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教学设计12篇 童年乐趣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童趣》教学设计12篇 童年乐趣教学设计.docx(5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童趣教学设计12篇 童年乐趣教学设计童趣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童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朗读时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人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七年级学生又刚接触文言文,因此,本课教学应当把朗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印发资料指导)进行朗读训练,在此基础上,课堂上教师激趣引导,让学生在读中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体会物外之趣,再联系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想像,感受童趣,体验人生,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设想: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
2、学习方式。同时也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为此,教学中拟从课前预习、课堂介入、拓展延伸、课外活动等环节进行设计。自主性学习最看重课前预习。因此,课前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以及朗读的方法技巧等,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课堂介入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成果的展示以及对课文内容等的进一步讨论探究的过程,拟采用竞赛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以及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拓展延伸,就是通过拓展,让语文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加学生
3、思维的深度、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锻造学生思维的强度等等。本课的拓展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讲述自己的童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复习、巩固、提高。拟从读、写方面加以训练开展活动。 (说明: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在设计上应特别重视课前预习训练,把课内、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文本对话。) 基于以上分析和设想,我的设计是: 教学目标 : 1、 朗读以至背诵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利用文下解释、工具书,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复述内容大意。
4、 3、体会文中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 体会文中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 竞赛法 自主学习法 讨论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准备: 1、教师印发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的资料给学生。 2、教师以资料的形式提供本文的朗读节奏、停顿。要求学生课前反复自主朗读,尽量读出语气。 3、要求学生利用解释、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幻灯展示几幅童趣图捉蝉、捕鸟、打陀螺,教师谈话引入。 (说明:图像可以创设情景,为课堂注入活力,进一步激发兴趣,创造阅读期待。) 二
5、、简介作者。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简介作者,教师再补充。(说明:学生根据解释介绍,教师补充,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结合起来。) 三、课堂介入。 1、朗读竞赛。 学生与老师竞赛。课文共四段,分别指一名学生与老师进行朗读竞赛,其他同学当评委,要求从音准、节奏、语气对老师和学生朗读的情况加以评价。 学生评委评价,教师总结强调字音、节奏、语气。 学生齐读课文。 (说明:竞赛的形式,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让学生进行评价,培养学生敢说话、说真话的习惯;与老师竞赛,其实是教师在进行朗读的示范。) 2、抢答赛。(落实文言词语) 幻灯逐一出示词语让学生抢答解释。 第一组词语:细、察、昂、首、项、果、林、兴、
6、方、鞭、驱。 第二组词语: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学生根据各组抢答次数和正误情况,评价那组好。 教师补充,引导学生看课后“研讨与练习二”,强调解释词语的方法:加字,换字,讲述大意等。 (说明:在抢答中再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教师再进行方法的指导,这样既注重过程,又重视方法。) 3、擂台赛(落实课文的内容大意) 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用五分钟的时间再次朗读课文,并借助解释尝试复述内容大意。 以打擂台的形式学生复述(每人一段)。 学生对复述情况用掌声的多少来评价,教师强调总结。 (说明: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翻译,不求字字落
7、实,基本原则是为他们创造主动求知的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 4、合作探究。 幻灯出示问题,要求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然后六人一组进行讨论探究,最后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问题:、文中写了哪几件事?作者从中获得了什么“物外之趣”? 、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说明: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5、学生自由朗读,进行背诵训练,教师巡视指导。(说明:通过自由朗读,进行背诵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加深感悟。) 四、拓展延伸。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展开联想、想像,口头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 (说明:
8、拓展延伸,把课堂与课外、语文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体味人生,同时也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五、课外活动。 1、背诵课文。 2、写作:我的童年趣事 童趣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培养借助注解、工具书自主理解文言文文意的能力。 2、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 3、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过程和方法: 1、诵读法。圈点批注读书法。 2、拓展阅读法。学习利用网络、书籍来搜集、整理资料,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童真童趣。 学习重点 1、初步培养借助注解、工具书自主理解文意的能力。 2、反复诵读,品味深透于文中
9、的童真童趣。 学习难点 1、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2、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教材分析 本文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生动地描述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课前激趣音乐(童年) 2、导入学习 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讲一讲你们的童年趣事 过渡语:多有趣呀,这就是童趣。下面,我们一块来欣赏清代文学家沈复写的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大屏幕投
10、影一:课题) (大屏幕投影二:作品、作者简介)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先请大家朗读全文,全班齐读第一段,女生读第二段,男生读第三段、第四段。 过渡:朗读首先流畅,把字音读准,同学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同学自由发言 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朗读还要注意抑扬顿挫。(教师范读第一段)你们认为应怎样读才会有抑扬顿挫的效果? 明确: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还要读出感情。 说得很好,要注意停顿、轻重,谁愿意试试,读给大家听?(3个学生分读24段) 情感式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要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
11、来。就本文而言,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探究。老师:希望大家带着轻松、活泼、愉悦的心情朗读。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全班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太好了!使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我想大家也一定有同样的感受。同学们刚刚接触文言文,请你们把它和现代文比较一下,看看二者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 生:文言文十分简洁。 师:对,预习提示也告诉我们,是简洁。同一个意思,现代文通常用双音节词表示,而文言文多用单音节词。因而语体简洁。比如第1段里的“忆”我们现在说“回忆”,“能”说“能够”,“张”说“张开”。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这样的词吗? 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自由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方法指导
12、:根据课下解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点拨。 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大屏幕投影三) 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以丛草为林(树林) 兴正浓(兴趣) 方出神(正) 驱之别院(赶、驱逐)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三、研读课文,趣事分析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大屏幕显示) 1、文章表现了什么样的“趣”? 2、这种“趣”是
13、怎样表现的?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1、物外之趣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
14、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3、是通过仔细地观察,借助于好奇心,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四、速读课文,理解背诵 1、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 2、小组竞赛,限时背诵课文,分自然段背诵 五、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六、作业 熟读课文并能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 二、研读与赏析 1、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15、。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2)文中共描绘了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结合文中语言形象叙述,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3
16、)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这三件趣事就像一幅幅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画面的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充满诗意。下面就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画面,也让我们神游其中吧。 三、体验与反思,品读心理之趣 师: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戏蚊之趣”和“草虫之趣”,其实有趣的不仅仅只是蚊、草丛、虾蟆这些物,更重要的是从中获得的精神之趣,请大家从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心理之趣的句子。 (学生分析) 师:通过这些活
17、动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戏蚊之趣”和“草虫之趣”,也知道有趣的不是蚊、草丛、虾蟆这些物,更重要的是从中获得的精神之趣,请大家从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心理之趣的句子。 (学生分析) 为之怡然称快。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兴正浓。 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师:你分析得真好,就请你带着大家把这些句子读一遍。 (学生朗读) 师:在鞭蛤蟆的情节中,小沈复肯定有很多心理活动,却没有写出来,怎么办呢?请大家做一个游戏:你是小沈复,你一边打蛤蟆一边在对蛤蟆说些什么呢?(学生讲述) 师:真是有趣,如果说作者获得了物外之趣,你们可就获得了文外之趣。可是为什么我碰到蚊子、癞蛤蟆总是感受不到有趣呢,你是小沈复,请你告诉我获得“物外之
18、趣”的诀窍,好吗? 明确:要有童心,好奇心。还要仔细观察。还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师:你们从哪知道的? 生:第一段。 师:让我们把这诀窍牢记在心,请大家一起把这段读一遍。 (师生齐读) 四、延伸拓展探究体验,启迪人生 师:谁能用文中的一个四字词语概括本文主旨? 生齐答:物外之趣。 师:其实,文中所写的童趣,我们同学也可能听说过、见过,甚至经历过,所以读起来特别亲切。同学们,请打开你们记忆的大门,跟着大屏幕一起分享童年的乐趣吧。我们尝试每一画面深情地配两三句解说词,好吗? 五、课堂小结(音乐背景) 撕下岁月的日历,每一张都写满童趣。同学们,让我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持一颗童心,用心去观察生活
19、、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六、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体验反思b”写成300字的短文。 3、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 如: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童趣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熟练朗读文言文,把握正确的语气、语调,并进而读通文句; 2、感受物外之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 重点:准确朗读,读通文句,感受物外之趣。 难点:背诵课文,读懂文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课文序言导入课文讲述,板书课题及作者姓名,简介之: 1、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
20、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2、浮生六记: 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分钟。 三、一生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难读字音: zh mio n jing l y l h png 童稚 藐小 拟 强 唳 怡 砾 壑 庞 四、齐读课文,教师指出注意点(句读、字音等)。 五、学生自读课文五分钟,要求读通课文。 六、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1、请简要描述这张插
21、图的内容。 2、画中的少年是谁?画中的白鹤是真的吗?这些白鹤实际上是什么? 3、蚊子为什么会变成白鹤? 4、“飞蚊成鹤”,表现了少年时期的“我”的什么特点? 5、用文中的语言概括“我”这样做的好处? 6、“我”为什么能获得“物外之趣”(自身具备什么条件)? 7、文中除了“飞蚊成鹤”之处,还写到了什么“物外之趣”(即把什么看作什么)? 8、为什么“我”“呀然一惊”?文中的庞然大物指什么? 9、“我”为什么要打癞蛤蟆并“驱之别院”? 七、师生共同合作,解答上述问题,了解全文大意。 八、集体朗读课文,请一学生简述故事内容。 九、小结本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 1、在自己的本子上翻译全文; 2、熟读全
22、文,背诵全文。 童趣教学设计4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章仅用221个字就生动细致地叙述了两件作者儿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素帐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庞然大物的经过,极富联想和想象,意趣即由此生成。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指导学生识记文言词汇,理解并积累明察秋毫夏蚊成雷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成语的意思及妙用;品位文中的精彩语句。 3、让学生学会观察、联想和想象,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纬度来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并
23、且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 着重从阅读和写作方面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习惯。 1、学生: 接受文言文学法指导。 诵读课文领会课文大意,至少读三遍。 上网或从图书馆搜集有关沈复及其浮生六记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 2、教师: 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课前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
24、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多媒体设备。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准备幻灯片和投影仪以及一些关于童趣的挂图。 这是一篇文言短文,根据文体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这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大体按照诵读感知品读赏析探究讨论延伸拓展总结评价几个步骤进行学习。 (新课标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强调学法指导,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25、的学习方式) 一、利用经验储备和联想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都从童年走来,每当想起童年时,一件件趣事就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一件、两件、三件每一件都是那么有趣,那么令人回味无穷。不过,老师今天想听同学们讲述一下自己的童年,把你童年中最有趣的事讲给大家,我们一块来分享你的乐趣,好吗?(学生二、三人讲童年趣事) 噢,原来,同学们的童年也有如此多的趣事,这也许会成为你一生永恒的回忆。其实,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真、最纯、最令人难忘的时期,常人如此,那些伟人,名人也一样。说到这里,同学们能联想到哪些名人或伟人的童年趣事呢? (学生可能想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
26、镜,飞在青云端。等,教师也可展示几幅童趣画面。) (图像可以创设情境,为课堂注入活力, 进一步激发情趣,创造阅读期待。) 教师过渡:可见,名人的童年也和我们一样,充满了童真、童趣。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年有哪些趣事?我们一块来欣赏他写的一篇非常有趣儿的文章童趣。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指导学生看课文注解了解作者和出处。)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哪一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你从注解中了解了什么? 教师补充:关于课文的出处和作者老师再补充几点:作者沈复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首先是一个落魄的商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但沈复并非如此,从他的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
27、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中我们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从中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今天,我们就通过读他的童趣一文来体味这种趣味兴致之真。 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我们不能忽视题目。从这个题目看,课文的重点应落在哪个字上?(师板书趣) (引导学生回忆童年趣事联想所了解的名人童年趣事探究清代文学家沈复有哪些童年趣事,导入课题,简介作者。新课导入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种交流式导入,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和谐气氛, 从而以最佳状态进入新课教学。) 二、感知积累 1、指导学生试读课文: 下面,我们就来看作者是怎样写这种趣的。 教师指导文言文诵读方法
28、:请同学们注意: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任务是诵读,诵读的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清句读和停顿:三是读出语气和感情。下面请一位同学试着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读的是否符合要求。 (重视学习过程,注重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自荐选读课文段落或朗读全文,提示听者注意字音、停顿、感情方面是否恰当,还要注意根据文字展开想象。然后师生共同评读,即谈谈自己为什么这样读或者建议别人怎样读。 (尊重读者的劳动, 尊重听者的建议,相互取长补短。从而能够很好的处理读音、停顿、感情等,实现了培养学生语感的目标。并通过后面的练习读文加以巩固。) 教师强调指导: 字音: 童稚(zh) 拟(n)作 鹤(h) 凹凸(o t
29、) 庞(png)然大物 拨(b)山倒树 癞虾蟆(li h ma) 句读、停顿。 要读出一种轻松、愉快、自得其乐的语气来。 2、学生自由诵读。 (为学生提供感受和体验揣摩的机会) 3、概括课文内容。 (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和把握) 4、合作学习:四人为一组,借助小字解释,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可以每人讲一节,也可以推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请求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举手问老师。教师不断巡视,及时了解合作学习的情况,并参与到小组的讨论和争议中去,然后在了解学生合作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面对全体同学强调重点字词,如果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教
30、师要引导全班合力解决,必要时点拨深化。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翻译,不求字字落实,学生能对照注视说出大意即可。) 5、师生共同解疑,教师还要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 徐喷以烟,使其 蹲其身,使与台齐 以丛草为林 吞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老师以求教学生的方式检查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师生间的交流合作。) 6、另外,从此文中,我们还学到了一些成语,或联想到一些成语,有哪些? 可能回答明察秋毫怡然自得等,如果想不到风声鹤唳教师可提醒。 (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到此为止,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和理解,为下一步的品读赏析奠定了基础。
31、) 三、品读赏析 课文追忆了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地品读一遍课文,品味文中精美的语句,把你认为最有趣的地方推荐给同学们,并说明理由,好不好? (生品读、推荐精彩语句,师生共同交流,欣赏) 如: 1、余忆童稚时(憨态可掬,童真童趣融于其中) 2、心之所向,则也(想象奇特) 3、徐喷以烟(非童稚不能为也) 4、忽有庞然大物(照应上文以为,儿童特有的感受,非世俗成人所能想到) 5、神定驱之别院(物我同趣,令人哑然失笑) (指导学生仔细读课文,品味文中精彩语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再造文中景象,学生间互相交流感受) 四、探究讨论 指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
32、基础上,就课文结构、内容、写法、顺序、语句理解等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四人一组,合作选题,集体研究。教师准备以下课题: 这些趣事,是作者通过仔细观察,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来的。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那么,读了这一课,你能就课外结构、内容、写法、顺序、语句理解等方面提出一个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探讨吗? 教师准备以下课题: 1、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 物内之趣细察其纹理。 物外之趣依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在文中一是指童年乐趣,一是身处尘世难得的闲情。 2、从作者的作文思路入手,请说明第3段置于文中的
33、合理性。 3、从情景联想出发,怡然称快与怡然自得的情趣在文中是怎样产生的? 4、第四段作为一个儿童故事,其童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五、延伸拓展 其实,文中所写的童趣,我们同学也可能听说过、见过,甚至经历过,所以读起来特别亲切。下面我们来看周作人的一次童年经历,共同体味一下其中的童趣。 (课件展示周作人的一篇散文,体味其中的童真童趣) 六、总结收获 课文我们已学完了,我们读文章也是为了写,请同学们从写作的角度说一下你学习这一课的收获。 七、结语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童年时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情趣,以及身处尘世时那种超然物外的闲情,认识到了童心的纯真,童趣的美妙。同学们,让我们在以
34、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持一颗童心,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八、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 2、回忆自己童年时的趣事,试着写出自己所体验到的物外之趣,字数500字以上。 3、背诵既是对课堂内容的巩固,也是对文言知识的积累,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可加深对物外之趣体会,也是课堂的延伸。 九、资料链接 1、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2、周作人苍蝇选段) 苍蝇不是一件很可爱的东西,但我们在做小孩的时候都有点喜欢他。我同兄弟在夏天乘大人们午睡,在院子里弃着香
35、瓜皮瓤的地方捉苍蝇。苍蝇共有三种:饭苍蝇太小,麻苍蝇有蛆太脏,只有金苍蝇可用。金苍蝇即青蝇,小儿谜中所谓头戴红缨帽,身穿紫罗袍者是也。我们把他捉来,摘一片月季花的叶,用月季的刺钉在背上,便见绿叶在桌上蠕蠕而动,东安市场有卖纸制各色小虫者。标题云苍蝇玩物,即是同一的用意。我们有时把他的背竖穿在细竹丝上,取灯心草一小段放在脚的中间,他便上下颠倒的舞弄,名曰戏棍;又或用白纸条缠在腿上纵使飞去,但见空中一片片的白纸乱飞,很是好看。倘若捉到一个年富力强的苍蝇用快剪将头切下,他的身子便仍旧飞去。 希腊路吉亚诺思(Lukianos)的苍蝇颂中说:苍蝇在被切去头之后,也能生活好些时光,大约两千年前的小孩已经是
36、这样的玩耍的了。 童趣教学设计5 1、读懂全文,自学自悟几种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2、体会作者的观察想象,发展自主想象能力。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一课时。 一、内引生活,激趣导入 以猜谜的方式内引生活,调动经验,缩小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散读,初步把握: 要求在对照解释的基础上,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节奏。 2、学生试读,师生评价: 学生尝试在初步了解基础上读清文句节奏句读。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感知文章的情味并基本会意。 4、师生齐读,整体把握: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写了我儿时的那几件事? (物外之趣三件事:
37、 一、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 二、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 三、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进一步研读课文。 2、对小组间提出的疑问等进行互动解读。 四、体验升华,拓展延伸 学生根据自身体验畅谈,体验迁移,内化学习成果。 1、挑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说理由。 2、在文句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说想象。 3、通过联想想象,感知物外之趣,说发现。 4、交流类似的经验、乐趣,说感受。 5、拓展文本,朗读、讨论、体会成年人的童心诗意。 五、总结激励,结束全文 1、在学习的基础上吟诵读背。 2、收束教学,鼓励总结。 童趣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准确
38、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能正确翻译并领会课文大意。 3、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朗读,疏通并领会课文大意。 2、积累重点词语,学习古文翻译的方法。 3、感悟“物外之趣”,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象,获得生活乐趣。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节奏欢快;童年是一首诗,浪漫多彩;童年是海边的贝壳,五色斑斓。想起童年,每个人的心中都是甜蜜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分钟,把自己心中最美的那一段童年与大家分享一下。请一学生讲讲。 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
39、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三、译读激趣:1.简介作者、作品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2.一读(指名4生读),读准字音。 童稚(zh) 藐(mio)小 项为之强(jing) 鹤唳(l)云端 怡(y)然称快 凹(o)凸(t) 土砾(l) 壑(h) 庞(png)然大物 虾(h)蟆(ma
40、)3.二读(齐声读),读得流畅(1)在正音的基础上,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的情感与语调(2)全班齐读,力求读得流畅。4.三读(译读),读懂文意。(1)合作探究:采取“小合作+大合作”的办法。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每个小组合力翻译一段,要注意三点:读懂文章写的内容; 你是怎样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 你还什么问题?(2)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3)小组接龙翻译(组内接龙)。教师巧妙点拨,进行组间交流。(4)教师引导之后总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是:加字法、换词法、推断法、查解释法等。5.四读(放声读),读好停顿,体会情感。 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方法:和语意语言
41、结构一致;虚词放开头领起下文的。如: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教师抽查重点字词的翻译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中“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 三、问题探究: 1、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3、其实文中所写的都是很平常的事物,作者为什么会觉得这么有趣而奇特呢? 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作者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赋予了自然景物新的形象。 四、体验与反思:1、本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请谈谈你的感受。 (提示: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 五、教师总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以“童趣”为题,写一篇小短文,突出“童趣”。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维的能力。 童趣教学设计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