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6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导读与教学(选择性必修上).docx
《课文6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导读与教学(选择性必修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文6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导读与教学(选择性必修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文6: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课文解说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这不只是一句说说而已的话,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疫情,下面小编带来在 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一起来看看吧。【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多角度、分层次进行报道的方法;品味文中富有诗意、饱含情感的语句。【文化理解与传承】理解并传承中国人民在抗疫行动中体现的百折不挠、众志成城、甘于奉献、命运与共、天下一家的精神 品格。【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文学性,掌握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的区别,理解报道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态 度。【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事件通讯的写作思路,领悟报道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
2、感态度。【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华民族一路走来,历经沧桑,历经磨难。可是,我们从来不向困难低头,反而在磨难中不断成长,从 磨难中不断奋起。同学们应该不会忘记2020年那场全民参与的中国抗疫斗争,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积极抗疫, 勇敢对抗病魔,终在短短的4个多月的时间内,将疫情控制住,让全国人民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这就是中 国力量!这就是中国精神!让我们一起走进通讯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一一2020中国抗疫记,去重温那一段恢弘壮丽的历史。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二、回顾历史,创设情境2020年4月4日5时54分,天安门广场,国旗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节奏升至顶端,国歌结束后又 缓缓降下,降至
3、距离旗杆顶端1/3的位置,深切哀悼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用最庄严 的方式表达对生命的敬重。人民日报2020年5月11日第六版刊发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一一2020中国抗疫记。断汲取新的知识。在通讯依然落后的地方,有人冒着严寒,坐在悬崖边的雪地里接收网课信号;有人不幸感 染新冠病毒,就在方舱医院的病房里挑灯夜读;许多高考生正因受疫情间种种事迹感召,将志愿改为医科大 学。青少年是时代最新鲜的血液,他们认真学习努力向上,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和我的同学都经历了网 课的的磨炼,对当下能重回教室正常学习,倍感珍惜。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必将担起振兴中华的大 任,肩负使命,我们砥砺前
4、行。附板书设计(三)同步练习一、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钟华论抗疫,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全党全社会的一次大考。习近平总书记谆谆 * 告诫:“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疫情好比一面放大镜,让优势和长处更加凸显,也让我们把短板与不足看得更加清晰。抗疫斗争,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 出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 专业能力跟不上,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我们养成文明健康的卫生习惯是何其重要这场全方位大考,是对新时代中国的一次全面“体检”,我们没有被疫情击倒,扛住了这次巨大冲击, “中
5、国体质”总体上是过硬的。但也应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亚健康”甚至“不健康”的 问题存在。疫情警示我们,增强忧患识,破除沉积弊,永远都是进行时!反思,是面对灾难的应有态度;改变,是面对问题的最好回答。一一必须坚持“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的底线思维。疫情之下,既有难以预料的“黑天鹅”, 也有有迹可循的“灰犀牛”。最大的风险在于看不见风险,最大的问题在于无视问题。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各方面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正视最坏处,解决最难 处,做在最实处,努力争取最好结果。一一必须下足“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的功夫,依靠改革解决问题、推动进步
6、。“刀伤药再好, 不如不拉口子。”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既应痛定思痛,更应举一反三,聚焦公共卫生、防 灾备灾、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通过深化改革啃下“硬骨头”,锻造应对风险挑战的“铁肩膀”。把灾难当 作“磨刀石”,把教训当作“铺路石”,方能筑就发展进步的坚实阶梯。一一必须涵养“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的务实作风,把各项工作抓细抓实。疫情防控涉及方方面 面,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每一项任务都必须落实,充分证明“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推进各项事业发 展,同样需要始终保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舍得下“绣花”功夫,不驰于空想,不鹫于虚声,踏踏 实实干好工作,认认真真抓好落实。一一必须增强
7、“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情。2020年即将过半,实现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时间紧、难度大、责任重。做好疫情“加试题”,答好 发展“必答题”,唯有绷紧弦、加把劲、同心干,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才能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 答卷。1.对第段的两个“大考”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用“大考”比喻疫情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便于生动展开论述。8 .使用递进的关系,提升了认识高度,使文章有高屋建飙之势。C.引出第段“反思”与“改变”,和到段构成总与分的关系。D.和第、第段的“大考”相关内容,形成呼应,论证集中深入。9 .第段中划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
8、当的一项是()A.暴露反映警示折射B.反映警示折射暴露C.暴露反映折射警示D.反映折射警示暴露10 第段的语言很有特色,请对此进行鉴赏分析。【答案】L B2 . C3 .引用俗语,将枯燥的理论说得形象生动;使用比喻,生动形象说明疫情之重以及战胜疫情的决心之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8. “递进的关系”错误,“抗疫,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全党全社会的一次 大考”说的是“是也是”,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故选Bo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暴露”,显露,揭露,多指问题或不足。“反映”,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警示”, 告诫
9、示意。“折射”,通过某种方式反映出事物的表象或实质来。第一处,语境说的是抗疫斗争显露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方面的短板,应使用“暴露”。第二处,说的是抗疫斗争中一些干部的能力,应使用“反映”。第三处,是说借助抗疫斗争让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反映出来,应使用“折射”。第四处,“养成文明健康的卫生习惯是何其重要”是抗疫斗争给我们的告诫,应使用“警示”。故选Co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特色的能力。第段是说在抗疫中要下足功夫,要依靠改革解决问题。为了论证这一中心,首先引用俗语,如“刀伤 药再好,不如不拉口子”,前一句是说抗疫,后一句“不拉口子”是说预防应对,形象说明通过此次抗疫要 发现问题预防问题;然后使用多
10、处比喻,如把抗击疫情比作啃硬骨头,把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比作铁肩膀, 把灾难比作磨刀石,把教训比作铺路石,既展现了抗击疫情的斗志,也展现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不期而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人类的又一次破坏性试验,更是一场我们无法逃避并且必须考好的大考。 这样的大疫造成了一种独特的非常态,它为文学烛照社会、透见人性等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窗。抗击新冠肺 炎疫情的题材,是2020年报告文学写作的一大热点,不同时空、不同身份的写作者,以各自的取景和笔墨, 叙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疫故事。其中有疫情暴发之初病毒的肆虐和生命的赢弱,也有由生活的流速突然降减 应急
11、而形成的艰难与焦虑,更多的则是对生命第一、人民至上,举国奋力驰援湖北、保卫武汉等真切场景、 感人故事的摄取和报告。大疫终将过去,而这些存录了抗疫现场的报告文学,也会因为它存活了一段艰难而 温馨的历史而具有珍贵的价值。闻令而动,驰援湖北武汉,是抗疫报告文学作品的主题句。张培忠和许锋的千里驰援、李琼璐的我 来自北京等作品分别记叙了广东、北京等地第一时间派出援鄂医疗队,紧急赶赴抗疫前线参与救治的事迹, 体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千里驰援是这类作品中较早推出的一部,它以钟南 山在武汉封城前数天的行程和活动、“团圆夜亦是出征时”、春节正是医疗队“战时”等的散点速写和病区 改造、危重病
12、患抢救等镜头的特写,写实了广东“逆行者”的效率和仁爱。我来自北京中的“我”其实 是一个复数“我们”,“我们”中的刘颖、金建敏、王洁等北京医生、护土,以各自都有的“奋不顾身的理 由”,选择人生的“最美逆行”。当病人由医生衣服上的名字,查到“医生来自北京”时,“眼睛就突然亮 了”,这些具体细节的表现力、感染力跃然纸上。还有一种写作或许更具特质,那就是援鄂医生的亲历写作。查医生援鄂日记是其中的代表作。作者 是上海仁济医院呼吸科查琼芳医生,她将自己特殊的经历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作品没有宏大叙事,有的 只是与抗疫一线相关者具体而细微的叙事。“无数人都在发一份光,然后萤火汇成星河。”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13、。大疫迎面,人心可鉴。抗疫战斗中涌现出许多令人感动、感奋的闪光人物,在 他们自带光源的抗疫故事中流溢出人性美好的粲然。熊育群的守护苍生,主人公是战“疫”中的钟南山。 抗击“非典”时67岁的他临危受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已是84岁高龄的他再度披挂上阵,“他劝别人不 要去武汉,他却去了。明知道老年人最易感染”。作品通过“天下救人事最大”“仁心乃本心”“敢医敢言 是天性”多侧面典型情节的描写,垒筑起钟南山这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老而弥坚的精神丰碑。李春雷的 铁人张定宇,深情记写作品主人公大山一样的坚守,钢铁一般的意志。张定宇是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 同时又是一名行动受限的渐冻症患者。作品用一系列独具人
14、物个性的语言和细节,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这位“人 民英雄”的鲜明形象,唤起读者内心庄严的崇高感。反映抗疫的作品,题材主要集中在武汉主战场,但各地的写作也有不少值得关注。何建明的上海表情 第一时间等作品,其价值既在抗疫之中,也在题材之外。作品以一个作家的观察与体验,叙写面对重大 疫情,上海人民抗疫的灵敏度、精准度和从中显示的人性的温度,同时又是一份真实生动地展示疫情大考中 上海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成就的现场报告。(摘编自丁晓原时代新潮激扬中的多声部交响)材料二:好的抗疫文学作品,模糊了人们的身份界限、空间界限,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类处境的深邃思考, 促使读者反思自我的行为与观念。不少抗疫文
15、学作品记述了人间的美好情感,记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生与 死的搏斗。贺拉斯曾说:“无论风暴把我带到什么岸边,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这种豪迈气度,作为 生命意志的反抗,着实让我们感到口前与疾病激烈的对峙,维护了生命的价值,是一种清醒的反抗意识。不 少文学作品突出以向上的姿态与疾病搏斗,有激情,有担当,书写着胜利的希望,闪耀着勇敢的光芒。抗疫文学作品是命运主体书写,也聚焦书写命运群体,更是对社会文化、现实疫情的体验。因此,抗疫 文学不仅是对真实疫情的记录与再现,还要将个体命运放置在群体命运中书写。中国人历来有很强烈的民族 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民族危急时刻,绝不向命运低头。抗疫文学通过灾难叙事,
16、激发出民族忧患意识和 民族凝聚力,进而深化国家和民族共同体意识。抗疫文学只有将个体、群体命运沉浸在国家命运的激流中去 感知和表达,才能深深融入人民生活,才能对时代做出准确记录,才能摸准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脉搏,才能 提升为一种强劲的精神力量,才能强化文艺的思想引领功能,才能体现出“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本色担当。(摘编自李雪用文学凝聚抗疫精神力量)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是一场对人类的重大考验,抗击疫情为文学烛照社会、透见人性等提供了一个特殊 视窗。8. 抗疫文学中的报告文学在2020年表现突出,写作者们以各自的视角和文字,叙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抗 疫故
17、事。C.无论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还是普通的医生、护士和患者,都成为抗疫文学着重表现 的对象。D. 2020年疫情重灾区在武汉,抗疫主战场是武汉,自然,抗疫文学的创作者除了散见于其他地方外, 主要集中于武汉。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体现在一些抗疫文学作品中,它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宝贵 财富。8 .我来自北京侧重于群体刻画,铁人张定宇侧重于个体塑造,但在表现抗疫精神上,却又殊途 同归。C.抗疫报告文学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因为它们运用了散点速写、镜头特写、细节展示等技巧。D.表现勇敢抗击疫情、书写必胜信念的抗疫文学能
18、够激励中国人民同困难进行斗争,增强民族的认同感。9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抗疫文学的一项是()A.广州粤剧院演出的以广州抗击疫情一线医护人员为主角的粤剧小戏巍巍南山。B.光明日报发表的刘诗伟、蔡家园创作的报告文学生命之歌一一武汉抗疫记。C.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刘醒龙等60余位作家创作的抗疫主题诗文集战“疫”之歌。D.新浪微博联合新浪读书出品的记录普通医生、志愿者等不同角色的武汉抗疫日记。10 从“文章合为时而著”的角度概括抗疫文学应具备的两个特点。11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答案】4. B5 . C6 . A7 .记录和再现真实的疫情;将个体、群体命运沉浸在国家命运的激流中去感知和表
19、达。8 .首先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出表现抗疫题材的文学现象,概括了抗疫文学的形式特点、主题和社会价值; 然后结合实例论述抗疫文学所表现的主题、援鄂医生亲历写作的情况、抗疫文学的人物形象;最后交代 武汉之外抗疫题材的情况。【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偷换概念,“抗击疫情”应为“新冠肺炎疫情”。C.扩大范围,没有“患者”。D.无中生有,抗疫文学创作者“主要集中于武汉”文中没有根据。故选Bo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中作者基本观点的能力。C.既以偏概全,又强加因果。并不是所有的震撼人心的抗疫报告文学都运用了散点速写、镜头特写等技 巧,抗疫报告文学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并不一定
20、是因为运用了散点速写、镜头特写等技巧。故选Co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 “粤剧”属于地方剧种,属戏曲文艺,不属于文学。故选Ao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文章合为时而著”是说文章一方面是反映时事,另一方面是为现实而作。据此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即可。就“反映时事”来说,抗疫文学作品记述了人间的美好情感,“是对真实疫情的记录与再现”据此可概 括出“记录和再现真实的疫情”;就“为现实而作”来看,抗疫文学“通过灾难叙事,激发出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凝聚力,进而深化国家 和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个体、群体命运沉浸在国家命运的激流中去感知和表”,据此可概括出“将个体、 群
21、体命运沉浸在国家命运的激流中去感知和表达”的特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由五个自然段构成,第一段为总领段,后四段从不同角度分别进行了论述。第1段,“这样的大疫造成了一种独特的非常态,它为文学烛照社会、透见人性等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 窗”,首先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出表现抗疫题材的文学现象;再结合“题材”“不同时空、不同身份” “其中 有更多的则是”“珍贵的价值”等关键词句可知,概括了抗疫文学的形式特点、主题和社会价值;第2、3、4段各段首或开头部分都显示了本段中心内容,即“闻令而动,驰援湖北武汉,是抗疫报告文 学作品的主题句”“还有一种写作或许更具特质,那就是援鄂医生的亲
22、历写作”“抗疫战斗中涌现出许多令 人感动、感奋的闪光人物,在他们自带光源的抗疫故事中流溢出人性美好的粲然”,这些都是以实例论述抗 疫文学所表现的主题、援鄂医生亲历写作的情况、抗疫文学的人物形象;最后一段,题材由武汉主战场延伸到各地,“题材主要集中在武汉主战场,但各地的写作也有不少值得 关注”,举例交代了武汉之外抗疫题材的情况。第H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三、小阅读-课外4.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李存山张岱年1909年出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1995年,86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 的“第一次”时说:“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是
23、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 乐的第一次。”一个在书斋和讲堂度过一生的哲学家,为什么在晚年还如此欣慰地忆起听到抗战胜利消息的那一天?因 为其中包含着诸多亲历的苦难和辛酸,包含着对抗战胜利的殷切期盼,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深厚情感和 坚定信念。张岱年在八十自述中说:“我少年时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痛感国耻的严重,于是萌 发了爱国之心,唤起了爱国主义的激情。深知教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 自审没有从事政治活动的才能,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张岱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 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文 民族 复兴 历史 丰碑 2022 2023 学年 语文 导读 教学 选择性 必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