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优秀教案15篇(小学语文劝学教案).docx
《《劝学》优秀教案15篇(小学语文劝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劝学》优秀教案15篇(小学语文劝学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劝学优秀教案15篇(小学语文劝学教案)劝学优秀教案1劝学优秀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朗读成诵。 2、反复朗读理解并积累文言文词汇,疏通文意。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并积累文言文词汇,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 课时安排:一课
2、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揭题 板块二:风采展示 (1)学法交流 要求:学生自由交流学习文言文的经验、方法 (2)预习检测 要求:学生到黑板前展示预习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示:文学常识、正确读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重点字词句、多义同词 (3)我有我风采 要求:共享预习中的收获、探讨预习中的疑问 板块三:感悟文本 (1) 初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学生点评朗读得失 。 (2) 品读课文,探讨人物神态、心理, 概括人物性格。 板块四:拓展延伸 要求:从孙权的劝说艺术、吕蒙虚心学习等角度谈自己的思考。 板块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关心下属 吕蒙就学知错就改
3、鲁肃赞学赏识进步 劝学优秀教案10 1.利用课文解释和教师提示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揣摩语言,领会人物形象。 3.积累词汇。 4.教育学生努力读书。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1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4、。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耳:知道。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就晚了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效果的?是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
5、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6.思考:(教案 ) 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 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
6、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大
7、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1.资冶通鉴 2.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劝学优秀教案11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了
8、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 教法设计 、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
9、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投影片 教时课时 劝学优秀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
10、的语感。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目标: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
11、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解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解释): 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
12、,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
13、”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解释,
14、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輮ru通煣 有yu通又 知zh是“智”的古字 暴p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生x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 zhng 砺 l 参 cn省 xng 跂 q 臾 y 螯 o 2.给本课 12 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于 (1)介词,从。虽然,受地于先王,终原守之。/ 青,取之于蓝。 (2)介词,比。苛政猛于虎也。/ 而青于蓝。 (3)介词,向。告之于帝。/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者 (1)特殊
15、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2)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而 (1)连词:并列关系。君将哀而生之乎。/ 知明而行无过矣。 (2)连词: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吾尝终日而思矣。 (3)连词:转折关系。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连词:顺接关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
16、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
17、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 “绝”申为“
18、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形容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
19、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解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练习”二、三。 3.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鉴赏本文的语言。 二、整体感知 课文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的,但这篇课文却形象清新、脸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就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因此,分析比喻中寄寓
20、的道理就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请同学背诵课文 2.组织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论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课文有哪几个分论点? 三个分论点。一、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二、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三、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青”“冰”的比喻论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劝学 优秀 教案 15 小学语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