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ppt课件.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ppt课件.ppt(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概述神经母细胞瘤 从原始神经嵴细胞演化而来,交感神经链、肾上腺髓质是最常见的原发部位。分布:65%腹膜后,其中40%肾上腺髓质,其余在椎旁交感神经链、主动脉旁、盆腔等。男性稍多见,90%以上发生于5岁以下,其中2岁左右是高峰期。实验室检查: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增高;85-90%患儿尿中儿茶酚胺代谢产物HVA、VMA增高临床表现原发于腹部:以肾上腺及脊柱二侧交感神经链原发多见,一般在肿块较大时才出现症状,可有腹痛、腹围增大、腰背部饱满扪及肿块、胃肠道症状。晚期表现:肢体疼痛、贫血、发热、消瘦、熊猫眼(眼眶转移),如有椎管浸润压迫出现运动障碍、大小便失禁。转移途径:淋巴及血行转移。美国儿
2、童肿瘤协作组分期系统(CCSG)I期:肿瘤局限于原发器官II期:肿瘤超出原发器官,但未超过中线,同侧淋巴结可能受累。III期:肿瘤超过中线,双侧淋巴结可能受累。IV期:远处转移。IVs期:岁,原发灶为I、II期,但有局限于肝、皮肤、骨髓的转移灶。注:1岁以下预后良好(约75%生存率),尽管IV期但肿瘤不太具侵袭性,为与一般IV期肿瘤相区别,分期为IVs期。治疗方式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早期常无症状,就诊时大部分已为晚期伴有全身转移,且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常与血管紧密相连或包绕血管生长,使手术完全切除可能性减少,因此影响预后。“强化疗、手术、放疗”三大主要手段CT 表现:v平扫:多位于腹膜后肾前上方,
3、呈大结节或巨大软组织肿块形态不规则,分叶状,没有明确包膜肿瘤与肾脏对比呈等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可有出血、坏死、囊变及钙化 钙化占83%左右,肿瘤大小与钙化无关,钙化灶对本病定性有重要意义v增强扫描:肿瘤轻-中度不均匀强化 低密度区无强化,较平扫更清楚且略扩大,形似囊性变,边缘环状强化影随肿瘤增大,使肾脏受压向后、下移位,前后径变扁,肾轴旋转,压迫或包绕输尿管造成肾积水。肝脏及肝门结构上抬,胰腺被推移向前或向上移位。胃肠道、血管、膀胱等推压移位等占位改变。可向周围浸润性生长,可沿脊柱前缘跨越中线(61.1%),包绕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肾动静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脾静脉。向椎管内扩展:经椎间孔
4、进入椎管。淋巴转移:90%有肾门、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及膈角后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数目多,形态大,多数融合,其中部分肝内转移和淋巴转移可发生钙化,呈环状或斑点状)病例1 女,7 岁病例2 男,4 岁病例3 女,3 岁特殊类型新生儿神经母细胞瘤具有发生出血、坏死和变性倾向,中央坏死极其广泛,形成类似于囊肿的表现,囊性肿瘤中钙化少见。鉴别诊断v嗜铬细胞瘤v肾母细胞瘤v生殖细胞源性肿瘤(畸胎瘤、精原细胞瘤、卵黄囊瘤、绒毛膜上皮癌)v其他腹膜后肿瘤(淋巴瘤、脂肪肉瘤)嗜铬细胞瘤可发生于肾上腺,也可发生于肾上腺外沿腹主动脉分布、颈部、纵隔及膀胱。临床表现:功能性肿瘤,产生阵发性高血压、心动过速、排尿晕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腹膜 神经 细胞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