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学设计(共8篇).docx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共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教学设计(共8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一地理教学设计(共8篇)高一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一)教材对应的课标要求:1、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其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4、对水循环地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有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
2、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5、该标准虽然将视野扩大到水圈,但落脚点仍放在陆地上。因此,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对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用给予适当和关注。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将出现阶段性的高原期和飞速发展期,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接近于成熟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上水圈水体的构成以及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水体2、理解水循环的概念,认识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3、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
3、取有用的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更能深刻理解水资源的有限性。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3、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中水循环的总要意义,进而由学生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2、关注中国大江大河利用现状,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增强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3、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
4、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人类可利用水资源是有限2、水循环的类型和主要环节3、人类行为对水循环的影响教学难点:1、人类行为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高一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二)一、课标及其解读:1、课标: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2、解读:研究城市地域结构可以帮助人们揭示城市发展布局规律。城市的地域结构一般包括城市的地域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两个方面。对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有同心圆地带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学说等。这些理论本身比较复杂,但本条标准只要求能用上述理论中反映出来的地理原理来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差异上。二、学情分析:1、生活在城
5、市中的学生对城市提供的服务功能多少都有感性的认识;2、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中城市的内容占了一定的比例,学生已经知道了多种各有特色的具体城市。三、教材分析:本课时属于湘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1、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条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中心地理论);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本节课时第3课时,我把本节课的课题定为: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对比湘教版和人教版关于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湘教版: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的功能分区,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案例选取中心商务区,活动选取建成区和郊区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理论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些原则,旨在扩大学
6、生的知识面,进一步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人教版: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形成中重点讲经济因素)。我选取人教版的3大功能区的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分析,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原来自己生活的城市里还蕴含着这样的地理思想,案例选取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好好了解一下西安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四、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2、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并能结合图表,分析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之所以确定上述教学目标,主要是因为课标要求的是用城市地域结构理论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差异,必须要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7、,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这样才能了解城市发展布局的特点。重点:分析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确定依据:只有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才能比较功能区的差异,才能理解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难点:结合图表,分析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因为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较差,所以确定为难点。五、教学方法:谈话法、举例法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我主要采取谈话法、举例法。1、谈话法。主要通过师生互动,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课题入手,从字面意思初步理解什么是空间?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这些词对学生而言生僻、费解,解释清楚之后,便于学生学习下面的内
8、容;在学习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形成时,以学生身边的例子为谈话平台;在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时,给出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不急于给出结论,通过谈话互动,引导学生如何读图析图,给学生析图探究时间,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2、举例法。在学生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时,以西安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为例,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发现原来身边的生活里蕴藏着地理知识。在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结合本节教学内容,制作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新新学案,教材。六、学法指导:读图析图法、合作探究法教是为学服务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成效,使学生终生受益。1、读图析图法
9、。以图做媒介,指导学生用眼识图,用脑析图,开口说图;2、合作探究法: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对所学问题进行探究、交流、完成对问题的学习。本节课在学习方法的设计上为了调动学生的探究和积极性,分组,各组分别探究不同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交流、归纳、总结。七、教学过程:(一)导入:之前我们学习城市区位、中心地理论,知道了单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条件、区域的不同等级城市的分布规律。今天我们学习某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板书:第3课时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设问:1、什么是空间?什么是结构?什么是城市的空间结构?师解释:空间是指人类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结构是事物的内部构造。如大楼由钢筋、
10、混凝土组成;城市空间结构指城市各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成状态。高一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三)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过渡:人类是在土地上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因此,土地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物质基础,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的方式不同,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等不同类型。商业区的形成: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商业活动在某地发展起来后会带来众多的消费者,这,又会吸引饮食、交通、邮电、银行等其他的服务,这些方便的服务设施又会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务,这就是集聚效应。通过集聚
11、效应,商业区逐渐形成。商业区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设问:西安市的商业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引出中心商务区: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发达。住宅区的形成:住宅是一天中居民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大多数城市中,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有的城市,随着住宅区的分化还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此处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对比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工业区的形成:工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这些工业专业化程度高,且有很强的协作性。由于生产过
12、程中有大量的运输要求,故工业区要靠近交通便捷的地带来布置厂房、仓库等设施。以上3个区是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有以下3种。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这3个模式的阅读属于扩展学生知识面的,故我让学生自己阅读即可。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经济因素、经济收入、知名度、宗教种族、历史原因等,其中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由于城市里各种功能的活动都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而城市土地的供应是有限的,因此地价决定了每种土地用于哪
13、一种活动。而地价取决于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此处PPT出示经济因素对功能区的影响示意图。学生看新新学案大册子第25页。分析功能区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之间的关系。第2篇:高一地理岩石圈教学设计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内容及解析(一)内容本单元内容如下: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岩石圈和地表形态(二)解析1、核心内容的分析本单元在认知地球圈层的基础上,学习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而地形的形成原因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是得地表凹凸不平而外力作用使地表区域平坦。内外力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地形地貌。其中内力作用下形成基本的地质构造有褶皱、断层。内力作用包括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和海
14、浪侵蚀作用。2、相关知识点解析(1)内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2)外力作用:指由太阳辐射、重力、日月引力、水流、风力等来自地球外部的营力(通过大气、水、生物等)所引起的作用。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包括风化。(3)褶皱: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因受力而发生弯曲,一个弯曲称褶曲,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波状的弯曲变形,就叫褶皱(4)断层: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
15、动的构造称断层二、目标及解析(一)目标1、单元目标:(1)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2)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2、课堂教学目标:(1)通过对“地球圈层图”的读解让学生能够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2)通过“内力作用”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内力作用及其在地球表面形态形成中的作用。(3)通过“外力作用”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外力作用是什么,在地形形成中的作用。(4)通过“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理解三大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及转化原因。(二)解析(1)能掌握地球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地球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
16、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划分依据是:地球内部情况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记录间接地获得的。地震时,地球内部物质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波动,称为地震波。它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均一,地震波在不同弹性、不同密度的介质中,其传播速度和通过的状况也就不一样。(2)理解内力作用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下形成褶皱和断层。(3)理解外力作用是:指由太阳辐射、重力、日月引力、水流、风力等来自地球外部的营力
17、(通过大气、水、生物等)所引起的作用。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包括风化。(4)理解:内、外营力对地壳的作用是一种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内力企图使地壳物质的分布趋向一致,外力则企图使地球表面的起伏趋向平夷。内力作用往往为外力作用的进行创造条件,随着高山的抬升,外力的剥蚀作用必然加强;同样,内力作用产生的节理、裂缝和断层,为外力的风化剥蚀作用提供了可乘之隙,沿节理发育成各种山体。风力侵蚀:蘑菇石,风蚀柱,风蚀洼风力堆积:沙漠和黄土流水侵蚀(物理现象):河谷,沟壑流水溶蚀(化学现象):喀斯特地形流水沉积: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冰川侵蚀:冰川谷,U型谷,角峰,冰蚀湖(5)理解三大岩石是可以
18、转换的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一)本单元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第一是:内外力作用下地表形态的表现。第二是: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因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强,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很直观的看到单一的地质构造。多种复制的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形地貌对于学生来讲还难以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解析简单的地形地貌更是难以完成。(二)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通过动画播放及小实验完成教学。动画播放:褶皱和断层形成过程及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简单地形地貌。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及外力作用使得岩石圈的变化,播放动画使学生更加直观理解。小实验:挤压三明治和饼干,三明治会弯曲,饼干会断裂,模拟褶皱和断层。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利用图片播放器播放
19、相关动态图,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五、教学设计2.1.1地球内部结构和岩石圈的结构问题一地球圈层结构如何划分,有何依据设计意图:回忆中学地球圈层知识,思考其形成原因和人类探索地球的方法。师生活动:学生知道地球圈层结构但不知其划分依据,可用以下问题引导:1、2、3、敲打装满水的钢管一端另一端能听到几个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在地球内部存不存一种震动以波的形式传播?设计意图:通过对一些物理知识的回忆掌握人类认识地球内部圈层的方法及其划分依据是:地球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划分依据是:地球内部情况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记录间接地获得的。地震时,地球内部物质
20、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波动,称为地震波。它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均一,地震波在不同弹性、不同密度的介质中,其传播速度和通过的状况也就不一样。练习:1、画出简易的地球圈层图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认知地球圈层到掌握地球圈层的转化2、找到古登堡界面和莫霍界面,人们是通过什么发现它们存在的设计意图:巩固教学,使学生再次梳理知识2.1.2岩石圈的组成和物质循环问题二如果把岩石按其形成原因划分可以分成那几中?设计意图:使学生思考岩石形成的原因,及岩石分类师生活动:学生知道地球圈层结构但不知其划分依据,可用以下问题引导:1、2、化石是如何形成的第3篇:高一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一
21、)教材对应的课标要求:1、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其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4、对水循环地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有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5、该“标准
22、”虽然将视野扩大到水圈,但落脚点仍放在陆地上。因此,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对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用给予适当和关注。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将出现阶段性的高原期和飞速发展期,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接近于成熟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上水圈水体的构成以及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水体2、理解水循环的概念,认识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3、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
23、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更能深刻理解水资源的有限性。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3、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中水循环的总要意义,进而由学生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2、关注中国大江大河利用现状,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增强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3、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和难点
24、:教学重点:1、人类可利用水资源是有限2、水循环的类型和主要环节3、人类行为对水循环的影响教学难点:1、人类行为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高一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二)一、课标及其解读:1、课标: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2、解读:研究城市地域结构可以帮助人们揭示城市发展布局规律。城市的地域结构一般包括城市的地域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两个方面。对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有同心圆地带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学说等。这些理论本身比较复杂,但本条“标准”只要求能用上述理论中反映出来的地理原理来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差异上。二、学情分析:1、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对城市提供的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