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学年第二学期宁波三锋教研联盟期中联考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题一、选择题部分i.从世界范围看,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 小麦、大麦的原产地,东亚的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 种植水稻,中美洲则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据此可知()A.中国原始农业的领先性B.农业文明的多源性C.区域文明之间的依赖性D.农业发展的同步性R答案BK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农耕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等地, 并且各地最先培育出了不同的农作物,反映
2、出农业文明的多源性,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 调中国原始农业领先世界其它地区,排除A项;区域文明之间的依赖性与世界各地最早培 育出的农作物不同不符,排除C项:由材料不能得出古代农业发展具有同步性的结论,且 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2 . 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物在欧洲推广,明朝万历年间,番茄作为食用蔬菜被引入中 国,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这说明()A.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B.寻求食物是新航路的动因C.美洲作物成全球主导食物D.物种交流影响生活方式工答案DR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16世
3、纪至18世纪(世界)。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美洲的番茄、马铃薯在亚 欧大陆种植,亚洲的水稻在美洲种植,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影响生活方式,I)项正确;19世纪末,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新航路 的动因没有寻求食物,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美洲作物在全球食物中的占比,无法得 出该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3 .如表是伦敦城市发展大事年表(如表),这反映了英国()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36 1比纪(亚欧)。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亚欧游牧民族大 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例如大月氏西迁建立贵霜帝国,日耳曼人灭掉西罗马帝 国,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
4、、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可知正确,错在 游牧文明没有取代农耕文明,亚欧游牧民族的迁徙是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一次大冲击, 在对后者造成一定冲击的同时,也有利于两个世界的交流,特别是相对落后的游牧世界学 习吸收先进农耕世界的文化。故本题选【)项。2().有学者指出,咖啡的引入和普及,不仅掀起了欧洲饮品的新潮流,而且改变了欧洲人 “酒池肉林”的陋习。咖啡屋作为一种店铺形式在欧洲出现后,其章程明确要求人们要清 醒、节制、行为文明、语言有礼有节,这与传统的酒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该学者认为咖 啡屋()A.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B.顺应了
5、近代文明C.改变了饮食陋习D.掀起饮品的新潮流K答案DBR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后(欧洲)。据本题材料,咖啡屋章程明确要求人们要清醒、节 制、行为文明、语言有礼有节,这与传统的酒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意味着咖啡屋改变 了欧洲人的陋习,适应了欧洲社会近代化节奏,即行为逐渐文明有礼,B项正确;咖啡主 要产自美洲,不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排除A项;据本题材料咖啡的普及“改变了欧洲人酒池肉林的陋习”也就是饮酒的陋习,咖啡屋主要改变的是行为上的陋习,排除C 项;据本题材料,咖啡的引入和普及,掀起饮品的新潮流,不是咖啡屋,排
6、除D项。故选 B项。21 . 1860年北京条约准许英、法招募华工,这是清政府首次明确允许本国人民出洋务 工。19世纪后期英国招募的华工,主要在澳大利亚、南非、东南亚等地采矿。美国也大量 引进华工,修筑铁路或在种植园从事繁重的劳动。下列关于华工问题的历史解释,正确的 是()工业革命的推动清政府鼓励移民海外传播了中华文化西方殖民者掠夺劳动力A.B. C.D.K答案2BR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海外移民。本题要求正确理解华工问题。据所学,近代大 量华工出洋务工,身体力行地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了所到之处,近代中国人出洋务工现象的 本质是西方殖民者掠夺劳动力,说法符合题意,B项正确:华工被迫被骗出
7、国从事采 矿、筑路和种植等劳动,是不平等条约推动的结果,并非工业革命的产物,并非清政府鼓 励移民海外,而是列强通过北京条约,迫使清政府允许华工出国,说法不符合题 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CD三项。故选B项。22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劳 动力市场逐渐形成。关于劳动力的流动说法错误的是()A.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开始于二战以后B.经济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C.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I). 20世纪90年代,南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K答案DK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
8、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 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来源地,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 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开始,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 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 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全球劳 动力市场逐渐形成,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东地区的石油工 业快速发展,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3
9、.我国古代习惯把从西域传入中原之物冠以“胡”称。据资治通鉴记载,安史之乱 时唐玄宗逃至咸阳集贤宫,饥饿困顿之际,杨国忠买胡饼献上。此外,在唐代街市上销售 胡饼的店铺随处可见。这反映出唐代()A.饮食文化较为多元B.民族团结的程度加深C.西域饮食成为主流D.胡汉差异的逐渐消失K答案)1 AR解析X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唐朝君臣、市民可以吃 到西域传入的胡饼,反映出唐代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元,A项正确;据所学,民族团结的程 度加深与“安史之乱”等不符,排除B项;唐朝时期销售胡饼的店铺随
10、处可见不足以说明 西域饮食是主流,排除C项;据所学,胡汉差异逐渐消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选A项。24 . “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西洋远在十万里之外,乃其法更 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这反映作者()A.华夏中心观念B.相对客观的文化心态C.全盘否定传统文化D.开始“开眼看世界”K答案BK解析X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西洋远在十万里之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 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己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认为
11、西洋 人可以造出自鸣钟这种精密设备,西洋人也很聪明,反映了作者相对客观的文化心态,B 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作者认可西洋人的成就,不能得出作者华夏中心的观念,排除A项;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没有涉及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排除C项;“开眼看世界”发 生在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材料没有反映出相关思 想,排除D项。故选B项。25 .史学家齐世荣说,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 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 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 代世界各地也许
12、是更为重要的。他意在强调()A.帝国扩张推动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B.战争成为文明扩展主要方式C.和平交流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方式I).战争与和平交流同样重要K答案cK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但也许横贯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 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 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可得出,作者认为商贸往来可以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 识,有利于世界各地的发展,他强调的是和平交往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强调和平交 往,而不是帝国扩张,排除A项;战争成为
13、文明扩展的方式之一,但不是作者强调的主 旨,排除B项;材料没有比较战争与和平交流对世界文明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部分26 .农业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体现为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会促进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传统农业大致经历以下阶段:夏、商、西周,休闲制代替了揩荒制,出 现了联亩结合的土地利用方式;春秋战国至秦汉,农业进一步发展;隋唐宋元伴随着南方 大规模开发,一年两熟的复种初步发展,南方水田技术逐步臻于成熟;明清,南方还出现 了塘埔坪田和桑基的塘等综合利用水土、生物资源的生态农业的雏形。古代农学用“三 才”理论解释农业,农业生产被视为天、地、
14、稼、人诸因素组成的整体。把提“天时”、 “地利”,掌握“物性”,开掘“人力”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做法。摘编自李根蟠精耕细作三题材料二北京市从和平解放之口起就开始着手农业生产的恢复工作,建立了生产救灾 办公室。1950年11月,北京市委提出畜力、农具互助合作之外,应“试办土地入股合作社” 的设想,年底发动爱国增产运动。1952年,北京市召开第一届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在推广 农业信贷重点试办棉花保险的方针。摘编自范明新中国初期北京市农业政策述评材料三1949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变化U(亿力 xno n)MOD woo xno 000(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战国至秦汉农业发展的原因,概括中国古代农
15、业生产的特(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北京市农业政策的内容。(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 原因。K答案(1)原因:铁犁牛耕;小农经济的形成;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大型水利 工程,都江堰、郑国渠、龙首渠;(任答4点)特点:家庭为单位:存在南北区域差异;精耕细作;不断发展完善(工具和种植技术);种 植业为主,多种经营;重视客观规律、天人合一等(任答3点即可)(2)内容:救灾与生产相结合;推进土地改革,实行农业互助:以爱国政治运动促进农业 生产(爱国增产);借助现代金融手段保障农业。(任答三点)(3)成就: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
16、高;实现了粮食完全自给;粮食安全能力提升。原因: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确立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政策支持(改革开 放);制度创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科技进步。K解析工小问1详析H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 “农业生产被视为天、地、 称、人诸因素组成的整体。把提天时地利,掌握物性,开掘人力成为农 业生产的主要做法”和所学,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策和水利兴修等角度作答即 可。具体来说,战国到秦汉,古人掌握物性即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铁犁牛耕;开掘“人力”即生产关系进步的表现主要有小农经济的形成,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发展,国家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修建了都江堰、
17、郑国渠、龙首渠等大型水利工程。第二小问特点,据 所学可知,战国至明清,中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是家庭:由材料一中“南方大规模开 发”“南方水田技术逐步臻于成熟”等结合所学可知,存在南北区域差异;由“出现了塘 埔珏田和桑基鱼塘等综合利用水土、生物资源的生态农业”等信息可知,精耕细作;综合 材料一 “农业生产被视为天、地、稼、人诸因素组成的整体”等信息和所学可知,中国古 代农业的特点还包括,(工具和种植技术)不断发展完善,以种植业为主,多种经营、重视 客观规律、天人合一等。K小问2详析H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由材料二“北京市从和平解放之日起就开始着手农业生产的恢 复工作,建立了生产救灾办公室”,结
18、合所学可知,救灾与生产相结合;由“1950年11 月,北京市委提出畜力、农具互助合作”,结合所学可知,推进土地改革,实行农业互 助;由“发动爱国增产运动”可知,以爱国政治运动促进农业生产(爱国增产):由“推广 农业信贷重点试办棉花保险”可知,借助现代金融手段保障农业。K小问3详析X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成就,由材料三展示的图表信息可知,粮食 总产量大幅度提高;据所学可知,实现了粮食完全自给,粮食安全能力提升。原因:综合 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作答即可,具体来说,政治上,制定中 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确立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经济上,改革开放等政策支持和 制
19、度创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科技文化上,农业科技进步。27 .文明交流是文明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人类在各个历史阶段都在进行着不同形式的文明 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之际耶稣会上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自然科学是其主要部分。这些西洋 学术对于中国来说都是新鲜的:欧几里得几何及其演绛推论给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新 的思维方式;世界舆图使中国人获得了新的世界概念。对此,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 明代科学文化界的先进人士,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徐光启在其著述中多次谈到,传教士 带来的西方科学技术,“多所未闻”;从其学习与钻研中,他感到有一种“得所未有”的 “心悦意满”;在驳斥反对派的诘难时,他更
20、鲜明地指出,外来文化“苟利于中国,远近 何论焉”。李之藻也说,利玛窦等传教士带来的物理、儿何等科学,“有中国累世发明未 晰者”。方以智在考古通论中指出,西洋学术能“补开辟所未有”。这种对外域学术 的开明态度,反映了中国早期启蒙学者的宽阔胸怀。摘编自张明中外文化交流史材料二西学中源说最初是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方以智、王锡阐等人提出的,依据孔 子的“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可说明晚明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技术是中国古代学术流传到 西方后,由他们(西方人)发扬光大了的。康熙帝在御制三角形中提出,“古人历法 流传西土,彼士之人习而加精焉”。康熙帝的说法立即被土人所理解,天文学家梅文鼎也 积极响应,御制三角形言西
21、学贯源中法,大哉王言,著撰家皆所未及”。于是,西 学中源说成为清代文化思想中对待西学态度的主流。摘编自张西平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历史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徐光启等人对待中西文化“较为清醒的认 识”。结合所学,指出明末两部译介到中国的西方科技著作。(2)根据所学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的认识。K答案(1)认识: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著作:几何原本、泰西水法。(2)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任答三点)(3)认识:西学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西学中源说表面上弘扬了中华文化, 实际上却使中国知识分子对自己
22、的传统文化沾沾自喜,丧失向外部世界学习的动力;对待 不同文化需要有种包容精神。(答出两点即可)K解析R小问1详析U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概括,由材料一 ”徐光启在其著述中多次谈到,传教 士带来的西方科学技术,多所未闻”“鲜明地指出,外来文化苟利于中国,远近何 论焉”“李之藻也说,利玛窦等传教士带来的物理、几何等科学,有中国累世发明未 晰者”等信息可知,徐光启等人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对中西文化有“较为清醒 的认识”。第二小问著作,据所学可知,明末译介西方科技的著作主要有,几何原本、 泰西水法等。K小问2详析D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说明黄宗羲
23、的思想 主张即可,具体来说,黄宗羲的思想,在政治上抨击封建专制,在经济上提倡工商皆本, 在学术上,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R小问3详析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综合以上两则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历 史、现实、文化交流的经验教训等角度分析明清西学东渐即可 具体来说,明清时期,西 学传入的积极意义在于,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辩证分析西学中源说可知,表面上 弘扬了中华文化,实际上却使中国知识分子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沾沾自喜,丧失向外部世界 学习的动力;给后人的启示是,对待不同文化需要有一种包容精神。28 .工业革命是人类近代化主要动力,推动人类社会各个方面发生巨大的飞跃。阅读材 料,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宁波市 教研 联盟 2022 2023 学年 高二下 学期 期中 联考 历史试题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