是根本价值追求,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生存 分析错误,应是总分结构,最后一段没有进行总结。3 .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说法错误,原文是“以 中为根本思维方式”。B项,“只有尧、舜、禹这几位圣人能用中和之道治国”,说法 绝对,原文“历代君王以中和治
6、天下”。D项,孔子的话告诉我们要遵循中和原则,做到刚 柔相济、宽猛相济。4 .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内容的含意的能力。“设计者一味地堆积和拼贴传统文 化元素,出现生拼硬凑和用力过猛的现象”是因为“缺乏对传统文化意蕴和价值的 深刻理解”。5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国潮风”强势崛起,主要原因是“国 人文化自信的回归与增强。特别是年轻一代,在国家蓬勃复兴的大背景下长大,有平视世界 的足够底气,在追求时尚、张扬个性的同时,有强烈意愿将中国故事讲出来”。6 .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意蕴和价值。挖掘自身独特的价值,打破同质化的怪圈。不把 “国潮”当作营销手段,形成可长期积累的用户
7、价值。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系统、 科学、成熟的“品牌+文化”运作体系,打造具有时代元素和现实意义的“国潮”产品。 严格把控国货产品品质,打造讲究技术内涵的“国潮”产品;强化品牌管理,挖掘品牌内涵, 讲好品牌故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每点1分,材料三中每段概括一点,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中心内容的能力。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把握相关内容,并对相关内容进 行分析、概括,答题时难度并不大,只要找准内容,进行分类,再稍作概括即可。7 .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这句话运用拟人的 修辞手法写出了伍婆婆面对众人不知所措的情态”错,这句话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
8、法,而 是表现出伍婆婆居住的院子小。B项,“表现出当下革命烈士遗孀不受关注的现状”错,分 析主题有误。D项,“从正面表现出伍婆婆的人物个性”错,这里应是侧面描写。8 .表现了伍婆婆居住环境的简单朴素和安静偏僻。表现了伍婆婆寂寥、孤单的生活状态。 通过描写伍婆婆对着木匣子梳头的画面,引出下文老镜子的相关内容,暗示老人仍旧在等 待丈夫回家。(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重点句子的作用的能力。分析作品重点句子的作用一定要结合句子的 语境,要立足句子本身。9 .伍婆婆一直使用的这把老镜子,是伍婆婆一直等待丈夫回家的情感寄托,这把老镜子承 载着伍婆婆对丈夫的思念。丈夫赠送镜子时叮嘱伍婆婆等着他,这把老
9、镜子是丈夫送给伍 婆婆的信物,代表着丈夫对伍婆婆的承诺。哈里森笃信老镜子还在,是因为他被伍婆婆和 她丈夫之间的故事感动,这把老镜子寄寓了他对伍婆婆夫妻二人坚贞爱情、献身革命的崇敬 之情。(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思想情感的能力。10 . 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 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 朝廷之权与之争胜。11 . 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耻:以为耻。B 项,圣:圣明的人。12 .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10、。黄宗羲没有对民间百姓和朝廷 官员进行对比,原文是“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这句 话是说无论在朝廷之上,还是在民间之中,人们都要经过学校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这样 的话没有人不会有诗书中所蕴含的那种宽厚的气象。13 . (1)天子于是也不敢以自己的态度来判断事情的是非对错,而应在学校公议事情的是非 对错。(“遂”“为”“于学校”状语后置调整语序各1分,大意2分)(2)天子赞扬过的,大家就都群聚起来跟随着天子的意思认为是对的;天子贬抑的,大家 就全都指摘是错的。(“荣”“辱”“摘”各1分,大意2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找出
11、关键字或句子 确定其含义,再整体翻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 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参考译文】甲文: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 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 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 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的孩子; (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 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句读的,不是我所说的那些
12、能传授道理、解决疑惑的老师。不 知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 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听到)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 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那个人和那个人年龄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以) 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了。”唉!尊师 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与其同 列,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乙文:学校,是用
13、来培养人才的。不过古代的圣王设置学校的用意不止如此,他还要让治理天 下的手段都出自学校,这样设置学校的意图才能得到完全实现。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指朝廷 会议、发布政令、尊养老人、抚恤孤儿、计检战功,以及出兵征伐之时检阅将士、审理重要 案件时召集吏民、举行重要祭祀之时祭奠始祖,这些事情自古都要在辟雍举行。而且无论朝 廷之上,还是民间之中,人们都要经过学校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这样的话没有人不会有 诗书中所蕴含的那种宽厚的气象。天子认可的未必对,天子否定的未必错。天子于是也不敢 以自己的态度来判断事情的是非对错,而应在学校公议事情的是非对错。所以培养士人固然 是学校的职责之一,但是学校并不仅仅是为了
14、培养士人而设置的。夏商周三代以后,天下事的是非对错完全由朝廷来判断。天子赞扬过的,大家就都群聚 起来跟随着天子的意思认为是对的;天子贬抑的,大家就全都指摘是错的。文书、限期、赋 税、司法等等,全都委派庸俗的胥吏去处理。在这种风气之外,偶尔有稍具才干的人出现, 也会认为学校这种地方不与什么要紧的事情相干。其实他们所说的学校,不过是为了科举考 试而喧嚣争竞,一心想争取功名富贵之地,所以他们才能利用朝廷掌握的权势和利益改变了 学校的本来意义,而真正具有才能的有学问的读书人,往往从民间自行崛起,与学校压根就 没有什么关系。说到底,学校就连培养人才这一点作用也失掉了。于是学校一变而为书院。书院中人认为不
15、对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对的并且加以表彰; 书院中认为正确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错的并且加以羞辱。或者禁止所谓“伪学”,或者禁 毁天下书院,都是用朝廷的政治权力来与书院争胜。14 . 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从韩诗“跻攀 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可以看出,琴声在最后是往下走,不是“高到极点”。15 .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如李诗中“如听万壑松”一句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为喻,表现 出琴声的清越宏远,韩诗则运用一系列比喻表现琴声的高低变化。都运用了侧面描写,李 诗通过描写诗人听琴时的感受,衬托琴师技艺的高超、音乐的魅力。韩诗“湿衣泪滂滂”“无 以冰炭置我肠”等句
16、写诗人听琴后的反应与感受,从侧面表现出琴声的动人效果,使诗人深 陷其中,难以自拔。(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本题要综合诗歌内容多角度分析,还要注意分 层作答。16 . (1)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2)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17 . 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磨磨唧唧:办事拖拉;做事行动迟缓。漫不经 心:随随便便的,不放在心上。根据语境,此处宜用“磨磨唧唧”。银装素裹:雪下过之后 的场景或冬天雪后的美丽景色,
17、一切景物都被银白色包裹,形容雪后一片白色的世界。白玉 无瑕:洁白的美玉上没有一点疵斑,比喻人或事物完美无缺。根据语境,此处宜用“银装素 裹” o晶莹剔透:光亮而透明。光怪陆离:奇形怪状,五颜六色。根据语境,此处宜用“晶 莹剔透”。海纳百川: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 且数量很大;也指心胸宽广。百川归海:条条江河流入大海,众多分散的事物汇聚在一处, 比喻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或大势所趋。根据语境,此处宜用“海纳百川”。18 . 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修辞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和A项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B项使 用了比喻的修辞,梨花喻指雪花。C项使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
18、瀑布”比作“银河”,“三千尺”夸张。D项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汗青”代指书卷、史册。19 . D【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达”与“左右”不合逻辑,任去其一。B 项,“涉及”搭配错误,改成“涉足”。C项,错误同A项和B项。20 .不存在相关性 信仰基督教 已经超过佛教徒(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题所挖出的语句一般为结构等方面与上下文有关 联的句子,可以通过语境来推知。21 .根据调查,我国10%的人有宗教信仰,(1分)其中女性、中老年人、受教育水平低的 人占比偏高。(1分)宗教信仰有助于增强人们对现状的满足感。(1分)佛教是我国最有 影响力的宗教
19、,(1分)其次是基督教。(1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段主要内容的能力。本题答题时既要高度概括又要注意不能遗漏信 息点,可以先分析材料的层次,理清材料有哪些信息点,再一个信息点一个信息点地概括。 22.【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一)材料解读该作文题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作文材料选自冰心的一首小诗,这首小诗对青少年读书有启示意义。从读书经验的角度 来看,书上的文字是几千年来人们智慧的结晶,但文字毕竟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如果我们尽 信书,还不如不读书,青少年应做书的主人,而不能成为书的奴隶,不能成为书呆子。我们 读书的目的就是要运用书中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
20、升我们的心灵品质,陶冶我们的情 操,让我们成为更优秀的人,如果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读书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写作任务要求写一篇发言稿,这就要求文章具有针对性,要针对听众的身份来安排分 享的内容,并且语言要深入浅出,逻辑性强,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二)参考立意L尽信书,不如不读书;2 .要做书的主人,不能成为书的奴隶;3 .要把书读“活”,不能把书读“死”;等等。大法。B. “允执厥中”讲中和,又兼顾了过与不及这两种情况,包含着历史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的 智慧。C.礼乐的实质是中和,因此,古代先贤高度重视礼乐教化,将礼与乐作为实现治理的基本手 段。D.礼乐教化、刑政的硬控制,都要遵循中和原则,做到刚
21、柔相济、宽猛相济,这有利于实现 和谐政局。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和”引出“中和”是古代治国理政智慧的灵魂这一观点。 B.文章在论证中运用了引用论证法,如引用了中庸汉书艺文志孝经等书的 内容。C.文章按照总分总的思路结构行文,首段提出论点,中间几段分别进行论述,最后一段进行 总结。D.对于“中和”这一论述对象,文章既有对其概念的阐释评论,也有对其重要意义和价值的 月定。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和是指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的最高生存智慧。 B.孔子高度肯定舜治国理政的大
22、智慧,因为只有尧、舜、禹这几位圣人能用中和之道治国。 C.礼规范社会成员的外在行为,使之中规中矩,无过不及;乐则对人进行精神教化,和善人 心。D.文章最后一段中,孔子的话告诉我们:治国理政,要重视刑政的硬控制制度和实施政策法 规。(-)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第五个中国品牌日刚刚过去。相关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近十年“国潮”相关搜索热度 上涨了 528%。而在2021年各种品牌的市场关注度上,国货为“洋货”的3倍。中华文化氤氯五千年,早已凝聚成独特的东方魅力。近年来,“国潮”之风从“小众” 刮向“大众”,背后更多的是国人文化自信的回归与增强。特别
23、是年轻一代,在国家蓬勃复 兴的大背景下长大,有平视世界的足够底气,在追求时尚、张扬个性的同时,有强烈意愿将 中国故事讲出来。同时,随着消费升级,中国人的生活理念日趋成熟理性,追求更多兼顾实 用属性和精神属性,符合自己审美与品质要求的“心头好”。此外,“国潮风”强势崛起, 不仅吸引了广大国内消费者,而且成功“出海”,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越来越多地引起海外 市场的关注。(摘编自汤华臻让“国潮”热出中国人自己的腔调)材料二:2020年中国网民期待国粹潮流发展类型调杳2020年中国网民消贽国样品商家选择关注因素价格优惠 (362) 风格设计商家口碑 8%) 技术含址 (M6%) 门店形象服务 (Sk5%
24、) 品牌文化 (283%) 行业地位广告宣传材料三:“国潮”热风中,市场快速变化,很多品牌把“国风”设计理解为对中国文化元素的简 单复刻,一味堆积和拼贴传统文化元素,“生拼硬凑”和“用力过猛”的现象不在少数,这 其实是因为缺乏对传统文化意蕴和价值的深刻理解,以致淡化甚至歪曲了传统文化的本来寓 后、O现在,某种品牌凭借精准定位和国风包装,一经上市即获得市场广泛认可,但紧随其后 的是一大批名字雷同、包装类似的跟风模仿,加速了 “国潮”的泛化。国货变“潮”不是跟 风追热和天下大同,而是品牌将自身独特的产品价值、文化表达、美学观念寄托于商品,在 求同存异中追求推陈创新,从而打破同质化的怪圈,让中国品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云南省 昆明市 第一 中学 高一上 学期 期末 语文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