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国人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ppt
《语文国人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国人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ppt(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诗歌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3.朗读背诵诗歌。二、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2.以多种形式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高高地挺立好像宽阔升起不够1重点词语黄昏时的乌鸦2作家作品(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2)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其诗流传不多。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
2、下,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3)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代杰出诗人。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世称“元白”。(4)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流传得最多的一个。作品豪放清逸,后人认为近似诗中李白、词中苏轼。代表作有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 秋思等。3助学背囊观沧海(1)主题思想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罗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他开阔的胸襟,抒发了其统 一中
3、国、建功立业的抱负。(2)文脉结构 导入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朗读整体感知:解题: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现在来看诗的正文。读两遍后,指导学生划分层次。要先提出问题:全诗14 行,除开头结尾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然后归纳如下: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
4、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问: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虚景和实景配合得好,有实景才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虚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发读者的想象。)次北固山下(1)主题思想诗人王湾从洛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诗歌四首 语文 国人 年级 上册 第三 单元 15 古代 诗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