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学基础知识教学ppt课件.ppt
《营养学基础知识教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营养学基础知识教学ppt课件.ppt(2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篇 营养学基础第一章 绪论一、营养学的基本概念营养:摄取,消化、吸收、代谢,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素构建机体组织、满足生理功能和体力活动需要的过程。营养素:有益(营养)的物质营养素 1.蛋白质蛋白质:氨基酸(必需9种)宏量营养素 2.脂类脂类:必需脂肪酸2种 3.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单糖、双糖、多糖、膳食纤维 4.无机盐无机盐(矿物质)微量营养素 常量元素7种,微量元素8种 5.维生素维生素(14种)A、D、E、K B族Vit(种),VitC 6.水水二、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DRIs)营养素:DRIs:估计平均需要量(EAR):50%推荐营
2、养素摄入量(RNI):EAR+2SD,97.5%适宜摄入量(AI):替代RN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最高量三、营养与健康的关系1 营养素的功能 提供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 促进生长和组织修复: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 调节生理功能: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 物质代谢的动态平衡:能量平衡、营养素平衡、水盐平衡内环境的稳定:神经系统的调节、酶调节、激素调节 2 营养是维持健康的基础 维持人体组织的构成 维持生理功能 维持心理健康 预防疾病产生3 营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保证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心理发育 满足各类特殊人群的营养需要 增强特殊环境下人群的抵抗力、耐受性、适应性 预防营养素的缺乏与
3、过多及相关的疾病 辅助各种疾病的治疗四、营养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周代 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认为食养居于术养、药养等养生之首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黄帝内经素问中即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模式。中国现代营养学(1)萌芽期 1913年1924年(2)发展期1924年1937年:1939年提出我国营养素供给量建议(3)动荡时期1938年1949年(4)发展时期:1982年、1992年、2002年第二、三、四次营养调查 1981年、1988年、2000年修订供给量标准,2000年DRIs 1992年、1997年膳食指南、平衡膳食宝塔 1981年、1991年、2002年修
4、订食物成分表 食物发展纲要、营养改善行动计划、营养与疾病的研究、新资源开发国外 古代:公元前400年 Hippocrate创立营养学 现代:(1)启蒙期:KW Scheel,J Priestly 氮、氢、二氧化碳;Romonsov 物质守恒;Mendeleer 元素周期律;Lavoisier 呼吸是氧化燃烧(2)鼎盛时期:Liebig 碳、氢、氮的定量;将不同食物对动物的功能进行了分类;Voit,Atwater人和动物体内的气体交换和代谢氮平衡;Rubner 三大营养素生热系数;Lusk 基础代谢和食物热效应(3)发展期 二战后:酶的作用、微量元素;营养与疾病的关系;RDA;膳食调查方法;公共
5、营养;食品强化 近年:膳食纤维、营养素生理功能、非必需营养素的再认识;营养与慢性疾病的关系;营养与遗传;营养与基因调节第二章 蛋白质第一节 蛋白质的组成和分类一、蛋白质的组成C:50-55%H:6.7-7.3%O:19-24%NN:13-19%(大多数蛋白质含氮量为(大多数蛋白质含氮量为16%16%,折算系数为,折算系数为6.25 6.25)蛋白质是人体氮的唯一来源,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不能代替 蛋白质是人体氮的唯一来源,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不能代替S:0-4%P、Fe、I、Mn、Zn等二、蛋白质的分类按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分类按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分类1.1.完全蛋白质完全蛋白质2.2.半完全蛋白质半完全蛋
6、白质3.3.不完全蛋白质不完全蛋白质第二节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一、构成和修复组织二、调节生理功能 酶、激素、免疫球蛋白三、供给能量 4 kcal/g第三节 氨基酸 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NH2R-CH COOH-氨基酸一、氨基酸的分类和命名 20(多)种AA,按化学结构分类:(一)脂肪族氨基酸(一)脂肪族氨基酸 异亮氨酸(二)芳香族氨基酸(二)芳香族氨基酸 苯丙、酪(三)杂环氨基酸(三)杂环氨基酸 脯、组、色二、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EAA):是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异亮氨酸(isoleucine)亮氨酸(leuci
7、ne)赖氨酸(lysine)蛋氨酸(methion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苏氨酸(threonine)色氨酸(tryptophan)缬氨酸(valine)组氨酸(histidine)三、条件必需氨基酸:2种半胱氨酸(蛋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四、氨基酸模式及限制氨基酸1.氨基酸模式: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或相互比例。2.限制氨基酸 当食物蛋白中某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不足或缺乏时,会使合成组织蛋白受限制,这一种或几种氨基酸被称为限制氨基酸。植物蛋白质:赖、蛋、苏、色参考蛋白质:鸡蛋蛋白质第四节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及代谢一、蛋白质的消化 胃 小肠蛋白质 小肽AA(一)胃内消化:胃
8、酸pH1.5-2.5、胃蛋白酶(二)小肠内消化胰腺:(1)内肽酶(2)外肽酶肠粘膜细胞:氨基肽酶、二肽酶 肽链末端二、蛋白质的吸收(一)氨基酸和寡肽的吸收AA、2-3AA小肽(二)整蛋白的吸收肠粘膜细胞吞噬作用母乳抗体毒素食物抗原三、N平衡B=I-(U+F+S)平衡正平衡负平衡第五节 食物蛋白质的营养评价量、质一、食物蛋白质的含量含氮16%,微量凯氏定氮法氮量蛋白质换算系数(6.25)=蛋白质含量二、食物蛋白质消化率 食物蛋白质被消化酶分解的程度。(一)表观消化率(apparent digestibility)(二)蛋白质真消化率(true digestibility)影响因素:蛋白质性质、膳
9、食纤维、加工、烹调 三、食物蛋白质利用率被消化吸收后在体内被利用的程度(一)蛋白质功效比值(protein efficiency ratio,PER)幼小动物每摄入1g蛋白质所增加的体重克数。蛋白质被机体利用的程度。参考标准:酪蛋白(二)生物价(biological value,BV)蛋白质吸收后被机体储留(利用)的程度氮吸收量=摄入氮(粪氮粪代谢氮)氮储留量=氮吸收量(尿氮尿内源氮)四、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AAS)蛋白质互补作用最容易缺乏的限制氨基酸评分赖氨酸、含硫氨基酸、苏氨酸、色氨酸 优点:明确限制AA,看出其他AA不足第六节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根据食物蛋白质的氨
10、基酸组成,把含蛋白质的食物适当混合食用,其中的氨基酸可相互补充,使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更接近人体需要的模式,从而提高混合蛋白质的生物价。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互补作用。发挥蛋白质互补作用应遵循的原则(1)食物的生物学种属愈远愈好 动-植物(2)搭配的种类愈多愈好(3)食用时间愈近愈好:同时食用最好成绩 单个AA在血中停留时间:4小时第七节 膳食参考摄入量成年 男 女轻体力劳动 75 60(g/d)中 80 70重 90 80 1.16g/(kg.d)占总能量的1015其中优质蛋白质:30-50%第八节 蛋白质的营养状况评价一、膳食蛋白质摄入量二、身体测量三、生化检验(一)血浆蛋白质(二)尿液指标第
11、九节 蛋白质的食物来源谷类:10%,但赖氨酸、色氨酸含量低,与豆类互补豆类:36-40%蛋:11-14%奶:3.0-3.5%肉类:15-22%(蛋、奶最佳来源)薯类、蔬菜类:蛋白质含量极低第三章第三章 脂类脂类第一节第一节 脂类的分类脂类的分类脂肪:甘油+脂肪酸类脂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脂类磷脂固醇 胆固醇 植物固醇脂肪酸分类1.脂肪(fat):甘油+脂肪酸 甘油三酯脂肪酸(按饱和度分类):1.饱和脂肪酸 2.单不饱和脂肪酸 3.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按第一个双键的位置分为:-6系:植物油-3系:-亚麻酸 EPA、DHASFA:MUFA:PUFA=1:1:1,n-6:n
12、-3=4-6:1脂肪酸(按碳链长短分类):1.短链脂肪酸(2-4 C)2.中链脂肪酸(6-12 C)3.长链脂肪酸(14 C)脂肪酸(按空间结构分类)1.顺式脂肪酸2.反式脂肪酸 LDL,HDL,心肌梗死的危险性第二节 必需脂肪酸(EFA)定义:人体不可缺少但不能合成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种类:亚油酸(C18:2)-6系列-亚麻酸(C18:3)-3系列意义:亚油酸(-6)花生四烯酸(20:4)-亚麻酸(-3)EPA(20:5)DHA(22:6)第三节 脂类的生理功能1.组织成分 2.维持体温,保护脏器3.提供能量:9 kcal/g4.促进脂溶性Vit吸收5.改善食物感官性状,饱腹感6.提供必需脂肪酸
13、必需脂肪酸主要生理功能:1.组织细胞成分:细胞膜、细胞器磷脂2.参与脂质代谢:胆固醇代谢3.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4.精子形成:缺乏不孕症,泌乳障碍5.对X射线引起的皮肤损害有保护作用6.与视力、脑、行为发育有关第四节 脂类的代谢 甘油三酯:胃:脂肪乳化小肠:胆汁乳化,胰脂酶,共脂肪酶短链、中链脂肪酸:胃、小肠吸收 经门静脉入肝长链脂肪酸的甘油三酯:小肠吸收 淋巴系统入血循环 第五节 膳食脂肪营养价值评价1.EFA含量 植物油、海洋动物2.脂溶性Vit含量 肝脏、海产鱼肝:Vit A、D 植物油:Vit E第六节 食物来源与供给量动物:饱和脂肪酸植物:不饱和脂肪酸海洋动物: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DH
14、A、EPA)磷脂丰富的食物:蛋黄,脑、肝、肾等内脏,大豆胆固醇:蛋黄、肉类及内脏供给量:0岁-45-50%7岁-25-30%0.5岁-35-40%18岁-20-30%第四章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第一节分类一、糖1.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2.双糖:2分子单糖(1)蔗糖:葡萄糖+果糖(2)乳糖:葡萄糖+半乳糖(3)麦芽糖:2葡萄糖甜度:蔗糖100果糖170葡萄糖70麦芽糖40乳糖203.糖醇单糖的重要衍生物:山梨醇:植物果实,脱水剂甘露醇:海藻、蘑菇木糖醇xylitol:甜味剂麦芽糖醇:麦芽糖氢化,甜味剂二、寡糖39个单糖,低聚糖(水溶性膳食纤维)1.低聚果糖2.大豆低聚糖:水苏
15、糖、棉子糖三、多糖:10葡萄糖 1.淀粉多糖:能被消化吸收的多糖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变性淀粉 糊精:淀粉分解中间产物糖原:动物淀粉,.非淀粉多糖:非淀粉多糖: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膳食纤维第二节 碳水化物的生理功能可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 1.供给能量:4kcal/g 2.机体构成成分:3.节约蛋白质作用4.抗生酮作用5.解毒护肝功能6 增强肠道功能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消化与吸收 1.口腔唾液:-淀粉酶2.小肠腔:胰淀粉酶(-淀粉酶)3.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双糖酶 乳糖不耐受症发酵:不能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在结肠被细菌分解的过程第四节 膳食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占总能量55%65%,膳食纤
16、维(20-30g/d)谷类、薯类、根茎类:淀粉蔬菜、水果:膳食纤维 第五节 血糖生成指数(GI)衡量食物或膳食成分对血糖浓度影响的一个指标;GI高的食物或膳食,导致血糖波动大,反之波动小;合理利用低GI食物,保持稳定的血糖浓度,没有大的波动。第五章 能 量第一节 能量单位焦耳(Joule,J),千焦(kJ),兆焦(MJ)卡(cal),千卡(kcal)1 MJ=1000 kJ=106 J 1 kcal=4.184 kJ 1 kJ=0.239 kcal 1 MJ=293 kcal第二节 人体能量来源 能源物质:碳水化物、脂肪、蛋白质一、产能营养素(一)碳水化合物:主要能源物质多糖-单糖(葡萄糖)肝
17、:糖原,糖异生肌肉:糖原脑:葡萄糖(血糖,O2)(二)脂类:(三)蛋白质:备用能源二、食物的卡价(能量系数)能量系数:(食物的热价,食物的能量卡价)体内:能量值/g产能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能量系数:碳水化物:17.15kJ98%=16.84 kJ(4kcal)/g脂肪:39.54kJ95%=37.56 kJ(9kcal)/g蛋白质:(23.64kJ-5.44kJ)92%=16.74 kJ(4kcal)/g纯酒精:7kcal/g(空热)三、能量来源分配占总能量摄如量的比例:-18岁(成年人):碳水化合物:55-65%脂肪:20-30%蛋白质:10-15%儿童:脂肪、蛋白质脂肪0-6m
18、45-50%,0.5-1岁 35-40%,2-17岁 25-30%第三节 能量消耗 一、基础代谢(一)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维持生命所需要的最低能量需要。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basal metabolism rate,BMR):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kJ/(m2h)、kJ/(kgh)、MJ/d基础代谢测量的条件空腹1214小时周围环境安静舒适温度适宜(2025)清醒和静卧状态 测量前不做费力的活动(二)基础代谢的测量1.气体代谢法2.用体表面积计算体表面积(m2)0.00607身高(cm)0.0127体重(kg)0.0698 然后再按年龄、性别查表得基础代谢率B
19、MRBM体表面积基础代谢率24人体基础代谢率引自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三版,第21页 年龄 年龄(岁 岁)男 男 女 女KJ/m KJ/m2 2Kcal/m Kcal/m2 2KJ/m KJ/m2 2Kcal/m Kcal/m2 2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0 2025 25221.8 221.8214.6 214.6206.3 206.3197.7 197.7189.9 189.9179.9 179.9177.0 177.0174.9 174.9170.7 170.7164.0 164.0161.5 161.5156.9 156.953.
20、0 53.051.3 51.349.3 49.347.3 47.345.2 45.243.0 43.042.3 42.341.8 41.840.8 40.839.2 39.238.6 38.637.5 37.5221.8 221.8214.2 214.2202.5 202.5200.0 200.0179.1 179.1175.7 175.7168.6 168.6158.8 158.8151.9 151.91485 1485147.7 147.7147.3 147.353.0 53.051.2 51.248.4 48.445.4 45.442.8 42.842.0 42.040.3 40.337
21、.9 37.936.3 36.335.5 35.535.3 35.335.2 35.2年龄 年龄(岁 岁)男 男 女 女KJ/m KJ/m2 2Kcal/m Kcal/m2 2KJ/m KJ/m2 2Kcal/m Kcal/m2 230 3035 3540 4045 4550 5055 5560 6065 6570 7075 7580 80154.0 154.0152.7 152.7151.9 151.9151.5 151.5149.8 149.8148.1 148.1146.0 146.0143.9 143.9141.4 141.4138.9 138.9138.1 138.136.8 36.
22、836.5 36.536.3 36.336.2 36.235.8 35.835.4 35.434.9 34.934.4 34.433.8 33.833.2.33.2.33.0 33.0146.9 146.9146.4 146.4146.0 146.0144.3 144.3139.7 139.7139.3 139.3136.8 136.8134.7 134.7132.6 132.6131.0 131.0129.3 129.335.1 35.135.0 35.034.9 34.934.5 34.533.9 33.933.3 33.332.7 32.732.2 32.231.7 31.731.3 3
23、1.330.9 30.9(三)影响基础代谢的因素1.体表面积:体型与机体构成 同体重,瘦高者矮胖者2.年龄 3.性别:男女 5%-10%4.激素:内分泌,甲状腺、肾上腺5.气温与劳动强度:炎热、寒冷、劳动强度其他因素:过食、精神紧张 禁食、少食、饥饿 尼古丁、咖啡因:基础代谢二、体力活动影响体力活动能量消耗的因素:1.肌肉发达程度2.体重3.劳动强度、持续时间4.工作的熟练程度 活动强度(轻、中、重体力劳动)持续时间三、三、食物的热效应(thermic effect of food,TEF)食物特殊动力作用食物特殊动力作用(specific dynamic action,SDA)摄食过程引起的
24、额外能量消耗 碳水化合物:5-6%脂肪:4-5%蛋白质:30%混合膳食 10%BM四、生长发育及影响能量消耗的其他因素 孕妇、乳母、儿童、创伤恢复期病人 脑第四节 需要量及膳食参考摄入能量平衡:需要量=摄入量一、能量需要量的确定能量需要量=BMRPAL成年人BMR:WHO于1985年推荐使用Schofield公式中国-5%WHO建议的计算基础代谢公式 注:w为体重(kg)。摘自Technical Report Serie 724,Geneva,WHO,1985。我国营养学会推荐,我国儿童、青少年该公式适用,18岁以上人群按公式计算结果减5%。年龄(y)公式(男)公式(女)03310101818
25、30306060(60.9w)-54(22.7w)+495(17.5w)+651(15.3w)+679(11.6w)+879(13.5w)+487(61.0w)-51(22.5w)+499(12.2w)+746(14.7w)+496(8.7w)+829(10.5w)+596不同活动强度的PAL值轻 1.0-2.5中 2.6-3.9重 4.0-活动水平工作内容举 例PAL系数男 女轻中重办公室工作、修理电器钟表、售货员、酒店服务员、化学实验操作、讲课等学生日常活动、机动车驾驶、电工安装、车床操作、金工切割等非机械化农业劳动、炼钢、舞蹈、体育运动、装卸、采矿等1.551.782.101.561.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营养学 基础知识 教学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