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案(精选24篇).docx
《高中化学教案(精选2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教案(精选24篇).docx(9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化学教案(精选24篇)篇1:高中化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
2、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
3、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
4、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教学建议(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
5、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篇2:高中化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蔗糖的分子组成、性质及鉴别方法,了解蔗糖的用途;初步学习蔗糖水解反应的实验方法及基本操作;理解低聚糖、二糖的定义,了解麦芽糖的性质。能力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科学思想: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并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成败的关键,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及认真细致、严谨求
6、实的科学态度。科学品质: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协作进行实验、共同分析、讨论实验结果,从而学习新知识这一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科学方法:通过对砂糖、冰糖等蔗糖水溶液的还原性实验的现象进行对比与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表面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学习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蔗糖的水解反应及对水解产物的还原性进行检验,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重点、难点蔗糖的非还原性;蔗糖的水解反应;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培养;实验方法及实验能力的培养。篇3:高中化学教案重点:(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
7、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难点: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教学过程: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演示实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教师活动提问: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
8、的问题。结论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教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实验73。实验74,并思考以上问题。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总结该实验。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结论(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2)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教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
9、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及所列数据,试判断正误。目的: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投影)提供数据: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硝酸铵:192克碳酸钙:0.0013克食盐:36克氢氧化钙:0.17克判断:(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
10、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教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四)总结、扩展(1)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2)扩展练习:试判断: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篇4:
11、高中化学教案一、对教材的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2、教材内容的分析教材是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引出电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3、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离子键;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节教材涉
12、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三、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认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
13、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四、教学重难点分析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五、教法与学法分析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运用实验演绎法,归纳总结法,提问引导法来实施教学。我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总结,板书演绎,习题巩固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六、教学设计的程序提出问题实验(钠和氯气的反应)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实质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电子式书写
14、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实例反思与评价程序进行教学。七、具体教学设计:1、新课引入:引入问题,请同学思考: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多于元素的种类?分子、原子、离子是怎么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2、新课教学: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我会给学生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这个反应的微观过程是怎么样的?产物NaCl是怎么形成的?通过实验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接着由我来引导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解释NaCl的形成,并引出离
15、子键的概念,分析其成键本质,相互作用等。由于离子键的概念比较抽象,用电脑演示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并设计成动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形成及概念。3、组织讨论从产物NaCl和其他常见的离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构成离子键的物质。之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表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由我来评价总结。通过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互相沟通、增进友谊、交流观点、合作性学习,而且其归纳总结能力也将得以锻炼。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4、过渡并设问引出电子式:在了解完离子键的概念之后,我将提出以下两个问题: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如何用较为形象直观的方法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16、?来引出电子式并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好奇心。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领学生了解原子,阴、阳离子的表示方法。尽量用较为形象的记忆方法进行讲解。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重要形式,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手段,是老师点拔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会设置思考题判断电子式的正确性,采取提问的方法让学生订正,巩固新学的知识点。从错误中归纳总结出书写原子和阴阳离子的要点,同时,因为电子似的书写,尤其是阴离子的书写学生较容易犯错,故以习题巩固归纳其要点加深学生印象。5、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这是本节的课重难点,在学习中,学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为了加深学生对错误
17、的认识,课堂上我会先用电子式表示出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说出书写重点,然后让学生根据出写出一些常见的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之后再指出错误所在,得出书写时的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听起课来十分专心,印象也深。八、课堂小结:我会带着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列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并留给学生的思考问题: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非金属单质及化合物之间存在什么作用?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篇5:高中化学教案教学重点: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与水解平衡移动。2.盐类水解的应用。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的应
18、用。教学设计:师生共同巩固第一课时相关。(1)根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醋酸钾溶液呈性,原因;氯化铝溶液呈性,原因;【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内在因素有哪些?【讲解】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碱性就越强,越高。组成盐的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强,越低。【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讲解】(1)温度: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2)浓度: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盐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则抑
19、制水解。【设疑】如何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讲解】根据盐的组成及水解规律分析。“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作为常规判断依据。分析: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酸碱性的相对强弱?【讲解】“越弱越水解”例题:分析溶液与溶液的碱性强弱?的酸性比酸性强。水解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溶液碱性强于溶液碱性。【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讲解】电解质水溶液K存在着离子和分子,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定量关系,也存在量的大小关系。(1)大小比较:多元弱酸溶液,根据多元酸分步电离,且越来越难电离分析。如:在溶液中,多元弱酸正盐溶液,根据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
20、如:在溶液中,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因素。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比较,要进行综合分析,要考虑电离、水解等因素。(2)定量关系(恒等式关系)应用“电荷守恒”分析: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如溶液中,阳离子有和,阴离子有,根据电荷守恒原理有:应用“物料守恒”分析。电解质溶液中某一组份的原始浓度(起始浓度)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如:晶体中,在溶液中:总结、扩展: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其影响原理。2.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1)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溶液。(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除去溶液中混有
21、的。3.扩展泡沫灭火剂包括溶液(约1mol/L),溶液(约1mol/L)及起泡剂。使用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溶液和溶液的体积比约是。若用等体积、等浓度的溶液代替溶液,在使用时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若用固体代替溶液,在使用时也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泡沫灭火器内的玻璃筒里盛硫酸铝溶液,铁筒里盛碳酸氢钠溶液,不能把硫酸铝溶液盛在铁筒里的原因是。板书设计:1.水解的一般规律(1)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可作为盐溶液性质(酸性或碱性)的常规分析方法。(2)越弱越水解。碱越弱,对应阳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酸性越强,对应弱碱阳离子浓度越小。酸越弱,酸根阴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碱性越强,对应酸根离
22、子浓度越小。(3)水解是微弱的。(4)都强不水解。2.外界条件对盐水解的影响(1)温度(实验1)(2)溶液的酸、碱性(实验2)3.盐类水解利用(1)应用水解知识,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溶液。方法:加酸,抑制水解。(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溶液中混有杂质。方法:加热,促使水解,使生成除去。篇6:高中化学教案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理论和实践
23、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本节教材体现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等知识,并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生产条件。第二部分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探讨合成氨的发展前景。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所应采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据实验数据讨论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化学 教案 精选 2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