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宋代经济的发展重难点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解读】宋代经济的发展重难点分析.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宋代经济的发展重难点分析本课突破点【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材是从原因和表现两个方面叙述的。“原因”这一部分,教材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一是经济因素。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 中原地区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 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二是自然因素。宋朝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变幅小于北方,南方 雨量充沛,更适宜农作物生长,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由于北方开发较早,人类活 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而南方地区开发较晚,受到的破坏较小,自然环境保持较好, 从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二是政治因素。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
2、 而南方相对安定。特别是两宋时期,中原人民反抗北方少数民族贵族掠夺的斗争阻止了北方 少数民族贵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战祸,从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是政策倾向。宋朝统治者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如推广农业技术。“表现”这一部分,教材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两个领域叙述,着重介绍了长江流域 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南方经济作物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宋朝的水 稻产量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意味着南方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同时,对宋朝“南方”的概 念要有基本的界定,它主要指长江以南的长江下游和太湖地区。手工业的兴盛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材侧重介绍了纺织业、制瓷业和造船业三个领
3、域的发展变化。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南方超过北方、成就突出等关键认识点上进行深化。宋代的纺织业以丝织业为主,呈现两浙、江东、江西诸路的丝绫罗绢等产量大幅提高 的趋势,纺织技巧以细密轻薄见长,并出现了唐代没有的刻丝工艺。宋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不仅自海南黎族地区跨海发展到两广路、福建路,而且进一步向江南西路、两浙路发展。宋代制瓷工艺有很多革新与创造。宋代制瓷工艺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 个新的境界:钧窑的海棠红艳如晚霞,出现了化如行云的窑变色釉;汝窑瓷器莹润如堆脂;景德镇青白瓷色质如玉;官窑的冰裂开片,那有意制作的缺陷美、瑕疵美,让人充满无限退 想;还有定窑工整严谨的印花,都是唐朝、五代人所不
4、及见和不可想象的新的仪态和风范。宋代造船业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船坞,能造出载重量大、安 全性高、航行距离长的海船,并与指南针导航技术相结合。【商业贸易的繁荣】商业贸易的繁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材是从表现和结果两个方面叙述的。“表现”这一部分,教材从三个角度展开:第一,商业都市的发展。以开封和杭州的人口增长为例证,说明人口增长对商业繁荣 起到了促进作用,并打破了隋唐以来的坊市制度。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市”,而广布于街 衢大道和宅巷之中;“日中为市”经营时间的限制也被打破,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同时,商 业贸易区域也有扩大。新的商业市区-草市出现,市镇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第二,海
5、外贸易的发展。教材以广州、泉州港的兴盛,海外贸易的范围,海外贸易管理 机构的设置以及海外贸易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地位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 情况。教学中,结合宋代海外贸易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宋代海路发达的原因,即 北方战乱频繁,原有的陆上丝绸之路被阻隔。第三,纸币的出现。这一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探究:一是纸币出现 的原因,它是商业贸易繁荣发展的必然结果;二是纸币在世界上的地位,交子是世界上最早 的纸币;三是纸币对商业活动产生的影响,它大大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结果”这一部分,教材侧重介绍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这一结论。教学中, 教师可从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问题的探究性的要求出发,引导学生总结经济重心南移的过 程,进一步探究南方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从区域发展来看,除东南地区外,湘江以西的西南地区、两广地区也得到了开发。从发 展状况来看,最显著的变化表现为茶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得到发展,丝织业、瓷器制 造业、造船业等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从南移结果来看,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后完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