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3篇)1.docx
《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3篇)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3篇)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3篇) 【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量: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进展,分析欧洲庄园渐渐衰落和瓦解的缘由;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进展,熟悉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了解中世纪富有农夫和市民阶级的消失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图片,培育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化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表达出来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
2、难点:熟悉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根底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根底。今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进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加。农奴可以用货币购置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供应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仆人身束缚的时机。 2、展现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
3、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全部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索: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状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进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拟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夫在家里用自己
4、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提示: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分散的一种状态。后来渐渐转向集中状态。 目标导学二:富有农夫和市民阶级 1、材料展现:有的富有农夫原先是某庄园的庄头,负责替领主治理庄园生产和其他事务。他们有较强的治理力量,有丰富的农业生产阅历。由于农业进展、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农夫向领主缴纳货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农夫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在财宝普遍积存的根底上,一批富有农夫脱颖而出。他们是土地市场的重要参加者,在法兰西,他们占有的土地到达总面积的1/5,有的地区甚至到达1/3。 提示:反映了农村社会构造的变化。这些富有
5、的农夫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气,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2、材料探究: 材料一在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约关系给予的权利。 材料二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不断提出自己的政治主见。 (1)材料一中,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叫什么?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什么的爱护? 提示: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是城市居民。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爱护法的爱护。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反映了市民阶层政治地位的提高、政治权利的扩大。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渐渐形成,这为以后
6、消失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根底。 三、课堂总结 11世纪后,随着西欧城市与工商业复兴,社会经济的闭塞局面得到改观,对外交往逐日增多,12、13世纪,英、法等国开头了消退割据、推动中心集权化的政治进程。近代欧洲文明在这一时代孕育。 西欧中世纪的文明并非“黑暗时代”所能涵盖,特殊是中世纪后期,王权兴起、文化的进展以及东西方经济文化沟通的加强正是西欧近代得以崛起的重要因素。 板书设计 1、庄园的衰落和瓦解 2、租地农场的消失 3、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消失 4、富有农夫和市民阶级的消失 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二 民族团结 教学目标 1.学问与力量: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
7、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富强。民族工作的成就。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富强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稳固各族人民大团结。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学问内容的学习,进一步熟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进展至关重要。 3.过程与方法:归纳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培育学生通过详细大事发觉历史进展规律的力量;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倡积极思索、与他人沟通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舞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育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意历史学习与现实
8、的亲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及突破 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进展的政策。可以通过设疑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的生动的图文信息帮忙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实行民族共同进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及突破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缘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对这首爱我中华肯定特别熟识,每当听到这首美丽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一课。 师:中华文明在几千年进展的历程中通过兼收并蓄,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多元文化的特征。首先,教师想知道同学们对我国的民族学问了解多少
9、。咱们来进展一个民族学问小竞赛怎么样?(学生抢答)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 师: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生: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占主体,在全国总人口中占92%,少数民族有55个占8%。 师: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学生看图说分布特点) 生:汉族集中的地区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从全局上看,各民族交错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大杂居。从局部来看,在一个民族生活的地区里,又有其他民族相对集中地生活在一起(例如,天津市汉族为主,但是天穆一带又是在津回民的聚居区)这叫做小聚居。 师:这种特点是在长期历史进展过程中通过各民
10、族经济文化交往、人口流淌形成的。这种分布特点打算了各民族间相互依存,不行分割的联系,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分散力。新中国建立后各民族一律公平,在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就明确规定: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师:为什么实行这一制度呢?请同学们以藏族为例,探讨在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友好交往: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和吐蕃关系友好(和亲、会盟)。 (2)管辖:元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清朝稳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置驻藏大臣与-班禅共管西藏。 (3)抵抗斗争:近代1888年和1904年,英帝国主义先后两次发动了对中国西藏的侵略战斗。勇
11、敢的西藏军民奋起反抗,同英国侵略军进展了殊死斗争。 (4)和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西藏宗教首领班禅大师致电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心人民政府。1951年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西藏获得了和平解放。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缘由: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合作互助,共同进展的民族关系。 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切关系,形成了高度的政治认同。 (学生读图找到我国设立的自治区。) 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优越性有哪些? 活动:请同学们以藏族人大代表的身份
12、,在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上分组模拟西藏人民如何治理本民族事务 组-针对近期发生在西藏的-,联系西藏解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发表一份责备声明 组-商定一项大型根底建立工程,以提高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 组-利用西藏的资源优势,与外商洽谈一个招商引资的合资工程 组-从文化、教育、民族节假日、工作时等方面制定一项民族优待政策 A.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治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例:西藏自治区人大代表的构成中少数民族代表占80%以上。西藏的门巴族虽然人口极少,但在全国人大中还有自己的代表。这说明西藏各族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也表达了民族公平
13、的原则) B.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详细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展。(例:西藏立法和行政机关在执行全国法定节日的根底上,还将“藏历年”和“雪顿节”等藏民族的传统节日列入自治区的节假日。依据西藏特别的地理因素,自治区把职工的工作时间每周定为35小时,比全国法定职工周工作时间少5个小时。西藏自治区还有变通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权利。少数民族有治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更好地照看到本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C.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富强结合起来。 D.有助于把各民族喜爱祖国的感情和喜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那么在
14、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下,我国如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展的呢? 二。各民族共同进展 1.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 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地区根本上还处于封建制、农奴制,甚至是原始公社制度等落后的社会经济形态下。经过广泛深刻的民主改革,各民族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根底设施建立,促进根底产业进展 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因素,少数民族地区交通、通信、能源等根底设施极其薄弱,因此建国后我国首先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根底设施建立。 师:青藏、川藏、新藏等大路是什么时期修建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时期)这条川藏大路,曲折于群山之间,人民解放军在修建这条大路时,克制了高原冻土、泥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上册 历史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