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济源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达标训练卷语文试题.docx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济源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达标训练卷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河南省济源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达标训练卷语文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济源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材料一:人类的阐释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明性,那是人类向往的阐释目标,也是阐释 的理想境界。真理和澄明虽然昭示的是阐释的两个不同的层级,但都指向一个事实:阐释 是面向公众的。这意味着阐释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只有坚守公共性,才能圆人类的阐释 之梦。离开公共性,阐释不可能,更遑论真理性和澄明性!阐释本身有它的内在规则,这 个规则总体来说极为复杂,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好随意确定。它可能是整个人类的规则, 也可能是生活在特定区域或国家、操持不同语言、从事不同
2、专业研究者的规则;它遵循的 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其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 是实现意义的澄明。我们言说政治,政治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历史,历史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 我们言说道德、伦理,道德、伦理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谈论文学、艺术,文学、艺 术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公共性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判断,但它又蕴含着价值判断。也就是 说,公共性包含着真理和谬误。真理不可能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族群都是真理,更不 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谬误也是。当然,这种公共性是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没有永远的 真理和谬误,而公共性却是永远的。公共性的存在需要公共阐释去解惑释疑,需要公共
3、阐 释去彰显真理。在一定程度上,公共阐释维持着时代的公开、透明,维持着社会的公平、 公正,维持着政治的民主、正义,维持着人类的审美判断。(摘自李健公共阐释:作为一种阐释理论的合法性)材料二:“公共阐释”也即“阐释的公共性”,是对文学阐释行为根本属性的一种界定。任何 一种阐释行为,都是一种参与生活、理解世界的方式,只有“公共阐释”才能让每一个个 体有效并且高效地充分对话。与之相对的,则是“个体阐释”,也即阐释的个体性。它强 调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性别、民族与生活经历,对待同一问题的 视角与态度确实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是,如果仅仅将两者确定为二元对立的概念,显然是 将问题简单化了
4、。一般来说,“个体阐释”中会带有“公共阐释”的烙印,每一个个体都 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的;而“公共阐释”中也会带有“个体阐释”的痕迹,如果没有 个体作为基础,就不会出现阐释的具体性与交互性。面对如此棘手的“阐释循环”,诚如 海德格尔所言:“决定性的事情不是从循环中脱身,而是依照正确的方式进入这个循环。” 这一进入就是一种“介入式”的阐释行为。在置身于他者之中时,个体也在不断地拓宽自 己的视域。这里的他者既指向个体(文学作品、个体读者),也指向整体(社会历史环境), 更是要领会到“整体只是源于单个情形的范式展露”。文学阐释激活了世界、读者、作者答案以及解析1 .答案:B2 .答案:C3 .答案
5、:B4 .答案:民族的文艺具有时代和地域性,但借助阐释对真理和澄明的追求而获得公共性 得到世界认可;作为文学艺术,阐释文艺的规则与标准具有公共性,民族的标准与世界的 标准可以相通。5 .答案:首先面对文学作品本身,作出主体的阐释;读红楼梦,每个个体都应从中 读出自己的人生领悟;坚持“文学之外”统摄“文学之内”的立场,认识红楼梦中各 种虚实情景和人生感慨都是当时封建末世社会特点的反映。6 .答案:D7 .答案:A8 .答案:朱启人开始时提醒杨三,说粮队所经地区民风强悍让杨三注意;杨三保证如若 失镖,一定赔偿。为后文一系列情节埋下伏笔。沙风里告诉杨三其家乡年景很坏,老百 姓无粮可吃甚至食人;杨三说
6、:“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冒险! ”下文一彪人马劫粮照应 了杨三所说的话。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沙风里同行,以免出事;杨三认 为沙风里只是一个文弱书生,不需防备。后文沙风里却是带头劫镖的人。9 .答案:(1)杨三一生看重自己的声誉,遵守镖局的规矩,但最后在镖头声誉和百姓活 命之间做出了抉择,为了解救百姓,献粮于民,体现了他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2)通过沙风里赠给镖头杨三的七言绝句以及他劝说杨三留下粮食等情节,可以看出沙风 里心系家园、忧民于水火之中,有着解民于倒悬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作者通过叙述杨三护镖、沙风里夺镖的生活小事,塑造了镖头杨三以及沙风里这样具 有侠肝义胆的平
7、凡人物,表达了对处在饥荒困境中百姓的悲悯之情,通过平凡人物的行为 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感。10 .答案:C11 .答案:c12 .答案:C13 .答案:(1)您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但希望大王不要进攻韩国。” 当事成之后,把一切功劳全归于您。甘茂回答武王说:“息壤的盟誓就摆在那里!”武王也说:“是啊!”于是调动全部兵力, 又让甘茂继续进攻。解析:【参考译文】秦武王对甘茂说:“我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我死后就可以永垂不巧了。”甘茂说: “我要求出使魏国,与他们相约共同攻打韩国。”于是,武王派亲信向寿做甘茂的副使出使 魏国。甘茂来到魏国,便对向寿说:“您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同意我
8、的约定。但 希望大王暂时不要进攻韩国。事成之后,把一切功劳全归于您。”向寿回到秦国,把这 话告诉了武王,武王便在秦邑息壤迎接甘茂。甘茂到了息壤,武王问他为什么暂时不进攻韩国?甘茂回答说:“宜阳是韩国的大县, 上党和南阳两郡间的财富都聚积在这里,它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现在大王穿 越重重险阻,要跋涉千里去进攻韩国,实在太难了啊!如今我是个寄居此地的臣僚。樗里 子和公孙大爽二人会以韩国国力强为理由来同我争议攻韩的得失,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 意见。从前,曾子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子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 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
9、 又有人来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照样织布。又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仓皇逃跑了。像曾参这 样贤德的人,而曾参的母亲又对他那样信任,可是三个人怀疑他,就使曾参的母亲不能信 任他。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亲相信曾参那样,猜疑我的人更 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是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的。”武王说:“我不听信别人 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吧。”于是武王和甘茂在息壤订立盟约。后来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还不能攻下,于是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就在武王面前议论 进攻宜阳不恰当,武王打算听信他们的意见了,因而特别召回甘茂,把情况告诉
10、他。甘茂 对武王说:“息壤的盟誓就摆在那里!”武王也说:“是啊!”于是调动全部兵力,支持甘 茂继续进攻。宜阳没有攻下,秦兵已死伤甚众,甘茂准备停战。楚人左成对甘茂说:“您在 国内受到樗里疾、公孙衍二人的攻击,在国外又与韩相公仲侧结怨,如果您不能建立战功, 就会走投无路了。您不如继续攻打宜阳,攻下了宜阳,那就建立了大功。甘茂攻打韩国的 宜阳,连续三次擂鼓进军,但士兵仍然不前进。秦国右将军向寿说:“您如果不研究军事 和兵法,就会陷入绝大的困境。”甘茂说:“我是一个寄居在秦国而现在当上了秦国左丞相 的人。现在宜阳攻不下,在国内又有公孙衍、樗里疾百般阻挠,国外有韩相国公仲倔大力 抵抗,陷我于困境。这是
11、我的末日到了!明天让我再击鼓进军,如果还攻不下来,就把宜 阳城郊作为我的葬身之地吧!”于是,甘茂拿出自己的钱来加在公家的赏金里。第二天击鼓 进军,宜阳便被攻下了。14 .答案:(1)制定联魏攻韩的计策,为秦国获取利益。(2)审时度势,制定盟约,防止秦 武王反悔。(3)顶住压力,重赏土兵,振奋士气,攻取宜阳。15 .答案:A16 .答案:轻松愉悦。首联写诗人骑着一匹钝马,慢慢向城东隐土家走去,衬托了诗人内心的轻松自在和即将见到好友的愉悦。钦佩进叔。颔联出句用“迷皂白”比喻当时社 会污浊以致是非不分,对句则借青竹写进叔清高不俗的高尚品格,抒发了诗人对进叔的敬 佩之情。珍惜友情。颈联写和朋友相聚日子
12、无多,很快就要分赴两地;尾联写朋友间樽 酒相欢,光阴非常宝贵,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之情的珍惜。17 .答案:(1)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2)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3)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18 .答案:这称为启动效应;还可能对行为产生影响;其行为会不自觉地变得粗暴。19 .答案:启动效应是指由于之前所见所闻的事物的影响而影响脑内的信息处理,甚至改 变了行为的一种心理现象。20 .答案:示例1:结果发现,与分到大量稳重词汇的小组成员相比,分到大量冲动词汇 的小组成员倾向于更早地打断他们而插话。示例2:结果发现,与分到大量稳重词汇的小组成员相比,分到大量冲动词汇的小组成员 倾向于更早
13、地打断他们的谈话。21 .答案:原文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松树以人的动作和情感,形象生动,洋溢着对松 树的赞美之情;而改句语言表达直白,不够形象,表达感情不明显。原文整句、散句相 结合,语言表达有节奏感,富有气势;而改句则语气平淡,缺乏气势。22 .答案:苏轼被贬黄州,但黄州的江水明月给了他无尽的才思,使他创作出了震古烁今 的文学名篇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23 .答案:略与文本这四个时常被不同的文学理论切割破碎的要素。文学阐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阐释”。它首先面向的是文学作品,即对文学作品作 出阐释主体的感受、理解与判断。在具体的文学阐释过程中,存在着以“个体阐释”为基 础,并从个人走向社群再到
14、整个人类的一种趋势。这一过程的每一次完成则意味着“个体 阐释”得到了时空的检验而成为“公共阐释”。从政治学的角度,我们往往会将“公共性”与“私人性”对立起来谈,但是如果转移 到文学领域,“公共性”的问题还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论维度。这就是“文学之内”和“文 学之外”的问题。正如韦勒克和沃伦所说,“事实上,任何文学史都不会没有自己的选择 原则,都要做某种分析和评价的工作”。从20世纪西方文论发展史来看,文论研究的重点 出现了一个从“文学之外”转向“文学之内”,再转向“文学之外”的过程,即我们通常 所描述的从“作者中心”向“文本中心”再向“读者中心”的两度转向。而在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看来,即使是“文
15、学之内”的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及其关系,也是社会历史 的再现或投射,这些均是现实生活在文学世界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因此,强调“公共阐释”或“阐释的公共性”,应该落脚到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 的基本点上,即在处理“文学内外”关系上,坚持“文学之外”的关系为主来统摄“文学 之内”的关系,重建“隐含作者”“叙述者”与“真实作者”“理想读者”“真实读者” 以及人物间的社会关系的投射等。只有这样,我们的文艺批评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社会 历史功能,这也正是强调“公共阐释”或“阐释的公共性”的要义之所在。(摘自曾军、辛明尚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及其问题域)1. (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16、项是()A.真理性与澄明性是人类阐释追求的目标与理想境界,它也揭示了一个事实:阐释活动是 面向公众的。B.公共性之所以能够包含价值判断,是因为公共阐释能够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有 效地发挥其功能。C.世界、读者、作者与文本四个要素被不同的文学理论切割开,文学阐释用个体性和公共 性的交互激活它们。D.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应该回归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的基点,以便真正发挥文学批评 应有的社会历史功能。2. (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论述公共阐释的理论,文学只是其中一个例证;而材料二论述的主要对象是文学 阐释。B.材料一大量运用道理论证,作者说理充分,行文逻辑严密,
17、具体地阐明了公共阐释的合 法性问题。C.材料二中引用海德格尔的话语,证明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具体性与交 互性。D.材料二运用辩证思维,清晰界定了 “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文学之内”与“文 学之外”的关系。3. (3分)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董仲舒:“诗无达诂,文无达诠。”B.陶渊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C.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1) .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4. (4分)对于文学艺术,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请结合材料一分析 这样说的理由。5. (4分)请以
18、红楼梦阐释为例,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如何进行文学的公共阐释。(二)现代文阅读n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镖头杨三聂鑫森杨三的名气很大。杨三的镖局名叫吉成镖局。他从十八岁开始当镖头,到不惑之年, 还没有过“失镖”的记录。这一年年景不大好,秋收后,湘潭城里的粮价不但没有落下去,反而上涨了,而且涨 价的大米还供不应求。这天他正跟一个老者下棋,突然城中最大的茂丰粮行老板朱启人找 他走一趟镖,运一批粮食去贵州。茂丰粮行此次出行的有二十多辆马车,装运着几万斤上等白米。粮行随行的只有一个 账房和一个伙计。朱启人说:“粮队所经的地方民风强悍”杨三说:“如若失镖,我 杨三赔偿。”朱
19、启人说:“这就好,这就好!”第二天一早出发时,杨三骑马在前面开路,挎一口单刀。在风扬起的尘雾中,镖旗在 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一路无事,渐渐地进入湘西。这一天傍晚,他们在一家车马大店安歇下来。阳光金红金红的。远处,青山如黛。天色暗了下来,他点燃桌上的桐油灯,摆开棋盘,忽听见隔壁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响, 寂寞感油然而生。要是有个人下下棋,多好,他忍不住走出门,来到隔壁房间的门前。房 门敞开着,果然是一个穿长衫的很文弱的中年人在自己跟自己下棋,神情十分专注。杨三 咳了一声,那人抬起头来,问:“先生找人? ”杨三在光影中看到的是一张白净的脸,双 目有神,便说:“冒昧冒昧,我就住在隔壁,听见有棋子的声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河南省 济源市 第一 中学 高二上 学期 期末 达标 训练 语文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