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教案12篇(小学数学所有教案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数学教案12篇(小学数学所有教案人教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数学教案12篇(小学数学所有教案人教版)人教版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够正确理解图意,写出相关的算式,并能够熟练地口算6、7的加减法。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数一数、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中理解算理,学会应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生通过一些活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加法和减法算式的含义,熟练计算得数是6和7的加法以及6和7以内的减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够正确理解图意,写出相关的算式,并能够熟练地口算6、7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学会应用。 三、教学准备 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以
2、旧引新 1看图列加减算式。 2听写口算。 4325337663 1573641670 通过复习看图列式,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幅图,提出问题列出“一图四式。”在让学生说出得数的同时,说一说自己的算法,不仅可以体会算法多样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基础练习 1同桌合作,哪两张点子图合起来是6?并说一说算式。 预设:246,426;336;156,516。 2独立完成,哪两张点子图合起来是7?并写出算式。 预设:167,617;257,527;347,437。 3做找朋友游戏。 把算式、得数分别发给学生,拿算式的学生去找拿得
3、数学生,或者拿得数的学生去找拿算式的学生,并要说:我的朋友在哪里?相应的学生要说:你的朋友在这里。 让学生独立完成同类的题目,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达到了复习6、7的加减法的目的。 (三)活学活用 1完成教材第6题。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内容,由组长进行判断。 (2)出示转盘,让学生说得数。 2独立完成45页第11题。 学生之间进行判断。 3合作完成44页第9题。 抽卡片说减法算式。比如,两位学生分别抽出2和7,说出减法算式725。 4完成45页第10题。 计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通过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巩固6、7的分解、组成,并优化算法,为学生进行6和7的口算练习做
4、准备。通过计算比赛,让学生熟练掌握17的加减法计算。 (四)挑战自我 完成教材45页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组内进行展示。 2在全班进行展示。 通过观察得出规律,加深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为后面学习6和7的解决问题做准备。 (五)归纳梳理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有关6和7相关的加减法知识,在看图解决问题时有什么困难吗? 人教版数学教案2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下学期尤为重要,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学生通过上学期的学习,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
5、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通过教育教学培养,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并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与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和进一步的发展,课堂整体表现较为活跃。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6、关注学困生和女生。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 本章主要内容是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化简和有关的计算。本章重点是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及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计算。本章的难点是正确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如两个锐角互余,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第二节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
7、一种图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特殊四边形的用处更多。因此,四边形既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本章是在学生前面学段已经学过的四边形知识、本学段学过的多边形、平行线、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也可以说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本章内容的学习也反复运用了平行线和三角形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本章的内容也是前面平行线和三角形等内容的应用和深化。 第十九章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
8、能力。在教材中,通过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概念、规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并进行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最后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同时在教学顺序上,将正比例函数纳入一次函数的研究中去。教材注意新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如在教材中,加强了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组、一次不等式的联系等。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20xx年人教版数
9、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 三、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努力做好教学八认真工作。把教学八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新教材,并根据新课程标准,认真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
10、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探究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7、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8、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
11、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9、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这些习惯包括认真做作业的习惯包括作业前清理好桌面,作业后认真检查;预习的习惯;认真看批改后的作业并及时更正的习惯;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在书上作精要笔记的习惯;妥善保管书籍资料和学习用品的习惯;认真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运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提高对数学学科的认识。加强“应用数学”的教学。 2.习题的训练,要努力做到适量,、适时、适合大多数,教学实例的展示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广泛性,不可盲目追求“量”。 3.教育学生合理地安排好学习
12、的时间,注意劳逸结合,讲究学习方法,尝试合作学习,敢于质疑,大胆探索,确实提高效率。 4.教学过程中,生活行为上都需要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真诚的友爱学生,做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有心人,以身施教,让学生愿意走近并融入到我们共同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质量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五、全期教学进度安排 人教版数学教案3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教学内容: 课本P23 例4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 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3、 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一)、教学例4 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 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 (二)、完成第23页做一做。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
14、到的信息。指名说明解题思路。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并说出解答思路。 (三)、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在操作中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题,选择二题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四第1、2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解答方法,体验解答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五、随堂练习
15、人教版数学教案4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下学期尤为重要,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学生通过上学期的学习,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通过教育教学培养,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并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与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和进一步的发展,课堂整体表现较为活跃。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
16、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关注学困生和女生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 本章主要内容是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化简和有关的计算。本章重点是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及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计算。本章的难点是正确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如两个锐角互余,30度角所对
17、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第二节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图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特殊四边形的用处更多。因此,四边形既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本章是在学生前面学段已经学过的四边形知识、本学段学过的多边形、平行线、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也可以说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本章内容的学习也反复运用了平行线和三角形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本章的内容也
18、是前面平行线和三角形等内容的应用和深化。 第十九章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在教材中,通过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概念、规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并进行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最后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同时在教学顺序上,将正比例函数纳入一次函数的研究中去。教材注意新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如在教材中,加强了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组、一次不等式的联系等。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本章主要
19、研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三、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努力做好教学八认真工作。把教学八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新教材,并根据新课程标准,认真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
20、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探究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7、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
21、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8、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9、培养学生学习。 人教版数学教案5 (一)、激发观察兴趣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3.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23页的教学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110数
22、字卡片一套。 教学设计: 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跨入小学的校门感觉新鲜吗?上学了,你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从现在起,你将和老师一起在这所学校,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共同学习、生活,探讨许多数学问题,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让我们来相互认识一下。 以谈话的形式开始。师生相互介绍,老师简单介绍本校情况,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消除陌生、胆怯的心理,对学校、老师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师生相互介绍。 2.教师简单介绍我们的校园及小学生活。 3.打开第1页,老师有感情地朗读“编者的话”,讲讲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我们平时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
23、0吗?谁来数一数? 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 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 数一数 激发观察兴趣。 出示教科书第23页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出现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情境图。 此处从情境入手,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生:知道,学校。 师:对,这是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上学了。大家看一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 生1:这里有一位老师,还有很多小朋友。 生2:这里有一座大楼。 (二)、数图中的数量 (1)小朋
24、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配合学生回答,贴一面国旗图(2)师: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右边对应 贴出数字卡片“1”。) (3)教师领读,学生自己小声读。 (4)小朋友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5)小朋友们再数数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多少? 三、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三)、数身边的事物 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数身边的事物: 师:这幅图上这么多事
25、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人教版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明确组合图形的意义,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探索活动中,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
26、,会利用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平面图形面积来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特征采用什么方法来分解组合图形,达到分解的图形既明确而又准确求出它的面积。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师:生活中有许多图形,老师今天准备了4幅,大家观察一下,这些图形是由哪些简单图形组成的?如果求它们的面积可以怎样求?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课件逐一出示图一、图二、图三,图四让学生发表意见。 生1:小房子的表面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 生2:风筝的面是由四个小三角形组成的。 生3:队旗的面是由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的。 生4:七巧板
27、是由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组成的。 师:这几个都是组合图形,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生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组成的是组合图形。 生2:有几个平面图形组成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师小结: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 图一:是由三角形、长方形、加上长方形中间的正方形组成的, 面积= 三角形面积+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 图二:作辅助线使它分成一个大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方法一:分割法:将整体分成几个基本图形,求出它们的面积和。 是由两个梯形组成的。 师:为什么要分成两个梯形?怎样分成两个梯形? 引导学生说出将它转化成以学过的简单图形以及在图中作辅助线。 师
28、:是的,可以用作辅助线的方法将它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简单图形来计算。 (板书:转化) 大家想想,用辅助线的方法还有不同的作法吗? 方法二:添补法:用一个大图形减去一个小图形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作辅助线补成一个长方形,使它变成一个大长方形减去一个三角形 图三:是由四个三角形组成的。 面积 = 三角形面积+三角形面积+三角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2 新知探究 (一)右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 三角形+正方形 ) 右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二)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般是把它们分割成基本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
29、形、梯形等,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3 巩固提升 (一)这是学校教学楼占地的面积平面图,你能用几种方法求出它的面积? (二)一张硬纸板剪下4个边长是4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可以做成一个没有盖子的盒子。这张硬纸板还剩下多大的面积? (三)下面各个图形可以分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 (四)学校要油漆60扇教室的门的正面。(单位:米)需要油漆的面积一共是多少? (五)求下列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六)求下列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七)如图,有两个边长是200px的正方形放在桌面上,求被盖住的桌面的面积。 课后小结 (一)学生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
30、交流) (二)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组合图形,并能将组合图形分割成已经学习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 板书 组合图形的面积 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 人教版数学教案7 学习内容:P61页例5 学习目标:通过合作探究,总结出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习重难点: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一、 1、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2、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3、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0.540.540 2.82.800 3.2632.6 6.1961.9 小结: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没有变,是因为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
31、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二、 自学课本第61页例5,回答问题: 0.009米=( )毫米 0.09米=( )毫米 0.9米=( )毫米 9米=( )毫米 三、 1、从上往下观察,从0.009米变成0.09米,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因此,小数点向 移动一位,小数就 到原数的 倍。同理,比较 和 ,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比较 和 ,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 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的位置依次向 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 到原数的 、 、 。 2、练习:4.
32、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 ),向右移动两位是( ) 0.30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 )是3.05,向左移动( )是0.0305,向( )移动( )是305,向( )移动( )是30.5。 3、小结:小数点移动要牢记:右移 ,左移 。移动一(二、三)位是扩大(或缩小)10(100、1000)倍,位数不够用 补位。 四、 原数扩大还是缩小由什么决定? 移动的位数决定什么? 五、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 到原数的 、 、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 到原数的 、 、 。 六、 1、填空 (1)把6.2扩大( )倍是62。 (2)把59缩小到它的( )是0.59。 (
33、3)0.28去掉小数点得( ),原数扩大了( )倍。 (4)73.21变为0.7321,原数就( )。 2、判断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到了它的1/1000( ) (2)、3.69扩大1000倍是36.9。 ( ) (3)、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就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 人教版数学教案8 一、学习目标 1、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角角边条件。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解决简单的推理证明问题 2.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3、积极投入,激情展示,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已知两角一边的三角形全
34、等探究。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条件证明。 三、合作探究 1、复习思考(由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指正) (1)。到目前为止,可以作为判别两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几种?各是什么? (2)。在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的四种情况中,我们研究了三种,今天我们接着探究已知两角一边是否可以判断两三角形全等呢?三角形中已知两角一边又分成哪两种呢? 2、探究一: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 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1)动手试一试。(学生合作、教师引导) 已知:ABC 求作:,使=B, =C,=BC,(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2) 把剪下来放到ABC上,观察与ABC是否能够完全重合? (3)归纳:由上面的画图和
35、实验可以得出全等三角形判定(三):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可以简写成 或 ) 人教版数学教案9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物体或者实物图片进行分类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从形状的视角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主要分为三个层次:1、首先是知识的引入层次。2、其次是知识的教学层次。3、最后是知识的应用层次。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基本的物体形状,更清楚的了解物体的名称。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
36、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评价方式: 目标1:表现性评价 目标2:目的性评价 目标3:讨论性评价 教学过程: 一、目标1 问题1:小朋友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智慧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问题2: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问题1: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问题2: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
37、、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 二、目标2 问题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问题2: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 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三、目标3 问题: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 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稳。 作业设计: 课本练习八第一题和第二题 人教版数学教案10 设计
38、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关注对旧知的复习,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上课伊始,设计几组整数大小比较的复习题,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回顾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为下面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奠定基础。 2、关注方法的类比,实现知识的迁移。 类比是根据两种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得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的结论。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数学思想方法。类比在掌握数学概念、理解数学本质、探索解题方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数的大小比较并不难,它与整
39、数的大小比较在方法上基本相同。在教学中将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类比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实现知识的良好迁移。 3、关注习题设计的实践性,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设计练习时,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现实、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卷尺 学生准备卷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请你们在各题的_里填上“”“”或“”,并说说怎样比较整数的大小。 1001_999 654_543 8321_8436 (1)引导学生明确:当整数位
40、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大;当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开始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大,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时,比较下一位上的数字,以此类推,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2)老师的身高是1米7分米,如果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1.7米)小明的身高是1米4分米,如果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1.4米) 请同学们观察身高,谁高谁矮?(老师高,小明矮)看来小数也是有大小的。 2、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那么你们想知道怎么比较小数的大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设置复习题,将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有机的衔接
41、,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谈话导入:(课件出示)学校的运动会上,小明、小刚、小强和小林正在跳高场地上进行比赛,他们使出浑身解数都想为自己的班级争得荣誉,班里的同学们也在为他们呐喊助威。比赛结束,成绩如下: 姓名 小明 小刚 小强 小林 成绩/米 0.8 1.2 1.1 0.9 2、提问:你能排出他们的名次吗?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排列的?为什么这样排列?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5、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注意收集信息,并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总结比较的方法。 方法一利用小数的含义来比较。 因为1.2米是1米2分米,1.1米是1米1分米,0.8米是8分米,0.9米是9分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 方法二化成厘米后比较。 因为1.2米是120厘米,1.1米是110厘米,0.8米是80厘米,0.9米是90厘米,120厘米110厘米90厘米80厘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 方法三借助测量工具进行比较。 在卷尺上找到每个人跳高成绩的刻度,根据卷尺上的位置来比较大小。观察卷尺上的数据,得出1.2米1.1米0.9米0.8米。 师小结:同学们能把新的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经常用到。 人教版数学教案11 一、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