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3第一学期期末测试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题。材料一:摩诘诗极富禅味。禅宗常讲“无我、无住、无着”。晚唐司空图论诗,主张要“不 著一字,尽得风流”。但作诗怎能不著一字?又怎能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呢?我们可选摩诘一联句来作例。这一联是大家都喜欢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 鸣。”这一联中重要字面在“落”字和“鸣”字,在这两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 气息来。大概是秋天吧,所以山中果子都熟了,给雨一打,禁不起在那里扑扑地掉下。 草虫在秋天正是得时,都在那里叫。这声音和景物都跑进到这屋里人的视听感觉中。那 坐在屋里的
2、这个人,他这时顿然感到此生命,而同时又感到此凄凉。生命表现在山果草 虫身上,凄凉则是在夜静的雨声中。我们如此一想,就懂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八个字的涵义了。正因他所感觉 的没讲出来,这是一种意境。而妙在他不讲,他只把这一外境放在前边给你看,好让读 者自己去领略。而陆放翁“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一联,似乎诗后面更没有东西,没 有像摩诘那一联中的情趣与意境。摩诘诗之妙,妙在他对宇宙人生抱有一番看法,他虽 没有写出来,但此情此景,却尽已在纸上。这是作诗的很高境界,也可说摩诘是由学禅 而参悟到此境。这种诗,亦即所谓“诗中有画”。至于画中有诗,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画到最高境界,也同诗一样
3、,背后要有一个 人。画家作画,不专在所画的像不像,还要在所画之背后能有此画家。西方的写实画, 无论画人画物,皆画得逼真,而且连照射在人与物上的光与影也画出来。但纵是画得像, 却不见在画后面更有意义之存在。公众号高中试卷资料下载“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里面也有一人,重要的在“欲断魂”三 字。由这三字,才生出下面“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两句来。但这首诗 的好处,则好在不讲出“欲断魂”三字涵义,且教你自加体会。这样子作诗,就是后来严羽所说的“羚羊挂角”。这是形容作诗如羚羊般把角挂在 树上,而羚羊的身体则是凌空的,那诗中人也恰是如此凌空,无住、无着。断魂中,有 一个人,而这个
4、人正如凌空不着地,有情却似还无情。可是上引摩诘诗就更高了,因他 连“断魂”字都没有,所以他的诗,就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参考答案1. C 2. B 3. A 4.材料一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举王维的诗句,论证证作诗怎样不著一字,以及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把作画与作诗进行类比,论证“画中有诗”与“诗 中有画”的创作都需要有境界。5.林黛玉建议香菱不要读陆放翁的诗,是因为“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的诗重状物和形象的塑造,缺乏神韵。建议香菱读王维的诗,是因为他的诗有诗境。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C.“认为只有摒弃,钝根,方能顿悟诗的妙谛“错误。原文“虽钝根初机,
5、亦能顿悟”,“虽二即 使,表假设,故选项中“只有”的表述过于绝对。故选Co2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于言外之意中透露出自然万物的生机活力”错误。原文小雨中 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这一联中重要字面在,落,字和印印字,在这两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 的生命气息来“,透露出自然万物的生机活力的是王维的诗句,而不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的文学主张。Bf张继的枫桥夜泊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却不具体呈现,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提 升了诗歌的境界。”错误。C.“是因其能营造出入禅的独特诗境,让人从中领悟到禅学要义”错误。选项强加因果,原文 的表述是“清代著名诗论
6、家王士祯(渔洋)论诗独以神韵为宗以神韵说来衡量诗史,最为 符合其审美理想的就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唐代山水诗派的创作风格”“王士祯的,神韵, 说与禅学有十分深刻的联系。王士祯在论及山水诗派诸家创作时,常常以入禅的独特情境 来形容诗的妙谛“,王士祯推崇唐代山水诗派的创作风格,主要是因为其符合他的“神韵”说。 D.“唐朝诗风自此由质实走向空明灵动”错误。原文中“与唐诗相比,魏晋南北朝诗尽管在形 式美感的追求上下了很大功夫,但还较为质实,缺乏空明灵动的神韵。而盛唐诗之所以被推 崇,很大程度上是因其有了这样的诗境”,盛唐诗之所以被推崇的原因是有了空明灵动的诗 境,但不能说唐朝诗风自此由质实走向空明灵
7、动。故选Bo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A.“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意思是:如烟一般的柳色、装饰华美的桥梁,挡风的帘子、青绿色 的帐幕。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不能体现材料二的美学观点,因为没有“力量从心灵深处 唤起反应和回响”。故选Ao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举例论证。“我们可选摩诘一联句来作例。这一联是大家都喜欢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 鸣。这一联中重要字面在落字和鸣字,在这两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来”“正因他所感觉的没讲出来,这是一种意境。而妙在他不讲,他只把这一外境放在前 边给你看,好让读者自己去领略”以王维的诗句为例,论证作诗怎样不
8、著一字,以及不著一 字而尽得风流。类比论证。“至于画中有诗,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画到最高境界,也同诗一样,背后要有 一个人 作画与作诗进行类比,论证“画中有诗”与“诗中有画”的创作都需要有境界。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结合“与唐诗相比,魏晋南北朝诗尽管在形式美感的追求上下了很大功夫,但还较为质实, 缺乏空明灵动的神韵”分析可知,林黛玉建议香菱不要读陆放翁的诗,是因为“重帘不卷留香 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的诗重状物和形象的塑造,缺乏神韵。结合“严沧浪谓,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言有尽而
9、意无穷主要指这样一种诗境分析 可知,建议香菱读王维的诗,是因为他的诗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境。6 . BC 7.制造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8.答案示例:内容上,写了家人 对奶奶的尊重与爱,同时也写出了奶奶把劳动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丰富了“她”对乡村淳朴亲 情的体验,深深触动了“她”的心灵。形式上:选取生活场景、平凡小事,蕴含深挚的感情,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她”的情感变化更加合理。9.答案示例:传统文化掐辫子不能 消失。日月穿梭,随着时代的脚步,老的生活用品悄悄的从人们的记忆中退出了,时至今日 谁也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掐辫子的场景从人们的视野里淡出;大脑中消失了,随之 一段
10、、一种民俗的历史文化则即将失去,成为人们永远的遗憾话题。如今农村,有人仍在掐 辫子,但愿于掐辫子这一传统文化永远不会消失。6 .试题分析:B项“不由得产生了对职场生活的厌倦”无中生有,C项说“表现出作者对城市 和农村相反的情感态度”太绝对。考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点评: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考生应该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每一个题支进行分析, 不可曲解,不可无中生有,不可武断,对文章的内容技巧要准确的定位。7 .试题分析:审清题干,第一段,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和 形式两方面作答,看看这一场景描写对全文的发展有何作用,最后再思考对表达
11、主题有什么 作用即可。考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结构、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点评:分析某句或某段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两个方面来作答,即形式和内容。形式一般是 引起下文、承上启下、总结上文等;内容一般和主题联系起来。8 .试题分析:应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别回答。内容上是男孩的家人不愿点破奶奶掐辫子 不好而不能卖的事实,表达了对奶奶的尊重与爱,同时也写出了奶奶把劳动视为生命的一部 分,这些都使女孩的心灵触动,更加热爱这里的人;形式上来看,正是这样的场景,真挚、 感人,给“她”以深深的触动,使得“她”情感变化更自然更合理。考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点评:分析某句
12、或某段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两个方面来作答,即形式和内容。内容要和主 题联系起来,形式要和作者的行文思路联系起来。9 .试题分析:本文的主旨应该是对于像掐辫子这样的传统文化怎样看待问题。“不能丢失”, 它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传承,浸透着人们的情感,还是维系感情的纽带。一种民俗的历史文化 则即将失去,成为人们永远的遗憾话题。所以农村,有人仍在掐辫子,希望掐辫子这一传统 文化永远不会消失。考点:本题考查考生探究能力。点评:谈感悟,应注意强调个性阅读,并不能够脱离文本而随意地天马行空,一味地陈述自 己独特的见解,而应该紧扣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 观点作分析论述。根据个人生
13、活经验和阅读经验解读文本,阐明自己的见解,这样同样是个 性阅读。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够脱离文本,观点来自文本,论据同样不能离开文本。当因个 人的生活经验不足无法准确把握文本时,可以通过已学过的文章,间接掌握的人生经验,通 过联想和想象帮助准确探究。10 . B 11. C 12. D 13. (1)游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被推行,苏 秦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2)在苏秦显赫尊荣之时,黄金万镒被他使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一路炫耀。14.他坚持不懈,不屈不挠。他勤奋刻苦,实现理想不靠空想。他的合纵主张符合六国的共同利益。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找到了
14、姜太公的阴符兵书,埋头诵读,反复挑选其中重要的内容熟习研究体会。 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得太公”和“伏而诵之哂句都省略主语“苏秦”,属于相同结构的谓语宾语句式,应在“伏” 前断开,排除CD;“其股”作“引锥自刺”的宾语,中间不能分开,排除A。故选Bo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和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古代一车两马为一乘”错误,古代四马一车为一乘。故选C。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除了妻子依然斜着眼睛表示不屑错误。原文“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妻子不敢正面看 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表明妻子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故选D。
15、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第一个“说 游说;“书”,奏折;“十% 泛指数目多;“资用。钱财;“去”,离开。(1) “隆 显赫尊荣;“镒”,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二十两;“毂”,本意是指车轮中心的圆 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借指车轮或车;“炫炫”,显耀,闪耀。14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苏秦在游说秦王的过程中表现了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 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苏秦不仅有梦想,而且为实现梦想勤奋刻苦,实现理想不靠空想
16、; “约从散横以抑强秦.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他的合纵主张符合六国的共同利益。 参考译文:苏秦起先主张连横,劝秦惠王说:“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充足,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对此稍许留意一下,我请 求来实现这件事。”秦王回答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 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现在您一本正经 老远跑来在朝廷上开导我,我愿改日再听您的教诲。”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 主张仍未实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几百两铜(战国时代黄金指铜)也用完了,钱财一点 不剩,只得离开秦国
17、,返回家乡。背着书箱,挑着行李,脸上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回 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 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半夜找书,摆开几 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阴符兵书,埋头诵读,反复挑选其中重要的内容熟习研究体 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 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 ”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 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 ”于是在宫殿之下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喜, 封苏秦为武安君。拜受相印,以兵车一百辆、
18、锦绣一千匹、白壁一百对、黄金一万镒跟在他 的后面,用来联合六国,瓦解连横,抑制强秦。在苏秦显赫尊荣之时,万镒的黄金为他所使 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一路炫耀,华山以东各国随风折服,从而使赵国的地位大大加重。 况且那个苏秦,只不过是出于穷巷、窑门、桑户、相枢之中的贫土罢了,但他横行于天下, 在朝廷上劝说诸侯王,杜塞左右大臣的嘴巴,天下没有人能与他匹敌。苏秦将去游说楚王, 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 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 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
19、? “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苏秦叹道:“唉!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 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15 . D 16.比喻。以“青山”自比,抒发了纵使困难打击再多,也会像青山那样坚贞不屈、 傲然挺立的情怀。用典。借用段浩的典故,表达了词人追求真我、独立不阿、绝不屈服于 小人的决心。1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兼用夸张的表现手法”错误,根据“肘后俄生柳”“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右手淋浪 才有用,闲却持螯左手”“投阁先生惟寂寞,笑是非、不了身前后持此语,问乌有“可知, 上阕用典丰富,将词人内心
20、的牢骚与愤懑表现得淋漓尽致,没有使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故选Do1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根据原文“青山幸自重重秀。问新来、萧萧木落,颇堪秋否。总被西风都瘦损,依旧千岩万 岫”可知,纵西风飘飘,落木萧萧,然青山依然秀立。作者以“青山”自比,抒发了纵使困难 打击再多,也会像青山那样坚贞不屈、傲然挺立的情怀。根据原文“翁比渠侬人谁好,是我常、与我周旋久。宁作我,一杯酒”可知,宁作独立不阿的 我,绝不屈志附人。借用段浩的典故,托事明志:依然故我,谓自身决不苟合世情。18 .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
21、门五尺之僮【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默写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鹫”“长誉”沮近僮”等。19 .一目了然焕然一新络绎不绝19.“抓发展、促振兴、守底线”语序不当,应改为“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坚固脱贫攻坚成果”搭配不当,应改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0 .上下两句“人”对“船一半 山”对“中流”,“不停步”对“当奋楫”,字数相同,结构相对,内容紧密相连。上下两句对仗工整,具有节奏感的语言极富感染力,鼓励人们继续攻坚克难,走好脱贫攻 坚路,不能半途而废。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空,语境指“作战图”能让人一眼看清楚该村的扶贫成绩,可用“一目了然
22、工一目了然: 一眼就看得清清楚楚。第空,语境指该村的面貌与过去相比有很大的变化,呈现出新的气象,可用“焕然一新”。 焕然一新:一改旧貌,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和气象。第空,语境指游客来往不断,可用“络绎不绝: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来来往往,连 接不断。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一是语序不当。“抓发展、促振兴、守底线”语序不当,应改为“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 二是搭配不当。“坚固成果”搭配不当,应改为“巩固成果”。2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人到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当奋楫”,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人”对“船。均是名词;“半 山”对
23、“中流”,均是偏正结构;“不停步”对“当奋楫”,均是动宾结构;两句字数相同,结构 相对,内容联系紧密。对偶句形式工整、匀称并节奏鲜明,音调和谐,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本句“不停步”“当奋 楫”,鼓励人们继续攻坚克难,走好脱贫攻坚路,不能半途而废。21 . B 22. D 23.示例:(清朗,)是一湾见之忘忧的碧水,是一缕能给心灵带来祥和的 皎洁月光。22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第一处,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萍水相逢:比喻本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语境强调不经意中与“创造”相遇,因此选择“不期而遇第二处,胆战心惊:形容十分害怕。小心翼翼: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的
24、样子。语境形容仔细谨慎呵护的样子,选择“小心翼翼”。第三处,遮挡:遮蔽拦挡。遮蔽:遮挡。这两个词语区别不大。第四处,有备而来:参与某个事情以前,事先有充分的准备。有备无患:事先有准备,就可 以避免祸患。文中强调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有充分的准备,选择“有备而来故选B。23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衔接的能力。“一天的清朗”是“清朗”作句子的主语,而“清朗的一天是“一天”作主语,根据后文“清朗,是 一池不曾污染过的清泉,是一片能在深夜更新空气的青青林子”可知,应是“清朗”作句子的 主语,排除BC; A项“一天的清朗,你的心境”中途易辙,排除。故选D。24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首先“清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山东省 青岛市 第二 中学 高一上 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