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精华第十章:针灸学基础(1至4节).ppt
《中医学精华第十章:针灸学基础(1至4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精华第十章:针灸学基础(1至4节).ppt(6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第一节经络第二节腧穴第三节十四经穴第四节经外奇穴广州医学院刘义海、潘俊辉第一节经络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经络学说概论返回目录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一节经络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1.经络含义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一节经络2.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足太阴脾经脉足厥阴肝经脉足少阴肾经脉足阳明胃经脉足少阳胆经脉足太阳膀胱经脉经络系统经脉络脉十五络脉浮络孙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手太阴肺经脉手厥阴心包经脉手
2、少阴心经脉手阳明大肠经脉手少阳三焦经脉手太阳小肠经脉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一节经络()十二经脉的命名主要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称“手经”主要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称“足经”。主要分布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属“阴经”主要分布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属“阳经”阴经(手三阴、足三阴)脏发出阳经(手三阳、足三阳)腑发出3.经络的命名和脏腑属络关系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一节经络督脉因其行于背部正中,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总督作用而得名。任脉因其行胸腹正中,能总任全身阴经脉气;又能主胞胎,为人之妊养之本而得名。冲脉因其脉上至头,下至足,贯穿全身上下前后,为一身要冲
3、,且能通受十二经气血而得名。带脉因其运行环身一周,束腰如带而得名。()其他经络命名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一节经络()脏腑属络关系阴经与阳经在体内与脏腑之间有络属关系,即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如手太阴肺经脉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脉属大肠络肺;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一节经络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1)手三阴行上肢内侧手三阳行上肢外侧足三阴行下肢内侧足三阳行下肢外侧(2)太阴前厥阴中少阴后阳明前少阳中太阳后1.十二经脉分布(3)手三阴:胸手手三阳:手头足三阳:头足足三阴:足腹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一节经络手食指端鼻翼旁足大趾端手太阴肺经脉手阳明大
4、肠经脉足阳明胃经脉足太阴脾经脉心中手少阴心经脉手太阳小肠经脉足太阳膀胱经脉足少阴肾经脉手小指端目内眦足小指端胸中手厥阴心包经脉手少阳三焦经脉足少阳胆经脉足厥阴肝经脉手无名指端目外眦足大趾肺中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一节经络2.奇经八脉分布任脉行胸腹正中,诸阴经之会,称“阴经之海”。督脉行腰背正中,诸阳经之会,称“阳经之海”。“背为阳,腹为阴”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一节经络带脉起于胁下,束腰而前垂,统束纵行诸经,故有“诸脉皆属于带脉”之说。阴跷脉左右成对,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阳跷脉左右成对,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
5、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于足少阳经。阴维脉左右成对,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行,经腹、胁,与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会合后,复上行挟咽与任脉相并。阳维脉左右成对,起于小腿外侧外踝的下方,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躯干部的外侧,上腋、颈、面颊部而达额与督脉相并。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一节经络十四经含义十 二 经 脉(正 经)+奇 经 八 脉 的 任 督 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说 明:奇 经 八 脉 中 的 腧 穴,大 多寄 附 于 十 二 经 之 中,惟 有 任 督 二 脉,各有 其 专 属 的 腧 穴。故 与 十 二 经 相 提 并 论,合称
6、为十四经)。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一节经络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一节经络3.经别、别络、经筋、皮部分布 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循行特点“离、合、出、入”别络:为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一节经络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经气作用包括四个方面: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调节机能平衡感应传导作用4经络的作用(1)生理功能: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一节经络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
7、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1.经络含义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一节经络(3)指导诊断:在临床上,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的循行走向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如两胁痛,多是肝胆病变;前额部疼痛,多与阳明经病有关等。如肺病时可在肺俞穴出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肠痈可在阑尾穴有压痛等。(2)阐释病理: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如心火可循经下移于小肠,而小肠有热亦可上熏于心。如足厥阴肝经抵小腹,布胁肋,故肝气郁结,常见两胁及小腹胀痛等。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一节经络(4)治疗预防:如针灸、按摩、针刺麻醉、耳针、电针、穴位埋线、穴位
8、结扎等治疗方法。临床可根据药物的归经,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太阳经头痛,选用羌活、蒿本等。调理经络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三里穴可强壮身体、防病;灸风门可预防感冒;常点按养老穴可美容肌肤和明目等。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二节腧穴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俗称“穴位”、“孔穴”,是针灸、推拿和拔罐治疗施术之所。一腧穴的基本概念返回目录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二节腧穴二腧穴的分类1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它是分布于十四经循行路线上的腧穴,共有361穴名。其中双
9、穴,即左右对称的穴位309对,单穴52个。2经外奇穴简称奇穴。它为后世新发现有肯定疗效,但尚未归属十四经系统的穴位。可作为经穴的补充。3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灵枢经筋篇:“以痛为腧”。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二节腧穴三腧穴的主治规律1.远治作用腧穴 本经主治特点二经相同主治三经相同主治手太阴肺经脉 肺、喉病胸部病 手厥阴心包经脉 心、胃病神志病手少阴心经脉 心病手阳明大肠经脉 前头、鼻、口、齿病眼病、咽喉病、热病手少阳三焦经脉 侧头、胁肋病耳病手太阳小肠经脉 后头、肩胛病足太阴脾经脉 脾胃病前阴病、妇科病 足厥阴肝经脉 肝病足少阴肾经脉 肾病、肺病、咽喉病足阳明胃经脉
10、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神志病、热病 足少阳胆经脉 侧头、耳病、胁肋病眼病足太阳膀胱经脉后头、背腰病(背俞并治脏腑病)经脉所通,主治所及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二节腧穴经 脉 所 过 较 远 部 位 的 疾 病 取 所 属 经 穴。例如:上 病 下 取:头 痛、头 晕取 涌 泉 穴、太冲穴下 病 上 取:脱 肛、子 宫 脱 垂取 百 会穴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二节腧穴2.近 治 作 用全身所有腧穴,均能治疗所在部位及其邻近器官的病症,称之为腧穴的近治作用。百会穴头痛中脘穴胃痛肾俞穴腰痛阿是穴以痛为输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二节腧穴四特定穴的意义特
11、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称号的一类腧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四总歌诀: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颈项求列缺,口面合谷收。足三里腹痛、腹泻、胃、肠疾病。委中腰痛、背痛、腰、背部疾病。列缺项痛、落枕、颈项部疾病。合谷牙痛、口病、面部疾病。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二节腧穴1、五 输 穴即“井、荥、输、经、合”穴,是 十 二 经 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腧穴,简称“五输”。气 血 在 经 脉 中 运 行 的 情 况 用 自 然 界 的 水 流 现 象 作 比 喻,对 经 气 流
12、 注 由 小 到 大,由 浅 入 深,分 别 用 井、荥、输、经、合 五 个 名 称,作 为 说 明 经 气 运 行 过 程 中 每 穴 所 具 有的特殊作用。井经气所出,如水的源头,故称“井”;荥经 气 流 过 之 处,如 刚 出 的 泉 水 微 流,故 称“荥”输经 气 所 灌 注 之 处,如 水 流 由 浅 入 深,故 称“输”经 经 气 所 行 经 的 部 位,如 水 在 流 畅 河 中 流 过,故称“经”合经气最后如百川汇合入海,故称“合”。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二节腧穴十二经五俞穴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
13、溪三里程。隐白大都太白脾,商坵阴陵泉要知。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脘,阳谷小海小肠经。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涌泉然谷与太溪,腹留阴谷肾所宜。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窍阴侠溪临泣胆,坵虚阳辅阳陵泉。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二节腧穴2、原 穴-“原”即 本 原、原 气 之 意。因为 脏 腑 的 病 变,往 往 反 应 于 十 二 原 穴,原穴 又 是 人 体 原 气 作 用 汇 聚 的 部 位,故 称“原”。如心经的原穴神门。3、络穴“络”有联络的意思。由于络穴大多分布于表里两经的联
14、络处,故称“络”。如肺经络穴列缺。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二节腧穴4、郄 穴“郄”有 空 隙 的 意 思,是 各经 经 气 深 集 的 部 位。“郄”穴 多 分 布 于 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如肺经郄穴孔最。5、俞 穴“俞”穴 是 脏 腑 经 气 输 注 于 背部的腧穴。如“肾俞”穴。6、募 穴“募 穴”是 脏 腑 经 气 汇 集 于 胸腹部的腧穴。如肝的募穴期门。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二节腧穴7、八 会 穴即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聚会之处,多分布于躯干部。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腧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悬钟)8、下 合 穴 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学 精华 第十 针灸 基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