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下第三单元复习精品讲义.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年三下第三单元复习精品讲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三下第三单元复习精品讲义.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单元分析 本单元主题是“传统文化”,全单元包括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本单元重点:(1)了解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古诗三首分别写了元日、清明和重阳这三个中国传统节日。学习纸的发明时要注意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概括段落大意。赵州桥是围绕赵州桥设计的“精巧”和“美观”来分别描写的。在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要格外注意第 3 自然段,整段是围绕“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这句话来写的。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找出能概括段意的关键词句。(2)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习俗,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本单元安
2、排了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华传统节日,写一写过节的过程,交流过节的故事。本单元教学建议:读懂寓言,明白道理,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9.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清明。2.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表达,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3.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在比较欣赏中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一、复习元日 1.读准音 屠(t)苏(s)2.认清形 形声字结构:符=+付,上窄下宽 3.看注释 元日 指农历正月初一。屠苏 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3、。瞳 形容太阳出来后天色渐亮的样子。新桃换旧符 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桃符是古代新年时悬挂于大门上的辟邪门饰,春联的前身。4.解诗意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除夕之夜,人们将最新鲜的屠苏草浸入酒中。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人欢聚一堂,迎着和煦的春风,品尝新年的第一口酒,心里暖洋洋的。此时,初升的太阳把明亮耀眼的光辉洒向千家万户,让生活充满了希望,人们都忙着把门上的旧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5.知诗人 王安石(10211086 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其诗“学杜
4、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6.悟诗情 这首诗描写了春节时人们放爆竹、饮屠苏酒、换桃符的除旧迎新的景象,让我们感受到了热闹欢乐、万象更新的节日气氛。二、复习清明 1.读准音 魂(h n)酒(ji)牧(m)2.看注释 清明 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3.解诗意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4.知诗人 杜牧(公元 803约 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
5、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5.悟诗情 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诗人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清明时节孤身行路的感受和心情。三、复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读准音 兄(xi n)剥(b)b i 2.看注释 九月九日 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山东 此处指华山以东。登高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茱萸 一种香气浓郁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3.知诗人 王维(701 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
6、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4.解诗意 诗人王维独自远离家乡,作客他乡,每逢佳节都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想到此时远方兄弟们身配茱萸登高,却发现了少了一个人。5.悟诗情 整首词表达了作者表达了诗人独自离乡,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倍加思念远方、思念亲人之情。四、课后习题 1.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元日写的是春节,清明写的是清明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重阳节。元日描写的是春节时,人们燃放鞭炮、畅饮屠苏酒、换上新桃符的欢快情景。清明描写了清明时节,在街上行走
7、的诗人悲伤苦闷,向牧童询问哪里有酒家,牧童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的情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了诗人独自远离家乡,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的情景。五、作业 1.背诵三首古诗。2.默写清明 板书:9.古诗三首 传统节日:春节、清明、重阳 教学后记:10.纸的发明 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创、携”等 13 个字,其中两个多音字“累、鲜”,会写“术、伟”等 12 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2.朗读课文,通过品读,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纸的发明过程。3.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为做一个中国人而自豪。教学重点:从纸的发明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教学难点:理清纸的发明过程。一、导入 1.指名读生字新
8、词。(1)字形:形声字结构特点:创 伦 洲 蔡 熟字带生字:隽一携 区一欧 土一社(2)字音:平舌音“蔡、存”,翘舌音:“制、创、洲、社”;前鼻音:“伦、鲜”。另外,“鲜、累”是多音字,“鲜”在这里读“xi n”,还有一个读音是“xi n”,组词为“鲜花”;“累”在这里读“l i”,还有一个音是“l i”,组词“劳累”。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第一部分(1 自然段):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之一。(总)第二部分(2 4 自然段):纸的发明过程。(分)第三部分(5 自然段):造纸术影响了全世界。(总)二、细读课文 1.学习课文 2、3 自然段。在纸发明以前人们是用什么来当纸的?读一
9、读课文 2、3 自然段。(竹片:笨重 帛:轻便、太贵 麻纸:粗糙)2.学习第 1、4 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读 1、4 自然段。(1)这两个自然段在行文结构上是什么关系?(一个总起,一个总括。是前后呼应的关系。)(2)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伟大贡献之一?”(因为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极大的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三、小结 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照样子填写图表。板书:10.纸的发明 竹片:笨重 帛:轻便、太贵 不能普及 麻纸:粗糙 蔡伦纸:既轻便又好用、价格又便宜 传承下来 教学后记:11.赵州桥 教学目标:1.认识“县、拱”等 11 个生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下第 单元 复习 精品 讲义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