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内蒙古阿拉善盟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2022-2023学年内蒙古阿拉善盟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内蒙古阿拉善盟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内蒙古阿拉善盟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中“守拙”二字是诗人对自己归于田园生活的状态自 述。何为“守拙”? “此拙乃是相对于世俗之机巧而言,守拙意谓保持自 身纯朴之本性(自世俗看来为愚拙),不同流合污。”(袁行需)诗人宁愿归隐田园, 也不愿违背本性投身于仕途的机巧之中。除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提及“守拙”,诗人在其他诗词中也常以“拙”自居。 如与子俨等疏:“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感士不遇赋:“诚谬会以取拙,且欣 然而归止。”杂诗其八:“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咏贫士 其六:
2、“人 事固以拙,聊得长相从。”可见,诗人对“拙”情有独钟。“守拙”是远离官场黑暗,追求内心宁静的选择,是人生迷途处的智慧反思。在归 园田居其一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一句借用“比兴”的手法生动刻画了诗 人入仕的状态。“羁鸟”指笼子里的鸟,“池鱼”指失去自由的鱼。借失去自由的“羁 鸟” “池鱼”暗喻自己在官场中心志被束缚。“旧林” “故渊”是“羁鸟” “池鱼”的 归宿,暗喻田园才是自己率真本性的归宿。“鸟” “鱼”的意象在诗人其他诗作中也多 常见。在感士不遇赋:“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 阿作:“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诗词中的鸟、鱼是灵魂自由,复返自然的代表。
3、关于“守拙”,清代的沃仪仲对此别有会心:“有适俗之韵则拙不肯守,不肯守拙则机 巧百端,安得复返自然! ”诗人“守拙”是颖悟后灵魂的追求,是质性自然的坚守。从另一方面来说,“守拙”是诗人坚守内心的选择。“陶渊明的守拙并非是无 为的消极避世,其一生的主导思想是建功立业,特别是追求文学上的建树。”在感士 不遇赋中写道:“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在咏荆轲中用“心知去不归, 且有后世名”歌颂荆轲的豪情。可以见得,诗人心中有效力家国的壮志豪情。但通过对当时社会的体察分析,亲身 入仕的感受,对现实有了深刻的认识。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吁嗟身后名,于 我若浮烟”正是诗人面对现实心中的愤语。命子:“福
4、不虚至,祸亦易来”是诗人面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从“我能给你的建议只是:直面烦恼,认清孤独,而不是躲避它、拖延它“可见,直面 烦恼,认清孤独,而不是躲避它、拖延它。从“路是趟出来的,得敢于去趟。但话说回来,对每一步都认真、努力的人来说,是没 有废步的”“要紧的是果敢地迈出第一步,对与错先都不管,自古就没有把一切都设计好 再开步的事.目的可求完美,举步之际则勿需周全”可见,果敢地迈出第一步,每走 一步都认真、努力:目的可求完美,举步之际则勿需周全。从“不可能先把每条都探清后再决定走哪一条。永远都是这样,所以过程重于目的。当 然,目的不可没有,但真正的目的在于人自身的完善。而完善,惟可于过程中求得可
5、 见,过程重于目的,但不可没有目的,认识到真正的目的在于心灵的自我完善,在过 程中求得完善。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柳子厚墓志铭韩愈子厚讳宗元,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 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 出入经史百子,阵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 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 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
6、,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 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兔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日:“播 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 刺连州。呜呼! 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 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 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
7、石焉者,皆是也。此 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试卷第10页,共20页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 以利其嗣人。”(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B.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C.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洪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D.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11.下列对文中加
8、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 也可以是别人写的。B.进士第,是中国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如洪迈容斋三笔词 学科目:“任子中选者,赐进士第。“C. “皆以子厚为师”中的“师”指老师,与韩愈师说中“吾从而师之”的“师”含义相同。D. “仅如毛发比”中的“毛发”,比喻小小的利害冲突,与荀子劝学“不积小流,无以 成江海,中“江海,的用法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宗元少年时就精明聪敏,没有不明白通晓的事。他年轻时就已成才,崭露头角。B.柳宗元名声轰动,那些公卿
9、贵人争着想成为他的门生,异口同声地推荐赞誉他。C.柳宗元到任柳州之后,想要推行政治教化,他替借债人想方设法赎回子女。D.刘禹锡被遣去播州,柳宗元打算向朝廷请求拿柳州换播州,体现柳宗元的高节。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2)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14 .韩愈在赞扬柳宗元时,对当时的哪些现象进行了讽刺?【答案】10.B 11. C 12. B 13. (1)观察使把这个办法推广到别的州县, 到一年后,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将近一千人。(2)这是子厚的墓穴,既牢固又安适,对子厚的子孙会有好处。14.一些人平日互相仰慕讨好,但
10、遇到小小的利害冲突,便翻脸不认人;朋友落入陷阱,反而落井下石;对于禽兽和野蛮人都不忍心干的事情,那些人却自以为得计。【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为柳州制订了教谕和禁令,全州百姓都顺从并信赖他。当 地习惯于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 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设教禁”为动宾短语,前省略主语柳宗元,故其间不能断开,排除AD;“时”名词用作状语修饰“赎”,不能分开,排斥C。故选Bo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掌握文言实词的能力。A.正确B.正确C.韩愈师说中“吾从而师之”的“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为“把当作
11、老师”,与 文中“皆以子厚为师”中的“师”的含义不同。句意:都把子厚当做老师/我(应该)跟从(他) 把他当作老师。D.“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中“江海”意为“江和海”,比喻学习必须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才能有大的成就。“仅如毛发比中的“毛发”,比喻小小的利害冲突。修辞用法相同,都 是比喻。句意:仅仅像头发丝般细小/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故选C。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那些公卿贵人争着想成为他的门生”理解有误,原文“争欲令出我门下”,意为“争着想 让他成为自己的门生“,不是当柳宗元的门生。故选Bo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
12、下”,推广;“比”,到;“且”,将近。(2) “是”,这;“既既”,表示并列关系,既又;“利”,对.有好处。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 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 相识”可知,一些人平日互相仰慕讨好,但遇到小小的利害冲突,便翻脸不认人; 由原文“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可知,朋友落入陷阱,反 而落井下石;试卷第12页,共20页 由原文“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可知,对于禽兽和野蛮人都不忍 心干的事情,那些人却
13、自以为得计。参考译文:子厚少年时就精明聪敏,没有不明白通晓的事。当他的父亲还在世的时候,他虽然很 年轻,但已经独立成人,能够考取进士科第,显露出出众的才华,大家都说柳家有个好 儿子。后来又通过博学宏词科的考试,被授为集贤殿正字。他才能突出,端方坚毅,发 表议论时能引证今古事例为依据,精通经史典籍和诸子百家。见识高远,意气风发,常 常使满座的人为之叹服。因此名声大振,一时之间人们都敬慕而希望与他交往。那些公 卿贵人争着要收他做自己的门生,众口一词地推荐赞誉他。元和年间,他曾经照例与一起被贬的人奉召回到京师,又一起被遣出做刺史,子厚分 在柳州。到任之后,他慨叹道:“这里难道不值得实施政教吗? ”于
14、是按照当地的风俗, 为柳州制订了教谕和禁令,全州百姓都顺从并信赖他。当地习惯于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 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子厚 为此替借债人想方设法,都让他们把子女赎了回来。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 让债主记下子女当佣工的工钱,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消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 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推广到别的州县,到一年后,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将近一千人。 衡山、湘水以南准备考进士的人,都把子厚当做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指点而撰写文 辞的人,从他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很好的章法技巧。他被召回京师又再次复出做刺史时,中山人刘梦得禹锡也在被遣之列,应
15、当去播州。 子厚流着泪说:“播州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地方,况且梦得有老母在堂,我不忍心看到梦 得处境困窘,他没有办法把这事告诉他的老母;况且绝没有母子一同前往贬所的道理。” 向朝廷请求,并准备呈递奏章,情愿拿柳州换播州,表示即使因此再度获罪,死也无憾。 正遇上有人把梦得的情况告知了皇上,梦得因此改任柳州刺史。唉! 士人到了穷境时, 才看得出他的节操和道气!现在一些人,平日街坊居处互相仰慕讨好,一些吃喝玩乐, 追逐游戏,夺夺其谈,强作笑脸以示谦卑友好,握手发誓以见肝胆相照,指着天日流泪, 发誓不论生死,谁都不背弃朋友,简直像真的一样可信。一旦遇到小小的利害冲突,仅 仅像头发丝般细小,便翻脸不认人;朋
16、友落入陷阱,也不伸一下手去救,反而借机推挤 他,再往下扔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啊!这应该是连那些禽兽和野蛮人都不忍心干的, 而那些人却自以为得计。他们听到子厚的高尚风节,也应该觉得有点惭愧了!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去世,终年四十七岁。铭文说:“这是子厚的幽室,既 牢固又安适,对子厚的子孙会有好处。”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少室雪晴送王宁李斤页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过景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二句诗人
17、写少室山峰各种雪后姿容:有的因冬日晴暖,阳光照射而积雪融化, 有的山峰依然被白雪覆盖。B.三、四句以“半山青松”写晴峰,以“素色峨峨写雪峰,用“连”字写晴峰的广袤,用“峨 峨”写雪峰的高峻。C.五、六句写少室诸峰的静态之美:落日余晖,斜照山峰,山顶上飘浮着片片白云, 山峰在云雾缭绕中瞬息万变。D.诗题揭示了全诗内容:有少室山,有雪,有晴,有送,有朋友王宁,各个镜头都围 绕“送”的行动展开。16 .简要赏析最后四句的表达效果。【答案】15. C 16.借景抒情:七、八句写送别双方被难以形容的美景吸引,故 而流连景致,致使北风吹来,才感到寒冷,透露出诗人与友人即将离别的不舍之情; 远近结合:诗人驻
18、马浮桥之上,远望友人王宁在南岭中的身影,体现诗人希望能多看几 眼好友身影的惜别心情。【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C.“静态之美”错,应该是动态之美。山顶上飘浮着片片白云,山峰在云雾缭绕中瞬息 万变,这属于动态。故选Co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意思是:王宁与我兴致高,赏玩幽境忘启程。北风 呼啸声凄厉,吹在身上透骨冷。这两句写送别双方为妙不可言,难以形容的美景所吸引,试卷第14页,共20页 故而流连景致,忘了启程,致使北风吹来,才感到寒冷,才注意到时间不早。这两句运 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从侧面供托出“少室雪晴”之
19、美,透露出主客惜别之情。“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意思是:浮桥依依惜别时、紧勒辔头马不行。是近 景描写。不忍离别频回首,含情眺望南山岭,是远景描写。最后两句写他们在夕阳西下, 不得不别时,仍然依依不舍,驻马浮桥之上,眺望南山之景。诗人与王宁浮桥上依依惜 别,王宁渐渐走远了,诗人还伫立在桥上,举头试望友人王宁在南岭中的身影。这两句 运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试望”,恰切地表现出诗人望不到了还在望,希望能多看几眼 好友身影的惜别心情。五、情景默写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回味往昔,梦醒时无限伤感的两句是, o(2)韩愈师说中,从职责上,把教师界定为
20、“,而把那 些童子之师界定为“:(3)苏轼在赤壁赋中“, ”两 句,以“水”为例论证万物都是永恒的。【答案】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阑”“受”“句读”“斯六、简答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作为上合组织重要创始成员国,中国 地重视、支持和推动上合组织发展。2013 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出席历次上合组织峰会,提出一系列推动上合组织发展和地区合作 的重要主张和倡议,得到各方积极响应,中国在上合组织中具有 的地位。“确立构 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理念”正式写入青岛宣言,成为
21、上合组织成员国的上下同欲;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成员国发展战略及欧亚经济联盟等区域合作倡议深入对接,为 地区发展创造重要机遇。上合组织各方对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都堂_,认为 这一倡议对解决当前全球发展困境具有重要意义。不少成员国积极评价了习近王生席提 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和认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进而提出独立自主、安危 与共以及反对在本地区制造阵营对抗、破坏地区稳定的主张。习近平主席出席上合组织 撒马尔罕峰会,将就新形势下加强上合组织建设、更好应对重大国际和地区挑战与有关 各方深入交换意见,有利于共同捍卫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持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将 重要的为促进地区安全稳定和
22、发展繁荣作出贡献。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改成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坚定不移 举足轻重 赞叹不已 19.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安全倡议,认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不少成员国对此进行了积极评 价,并主张独立自主、安危与共,反对在本地区制造阵营对抗、破坏地区稳定。 20.维 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将为促进地区安全稳定和发展繁荣作出重要的贡献。【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主要讲“中
23、国”一向坚定“重视、支持和推动上合组织发展。始终如一坚持立场, 用“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形容人的意志、立场、观点等坚定,毫不动摇。第二处,语境讲“中国”在上合组织中的重要地位,修饰“地位”,用“举足轻重”合适。举 足轻重:形容有实力,地位重要,能左右局势的发展。第三处,根据后面“认为这一倡议对解决当前全球发展困境具有重要意义”,说明上合组 织各方对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是赞同的,用“赞叹不已:赞叹不已:连声赞 赏不止。19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分析语句内容,提炼出两个主体,分别为“不少成员国习近平主席”。然后分析修饰性成分和谓语等内容,首先主体是“习近平主席”,后面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内蒙古 阿拉善盟 一中 高一上 学期 期末 语文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