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篇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篇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篇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篇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材分析 “梯形的面积”是在学生熟悉了梯形特征,把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肯定空间观念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因此,教材没有安排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 学情分析 本课以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为主教学,这样设计有利于全班参加,更为学困生供应了思索的时机。其次有利于学生间的充分沟通与合作,为探究出更多的方法供应了时机。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熟悉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引导学生在自主参加探究的过程中,发觉并把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敏捷
2、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结合数学“再制造”过程,培育学生观看、操作、比拟等规律思维力量与初步的科学探究力量。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育学生合作学习的力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把握梯形面积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流程示意 (一)、复习旧知 本环节由点开头学生就绽开想象,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中翻开了思维,轻松自然的引出各种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 (二)、探究新知 此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阔的天空,顺其天性,自然调动已有的数学策略,突破教材以导为主的限制,以学生活动为主。 (三)深化稳固 运用公式是课堂教学中不行缺少的一
3、个过程,这一环节通过练习既能稳固公式,又有利于学生敏捷运用所学学问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同时感受祖国宏大的壮举,从而产生爱国主义情怀。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材分析练习的编排削减了直接用公式计算的习题,安排了较多的应用问题、变式题、用间接条件求面积及画一画、分一分的操作性习题,并安排了肯定数量的思索题。 学情分析是在学生已经把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上学习的。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能够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学问解决问题的力量。 教学重点: 理解和把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
4、难点: 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学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教学预备: 教师:练习题投影片。 学生: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谁能说说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的?三角形的面积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二、根底训练 1、教师:下面请同学翻到练习十六第2题。 (1)教师组织学生先小组争论,再进展计算。(教师巡察) (2)指定学生口头答复。 (3)教师:刚刚这个同学是先找出三角形的高,再量出高和底的长度进展计算的,那么同学们观看一下,用哪条边作底计算面积最便利?引导学生思索三角形有三条边,选择哪条边做底画高再计算是最
5、便利的。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 2、依据学生的答复小结:直角三角形以两条直角边为底和高计算最便利;钝角三角形一般以最长的边做底,这样高就在三角形内。 3、让学生做练习十六45题。(教师巡察,给个别学生做指导。) (1)指定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2)组织全班进展订正。 三、稳固练习,小结。 1、让学生完成其他练习题。指定学生答复,并集体订正。 2、小结直角三角形面积的特别求法,以及求钝角三角形面积时底和高的选择应留意的问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写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或把25、125这样的特征数看成整百、整千数,或把这个两位看成两个数相加,再计算。 2培育学
6、生分析、推断、推理的力量,增加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教学难点:依据另外一个因数的特点,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适宜的一位数。 预设过程 一、复习运算定律性质 能口述运算定律或性质。 1、说说学过的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 (教师板书字母表达式) 2、请学生依据字母表达式说出定律或性质的内容。 3、议:它们分别适用于什么状况? 1、适用于连加: a+b=b+a (a+b)+c=a+(b+c) 2、适用于连乘: ab=ba (ab)c=a(bc) 3、适用于乘加或乘减: (ab)c=acbc (a
7、-b)c=ac-bc 4、适用于连减: a-b-c=a-(b+c) a-b-c=a-c-b 5、适用于连除: abc=a(bc) abc=acb 4、议: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安排律有什么异同? 二、明确学习任务 今日,我们要奇妙运用它们进展简便计算。 三、巧算一个数乘两位数 1、自学例4,说说1225求的是什么?是怎么简便计算的? 2、议:方法一为什么要把12拆成34?用到了什么运算定律? 板书:254=100,乘法结合律 3、议:方法二把25看成了多少计算?为什么要4? 4、还有什么方法?能不能把12看成84计算?试一试。 4、同练(左) 5、议:这里为什么要把12拆成4+8?用到了什么运算定律
8、? 板:258=,乘法安排律 6、议:还有哪些特征数可能也会遇到类似的状况? 板:1258=1000 7、:进展简便计算需要依据数据的特点敏捷选择方法,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 四、应用性质 1、例4余下的两个问题。 2、P47-5 3、P47-6 1、解决余下的两个问题(先练再评)。 1)2532 3)33052 2、完成P47-5,说说错在哪里? 3、完成P47-6,怎样简便能怎样算。(指名板演,再讲评) 五、 今日,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初步渗透转化、建模等教学
9、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力量。 二、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中的第一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是教学的重点。学好这局部内容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好预备。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为什么计算时要先通分。 四、教学活动 (一)动手操作,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爱折纸吗?这节课教师要和大家一起来折纸,看看这里面有什么数学学问? 2活动要求 师:取出预备好的正方形纸片中的一张,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局部上涂上颜
10、色,并在小组内说一说涂颜色的局部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3动手操作 学生开头进展折纸、涂色的活动,教师巡察指导。 4学生沟通反应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折的,涂色局部是这张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5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假如现在要计算两张纸中的涂色局部合起来是多少?你可以列出哪些算式? (学生口述算式,教师分别将学生提出的算式书写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依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 (教师依据学生的答复,将黑板上的算式进展整理。) 师:这节课就来探究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理解算理 1自主探究 师:现在,请大家选择一道
11、自己喜爱的加法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学生进展独立的尝试,汇报各自的探究过程。) 师:(指着算式 1/2+1/4)刚刚大家说了许多自己不同的探究过程,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会消失不同的结果呢?究竟谁对谁错呢? 2沟通争论 学生在全班范围内绽开争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最终,从中找出两种学生认可的方法: 师:比拟上面两种方法,你最喜爱用那种解法? 生:第2种。 师:谁来说一说这种方法的道理? 3联系折纸,理解算理。 师:通过大家的沟通,同学们都认为先通分后相加是正确的,但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尝试应用,稳固提高 1试着解决减法问题 1/2-1/4 =? 2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3/4+
12、5/8与9/101/6,再次为学生供应尝试时机。 (学生练习后全班反应沟通,并标准书写格式。) (四)总结评价,回忆反思 师:你现在知道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计算吗? 教学反思: 1关注学问、方法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要求注意引导学生经受学问的形成过程,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本节课不仅表达了这一点,同时也关注了数学学问与根本技能的教学。如让学生大胆表达、主动发觉同伴或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想方法解决,在根本理解难点的根底上,着重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知道如何进展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等,既注意了过程与方法,又重视了学问与技能。 2注意操作的实效性 学生动手折纸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发觉加法算式,更重要的是帮忙学生借助图形
13、直观地理解算理,在本节课中,这方面利用的很好。 3注意备学生 教师在钻研教材教法的同时,充分地考虑到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索,这样有利于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所学学问。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5051页,是在学生学完了“可能性”这一单元后,设计了这个以嬉戏形式探讨可能性大小的实践活动。 教材以连环画的形式来展现活动的过程。从学问内容上看,整个活动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组合(质疑) 教材通过让学生同时掷两个一样的骰子(六个面上分别写着数字16),把两个朝上的数字相加,看和可能有哪些状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依据
14、前面所学的“组合”学问,学生可以把两个数字相加的和的全部状况列出来。 2、大事确实定性与可能性(试验) 在上面的全部“组合”中,最小的和是1+1=2,最大的和是6+6=12,所以,两个数的和2,3,4,12都是可能发生的大事,但不行能是1和13,这是一个确定大事。 3、可能性的大小(验证) 虽然掷出的两个数的和可能是2,3,4,12中的任一个数,但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教材通过嬉戏的方式,让学生探究、比拟掷出各种和的可能性大小,由于学生还不会求掷出每个和确实切“概率”,所以只是通过试验粗略地比拟一下。 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阅历,经受“猜测、试验、验证
15、”的过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觉问题,分析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渗透比拟、归纳,概率统计及有序思索等多种数学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感受偶然性后面的必定性。 3、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展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念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合作,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两个骰子点数之和在5、6、7、8、9居多的原理。 教学难点: 应用已有的数学学问,探究大事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力量。 四、课前预备 骰子 、表格、统计图、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设置悬念 1、教师叙述阿凡提智斗巴依老爷的故事
16、。(课件出示阿凡提图片)。 当时有个地主巴依老爷,非常狡猾奸诈,常常欺压百姓。有一天,巴依老爷又想出了个阴谋,想要再一次提高穷人的田租,这次阴谋假如让他得逞,穷人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在这危难时刻阿凡提来了,他代表穷人跟巴依老爷进展谈判,谈判打算,双方利用掷骰子比胜败,假如巴依老爷输了,他将不再加租,竞赛方法是:预备两颗骰子,双方每人掷骰子10次,将每次的两颗骰子朝上的数字相加得到“和”,把这些“和”分为两组,一组是“5、6、7、8、9”五个数字,另一组是“2、3、4、10、11、12”这六个数。双方各选一组“和”。掷出来的“和”在哪一组里就算这一组赢一次,掷完后,看谁赢的次数多,谁就获胜。 同
17、学们,你们想让哪方获胜?确实,聪慧的阿凡提战胜了巴依老爷,取得了成功! 2、猜一猜:阿凡提选了哪组“和”? 师:同学们各有各的猜测,那究竟阿凡提选了哪组“和”呢?教师先不告知你们谜底,而是为大家预备了两颗骰子,我们一起动手验证一下。 3、提醒课题 师:当我们有不同意见时,动手试一试是很不错的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掷一掷。(板书课题:掷一掷。) (二)学生代表嬉戏,感知体验 1、你们都玩过骰子吗?(出示“骰子”)一颗骰子中藏着哪些数学学问?(骰子上有6个数、有6个面,是个正方体) 2、掷一颗骰子,掷出的数可能是哪些?最小是几?最大是几? 掷出每个数的可能性相等吗?(相等) 3、列举“和”的
18、可能 同时掷两颗骰子, 得到的两个面朝上的点数之和可能有哪几种呢?想一想,写一写,再和同桌沟通沟通。 (1)同时掷两颗骰子,得到两个数的“和”可能有哪些? (2、3、4、5、6、7、8、9、10、11、12) (2)掷出的两个数的和可能是1或13吗?为什么? (由于两颗骰子最小是1和1,所以最小的“和”是2,不行能是1。) 现在我们把可能消失的11个“和”分成A 、B两组,A组5、6、7、8、9五个数字,B组2、3、4、10、11、12六个数字。 4、嬉戏:掷一掷 a、B两组各派一名代表,进展掷骰子竞赛。 嬉戏规章:每人轮掷两颗骰子10次,假如和是“5、6、7、8、9”算A组赢,否则算B组赢。
19、 双方代表进展掷骰子嬉戏,其他同学在记录表中记录。 师:同学们,你们发觉了什么?(A组选的“和”种数明明比B组少,怎么会是A组获胜呢?) (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师: A组选的“和”种数明明比B组少,怎么会是A组获胜呢?想不想知道 其中的神秘?那你们就自己动手验证一下。 1、同桌合作,试验验证 试验方法: (1)两人一组,轮番掷。一人同时掷两颗骰子并算出两数字和。一人依据掷出的“和”完成“统计图”(横线上的数据表示掷出的“和”,竖线上的数据表示掷出的次数。)“和”是几就在几的上面涂一格,涂满其中一列,嬉戏完毕。 (2)边掷边想:掷出哪些“和”的次数比拟多?你发觉了什么? (学生分小组活动,把
20、结果记录在统计图上,教师巡察,指导有困难的小组) 2、分析记录表,提升猜测(选择几组有代表性的上台展现) 师:已经涂满其中一列的同学,请认真观看你们的统计图,从图中你发觉了什么?同桌两人沟通一下。 生1:我们组消失较多的和是5、6、7、8、9 生2:我们组掷出的和中2和12特殊少 生3:发觉掷出的和在靠近中间位置的次数较多,而靠近两端位置的次数较少 师:那有一个小组12一次也没掷出来,是不是说不行能掷出12呢? 师:那现在假如让你们再掷一次,要想胜率大一些,你们选择哪组“和”?(和“5、6、7、8、9”这一组,消失的可能性较大) ( 四)回忆整理,反思提升 1、师:为什么掷出和是5、6、7、8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数学 上册 教案 小学 数学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