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9讲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9讲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9讲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9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0命题时空坐标2018- n2017-n自耕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2016- n土地政策2017- n商业的发展2017- m汉代经济的发展2014- n宋代交子2017- I2017- n2018- I明代朝贡贸易2015- H 明代商业发展1477世纪中 外大事比较 雍正年间的矿 业政策春秋战国|汉朝|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前770年前221年前202年220年618年907年960年1276年1368年 1644年1912年主干梳理断点弥补一、古代中国商业与城市的发展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秦汉:商业发展
2、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展。(3)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宋元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纸币“交壬”,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 重要财源。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商业繁荣,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加大。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知识拓展】古代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商朝以贝作为货币。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市的位置、时间政府监
3、管设市表现宋朝以前(1)在特定的位置设市。官府设市令或市西汉都城长安设东、解析B对: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政府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要缴纳较高税额的 人头税,这使得自耕农被迫将收获物卖到市场,给了富商大贾操纵物价的可乘之机,这就使 得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命题规律偷换概念是高考题陷阱设置的常用方法。本题中富商大贾操纵的是物价,不是 税收。人头税是国家征收的,富商大贾不能操纵。3. (2017 课标全国H, 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 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家市流泊 国城河湖 鲁。XA答案A解析 从地图可以看出陶和曹鲁都位于山东,均为黄河中下游
4、地区,农业发达,地理位置优 越,故A项正确。争霸战争往往不利于经济交往,故B项错误;交通条件可以影响地方经济 发展,而不可能“决定”,故C项错误;地图信息未体现城市规模扩大与商业繁荣的关系, 故D项不符合题意。4. (2017 课标全国m, 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 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答案C解析 材料中很多人通过农工商业发家致富,说明了当时整个社会经济得到发展,故C项正 确。材料不足以说明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 策,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
5、的错误解读。5. (2017 课标全国m, 2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 3%2013010374. 1%131300107. 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答案A解析 材料中土地规模在20130亩的农户占绝大多数(占比为74. 1%),说明多数人都能依 靠自己的土地生存,反映了当地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 自耕农数量占大多数,C项错误;仅凭拥有不同土地规模的户数及所占比例,无法判断农业 生产效率,D项错误。6. (2016 课标全国H, 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
6、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 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答案B解析 宋代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唐代,因此“经济严重衰退” 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宋朝时政府采取了 “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北宋 土地兼并加剧,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佃农”,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反映了宋 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史实,故D项 错误。7. (2015 课标全国H, 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 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答案B解析 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
7、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促进了贸 易的发展,故选B项。明成祖时期国家早已统一,故A项错误;迁都有利于跨区域贸易的发 展,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故c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 方,这种经济格局一直到明清时也未发生改变,故D项错误。8. (2014 课标全国H, 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 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答案A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中“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 子”可知B项的结论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模拟通关1. (2018
8、齐鲁名校冲刺模拟五,2)随着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 转变,享有特权的世族贵族不存在了,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 成为国家法律意义上平等的编户齐民,整个社会朝向“等齐化”发展。这一转变()答案D解析 加强户籍管理,有利于增加税收,故A项错误;奴婢等进入国家户籍管理表明国家对 民众的控制加强,故B项错误;社会等级制并未消除,故C项错误;户籍管理客观上也是一 种契约管理形式,故D项正确。2. (2019 昆明一中适应性训练,26)著名的“大使厅”壁画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 城,它创作于7世纪,描绘了大唐、突厥、波斯、白匈奴、印度、吐蕃、高丽等使臣与
9、粟特 贵族济济一堂的景象,并且出现了武则天划龙舟和唐高宗狩猎的画面。据此可知()答案A解析 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城位于丝绸之路上,据材料“它创作于7世纪,描绘了大唐、 突厥、波斯、白匈奴、印度、吐蕃、高丽等使臣与粟特贵族济济一堂的景象,并且出现了武 则天划龙舟和唐高宗狩猎的画面”可以得出有利于当时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的交流,故A项 正确。3. (2018 湖北华师大一附中押题,27)明代学者张瀚说“四方之货不产于燕(指北京)而毕聚 于燕”,传教士利玛窦也说“北京什么也不生产,但什么也不缺少”。据此可推知()答案B解析 北京是明朝的都城,是政治中心,是统治阶级聚集的地方,北京城本身生产不足但四
10、方之货聚于北京,主要是为了满足都城皇室和统治阶层的需要,并不能说明虚假繁荣,故A 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突出南方经济发达,故C项错误;这里只是强调北京城是一 个消费城市,而没有反映工商业经济的繁荣状况,故D项错误。4. (2019 河南中原名校质量考评,25)下表是摘引自古代史书中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历 史叙述。据此可得出的共同结论是()出处论述后汉书杜诗“迁南阳太守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 便之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汉书 元帝纪“以二辅、太常、郡国公田及苑可省者振业贫民。览不满千钱者,赋 贷种、食”;“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赋”汉书 文帝纪“农,天下之大
11、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 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答案C解析 材料杜诗“铸为农器”,提高耕作技术,与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无关,故A项错误: 材料杜诗“铸为农器”,提高耕作技术,与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无关,故B项错误;“铸 为农器”“勿租赋”“亲率群臣农以劝之”,都反映出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故C项正确; 材料汉元帝“勿租赋”,推行轻徭薄赋,与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5. (2018 哈师大附中模拟,27)康熙年间,清政府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关署分别 设在上海、宁波、厦门和广州。其中,以上海和广州发展最为迅速。
12、嘉道年间每年进出上海 港的南北海船约在4000艘左右,上海成为南北洋贸易的重要枢纽。这表明上海的发展得益于 () 答案B解析 “清政府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关署分别设在上海、宁波、厦门和广州。其 中,以上海和广州发展最为迅速。嘉道年间每年进出上海港的南北海船约在4000艘左右,上 海成为南北洋贸易的重要枢纽”表明上海发展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放宽,故B项正确。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 (2019 商丘模拟)宋代早市批售或零售“果子”竞争激烈,商贩用其特有的声韵叫卖,在 勾栏瓦舍中的艺人听了相关的叫卖声而产生了 “文八娘叫果子”的节目。这反映出宋代 ()答案A解析 根据题目中“宋代早市批售或零售果
13、子竞争激烈”“听了相关的叫卖声而产生了 文八娘叫果子的节目”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文化创造,故A项正确。2. (2018 衡水金卷模拟五,26)至元二十一年,元朝政府实行“官船官本商贩之法”,就是 说,政府出本钱出船,然后招人去用官家的船进行海外贸易。获得的利益,政府得七分,个 人得三分。这个政策反映出元代()A.实施“与民争利”的做法答案C解析 “政府出本钱出船,然后招人去用官家的船进行海外贸易。获得的利益,政府得七分, 个人得三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获得的利益,政府得七分,个人得三分” 不是海关税收,故B项错误;“政府出本钱出船,然后招人去用官家的船进行海外贸易”说 明政府对海
14、外贸易的鼓励,故C项正确;“政府出本钱出船”可见并非私人海外贸易,故D 项错误。3. (2018 聊城模拟)成书于明朝末年的温氏母训指出,“治生是要紧事”,“士农工商、 各执一业,各人各治所生”,并且认为“通文义的商贸”与“学孝弟(悌)的秀才”“知稼稿 的公子”的地位一样。这表明当时()答案A解析 据材料“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各人各治所生”和“通文义的商贸地位一样”反 映原来士农工商的等级排序观念受到冲击,商业的地位提高,故A项正确。4. (2019 成都模拟)晚明时期,盛行文人士大夫与陶工合作制作茶壶的风气,不仅要在壶身 刻诗铭句,还要刻上文人名款和匠人名款。这一风气反映出当时()答案C解析
15、 从材料中文人士大夫也参与制作茶壶,可知反映出文人对手工业者的歧视减少,故体 现传统等级观念的突破,故C项正确。5. (2018 呼和浩特模拟)明朝开国铸造铜钱、发行“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以金银货物交易; 到洪武末年,南方经济发达的地区,皆以金银定价,禁而不止。政府也开始在一些地方“田 赋折银”和“徭役折银”。这一变化表明()答案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因为民间使用金银货物交易,促使政府由禁止民间金银货物交易到开 始在一些地方出现“田赋折银”和“徭役折银”,反映了民间推动朝廷货币政策调整,故B 项正确。6.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 动,道光
16、苏州府志卷一。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答案A解析A项内容与材料中“商业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相符, 故A项正确;聚居是结果,与材料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剧”不符,故B项错 误;C项与材料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不符,材料未涉及政府放宽限制,故C项错误;D项与 材料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理念,故D项错误。7. (2018 河南中原名校预测金卷,26)元末顺德人孙在广州歌中写道:“广南富庶天 下闻,四时风气长如春闽姬越女颜如花,蛮歌野曲声咿哑。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 万家
17、室。春风列星艳神仙,夜月满江闻管弦。”广州歌主要描绘了元代广州()答案C解析 由材料“闽姬越女颜如花,蛮歌野曲声咿哑”说明娱乐业发达,材料“苛峨大舶映云 日”说明贸易发达,从材料“贾客千家万家室”说明商业发达,以上均说明城市经济繁荣, 故C项正确。8. (2018 北京海淀区模拟)唐律疏议规定:均田制下授田有定额,“老、小、寡妻受田 各有等级,非宽闲之乡不得限外更占”(注:占有土地数量不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并且 只有受田不足才可以向私人买入。这表明唐代均田制()答案A解析 据材料“均田制下授田有定额”和“只有受田不足才可以向私人买入”都说明限定土 地数量,抑制兼并,故A项正确;据材料“授田
18、有定额”可知材料主要论述授田的数量而不 是赋税的多少,故B项错误;据所学可知,均田制分配是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人口增长导 致政府可分配的土地减少,故C项错误;据所学均田制分配的是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没有 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故D项错误。9. (2018 赣州适应性考试,26)在对待商业的态度上,赵匡胤认为“多积金,市田宅,以遗 子孙。歌儿舞女以享天年”;赵光义也号为“令两制议政,丰之术”;神宗时也“尤先理财”, 令众“政事之先理财为急”。由此可知,当时的政策导向是()答案c解析 材料中体现了对抑商政策的放松,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重视商业发展,并不是农商 并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宋代的统治者
19、认为“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尤先理 财”等信息可知是重视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义利的关系,故D项错误。 10. (2018 内江模拟)明清时期的中外贸易,中国长期顺差,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见下表),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时期流出地区流入(亿两)16世纪中期17世纪中期欧洲、日本、菲律宾17世纪中期19世纪初期欧洲、日本、菲律宾18世纪初期18世纪末期英国B.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达答案D解析 在“18世纪初期18世纪末期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但由于中国奉行“海禁”政 策,使外国的大宗商品很难进入,而传统的工业品渠道始终存在,此时中国依然处于出超状 态,故D项
20、正确。11. (2018 大庆二模,26)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突出地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 展进程的记载。晋书记载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宋书记载北方人口南迁和侨立州郡 的情况,隋书极言扬州之盛,称丹阳“埒于二京,人杂五方”,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 对于关中的重要性。这说明()答案C解析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魏晋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文 化交流加强,不能体现出江南经济发生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魏晋隋唐时期北方人口大量 南迁,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故材料中的著作都记载了相关内容,故C项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史书记载了当时的主要社会现象,与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
21、历史真相不符, 故D项错误。12. (2018 安徽A10联盟最后一卷,27)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 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该现象()答案D解析 “绅衿商贾”发财致富之后,并没有把大量的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用来买田置 地,这样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成长,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 (2018 临沂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晚明时期,奢侈消费的风气最早出现在明正统至明正德年间(14361521),嘉 靖(15221566)以后奢侈风气渐渐明显化,城市尤其是江南地区乃奢侈风气的发源地。据嘉 靖泾县志载,该地在明初人尚俭朴,“衣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第六 单元 古代 中国经济 基本 结构 特点 19 讲古 中国 商业 经济政策 教案 解析 新人 必修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2621490.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