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海市金山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金山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上海市金山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一部分积累应用(10分)1 .按要求填空。(1),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2)出师未捷身先死,。(杜甫蜀相)(3)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到生活孤单没有依 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的两句是:“,K答案U(1)亦余心之所善兮 离骚(2)长使英雄泪满襟(3)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2 .按要求选择。(1)下列红楼梦中片段,不能印证乡土中国中相关概念的一项是()A.这门子道:“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今告 打死人之薛,就系丰年大雪之雪。也不单靠
2、这三家,他的世交亲友在都在外者,本亦 不少。老爷如今拿谁去? (红楼梦第四回)一一差序格局B.刘姥姥道:“我倒替你们想出一个机会来。当日你们原是和金陵王家连过宗的,二十年 前,他们看承你们还好;如今自然是你们拉硬屎,不肯去亲近他,故疏远起来。” (红楼梦第六回)一一从欲望到需要C.秦氏道:“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 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茶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 处,将家塾亦设于此。”(红楼梦第十三回)一一乡土本色D.贾母笑道:”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 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贾
3、母笑道:“风丫头,不许恼了,再恼我就恼了。”(红 楼梦第四十四回)一一无讼(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在中国实在算一件难事,o 。,所以我也只得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 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鲁迅阿Q正传俄文译本序 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魂灵,但时时总自憾有些隔膜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 体的分析于漪老师使命与信仰的由来。第(18)段也是独句成段,“但这还不够”是承接上文对于于漪老师通过阅读世说新 语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来走进中华文化之门而来,于漪老师通过
4、阅读世说新语四 库全书简明目录来走进中华文化之门只是开始,所以她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更进一步,所 以,此处“但这还不够”,表明于漪老师对自己还有更高的要求。而从下文可知,于漪老 师要“让文化与自己的身心打成一片”,而且要“力行”。所以“但这还不够”既承接了 上文于漪老师对中华文化的学习,有引出下文于漪老师对自己有更高要求的内容。意思上 有所递进,更强调出于漪老师做法的难能可贵。对知识的渴求永远不知足,才能让自己在 为师为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才能取得更辉煌的成就。综上分析,两句独句成段的句子都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都突出了于漪老师的 优秀品质,使得文章的结构更加清晰。口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
5、文章篇章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本文写作对象是于漪,但文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叙写于漪的“老师们”,是否削弱了 人物通讯选材的典型性的问题,需要通过具体分析内容在文中的作用来做出判断。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是于漪老师,于漪老师献身于祖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多成绩,也 受到了国家的肯定,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奖章。但她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绩,她身上 的高度自觉的使命感与信仰的形成与她的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于漪的 “老师们”,他们身上的精神品质深深地影响了于漪,才促使其一步步拥有高度自觉的使 命与信仰。文中列举了于漪老师的几位老师,“初中教国文的黄老师,每堂课都全身心投 入,走进教材与文中
6、的人同悲同喜,身历其境,自己感动,然后再向学生放射文字波、情 感波。他的课堂深深感动了于漪” “高中数学毛老师,不但教给了于漪严密的逻辑思维, 而且教会了她严谨的做人道理” “一年级国文老师是方令孺教授,课堂上旁征博引,信手 拈来”等,文中所选择的老师各有千秋,从各个方面对于漪产生影响。这些“老师们”通 过他们的行为,为于漪树立了榜样,对于漪以后的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这些“老师们”给于漪成长为“人民教育家”起到了启蒙和影响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 “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就不会有于漪今天的成功。作者通过写这些“老师们”,交代了 于漪身上“树中华教师魂,立民族教育根”思想的来源,用“老师
7、们”的精神衬托出了于 漪的精神。所以并没有削弱人物通讯选材的典型性。的1题详析1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本题属于探究性问题,没有固定的K答案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来选择将本文归类。如果认为应将本文归类于“抱负与使命”单元,可以从于漪“高度自觉的使命与信仰是她 人生的重要动力”这一方面来进行论述,使命感和信仰正对应“抱负与使命”的主题,所 以将本文归类于“抱负与使命”是正确的。此处要选取的理由:以“树中华教师魂,立民 族教育根”作为终生奋斗的H标和精神追求。自打从教那天起,于漪就有明确的使命追 求。母校江苏省镇江中学的校训一切为民族伴随她终身。还如第七段“她念兹在兹的 是
8、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过去,正是我们民族的奋斗精神与无数先贤的奉献牺牲,才有 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新中国;今天,祖国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依然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全身心 地投入与付出。作为中华儿女,我深感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等。如果认为应将本文归于“劳动光荣”单元,可以从本文主要记述师者楷模于漪的人生故 事,他以自己的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在教育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 献,获得人民教育家奖章。她是一位普通的教师,是一位普通的劳动者,她的事迹体现了 劳动的价值。所以将本文补充在“劳动光荣”单元也是合适的。此处要选取的理由:于漪 作为基础教育界的唯代表获此殊荣。她的教育事迹
9、和贡献必将永远写在共和国史册上! 于漪从教68年,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共和国的人民教育家。炮火连天中,于漪辗转求 学。这些都体现着她作为一名普通的劳动者的探索与追求。三、(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杜甫力疾坐清晓,来时悲早春。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红K 2桃花嫩,青K 2柳叶新。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12 .根据诗歌的题目判断,本诗可以归类于()A.送别诗B.咏物诗C.酬和诗【).拜谒诗13 .请选择你认为最恰当、最精彩的一组词语填入诗歌的空白处,并说明理由。A.映、照 B.愁、怨 C.走、过 D.入、归(1)我的选择是()。(2)我的理由是 oR答案12.
10、C13.D“入”和“归”写出了桃花刚刚变得红艳,柳条才开始泛青的状态。与题目中的“早春” 相照应,又和后面的“嫩” “新”相吻合,“走”与“过”无法表现桃花柳条新生的特点。 同时“归”“入”化静为动,使画面充满生机,而“映”“照”没有这一效果。颈联以春天 生机勃勃之景,反衬作者内心因年老、思乡、战乱等原因而产生的愁与悲,以乐景衬哀情, 更显其悲。而“愁”“怨”二字则过于直白。K解析R12题详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题材的能力。题目是“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结合“酬”字分析可知,诗人的表丈李都督写了首诗给 诗人,诗人便写下本诗来酬答,本诗是酬和诗。故选C口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
11、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颈联写在大好的春天里,红色的桃花娇嫩吐艳,青色的杨柳新抽枝叶。诗句以乐景写哀 情,这样美好的春景,“入” “归”二字,是化腐为新之法,极生动传神地写出早春的特 点,写出生命的复苏与萌动,岁序更新,桃嫩柳青,春色堪娱;“嫩” “新”引发诗人的 伤春、伤老之感,诗人由眼前春景更触动思乡之情。“入,,“归”二字,和题目中“早春,二字呼应,表明写诗的时候刚刚入春,所以“桃 花” “柳叶”刚刚长出来,“红” “青”两种颜色只是初露端倪,与这种状态最吻合的动 词就是“入” “归”,从冬天刚转到春天,所以“红色”和“青色”似乎和人一般,也刚 从外面回到“桃花”和“柳叶”身上,运用
12、拟人的手法,赋予人格化,化静为动,形象地 写出了 “桃花”的“初红”,柳叶的“初青”,照应了 “嫩”和“新”,同时富有动态 美。颈联以乐景写哀情,用初春富有生机的画面,反衬诗人的年华老去,归期无日的感 伤。A. “映” “照”虽然表明了 “桃红柳青”,但缺少情趣,不够生动。B. “愁”“怨”虽然采用了拟人手法,但是与初春的气氛不符,更像写暮春,且 “愁” “怨”二字过于直白。C “走” “过”虽然有动态感,但是与“初春”不符。故选Do四、(1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与子俨等疏 陶渊明 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独能免?子夏有言日:“死生有命,富贵在 天。“四友
13、,大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天永无外请故耶?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件,自量为己, 必贻俗患,胆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余尝感菊仲贤妻之言,败絮自如,何惭儿子。此 既一事矣。但恨邻靡二仲您,室无莱妇吗抱兹苦心,良独罔罔。少学琴书,偶爱闲静, 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 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灯硫。缅求 在昔,眇然如何。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 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
14、生,当思四海皆兄弟 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 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农 为。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日:“高山仰止,景行行 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K备注WKU四友:孔子的学生颜回、子贡、子路、子张,为孔子四友。C23二仲:指汉 代的两位隐士羊仲、求仲。K33莱妇:老莱子的妻子。春秋时楚国的老莱子,在蒙山之南 隐居躬耕。楚王用重礼来聘请他做官。他的妻子竭力劝止他说:“今先生食人酒肉,受人 官禄,为人所制也,能免于患乎? ”老莱子便与妻子一起
15、逃隐于江南。14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与物多竹 ()(2)败絮自邮()15 .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1)机巧对城()A.很生疏 B.喜爱梳理C.很疏忽 D.喜爱疏通(2)至于续营()A.没有牙齿B.终生到老C.无法与之同列D.没有羞愧之心16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与“每以家弊”中的“以”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臣以险衅B.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C.又何?蕃吾生而安吾性耶D.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17 .第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天/永无外请故耶? B.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
16、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天永无外请故耶? C.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天永无外请故耶? D.四友之人/亲受吾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天永无/外请故耶? 18.把第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19.这篇文章虽是带有训诫、遗嘱的庄重性质,可读来大体絮絮如家常,叫人觉着亲切,但 这种“亲切”又不同于归去来兮辞那般“载欣载奔”。请结合上文具体内容,岚析这 种“亲切感”的表达艺术。K答案7 14.违背穿15. AB16. A17. B18.(我)自从患病以来,身体逐渐衰弱,亲戚朋友们不嫌弃我,常常拿来药物救治我,我 担
17、心自己的寿命将不会很长了(或将很快到头了)。19. R示例1本文的“亲切感”体现在一位父亲,深感大限将至之际,语重心长,以病重难 久的心情给儿子们交代后事。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地提出生必有死,接着从子夏“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的名言中,引出“穷达不可妄求,寿天永无外请”的道理,告诉儿子们没有什么 可悲伤的,坦然面对“大限”。然后用年过知天命的岁数,在小辈面前回首以往。他只谈了 两件关乎儿子和自己的“人伦日用”之类琐事。辞官归田,可以说是他平生的大事业了,不 过这次提起语气有别于归去来兮辞中那般“载欣载奔”,话语中明显有一种歉疚感和怅 惘的意绪。他面对的是孩子,面对的是目前的家计和将来孩子的生计,
18、来不得那么浪漫了。 这里的“使汝等幼而饥寒” “抱兹苦心,良独罔罔”和下段的“汝辈稚小家贫”等语,都是 发自内心的至情至性的话语。选择这样的人生道路,付出了多大的代价,面对儿子们的饥寒, 虽有自责,却也有非己的无奈和闲居躬耕的欢然自喜。这种对平生志趣的追述,实际上充满 了 “穷达不可妄求”的生活哲理。这也可以看作是他留给儿子们的财富。最后,陶渊明表明 尽管没有足够的财产留给后代,但还是真诚的希望他们能像鲍叔、管仲那样对待家产,像归 生、伍举那样念及情谊,像韩元长那样兄弟同居,像汜稚春那样七世同财,这又是在“寿天 永无外请”思想支配卜.的殷殷嘱托。全文体现了诗人的一生志趣及满腔深厚的舔犊之情,是
19、 一位父亲临终前对儿子的袒露心迹,让人倍感亲切。K示例2X本文是陶渊明写给四个儿子的家书,信中回忆了自己年轻时的生活,叙述了自己 的“性刚才拙,与物多忤”的性格特点以及辞官归隐的原因,同时又为使孩子从小就过着饥 寒的生活而感到惭愧自费,对自己死后孩子的生活表示牵挂。既有对自己选择的坚定不移, 但乂流露出对孩子的歉疚。这种矛盾将陶渊明的读书人与父亲的双重身份体现出来,感情真 挚而深沉。作品还细腻地描绘了闲居生活,如树木萌影重叠,季节变化,鸟鸣声也发生了变 化,炎热的季节凉风阵阵,这些细节使得喜悦之情跃然纸上,让读信者心领神会。最后作者 乂对孩子提出兄弟和睦的殷切期望,以鲍叔管仲等贤者的典故,殷殷
20、嘱托,情深意切。整篇 文章既表达了对生命走到尽头的坦然,也表达了对平生志向的坚持,还流露出对孩子的歉疚 与牵挂,读来亲切真挚。K解析K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忤:违背。句意:与社会人事多不相合。拥:穿。句意:自己穿着破棉袄。15题详析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好疏:很生疏。句意:逢迎取巧那一套我仍十分生疏。故选A。没齿:终生到老。句意:直到去世。故选B。K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连词,因为。句意:常常因为家中贫乏。A.连词,因为。句意:我因为命运不好。B.介词,表工具,乘。句意:上大夫们终究也
21、不肯乘小船在夜晚停泊到绝壁之下C.介词,用。句意:又怎么能使我们人口增加、生活安定呢?D.连词,而,表目的。句意: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来上朝用的。故选AK17题详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孔子四友之辈的学生,亲身受到孔子的教诲。子夏之所以讲这样的话,岂不是因为 人的穷困和显达不可非分地追求,长寿与短命永远不可能在命定之外求得的缘故吗?“音旨”是“亲受”的宾语,应在“音旨”后断开,排除AD;“之”,结构助词,的,故“四友”是“人”的定语,“四友之人”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o故选BoR18题详析X本题考杳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渐就”,逐渐;“遗”,嫌弃;“见救”
22、,救治我;“大分”,寿命.R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与子俨等疏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在晋宋易代之际所作的一封家信。诗人在信中用 平易浅显的语言扼要地回顾了他五十余年的生活,述说自己的思想和人生态度,还告诫儿 子们要互相友爱,期望儿子们也能按照他的理想和做人的准则生活下去。全信款款而谈, 语重心长,尤能体现诗人的一生志趣及满腔深厚的舔犊之情。信一开始,“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独能免? ”就开宗明义地提出生必有死, 从孔子弟子子夏”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名言中,引出穷达不可妄求,寿天永无外 请”的道理,然后就此分层叙说。其次“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
23、,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 必贻俗患,屈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用年过知天命的岁数来回首已往,虽有自责,却 也有清除非己的无奈和闲居躬耕的欢然自喜,“败絮自拥,何惭儿子”孺仲妻的话使他深 信对生活方式作出的选择,“抱兹苦心,良独罔罔”等语,都是发自内心的至情至性的话 语,而“少学琴书,偶爱闲静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不受拘束的生活也使他 充分感受到羲皇上人般的闲适。这种对平生志趣的追述,实际上充满了 “穷达不可妄求” 的生活哲理。最后“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是以病重难 久的心情来交代后事,尽管没有足够的财产留给后代,“鲍叔、管仲,分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市 金山区 2023 届高三上 学期 期末 语文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