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10篇(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范例).docx
《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10篇(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范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10篇(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范例).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10篇(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范例)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1 解决数学问题微课教学设计 江西省兴国县梅窖镇三僚小学 曾令红 一、教学内容 跳绳比赛:求总和问题,求相差多少的问题,属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学会列式解答求总和问题与相差多少的问题。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3、初步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运用数学思想,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四、教学难点: 学会收集数学信息,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五、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
2、件 六、教学过程: 出示主题图,练习中的一个题目: (1)明确条件和问题,理解题意(2)选择有效的信息来解决问题 第一个问题:要用到题目中的哪些信息?要用什么数学方法来解答? 第二个问题:要用到题目中的哪些信息?又要用什么数学方法来解答? 七、回顾总结,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步骤 我们解决问题时,第一步要通过看图、看文字弄清楚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第二步要弄清楚哪些信息和问题有关系,学会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问题;第三步要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2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课题 反比例 设计者 课题组成员 来源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4648页 设计时间 2023年4月 录制方式
3、 手机+白板 时长 8分 设计理念 数学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本课设计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首先通过对正比例的复习,直接导入新课教学,揭示课题,根据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和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接着运用反比例的知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反比例,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反比例,能体会函数思想。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利用反比例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提高观察、分
4、析、比较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重难点和关键 1.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关键:认真分析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及规律。 教学方法 讲解法、提问法、探究法等 微课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 讲解 设计意图 导入(1)分 1.正比例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2.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1)相关联的量(2)比值一定 巩固旧知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过程(6)分 1.课件出示 例1 师:在表1和表2中,有哪几个变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表1和表2中的关系相同吗? 生:表1的两个变量(长和宽),积相等都是24。表2的两个变量(长和宽),和相等
5、都是12。 2.课件出示 例2 师:表中有哪几种量?时间是怎样随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每两个相对应数的乘积是多少?发现了什么? 生:速度和时间这两个量,时间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减少,时间随着速度的减少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速度和时间的积总是一定的,都是120(表示的是路程),路程一定时,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一定。 师:速度x时间=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这两个量,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也随着变化,而且速度与时间的积(也就是路程)一定,我们就说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通过观察图表和表格,引导学生借助表和图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展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6、小结(1)分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反比例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xy=k(一定)。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反比例意义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1.回顾导入:正比例的意义导入反比例 2.探究新知:用微课学习反比例的意义 3.巩固练习: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利用反比例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5.课后思考: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异同? 课后反思
7、本微课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内容,时长8分钟,主要通过生活中的三个情景,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理解和概括反比例的意义,并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这样就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直观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不足之处:1.在教学中,我觉得让学生动脑思考的时间还是不够,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老师扶着走,感觉有点放不开。2.在提问方面,过多照顾了学习较好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对学困生知识的拓展训练太少,要多关注全体学生。如果让学生自己来探索,自己去提问,自己去发现,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是我所想要的教学效果,也才是更深一个层次的教学,更
8、专业一些的境界,所以,在现在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上,再来一些变化,更加放手让学生做,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好。 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3 课题:扩句和缩句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扩句和缩句 2、了解基本的扩句和缩句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基本的扩句和缩句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扩句和缩句的概念 扩句就是通过添加词语,把简单的句子扩充为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句子。 缩句就是把复杂的长句子缩减,去掉全部或一部分附加的成份,留下主要部分。 二、扩句的方法 例子: 1、妈妈买来了桔子。 方法:先提出问题,谁的妈妈?在哪儿买桔子?买来什么样的桔子?然后填上适当的词语,这就是扩句的过程。 参考答案:(小林
9、的)妈妈(从水果店)买来了(一袋黄澄澄的)桔子。 2、歌声打破了沉寂。 分析:什么样的歌声?什么地方的沉寂?根据自己的提问填下适当的修饰、限制词语。 参考答案:(悦耳的)歌声打破了(原野的)沉寂。 三、缩句的方法 例子: 1、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着我的启蒙老师们。 分析:根据缩句的步骤,自己可以先把句子分成“谁”、“干什么”,然后找每部分的主干词语,去掉修饰成份,再把主干词语连起来。参考答案:我思念启蒙老师们。 2、可敬的老科学家静静地思考着这个疑难的问题。 分析:根据缩句的步骤,提问“谁”“干什么”,自己回答便是缩句。参考答案:老科学家思考着问题。 四、结语:你听懂了吗?谢谢观看。
10、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4 微课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学习移动平均线MA 教学目标:根据MA确定买卖点 教学重点:格半维尔法则 教学难点:均线的不足与弥补 教案 引入:如何确定股票的买卖点? 回顾:K线及意义 开盘、收盘、最高、最低价 一、MA的概念 简称“均线”(MA) 将N周期内的价格的移动平均值连成曲线,就形成N周期“均线”。 公式: 移动平均值=最近N个周期的收盘价之和N 功能: 通过分析股价与均线的关系,确定股票买卖时机.一般常用均线: ? 5 日均线。 ? 10 日均线。 短期强弱分界线 ? 20 日均线,? 30 日均线,月线。 ? 60 日均线,季线。 中期强弱分界线 ? 120日均
11、线,半年线。中长线强弱分界线 ? 250日均线,年线。 长线牛熊分界线 二、格半维尔法则 三、M A的不足 1.滞后性缺陷,难以克服(买最高卖最低)。 2.难精确估算涨跌目标价位。 3.横盘整理时,均线容易发出错误的买卖讯号。 四、M A的弥补 1.行为上: 用严格的止损、止盈来保护本金和收益,严格执行 2.技术上: 与其他技术指标、方法结合使用:如MACD、BOLL等 与基本面分析法结合使用(均线仅用来寻找买卖点)3.经验上 股票走势、操作周期不同,选用的均线系统也不同。凭经验选用胜率高的均线系统来交易。 五、实战与总结 1.据基本面选个股后,通过MA指标确定的买卖点的成功率,最后确定哪根均
12、线适应于该股,每人至少找到三支股,并分析其买卖点。 2.大盘指数与个股走势是否一致,是否适用该指标? 3.操作方法重要还是严守纪律重要? 4.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发言,总结,有何新发现。 5.下节课内容: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MACD) 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5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 科目 数学 年级 七年级 课题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借助“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继续利用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类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应用基本的解题思路、方法,会分析解
13、决简单的实际问学情简析 题,但整个知识掌握不系统、不全面,解题正确率不高。教法 发现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趣味数学: 教具 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小黑板等 教师活动 引导观察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计算 计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创设问题情境 回顾旧知 例题赏析 巩固练习 解:设快车每小时行x千米,由题意得 =483/4 +48 解得:x=72 答:快车每小时需行72千米 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 同向而行,小明提问 每小时走7千米,小刚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带了一只小狗,小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向小刚跑去,碰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小明后
14、再回头跑 向小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住,求这条小狗一共 跑了多少路? 温故知新 1.路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路程问题中的两种基本题型: 提出问题 例1:一列慢车从某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千米,45分钟后,一列快车也从该站出发,与慢车同向而行,如要小时追 上慢车,快车每小时需行多少千米? 过程展示: 相等关 系:快车 路程=慢讲解分析 车先行 路程+慢 车后行 路程 个别指导 练习1:小红和小明家距离300米,两人沿同一条路 线出发 去某地,小明每秒跑4米,小红骑自行车每 秒行10米,若 小明在小红的前面,则小红多长时间可追上小明? 反馈纠正
15、走进生活 巩固练习 导入题目求解 开拓发展 小结 练习2:一队学生去校外进行军事野营训练,以5千米/时的 速度行进,走了12分钟的时候,学校要将一个紧急通知传 给队长,通讯员从学校出发骑自行车以14千米/时的速度,按原路追上去,通讯员用多少时间可以追上学生队伍? 在一次环城自行车比赛中,已知最快的运动员每小时行30引导分析 千米,最慢运动员每小时行10千米,环城一周为60千米,则速度最快的运动员第一次遇到速度最慢的运动员需用多 少小时? 1、和小明每天绕1个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练习跑步,小彬启发提问 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4米,若二人同时同地同向跑步,经几秒后首次相遇? 若二人同时同地反向跑
16、步,经几秒后首次相遇? 2、两站间路程384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速度为48 千米/时,慢车开出30分钟后,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速度 为72千米/时,两车相遇需多长时间? 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 同向而行,小明 每小时走7千米,小刚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带了一只小狗,小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向小刚跑去,引导分析 碰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小明后再回头跑 向小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住,求这条小狗一共 跑了多少路? 1、火车用26秒的时间,通过一座长为256米的隧道(即从 车头进入入口到列车车尾离开出口),这列火车又用16秒的 时间通过了一座长96米
17、的桥,求火车的车长? 启发引导 2、某初一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 业题只看到如下字样:“甲乙两地相距40千米,摩托车从甲 地出发,每小时行45千米,运货车从乙站出发,每小时行 35千米,?(横线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 字)”请将这道作业题补充完整,并列出方程。拓展提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1.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困惑? 完成学案中其它练习。 观察思考 计算 合作交流 思考讨论解答 思考解答 思考总结 作业 本节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由于复习课重视的是知识的系统和提高,练习密度大,学生往往感到单调,所以本节课我通过一道趣味数学题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放在最
18、后求解达到首尾呼应效果,借此题还复习了间接设法,一题多用。在知识的复习上围绕两种基 教后记 本题型展开,着重分析等量关系,在讲解追及问题的特例-环城自行车比赛问题时,我设计了动画演示使学生轻松得到了相等关系。在教学中适当运用讨论法,将一些较难问题如求火车长放手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将问题轻松愉快地解决,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但在一些个别问题的处理上,我有些急于功成,不能大胆的放手给学生;题目形式的设计过于单一,各环节的衔接不够紧凑,今后教学中我会注意这些问题并及时改进。 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6 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 詹天佑的爱国情感
19、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2、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同时在他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中受到启迪。(二)教学重点 1、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2、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三)评价任务 抓住关键词语、句子有感朗读,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国争光的斗志。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揭示主题: 同学们詹天佑这篇课文的第一句话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中的“杰出”、“爱国”是全篇的文眼和脉络,其中“爱国”则为一条主脉
20、,贯穿文章始终。本微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依托文本,精读感悟 1、读第二、三自然段找出朝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做的? 例如:“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各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他们的话里隐含着京张铁路沿线地理环境恶劣,修筑铁路的工程十分艰巨。从这句话中我们还能看出外国人瞧不起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是对中国人的蔑视和嘲笑。在他们眼里,中国人自己修筑京张铁路是个不切实际的空想
21、,只有依靠外国人才能完成这个工程。 过渡:读到这里大家心里一定有一个疑问:一个中国工程师在自己的国土上主持修筑一条铁路,为什么会引起国内外的轰动?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请大家读一下下面的资料: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从此,帝国主义列强以开设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开矿设厂等方式,对中国加紧经济侵略。其中,从1895年到1899年,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近1万公里的铁路修筑权。帝国主义控制的铁路修到哪里,他们侵略的魔爪就伸到哪里。在铁路附近,帝国主义列强竞相办工厂、采煤
22、矿,掠夺我国的资源。他们在我国修筑铁路,除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外,还控制了铁路和沿线的地区。到19世纪末,列强争夺铁路权的斗争更加激烈,甚至以武力威逼清政府。原打算自己修筑铁路的清政府,在列强争夺面前,束手无策,只得把一条条铁路的修筑权,拱手送给外国。列强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除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外,还附有种种条件,包括控制铁路和沿线地区,以及运输军队等。 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背景我想大家一定非常的愤怒,是的詹天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所以明知困难重重,但是他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 在这句话中我们应该注意一个词语“毅然”,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阻挠,面对外国人对中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数学 教学 设计 10 范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