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对城乡生态环境和谐的影响研究以安徽省为例.docx
《人口流动对城乡生态环境和谐的影响研究以安徽省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流动对城乡生态环境和谐的影响研究以安徽省为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口流淌对城乡生态环境和谐的影响争论-以安徽省为例张延玲;朱清海【摘 要】本文通过对 19972023 年安徽省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量、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化率以及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深入探讨了人口流淌与城乡环境差异之间的关系。通过回归分析觉察:人口流淌对城乡环境差异的解释度为 78.3%;并且城镇化率与城乡环境差异为负相关关系;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与城乡环境差异为正相关关系;城乡人力资本差异与城乡环境差异无关。因此,必需从合理引导人口流淌着手,通过提高城镇化率、降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等途径,实现城乡环境的和谐进展。%Through the collection and
2、collation of data on urban-rural residents carbon emissions of food consumption,urban-rural residents income,the rate of urbanization,and urban-rural residents human capital,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migr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in urban-rural environment. By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
3、that ,the explanation of human migration for the differences in urban-rural environment is 78.3%, and the urbanization rate and the difference in urban-rural environment is a negative correlation,and the difference in urban-rural residents human income and the difference in urban-rural environment i
4、s a positive correlation,and the difference in urban-rural residents human capital is regardless of the difference in urban-rural environment. Thus,in order to achiev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environment,we must increase the urbanization rate and reduce the income gap in urban-rura
5、l residents etc.【期刊名称】西北人口【年(卷),期】2023(000)004【总页数】6 页(P11-16)【关键词】人口流淌;城乡环境差异;城镇化率【作 者】张延玲;朱清海【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0;华中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0【正文语种】中 文【中图分类】C92-0520 世纪 80 年月末,我国消灭了大规模的人口流淌,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是一种最重要的人口流淌模式1。全国“六普”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流淌人口总量超过 2.6 亿,约占总人口的 19%,并以每年 1000 多万的数量渐渐增加。人口流淌不仅对城乡收入
6、差距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环境也产生猛烈冲击。大量以南美和非洲为样本的争论说明,人口流淌对环境的影响取决于流入地与流出地的社会经济构造和资源利用状况。目前,我国人口流淌的争论主要侧重于城乡收入差距、城乡经济进展水平以及流淌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对于城乡环境差异而言,主要侧重于环境不正义、城乡环境投入差异、城乡二元构造、农村工业化等方面的争论。而关于人口流淌对城乡生态环境和谐的影响争论较少。本文试图以人口流淌为切入点,探讨城乡环境和谐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统筹城乡环境协调进展供给指导。一国内外文献综述1. 人口流淌对流出地环境的影响国外学者以南美和非洲为争论样本,觉察劳动力
7、迁移对流出地环境产生正面或者负 面的影响取决于流出地的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状况。Billsborrow1987认 为在人口密集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可以削减对食物和水资源的需求,从而降低环 境资源的荷载;而在人口稀缺地区,劳动力的短缺可能会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 导致环境退化2。Jolly 1994认为人口流淌与流出地环境之间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并不是简洁的线性关系3。人口流淌主要通过人口数量、农业生产、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以及消费构造等中介变量影响城乡环境差异4。(1) 人口流淌通过增加汇款提高农村家庭收入,对流出地环境产生影响。关于人口流淌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汇款的争论上,特别是汇款
8、的动态变化争论上。Billsborrow1992认为人口迁移会通过汇款即移民向流出地的家庭成员供给收入或者物质、移民返乡和流出地农业生产活动转变等方式对环境产生反响效应5。Davin1998认为汇款大局部用于日常生活开支、子女教育、建房、结婚、融资以及生产经营活动6。虽然汇款给农村家庭带来了财宝积存, 但是学者们却认为汇款对于农村环境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消费方面,由于收入的提高,局部家庭可能会购置一些环保型能源如液化气,削减了煤炭能源的使用量,形成替代效应,对农村环境产生乐观影响。但是,收入水平提高也会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不行避开地造成大量的生活垃圾,增加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对环境产生
9、负面效应。此外,人口流淌也可能只是一种临时性现象,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应当考虑长期的收入水平,而农村家庭中的剩余人口更多的是以老年人口、幼龄儿童为主,他们对消费的选择较为保守,将汇款主要用于储蓄,这样人口流淌可能对环境没有影响。在投资方面,由于农村家庭财宝的渐渐累积,可能会增加一些破坏环境的投资,如增加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的使用量,兴建木材加工厂,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2) 人口流淌转变了农村人口数量,对流出地环境产生影响。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镇转移,造成了农村人口的大量削减,导致流出地劳动力短缺,大量土地被撂荒并渐渐演化成为林地,对环境产生正面影响730。同时,农村人口数量的削减,自然资源的承
10、载压力下降,对生态环境同样具有乐观作用;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 Brad.D.Jokisch 2023认为在现有的社会制度下,土地流转现象较为普遍,农村家庭由于人口外出务工所引导的劳动力短缺,不会给土地带来重大影响8,缘由在于他们可以通过土地转包的方式由承包人进展经营, 这样人口流淌对于流出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格外有限。(3) 人口流淌转变了农村社区的社会资本构造,对流出地环境产生影响。随着人口的大量流淌,流出地人口的构造也随之发生转变,进而影响了社会的粘合力和社会资本,制约了环境问题的解决效率。Courtney.G.Flint2023认为人口流淌使得社区的人口数量削减、构造发生变化,
11、进而影响了社区内居民的有效互动,不利于发挥群策群力的优势,降低了环境问题的解决效率9。不仅如此,由于外出务工的人口以青壮年居多,文化程度偏高,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他们的流出不利于社区环境问题的解决。依据墨西哥的案例,由于外出务工的家庭与非外出务工的家庭收入差距渐渐拉大,造成了社区居民的贫富两级分化,带来了居多冲突和冲突,不利于社区的团结,在确定程度上降低了社区的粘合力747。(4) 人口流淌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对流出地环境产生影响。人口流淌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主要表达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农业技术的影响。由于人口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家庭收入增加,使得其更倾向于购置高科技农具如插秧机、收割机,提高了农业
12、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本钱。同时,人力资本较高的人口流出,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将会减缓农业经济进展;二是对农业劳动力的影响。人口流出造成劳动力的短缺,影响了农业生产进展,然而一项来自墨西哥的调查案例显示,劳动力短缺虽然造成了土地荒置,但是这种影响作用格外有限。2. 人口流淌对流入地环境的影响20 世纪 90 年月起,国外学者开头关注劳动力迁移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Grossman.G.M.和 Kruger.B.A1995考察了日本经济高速进展时期工业规模扩张与污水、废气等环境污染和哮喘病之间的关系10,日本学者依据经济高速进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不平衡提出了著名的哈里斯托达罗模式1119。Bahn
13、s2023对哈里斯托达罗模式进展了实证检验,认为该模型也适用于中国城乡之间的劳动力转移,强调中国政府应重视劳动力转移所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12。国内学者关于人口流淌对流入地环境影响的争论,主要形成了以下成果:原、唐家龙2023认为环境功能的空间竞争即人类对空间的过度占用引起空间的拥挤会导致不行持续性进展的后果,如环境生态功能降低、物种多样性丧失、人类生存空间拥挤等。由于人口迁移转变了人口密度的区域分布,使得流入地人口规模快速扩大,加重了该地区环境功能的竞争13。杨云彦1999从人口流淌数量增长和资源需求增加两个方面分析了人口流淌对流入地的环境影响,认为随着农民工的大量涌入,会加大城镇自然资源消耗
14、速度,产生大量的生产和生活垃圾,加重了环境的压力14。朱国宏1996从土地承载力的视角论述了人口数量的极限值,认为这种极限值取决于对土地资源挖掘的潜力15。李晓春、周愚2023从劳动力边际收益的视角分析了城市环境污染与流淌人口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认为城市污染会导致农民工的效率低下,担当过度的环境污染外部本钱, 限制了农村劳动人口的流淌1119。3. 述评综合国内外有关人口流淌对环境影响的争论,目前主要是将人口流淌与流入地环境或者是流出地环境分开争论,没有综合考虑人口流淌与城乡环境差异之间的关系, 无法从人口流淌的视角探讨城乡环境和谐的影响因素,不利于城乡环境协调进展。本文通过人口数量、农业生产
15、、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以及消费构造等中介变量探讨人口流淌对城乡环境和谐的作用机制,为城乡环境协调进展供给相应的对策。二理论根底IMPACT 理论源于 I=PAT 理论,主要用于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在 I=PAT 等式中,I 为因变量,指的是环境影响,P 为自变量,指的是人口数量,A 为自变量,指的是富有程度通常用人均消费或生产代替,T 为自变量,指的是单位环境影响16。Kwon.T.H2023认为自 I=PAT 公式提出以来,主要集中在二氧化碳的排放方面争论,其典型形式为 I二氧化碳排放量=P人口A人均 GDPT单位 GDP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17。Waggoner 从 I=PAT 理论动身,
16、提出了 IMPACT 分析框架,并且利用该等式分析了美国农田面积的扩张和浇灌水量的变化,辨明白环境影响的人文因素作用,他将环境影响IM分解为人口P、富有A、利用强度C和技术T的乘积18。后来,学者们进一步探讨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又提出了 STIRPAT 模型,即当a=b=c=d=e=1 时,该模型则简化为 I= PAT,其对数形式为:LnI=a+bLnP+clnA+e,其中 b、c 表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状况下,单位人口数量P和单位 GDPA的变化所引起的环境的变化。STIRPAT 模型的系数类似于经济学中的弹性,假设系数 b 或者 c 数值为 1 时,P、A 与 I 之间存在同比例变化的关
17、系;假设系数小于 1 时,那么 P、A 的变化速度大于 I 的变化速度;假设系数大于 1 时,P、A 变化速度小于 I 的变化速度。由于该模型可以依据具体状况增加其它环境影响指标,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好的解释性。本文利用 STIRPAT=P*A*T 模型,从人口流淌所带来的城乡人口数量差异、城乡收入差异以及城乡人力资本差异着手,来探究人口流淌对城乡环境差异的作用机理。其中 I 为城乡环境差异指标,用城乡居民人均食物消费碳排放来测量;P 代表城镇化率;A 代表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T 代表城乡人力资本差异。三争论假设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假设一:城镇化率与城乡环境差异成反比,
18、与城乡环境和谐度成正比。假设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与城乡环境差异成正比,与城乡环境和谐度成反比。假设三:城乡居民人力资本差异与城乡环境差异成正比,与城乡环境和谐度成反比。一城乡环境差异指标依据安徽省统计年鉴中的 19972023 年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主要消费品的消费量,结合表 1 中不同种类消费品的碳折算系数,测算出城乡居民人均碳排放量,将其作为衡量人均环境影响指标。除了碳折算系数来源于相应的食物成分表, 其余数据来源于 19972023 年安徽省统计年鉴19。城镇居民年主要的消费品为粮食、蔬菜、食油食用植物油、畜禽肉、蛋及制品、鱼虾、煤炭,农村居民年主要的消费品为粮食、蔬菜、食油
19、食用植物油、畜禽肉、蛋及制品、鱼虾、食糖。消费品的碳排放公式为:W= X1Y1+X2Y2+XiYi,其中 W 指的是主要消费品碳排放的总量,Xi 表示每种消费品人均年消费量,Yi 表示每种消费品的碳折算系数20,具体见表 1。依据以以下图 1 可知,在不同的年份,城镇居民人均碳排放量与农村居民碳排放量差异也不尽一样,19972023 年城镇居民人均碳排放量变化较大,而农村居民碳排放量变化幅度不大,均在 100KG 以内。造成城乡碳排放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由于城镇居民对于煤炭的消费量较大,从而影响了城镇居民碳排放量总数。粮食作为弹性系数较小的必需商品,对城乡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变化影响不大。因此,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口 流动 城乡 生态环境 和谐 影响 研究 安徽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