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4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专题24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24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一)1.桃花源记一、作者作品L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一字名潜,世称靖节 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散文家。泞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长 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 先生传等。二、课文内容概括。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 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 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 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
2、的背景下产生的。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安排 内容。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 寄托社会理想。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 尚。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三、字音字形豁(hub)然开朗 屋舍(shg俨(yin)然阡(qiGn)陌(mo)交通黄发垂髯(tiao) 妻子邑(yi)人 间(jidin)隔语(yi)云诣(yi)太守 刘子骥(ji)四.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1、缘溪行沿着2、落英缤纷落
3、花3、甚星之诧异4、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2)不可久居(可以,能够)2、从:(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自)(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随)3、环:(1)如鸣佩环(玉环)(2)四面竹树环合(环绕)4、乐:(1)心乐之(以为乐)(2)似与游乐者相乐(逗乐,嬉戏)5、道:(1)伐竹取道(道路)(2)策之不以其道(方法)6见:(1)下见小潭(通“现”,现出)(2)明灭可见(看见)7、清:(1)水尤清冽(清澈)(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冷清,凄清)(3)明灭可见(能够,可以)8、差:(1)参差披拂(长短不一,形容词)(2)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9、以:(1)以其境
4、过清(因为)(2)卷石底以出(表示“以”前面的成分是后面动词的状语,可以不译)10、居:(1)不可久居(停留)(2)居十日(过)(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四)古今异义(1)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2)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五)重点虚词1、以:(1)以其境过清(因为)(2)全石以为底(用)(3)卷石底以出(不译或而) 2、而:(1)乃记之而去(表承接)(2)潭西南而望(表修饰)(3)隶而从者(表并列)(六)、特殊句式(1)省略句(吾)心乐之。(省略主语)(向)潭西南而望。(省略介词)倒装句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正常语序
5、应为“以全石为底”)六、重点语句翻译。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翻译:从小土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挂在的玉琳U玉环 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声音,(我的)心里高兴起来。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翻译: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翻译: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翻译: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到水底, 石上有鱼的影子,呆呆地不动。5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翻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翻译: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翻译:四面被竹子和树林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令 人感到悲哀。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翻译: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七、理解默写1、从文章中找出描写潭水十分清澈的词句。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与朱元 思竹一文中也有一句用游鱼写水的清澈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2、文中直
7、接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3、作者写景和物时,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如写鱼,先写静态“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再写动态“俶尔远视,往来翕忽”,写出了鱼的欢乐情趣。八、内容理解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写出了小石潭什么特点?整体感受是什么?答: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具体: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小石潭的特点:幽静。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2、联系文章的内容,说说作者的感情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作者“初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后见潭水清澈,鱼在水
8、中嬉戏,活泼可爱,心 亦乐;后因周边寂静寥落无人,寒气透骨,使人心神凄凉,联想到遭受谪贬的不平待遇,引 发内心的忧伤和愤闷,就离开。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答:清、澄。侧面描写。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溪身比喻 成北斗七星,这是静止的,将溪水比喻成蛇,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 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
9、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 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答: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 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 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6、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在文中起何作用?答:孤独忧伤(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心情)。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还是揭示全文主旨,画龙点睛 的句子。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7、试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得最精彩的句子,说说它的精彩所在。答:例如:开头用“闻
10、”、“伐”、“取”、“见”、等格外准确的动词写发现小石潭的经 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 境过清”埋下伏笔。8、为了开发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答: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 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处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 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九、文章主旨课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1)采用移步换景,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2)寓情于
11、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3)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这篇游记描绘景物抓住特征,既肖其貌,又传其神, 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例如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连用了 “斗折”“蛇行”“犬 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3.核舟记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作者魏学部(约1596约1625),字子敬,号茅檐,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核舟记是其代表作,被清代人张潮编制的虞初新志收录。二、文章体裁与背景1、体裁:本文的体裁是一篇“记”。
12、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 抒发情怀抱负,可以阐述某些观点。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 论、抒情成分。三、课文内容概括。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布局。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王叔远的高超的微雕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主题。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写作者对雕刻家技艺的赞美。四、字音字形 部(yi)罔(wdng)黍(shO)峨冠(guan)髯(rdn)髻(ji)神情与苏、黄不属(zhti)器皿(min)贻(yi ) 八分有奇(ji)箸(rud)篷梭(
13、san)楫(ji)篆(zhudn)壬戌(ren xu)五.词语汇总(-)重点词语。为宫室、器皿、人物。为:做,这里指雕刻。罔不因势象形。因:顺着,就着。象:模仿,指雕亥人尝贻余核舟一。贻:赠。(4)高可二黍许。可:大约。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佛印绝类弥勒。绝:极。类:像。矫首昂视。矫:举。神情与苏、黄不属。属:相类似。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10)其人视端容寂。端:端正,正视。(11)其船背稍夷。夷:平。(1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盈:满。(二)通假字1、讪右臂支船t出通屈,弯曲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
14、拣,挑选(三)词类活用(1)中轩敞者为舱,箸篷覆之(箸篷:名词作状语,用箸篷)(2)石青穆之 (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棱:名词用做动词,涂染)(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4)卧右膝,讪右臂支船(讪:通“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5)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形容词作名词,奇妙精巧)(6)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四)一词多义。奇: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技艺)奇妙,奇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为:为宫室、器皿、人物(做
15、,这里是雕刻的意思。)中轩敞者为舱(是)为人五:(刻有)可:身可二黍许(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以)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木:能以径寸之木(木块)以至鸟兽、木石(树木)者:中轩敞者为舱的部分)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日: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扇: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天启壬戌秋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以:能以径寸之木以至鸟兽、木石语:如有所语此中人语云盖:盖大苏泛赤壁云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叫作)(是)(扇,量词)(扇子)(打开)(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连
16、词,并且)(转折,但是)(用)(甚至)(说话)(告诉)(大概)(原来是)(五)古今异义1、卧右膝。卧:古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今义:躺下,躺着的样子2、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3、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通“拣”,挑拣。今义:简单,容易。(六)特殊句式判断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省略句:则题名其上,省略“于,原句应为:则题名于其上。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于,原句应为: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17、双重否定句: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罔不,无不;全都。六、重点语句翻译。(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许多胡须的是苏东坡。(3)苏、黄共阅一手卷。苏轼和黄庭坚一起看一幅横幅的书画卷子。(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大概是挑选桃核中
18、长而窄的刻成的。(7)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像在大声呼叫似的。(8)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曾经赠送我一个核舟,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9)左臂挂念珠倚之一一珠可历历数也。(佛印的)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一一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10)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清清楚楚。(1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1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13)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七、理解填空“盖大苏泛赤壁云”。2、具体说明雕刻人技艺高超的句子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19、”3、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苏轼。“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 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4、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左手抚鲁直背” 一个动作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的神态看出来。5、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6、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八、内容理解L作者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试简要说明。答: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介绍核舟,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一一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 船尾,最后介绍舟的顶部。2、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答:(1)用料体积小(2)所刻事物繁多(3)刻物情态毕备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24 年级 下册 文言文 知识点 梳理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