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地理教案范文5篇 初中地理教案模板范文.docx
《关于初中地理教案范文5篇 初中地理教案模板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初中地理教案范文5篇 初中地理教案模板范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初中地理教案范文5篇 初中地理教案模板范文关于初中地理教案范文1 1、知识与能力: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现实.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讨论法、归纳法、对比法、启发引导法 教师: 1.关于反映黄土高原地表特征的图片和资料等.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演示
2、实验器材. 3、课前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 学生:提前收集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资料文字等信息. 课件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概况视频,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图,黄土高原景观图片,黄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图及原因分析.课件设计原则是简单、精要、实用.力图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重在重点知识和重点图片的分析和归纳.在应用时根据学情灵活、有选择性的利用. 1课时 新课导入:多媒体屏幕上依次出现四段描述,都是关于我国的一个著名地形单元,大家一起猜一猜.(可以随时抢答) 1、从飞机上看下去,褐黄色的原野,几乎看不到一
3、丝绿色. 2、从出发地看目的地并不远,但车子上坡下坡,绕了好几道梁子才到. 3、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了窑洞居住,冬暖夏凉. 4、我国科学家刘东生因毕生研究黄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获得20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称为“黄土之父”(黄土高原) 教师: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唯一一个地形区.(帮助同学复习一下中国的地形区) 活动一:信息交流黄土高原知多少 学生:一一说出涉及到黄土高原的知识(学生个人以及小组之间回答,对表现好的给以表扬鼓励.) 教师讲解:黄土高原概况 展示图片:黄土高原景观图. 学生:根据讲解和图片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对黄土高原的整体认识.
4、 教师引导:积极鼓励思考快而正确的同学在班内展示成果.(倡导以强带弱,追求课堂效率.) 教师:难怪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到:“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岗峦,上面还留着粗暴的指痕?” 学生:根据课件内容简单说明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的特点. (增强印象,培养学生的数据整理能力,以检验课堂学习效果.) 教师:(首先赞扬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的学习态度).有人曾经形容如果将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做成1米宽和1米厚的黄土墙,则能从地球到月球一个来回. 课件:展示中国地形图、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和跨越的省区图 活动二:学生分小组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具体分布
5、范围?(培养学生概括和总结的能力.) 学生: 1、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落实到地形图上) 2、包括:陕西、山西、甘肃东部和宁夏大部分地区(落实到政区图上) 活动三: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的成因. 教师: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已经在我们前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是得到广泛支持的观点.我们可以客观地对这一学说进行分析. 学生:从图8.3“黄土形成过程示意图”中可以看出,黄土的形成与我国的戈壁、沙漠、黄土的分布是一致的. (理由) (黄土高原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 学生:从教材P27找出哪些“风成说”的证据,并思考说明的问题. (学生小
6、组分析讨论;教师穿插其中,及时解难答疑并了解学情.培养学生依据资料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生:个人或小组发表不同的意见或见解.(教师对学生发表的见解给以正确的评判,对有创新性的见解加以表扬、鼓励和推广.)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教师:
7、介绍获得20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土之父”刘东生院士的研究黄土成因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课件:投放关于黄土地貌的图片和资料.(塬、梁、峁、林、柱等) 教师:既然“风成说”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黄土应该是均匀覆盖在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象呢? 学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活动四: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学生:据图6.32归纳 1、自然原因(地形、气候、土壤、河流、植被等) 2、人为原因(毁林、开荒、开矿) 教师引导:思考并讨论各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困难问题逐一通过分析和结合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
8、)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结合物理知识) (2)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3)土壤:土质疏松易溶于水.(对比黄土和岩石的溶解性) (4)植被:数量多少影响水土流失的强弱.(P29活动题1的实验) 总结:看来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形特点与自然要素密切相关,同时人类活动也会产生 很大的影响,并且使区域的特点发生变化. 活动五:结合P69活动题2的对话,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植被的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而地表的破坏又会加剧水土流失. 关系如下所示: 课件: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图 教师总结:发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具备的条件:A、地形条件:地
9、表坡度较大的山区 B、降水条件:降水量大或是降水的季节性差异大 小结:因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完成学习探究P9091 授课详略得当,注重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这一难点的突破.效果很好.在授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在观察中、讨论中、展示中、合作中逐步显示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的知识掌握扎实,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总觉得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可适当拓展知识. 关于初中地理教案范文2 一、 亚细亚和欧罗巴 (1)洲名的由来 1、 学生结
10、合预习,讲述亚洲、欧洲洲名的由来 2、 结合挂图,教师指出亚 欧大陆的位置并提问:亚欧两洲的洲界线是什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说出 (过渡)分析一个大洲,首先从分析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入手 3、 分析讲述:地理位置包括其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4、 师生共同阅读“亚欧地形图,引导学生从经纬度位置来分析亚洲的地理位置。并突出从南北半球看、从东西半球的位置看亚洲的位置特征 5、 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2)亚洲的地理位置 6、学生讨论完成P3活动题,讨论回答欧洲的地理位置特征,而后结合挂图强化 6、 提问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怎样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 作业布置 见基础训练
11、 第 二 课 时 复习提问学生上台,结合挂图说出亚欧两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二、 亚、欧两洲的地形 (1) 亚洲的地形特征 1、 结合P5活动向学生介绍分析地形特征的方法 2、 师生共同阅读“亚洲地形图”,从四方面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 A 读“亚洲地形图”,观察亚洲地形图上主要以哪两种颜色为主?各代表了什么地形?并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亚洲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的,帕米尔高原的位置 B 观察提问:亚洲海拔最高的地方海拔有多少米以上?占地面积广不广?说明了从大洲看,亚洲的海拔高吗? C 引导学生计算青藏高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珠穆朗玛峰与死海的高度差,得出结论:地势高低悬殊,地面起伏大) D 继续观察:亚洲
12、的高原、山地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哪个部位?平原又分布在哪里?这说明了亚洲的地势哪里高,哪里低? E 引导学生找到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弧形岛屿,并设问:为什么亚欧大陆东部会形成如此多的岛屿和群岛呢?(联系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说明) 3、通过刚才的分析,由学生小结亚洲地形的特征,教师指导学生在书本上找重点 3、 按上述思路,学生阅读欧洲地形图和P6活动1题的资料,讨论欧洲的地形特征,教师结合地图引导学生理解,并引导学生找出欧洲的主要平原:东欧平原、西欧平原、阿尔卑斯山的位置 4、 教师板书小结欧洲的地形特征: (1) 平均海拔最低,仅340米 (2) 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3) 中部低平 (4) 山地主
13、要分布在南北两测 5、 学生完成P6表格 作业布置 见填充图册 第 三 课 时 (复习提问) 1、 分析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2、 欧洲的地形有何特征?亚洲的地形有何特征? 三、 亚洲的气候 (一)气候负责多样 1、学生观察“亚洲地形图”,数一数亚洲有哪些气候类型?并设问:世界13种气候类型中,只有哪种气候类型在亚洲没有?由此说明了亚洲气候具有怎样的基本特点?(复杂多样) 2、引导学生结合地图,从纬度位置、五带的位置、地形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亚洲气候负责多样的原因:跨寒、温、热三带,且地形复杂多样 设问: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呢?(学生阅读P7-8文字,思考说明)
14、(过渡)我们知道,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因此,亚洲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可以从气温和降水的复杂性体现出来 (5) 结合教材P7第二段文字,通过马来群岛与奥伊米亚康的气温对比,理解亚洲气温差别大 (6) 设问:为什么亚洲的气温差别会这样大呢?(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跨纬度广) (7) 展示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和西亚的无流国资料,说明亚洲的降水差异大,干湿差异显著 (8) 讨论:为什么亚洲的降水差异会那么大?(主要受海陆位置、地形因素的影响,距海越远,降水越少) (二)大陆性强 (9) 展示同纬度的亚洲齐齐哈尔与欧洲巴黎的降水资料,并分析;同纬度的巴黎和齐齐哈尔相比,冬季谁最冷?夏季谁最热?谁
15、的气温年较差大?这说明了亚洲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 (过渡)亚洲的气候不但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而且季风气候显著 (三)季风气候显著 1、讲述季风的含义:指随季节变化而风向相反的风 2、结合本地实际,提问:当地冬季吹什么风向的风?气候有什么特征?夏季吹什么风向的风?气候又有什么特征? (过渡)亚洲的季风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呢? 1、 结合板图讲述风的形成过程及与气压、气温的关系 2、 板画亚洲简图,理解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成因 3、 学生朗读P8阅读,进一步深化对亚洲季风的形成过程的认识,教师结合小黑板表格小结: 发源地 风向 性质 对气候的影响 冬季风 蒙古、西伯利亚 偏北 寒冷干燥 气温低,
16、降水少 夏季风 太平洋、印度洋 偏南 湿热多雨 带来大量降水 4、 设问:亚洲之所以会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和亚洲的什么地理位置分不开呢? (小结)我们通过对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要素的影响,分析了亚洲气候的三个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强,季风气候显著。 四、 欧洲的气候特征 1、 引导学生阅读P7图1-7,回答:欧洲有哪些气候类型?有热带气候类型分布吗?得出欧洲气候的第一个特征:以温带气候为主 2、 引导学生读图1-10,比较纬度相近的鹿特丹和赤塔,冬季谁的气温低?夏季谁的气温高?谁的年温差大?由此得出欧洲气候的第二个特征:海洋性特征显著 (过渡)为什么欧洲气候具有明显的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初中地理教案范文5篇 初中地理教案模板范文 关于 初中 地理 教案 范文 模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