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教学设计12篇(画教学设计公开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画》教学设计12篇(画教学设计公开课).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画教学设计12篇(画教学设计公开课)画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辶、W”2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意思相反的词:“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 3、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辶、W”2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意思相反的词:“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
2、图画,引入诗句。 1、教师呈现一幅彩色的课文插图。(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教师引学: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什么? 3、教师引问:会认这四个字吗?(引导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再抽读。)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5、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 6、学生读诗。 7、教师引学:四句诗中,你会认哪些字呢?读一读。哪些字不会认,请用铅笔标出来。 二、初读古诗,正确识字。 1、学生朗读诗句,对于在自学过程中用铅笔标出的认识的字,借助课文的拼
3、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朗读:同桌互读互考。如果发现同桌读错了,一定要教同桌多读几遍。 3、引导学生全班齐读,齐读之后轮读。考查学生是否都会读了。 4、学生读生字,教师检测。 (1)学生自由读。 (2)重点抽读,用生字卡片抽读。 (3)抽读重点。平舌音、翘舌音、前后鼻音发音不准的学生。 (4)全班齐读。 5、导学:我们已经认识了生字,让我们再来读读古诗,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次自由地大声朗读古诗,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 6、学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读诗节奏,纠正字音。 7、导学:下面我们开展一次朗读比赛,比一比读古诗的时候,谁的声音最洪亮,句子读得最正确、最流畅。
4、9、学生先在小组内两两赛读,最后选出一名优胜者,然后每组派一名优胜者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选出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选手。 三、熟读成诵,感知大意。 1、教师导入:同学们朗读得很棒,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诵得最快。 2、学生自由背诵。 3、教师抽背,表扬背诵得好的同学,鼓励背诵稍慢的同学。 4、教师引言:背得不错!你在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跟我们平时看到的现象正好相反。) 5、教师引问:是呀,真有点怪呢!怎么“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呢?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6、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 7、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5、。 8、教师总结引导: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引出课文题目。) 9、学生戴头饰,演一演下面几组反义词,然后再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什么是来,什么是去?找学生现场演一演,体会“来、去”的相反意思。 (2)高矮。哪种是高,哪种是矮?通过演示,体会“高、矮”的意思。 (3)远近。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通过演示,体会“远、近”的意思。 (4)白黑。什么东西白,什么东西黑呢?找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体会“黑、白”的
6、意思。 (5)晚早。什么是晚,什么是早?找学生说说知道的例子,体会“早、晚”的意思。 (6)同桌相互读一读每组反义词。 (7)教师引领学生做游戏:我们一起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吧,我说一个词,你来说它的反义词,看看谁先找到朋友。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古诗。 2、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二、自学生字。 1、指导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认读生字。 2、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识记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导学:拿出生字卡片,找同学说说是怎么识记的,说说识字方法。 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偏旁。 5、同桌之间互相考查识字。 6、游戏:识字大转盘。 三、指导书写。 1、呈现4个要求
7、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4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 3、学生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4、班级展示。 四、积累诵读。 1、教师导言:(充满激情地)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这么美的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引导学生扩展背诗,激发其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 3、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画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能力目标 提高阅读能力
8、、 3、情感目标 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懂得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媒体: 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课件和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谈话引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 教师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齐读课题,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1、平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 (学法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
9、的方法、 2、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三,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1、我来告诉你! 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学听、 (注意:相同内容不重复交流) 2、我要请教你!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帮忙解决的 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帮助解答、 四,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学生自由读课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准备读给大家听、 3、展示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说)、 五,课外作业 把近期了解到的我国传统文化整理一下,准备与同学交流、 画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手形添画是湖南美
10、术出版社小学美术教材第二册第三课,属于 “造型表现”领域中的学习内容。旨在通过多种方式的手形表演与联想,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式的活动中体会简单的、变化的手形带给我们的丰富联想与无穷乐趣,并鼓励学生通过平面绘画和立体彩绘的方式,尝试将自己借助手形联想到的形象表达出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启发,探索手形的装饰与组合美,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感知手形的变化与组合,进而结合身边熟悉的事物展开联想,探究装饰与组合的美感。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手形画的魅力,激发对造型表现、欣赏
11、活动的兴趣。培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装饰美化生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及合作学习的乐趣。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手形的变化并进行联想,培养学生感知、观察、思考、探索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师):小朋友们,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看看谁最聪明。 “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生)手 (师)你们的小手有什么本领啊? (生)写字、画画 (师)其实小手还有一个本领,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课件呈现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是手影表演,大家觉得美不美啊?形状很生动,只可惜是黑白的,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画一画更美丽的手形画,来玩一
12、个“手形添画”的游戏! 板书课题“手形添画” (师)我们来比一比谁是“手形小画家”大家有信心吗? 二、民主导学 初级任务:摆摆手形 (一)任务呈现 课件呈现 手形图片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观察图片,自己尝试摆手形 (师)请小朋友们根据图片试着摆一摆各种手形。 2、师生互动,做一个“请你跟我这样做”的游戏,带领学生变换出各种有趣的手形。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请你跟我这样做”小游戏,先来活动一下手指。 (师)大家做得非常好,可是最后一张图片还有一张大大的问号,哪位小朋友能想出更多不一样的手形呢? 3、学生四人合作小组讨论:你还能摆出什么有趣的手形? 4、请一们学生到前面,生生互动,做“请你跟
13、我这样做”的游戏。 (三)展示交流 (师)刚才我仔细地看了一下,发现这一个任务没有难倒小朋友们,所有同学都做的很棒,接下来有没有信心挑战中级任务? (生)有 中级任务:描画手形 (一)任务呈现 课件呈现 手形描画方法 (师)我们可以用最简单的办法把手形描画下来。 (二)自主学习 (师)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尝试在纸上描画手形。 学生自由描画 (三)展示交流 同组成员相互欣赏交流 高级任务:联想添画 (一)任务呈现 展示学生尝试作业,引导学生观察所描画手形,大胆联想 (师)这个手形,像什么?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说说自己联想到的物象。 课件呈现 2、转动所描画手形,让学生说说又联想到了什么? 课
14、件呈现 3、展示多幅有趣的手形想象画。 课件呈现 4、引导学生归纳作画步骤并板书 (师)看了这么多漂亮的手形画,你发现了吗?画手形画要先干什么? 伸出小手 摆一摆,然后用笔描一描,再动脑筋想一想,添上几笔变成画。 板书:摆,描,想,添 5、出示活动要求 课件呈现 6、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三)展示交流 相邻同学在作画过程中可作适当欣赏交流 三、检测导结 1、将学生有特点的作业粘贴在黑板上 2、指导学生从“想象是否有趣“”添画 是否生动“两个角度说说你满意的作业并粘贴小红星,也可以给同学的作业提提小建议。 3、教师点评作业。 4、拓展延伸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一组手形艺术 课件呈现 (师)
15、大家说美不美啊,我们的双手真象是一位魔法师!那么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好好运用自己这双能干的小手,把我们的世界装扮的更加美丽多彩! 画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知:学习色彩知识,了解邻近色的画面色彩效果。 2、智能: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审美感受力。 3、情感:感受色彩带来的美感,激发色彩创作的愿望。 教学重点:了解邻近色的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邻近色组织创作色彩和谐的美术作品。 教学准备:色相环、水粉用具、学生优秀作品。 教学过程: 一、分析色彩。 介绍邻近色:邻近色就是色相接近的颜色。如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绿与青、青与紫、紫与红。 二、研究体会。 欣赏课本中的作品红土地、顾盼。 1、小组研究
16、。 数一数,红土地用了几种颜色? 顾盼用了哪些邻近色? 不同的邻近色带给你哪些不同的感受? 2、小结:以邻近色为主的绘画作品,给人色彩和谐统一的感觉。要想画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其方法之一可多用邻近色,不用或少用对比色。 三、欣赏感受。 1、欣赏优秀的学生色彩作品。 2、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 四、艺术实践。 选取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创作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 五、展示评价。 1、组织小组展示作业。给自己的作品起个名字。 2、组织评价作业。介绍自己的画中最得意之处。 六、课后拓展。 和谐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说一说,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可以应用。 课后记: 选
17、取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创作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 画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本课配有一幅精美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有水、有花、有鸟,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这是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篇课文,谜语诗的内容浅显易懂,很多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会背了,但是在识字写字和感情朗读方面还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因此应该结合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好表现”的身心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图文对应,让学生能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18、。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诗句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练习朗读。 教学准备: 1、课件或挂图,民族音乐的磁带。 2、学生课前自制的生字卡片,水彩笔。 教学时间: 3课时上课时间:月日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谁能说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同学之间互相出谜语,互相猜,教师也参与其中)老师也出个谜语大家猜一猜好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学生猜谜语)这则谜语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画。(板书课题
19、) (好动、好奇、爱表现是低年级学生最大的特点,利用他们感兴趣的谜语引出课题,再读一下。 2、(出示挂图或课件)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是一幅山水画)请你们看看画上都有什么?(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首谜语诗画(板书课题) (用一幅画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在美的情境中进入课堂,受到美的熏陶,体现课程整合的思想。)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并通过各种具有民间喜庆特色的物品,及以红色为主的美术作品的展示使学生感受和认识红色特有的美感,增强对色彩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红色的画产生的热烈、喜庆的艺术效果。 2、以红色为主要颜色,绘制一幅以红色为主
20、的画,表达自己的情感。 3、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色彩美有初步的感受能力,从而更加注重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三原色,感知红色特有的美感,及其在画面上的运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用红色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准备:课件、音乐、对联、课题、玩具、红色的各种物品等。 教学过程: 课前将教室布置出节日的气氛,如挂红灯笼、红辣椒:贴红对联;摆红玩具;穿红衣服.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 1、当你走进教室时,你有什么感受? 2、像这种喜庆、热烈的感觉你还在哪里见过? 出示课题红色 3、你见过这些场面吗?(出示课件2、3)
21、 三、讲授新课 1、在色彩的世界里,有三种颜色是任何颜色都调不出来的,是哪三种?它们被称之为“三原色”。 2、今天我们来学画红色的画。(出示课题的画) (1)出示多幅红色的画。(课件4、5) 提出问题: 1)这些画都表现了哪些热闹的场面? 2)红色的画与我们平常见到的画对比,给你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运用了哪些颜色?(出示色卡) 3)这些画在用色方面有什么特点?(板书深浅变化) (2)出示范画,你发现这些画里的红色还有哪些不同? (3)请学生找出与红色有关的色卡。 3、听着这首曲子把我们带进锣鼓掀天爆竹声声的节日气氛里,如果请你来绘画你会画什么?用哪些颜色画?(教师示范) 4、出示课件,小朋友的
22、画表现了哪些题材?(课件6) 如果请你以红色为主画一幅画,你将表现什么? 5、生活中你见到过那些东西是红色的? 四、提出作业要求: 绘画时要注意,在选材方面: (1) 如果让你以红色为主画一幅画,你想画什么? (2) 选择能烘托节日喜庆气氛的场面、场景。 (3) 还可以选择红色的物象来表现。 用色方面: (1) 用哪些红色? (2) 主要选择偏红的颜色表现。 四、学生作业,教师辅导,启发思维,引导作画。 五、小结 展示、介绍自己的绘画作品。 六、拓展 我们能以红颜色为主来画一幅画,那么用其它颜色也能画一幅画吗? 板书: 红色的画 以红色为主 深浅有变化 画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道同一事
23、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所不同,必须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 2、学会本课的新词,理解“教诲、叮嘱”的意思。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重点、难点: 学会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经过: 一、导入。 今天老师来给大家带了一样东西,想看吗?出示杨桃课件。它是什么样子的?介绍杨桃,今天我们不光是看杨桃,还要来学习画杨桃。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学要求:三、重点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是的,课文讲的就是一次美术课上画杨桃引发的事情。课文哪几部分写了这些内容.我们先来看课文第218小节写画杨桃的事情. 1
24、、请同学们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课文,要求: (1)仔细读。 (2)提出不懂的问题。 2、我是怎样画杨桃?出示句子。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指名读,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谈。(可以想象我当时是如何观察,如何落笔的。) 为什么他会画成五角星的形状?学生说.课件随机出示. 出示父亲的话,理解叮嘱。 (1)、在我这样的举动背后,因为有一个人的话语始终萦绕在我心头。 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2)指名读“父亲”的话,父亲的话怎么理解? 练读父亲的话,指名读读,评议。(注意抓住提示语,读出父亲的严肃
25、、语重心长) (3)、在我开始要画画的时候,我记起了父亲的话, 在我画得粗心大意的时候,我记起了父亲的话: 我对父亲的话语是如此的印象深刻,是因为,能从文中找到一个词语来说明吗?叮嘱 3、我遵从父亲的教诲,认真地看,老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满以为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但我怎么也想不到,出示同学的反应的句子。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4、当同学们看到了杨桃变成了五角星时,他们的反应是哈哈大笑,而老师呢? (1)、出示: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2)、理解“审视”和老师为什么审视。“审视”
26、是指审慎地观察。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是因为_。 5、正因为老师看问题的角度与同学们的不一样,所以才有了这样的这样的对话: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_。(不假思索地大声说)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_。(异口同声地回答)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_。(那个同学发现他这时候看到的杨桃真像个五角星,有点难以置信)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_O_。(他迟迟疑疑地说) 6、想象说话。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是老师巧妙设计的教育学生的时机。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 这一看,同学们的心里会想;
27、这一看,我的心里会想。 出示老师的话: 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读文章抓最重要的段落,最重要的段落里面再抓最重要的句子。现在从这里面往出抓老师的话,认为哪几句话最重要?越简炼越好,你讲。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7、补充出示父亲的话:他们的话,是这样的相似. 四、联系生活,想像拓展。 1、同学们,我们已经在这节画杨桃的美术课上认识了这个班级的老师、同学,还有那个画画特别认真的“我”,也了解了
28、发生在他们中间的故事。现在,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 我想对作者说:_。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_。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 2、美术课也结束了,但画杨桃这件事让作者和他的同学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这样的事情吗?通过学习和联系生活实际你都有哪些体会、感受,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你也拿起笔用概括性的语言写一写你的这些体会、感受和明白的道理。 画教学设计9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篇儿童诗,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我采用小组汇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带来的快乐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同时,
29、通过学生的收集和自己的亲身经历,练习说话,写话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尽可能地使语文学习综合化。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2、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三、前置性作业: 我在本节课设置了五个前置作业: 1、把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读给你的家人听。读给家人的目的是让学生认真的去读,并让家长给与指导,把课文读到流利正确。四、设计流程: 课前背古诗,让学生介绍有关童年的感悟。 结合生本教育的课堂环节即课前预习、小组讨论、班级交
30、流,我在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歌曲导入 我选择了歌曲导入课题的办法,请学生汇报前置预习中的思考。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选择一组选一人汇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既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实也是对生本教学前置作业的检测训练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对课文初步掌握的情况。 (三)理解诗意,放飞想象 “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最能引起自己思考、震撼自己心灵的地方,细细的读,慢慢的品,联系实际。放飞想象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交流汇报中,我采用了先请一个小组发言,其
31、他同学或小组补充说明的方法。根据生本教育的特点,学生就之前没有提到的或提到但观念不同的可以补充展示,有深入认识的也可以补充,如果有的小组与前一组同学找的亮点地方不一样,也可以就自己的亮点进行展示发言,其他小组或同学在进行补充,这样的设计不仅解决了时间问题,并且也使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空间真正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交流对水浒传的了解,目的是让学生做到以读引读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快乐练笔 这一环节,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生本教育的阅读教学提倡“读写结合,以读引读”,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童年的梦想,搜集名人的童年的趣事,让学生有所看、所读、所经历的
32、在小组内交流。这一环节即让学生读了、看了、想了、说了、同时也写了,我想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的懂得课文的意义所在,那怕是一句话也好,同时也达到了生本的教育理念。读写结合。以读引读的目的。 (五)小结、布置实践作业。设计理念 这首诗极富韵律美,每一节的结构基本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用词也非常讲究,“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因此,一是通过朗读儿童诗,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一是进行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要充分注意
33、到课文的体裁特点,读诗要边读边想象,要重视形象感悟、整体把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通
34、过品读领会儿童诗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媒体: 教学儿童诗两首一课时,配合电教媒体,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想象儿童生活的画面,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入领会课文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想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2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读读吧。(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 (二)初独诗歌,明白大意 指名分小节读诗(注意“丫”、“汲”的读音)。 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35、,并想一想,孩子的愿望是什么? 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师随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进入情境 1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 2诵读最神往的愿望,品读这一节诗句,想象画面。 3想象“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 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1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一)自由读诗 生自由朗读全
36、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二)理解大意 1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2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释疑。 (三)赏析诗句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3感情朗读。 (四)鉴赏写法 1默读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交流感悟。 3小结: 第一
37、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4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5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6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三、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我 想: 丫 汲 儿童诗两首 街头阅读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 江上戏水 教学反思: 本文是略读课文。课堂中,我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
38、的感受,再拓展学生的思路,交流自己童年生活的快乐的事。课后让学生模仿我想写出自己美妙的想象,或画出童年生活时的图画。这样做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画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对比,了解漫画人像夸简洁的表现手法。 2、 运用夸张简洁的手法画一个有表情漫画人头像。 3、 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如何用夸张表现出一个有表情的人物漫画。 难点:用夸张表现不同表情的五官。 一、导入 教师示范漫画人物 师:第一次见六小的同学们,老师想送你们一幅画。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表演。 (教师画漫画爸爸去哪儿) 师:知道老师画的是谁吗? 师:对,老师画的是爸爸去哪儿
39、里的王诗龄。 师:但是这幅画跟照片比又是不一样的。有什么不同呢? 师:对,用夸张简洁的手法表现人物的特点。这就是我们的漫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漫画与生活人物头像漫画 (黑板出示课题) 二、学手法 1学生小练笔。 师:刚刚老师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王诗龄,接下来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画一个爸爸去哪儿其他人的漫画像。要大胆一点去画,画的又快又好的同学老师奖励他们一幅画。就是老师手里的漫画人像。 2讲解学生作业并适当的示范改正。 3.欣赏作品 师:这里有一些其他爸爸去哪儿的人物漫画像,我们来看一下,这些画是不是用夸张简洁的手法表现人物的特征。 (课件出示爸爸去哪儿其他人物的漫画像) 三、学表情 1引出表情 师:刚刚同学看到的这些人物是不是都很生动?那么它除了用夸张概括的手法画之外,你觉得是什么让漫画这么生动呢? 师:是的,我们想要把漫画画的生动,只有夸张是不够的,除了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人物之外,还要表现出他的表情。这样人像会更生动。 2观察表情 师:我们人会有很多不同的表情,一个人在做不同表情时,她的五官有什么样的变化?老师想请一个同学来配合来演示一下。规则是老师说表情,比如:微笑、大笑一个同学上台表演。看看谁是我们班的表情帝。请举手。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不同表情的时候的眼睛,嘴巴各有什么不同。 3学画表情 师:看了这位同学的表演,我们知道了不同表情时五官的变化。那么这五官的不同怎么用漫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