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龙岩一中2021-2022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语文(学科)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庸以万物并育为其宇宙理想,这一理想与进取精神有何关联?进取精神的有无、大小,从根本上说, 取决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人类的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这个目的,常常以“理想”的形态表现自身。 如果理想与现实没有差距,进取精神就缺少生长的土壤;如果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较小,进取的动力就较弱; 如果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较大,进取的动力就较强。如果说理想与现实的张力是进取精神的源头,那么“中庸”与“进取”就不是对立的,因为“中庸” 是以“万物
2、并育而不相害”为理想的宇宙秩序,这一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反差。如果我们冷静地 观察现实世界,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是一个有生有死、万物相争的世界。人与自身、人与人、族与族、 国与国、人与物、物与物的相争与对抗,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与万物相争的现实相比,“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是一个极其高远的理想,所以,秉持这一理想的儒家,必然要强调刚健有为,必然要储备极大的力量来改 造这个世界。这意味着,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中庸”,蕴含着一种积极进取的力量,蕴含着一种“虽 千万人,吾往矣”的改造世界的勇气。中庸以“万物并育”的宇宙秩序为其理想,这一理想决定了它所蕴含的进取精神,具有不同于一般进 取精神的价
3、值指向。首先,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进取,是重视“秩序”的进取,是强调“关系”的进取。中庸所蕴含的进 取精神,不是以个体为中心的,也不是以群体为中心的。它的重心在个体间、团体间、万物间。但是,它 也不是压制个体、压制团体、压制人类的。它所要求的秩序,是万物“并生”的秩序,是万物“各正性命” 的秩序。而肯定万物之生、肯定万物“各正性命”的合理性,必然要给予万物自然生长的空间。其次,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进取,是重视“生存”“发展”权利、推崇“和平”手段的进取。“万物并 育”以万物之生为前提,没有万物之生,其他权利就将陷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境地。基于万物之 生的,首先是其发展的权利,其他权利,是在万
4、物发展过程中不断增长的权利。没有发展的权利,其他权 利也无由产生。以生存和发展为基本权利的中庸,必然以“和平”为主要手段,因为冲突与争斗,首先冲 击的就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最后,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进取,是重视“平等”与“仁爱”的进取。肯定万物并育,就会肯定万物在拥有生存和发展之基本权利方面的平等性;肯定万物并育,就会肯定“生生”的价值。“生生”在儒家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中的“黄花酒”与题目中的“九日”相契合,点明了时令为重阳节。B. “昔”与“今”、“异”与“同”等在对比之中彰显沧桑感,突显沉郁诗风。C.颈联将家之命与国之运紧密联系,以“悲歌”“
5、醉眼”传达出一种无奈之感。D.本诗时间与空间相贯通,景物与情感相融合,与作者的登高诗异曲同工。16 .诗论家方回评价本诗“悲不可言”,请结合全诗概括作者所写之“悲”的内涵。【1516题答案】【答案】15.D16.时光流逝,年老体衰之悲;漂泊异乡,亲人离散之悲;国家动荡,干戈不断之悲;忧虑国事,无能为力之悲。(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登岳阳楼描写洞庭浩瀚无边的诗句是“, :(2)写庖丁不靠感官而是凭内在精神接触牛体的诗句是“, (3)烛之武退秦师中说明了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的句子是:“,o(4)齐桓晋文之事中,体现孟子“保民而王”的
6、思想的句子是“, ,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17题答案】【答案】.吴楚东南诉 .乾坤日夜浮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三、语言文字表达与运用(18分)(一)课内基础知识(本题共3小题,12分)18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氾南(fan)B.缱(zhul)C.佚之狐(yi) D.瑕(xia)鲫生(zou) *舞霉(yu) *毂解(hiisu) 戮力(1U )*饥馍(jm)忖度(cunduo) 杯杓(beizhao) *褊小(bian)*孝悌(tl) *参乘(cheng)喟(kui)然导大嶷(kuan) *【18题
7、答案】【答案】D1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也 C.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D.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19题答案】【答案】A20 .下列文言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异乎三子者之撰 居则日:“不吾知也!” 是寡人之过也 王见之,日:“牛何之? ” 技经 肯繁之未尝以其无礼于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夫晋,何厌之有吾属今为之虏矣 故王之 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A./B./C./D./【20题答案】【答案】C21 .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宝玉在秦氏的卧房
8、中午休,梦游“太虚幻境”,到“孽海情天”的“薄命司”中,先将“又副册”厨门 打开,看到其中两幅画和字,不解;开“副册”厨门,看见画着桂花、池沼,还有字,还是不解;再去取“正册”来看,未及看完,就被仙姑带去游玩。B.宁府的焦大从小跟着宁公贾演出兵打仗,因对宁公有救命之恩,府中上下人等对他倒也另眼相看。焦大 喝醉了酒,就无人不骂,把宁府内见不得人的事儿也抖落出来。贾蓉忍无可忍,令人将他捆了,众小厮用 士和马粪塞了焦大的嘴。C.宝玉从梨香院回到自己的住处,晴雯告诉他,他在宁府叫人特意送过来给她的豆腐皮包子,因她才吃了 饭就搁在那里,后来被李嬷嬷拿走了,说是给孙子吃;宝玉问起早起沏的枫露茶,得知被李嬷
9、嬷喝了,大 为生气,打算把这个乳母撵出去,在袭人的劝解下,方才作罢。D.贾宝玉与秦钟一同到贾家学堂上学,金荣借机欺负秦钟,说了不少闲话。贾蔷素与贾蓉要好,他要为秦 钟出气,便怂恿宝玉的书童锄药给金荣一点教训;在锄药的鼓动下,贾兰贾菌也动了手;宝玉的三个小厮 也操着家伙加入了战阵。【21题答案】【答案】D(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6分)长期以来,曹禺的处女作雷雨为什么能够引起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的 持续欢迎?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其中原因之一是因为雷雨的内涵极为丰富,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读 出不同的意义,并且强烈地产生共鸣。这正符合文学的特点。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包含着多重的
10、甚至是开 掘不尽的意义,有的意义可以意会而不能言传,有时连作者自己也说不清楚。作品的价值是要在读者的创 造性阅读中去实现的。也就是说,文学的本性决定了对它的理解、阐释必然是多元甚至是无穷尽的,而且 是随着阅读对象、时间、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经典性作品更是常读常新,每次新的感悟都会带来新 的发现的喜悦,文学阅读的魅力也就在于此。(“说不尽的雷雨”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作“一文 多解”。2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曹禺的处女作一一雷雨”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他的开场白很简短,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一一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B.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一一这一切都难得地
11、集中在一个人身上。C. “你今天的衣服真漂亮,一一决定什么时候去北京了吗? ”他低声说道。D.红砖罐头的盖子一一那一扇铁门一推开,一大群奴隶就像鸡鸭一般无秩序地冲出。2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读者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受,这是人们对雷雨的评价B.人们认为,雷雨能给读者带来新的感受是其成为经典的原因C.雷雨正是这样的经典文本,读者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受D.经典文本比如雷雨,读者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受【2223题答案】【答案】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今年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者以独步、静待、垂思等舞蹈语汇将千里江山图这一经典传奇 娓娓道来;
12、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将旷世名作富春山居图合璧团圆,观众在栩栩如生的画卷中品读 经典,寻味江南;典籍里的中国以主持人穿越千古时空和先贤对话的新颖方式,拉近观众和民族经典的 距离,使观众产生了心灵共鸣;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 游等一路开挂,惊艳全网,其中刺绣、剪纸、皮影等非遗元素亮点纷呈;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品开发风 生水起,朝服布包、彩绘陶人俑晴雨伞、故宫建筑微雕等很多“爆款”潮品早已名声在外中国风搭配 时尚感的“潮”式表现,让中国故事融入各种当代元素,在年轻人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也成为年轻人 借以表达自我的方式。学校校刊举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主题征文活动
13、,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 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24题答案】【答案】例文:让传统文化在当代“复活”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J但对于传统文化,“酒香也怕巷子深”。纵使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 精神财富,但在部分传统文化逐渐消亡的今天,不得不引发我们对于传统文化在当代“复活”的思考。虎年春晚只此青绿火了,这种将经典传奇与现代舞蹈相结合的方式给了人们一个启示:继承和创新 传统文化,才不会让传统文化在当今“失活”。传统优秀文化是本源,是灵魂内核。鲁迅先生有言:中国惟 有国魂是最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
14、来,中国人才有进步。国魂,就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强 有力的精神纽带。惟有继承中华文化,国人的精神家园才不会荒芜。但是,继承并不代表全盘接受,而是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地继承。一代国学大师,黄裳,风华正 茂之时已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是开拓者。黄裳的文字,融合了二周文字的精髓,既有鲁迅的激愤、犀利, 又有知堂的雍容、闲致;既有情趣和情调,又有观点和见解。他用人生的阅历沉淀了文章的气质,在继承 传统上,做出了良好典范。文化是活水,文化永远以鲜活灵动的生命姿态而生长;没有溪流注入的湖泊,即使宽如海洋,也不过 是死水一片。而创新,便是给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的溪流。可是创新并不意味着盲目创新。就
15、像冯巩和赵丽蓉的那个小品如此包装一样。评戏本是中华民族的 传统艺术却非要将评戏与流行音乐结合,最后只会导致传统艺术变得面目全非。虽说传统文化处在尴尬的 局面中需要自救,但是,传统文化的自救不应以破坏文化的本身为代价去迎合大众的口味。这样只会使传 统文化落入俗套,终会失其精髓。传统文化必须联系于当下,寄生于时代的浪潮之中,才可与现代人处于同一语境之中,进而进行对话。 正如故宫博物院文创开发,正如河南卫视“节日舞蹈”系列,正如抗疫物资上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此时的传统文化在历经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之后,便会广泛的被青年认同,形成一种超越性的“想象的共同 体”,便由此构建在同种文化之下。当代的青年
16、们根植于同样的文化记忆之中,拥有共同语言的基础,借中 华传统文化来表达自我,以此获得群体的归属感。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密不可分。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 收你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而屠呦呦,就与他不谋而合。“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当屠呦呦站 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台上,世人除了惊叹她的功绩,也为她身后东方中医和西方科学实验方法的有机结合鼓 掌。汲取灵感于古径,行方法在科技,屠呦呦用亲身经历,向世界证明了传统与现代结合所带来的惊人力 量。那些汲取一方土地精髓的丰厚遗产,抵得过四海潮生,敌得过兵荒马乱,却在历史的长河中输给了时 间,无处安放它们古老的形式。让传
17、统文化在当代“复活”,就是要让中国故事融入各种当代元素,让中国 风搭配时尚感,以“潮”式表现赢得青年青睐,让文化在当代“复活”。今天从历史中走来,未来始于足下。愿传统文化能通过继承与创新活在今天的生活里,文脉不断,温 暖如初。来,是“仁”的最基本的表现。儒者之仁,不限于“爱人”,还包括“赘天地之化育”。圣人“峻极于天” 的作用,就是发育万物,这是“仁”的最普泛的表现。总之,中庸以“万物并育”为其宇宙理想,这一理想的终极指向,是合理秩序造就的宇宙共同体。中 庸之宏大理想的实现,中庸之艰巨事业的完成,离不开显性弘道的进取精神。对儒者而言,“士不可以不弘 毅”,是一种源自“天命”的召唤,回应这一召唤
18、,必须具备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种进取精神,是儒家 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摘编自刘静芳“中庸”中的进取精神)材料二:中庸的作者致力于构建哲学思想,其动机缘于忧患意识。中庸表现出一种焦虑的心情。中庸 反复引述孔子“道之不行”的话,主要是哀叹中庸之道的废弃,老百姓缺乏已久,常人不能坚守,小人则 肆无忌惮。世上的一切坏事与麻烦,在中庸作者看来,都是中庸之道的毁坏所形成的。中庸作者所 表现出来的忧患精神,与中国文学的写作精神是相通的,中国文学写作精神出于忧患意识,即司马迁所说 的发愤著书。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出:“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 赋离骚诗三百
19、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认为历史上的圣贤著书大抵起源于人生 遭遇不幸。哲学的沉思与诗文的写作一样,大都起源于发愤之所为作也。中庸认为,世间之人,不管何种出身,大抵行事都是凭着自己的日常判断与性情行事,以一己之 见去判断,去行事,鲜有不陷于偏私与无知的。中庸为此极言人们达到中庸看似容易,实则极难。中 庸作者指出,世人不能做到中庸,一种是由于不明中庸之理,朱熹注孔子“道其不行矣夫”时指出:“由 不明,故不行J另一种则是虽然明于道理,但在实践上却难以做到,即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 诸罟、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孔子慨叹,世人皆曰知道中庸,但是被人驱遣到了陷阱之中而不知道。 可见,中
20、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世上没几个人能做到。为什么呢?原因是人们最难战胜的是自己,这是 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弱点,唯圣人能够克服人性中的私欲。(摘编自袁济喜中庸探啧:心性与审美)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理想与万物相争的现实存在着张力,儒家秉持这一理想积极进取以改造现 实。B.中庸理想高远,重视“秩序”的进取,强调“关系”的进取,所蕴含的进取精神不同于一般的进取精神。 C.中庸的作者出于忧患意识才致力于哲学沉思,与诗文写作一样,都重在表现人生遭遇的不幸。D.为实现中庸之宏大理想,儒者响应“不可以不弘毅”的召唤,其具备的自强不息精神是民族精神
21、的重要 组成部分。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进取精神取决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理想越大进取精神越强,现实越差进取精神越弱。B.儒家之“仁”最基本的表现是“生生”,最主要的要求是“爱人”,其次才要求“发育万物”。C.中庸以万物的生存和发展为基本权利,必然会只采取“和平”手段,反对冲突与争斗。D.中庸认为世人多凭自己的日常判断与性情行事,而“知” “行”是达到中庸的重要因素。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符合“中庸”理念的一项是()A.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和平崛起道路。B.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龙岩 第一 中学 2021 2022 学年 一下 学期 第二次 月考 语文试题 Word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