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范文汇编5篇(教案的范文初中语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语文教案范文汇编5篇(教案的范文初中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范文汇编5篇(教案的范文初中语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语文教案范文汇编5篇(教案的范文初中语文)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篇日记有两条线索,明看是写“我”得到一本诗集很高兴,要感谢送书伯伯,暗含写细读唱歌的小河的感受,与其说从体裁上看是日记,不如说从内容上看更似读书笔记或读后感,这也正是这篇选文的巧妙之处,教师在教学中既不要忽略了学写日记和读后感的教学提示,更不要忽视理解唱歌的小河。 学习目标: 、学会个生字,认识个字。学习运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理解“高低不平、昼夜不息、勇往直前、奋斗”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唱歌的小河。 、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日记的格式,感受文中小作者好读书和读到好书的欣喜,以及从好诗
2、中所感受到的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对自己的影响。 教学重点: 了解日记的格式,感受文中小作者好读书和读到好书的欣喜。 教学难点: 从好诗中所感受到的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对自己的影响。 教学准备: 课件、生词卡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认识本课的生字生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 、练习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你们写日记吗?在日记中,你一般会写些什么?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小朋友写的一篇日记,看看他都在日记中记载了一些什么。 、理解“则” 二、汇报交流预习情况,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 1、认读词语。 嘹亮、喉咙、崎岖、昼夜、奋斗、
3、一则、星期、伯伯、诗集、唱歌、深刻、碰到、道路、读书、精神 2 理解词语: 嘹亮: 奋斗: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干。本文直小河不怕困难向大海留去的精神。 崎岖不平:高低不平的样子。文中指小河流过的地方高低不平。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昼夜不息:白日和黑夜都不停息。 3 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 4、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课堂作业。 1、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小作者好读书和读到好书的欣喜,以及从好诗中所感受到的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对自己的影响。 2、背诵唱歌的小河
4、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阅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诗歌,说一说这首诗歌分几节 2、指名读第一节,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解决。 3、指名读诗歌第二节。 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休息读轻声) 读了这首诗歌后,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小河是一条什么样的小河,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你能够称赞一下这条小河么? 4、那么小作者读了这首诗歌后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读了以后,你知道小河的哪些特点:昼夜不息,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出示“这首诗歌写得多好啊!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指名读。读了以后你知道了什么?(诗歌写的好,
5、作者喜欢读诗,读到好诗很欣喜) 5、你还能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小作者很喜欢这首诗歌?(最后一自然段) 全班齐读。 6、“我”为什么喜欢唱歌的小河这首诗?你们现在知道了吗?(学生说) 三、齐读课文,背诵古诗。 四、深化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好书的名言警句呢? 警世贤文之勤奋篇: 有田不耕仓禀虚 有书不读子孙愚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少壮不经勤学苦 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事到经过才知难 板橙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做舟 少时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欲求生富贵 须下死功夫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十个生字
6、。积累“值班”等七个词语,认识部首“四点底”指导书写“寻、匆、丑”。 2、练习用部首查字法在字典里查找“瞧”和“编”的读音。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排比句式的第2节的第25句。 4、教育学生懂得不应该嘲笑别人。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看图:孔雀。 交流:你喜欢孔雀吗?为什么?(美) 2、听老师说:传说,孔雀身上的彩色的衣是天下的鸟儿用各种颜色的羽毛编织成的。瞧!南方的卷尾燕,带来了绿羽毛。北方的云雀,带来了白羽毛。东方的相思鸟,带来了红羽毛。西方的长尾雀,带来了紫羽毛。就连凤鸟也摘下头上的凤冠,给孔雀戴上。于是,孔雀变成了最美的鸟。 3、交流:你听见了什么? 4、出示句子。
7、 这段话中有四个生字,出示生字卡片:给(拼读),出示生字卡片:卷(拼读) 5、还有两个生字的字音请你请教字典老师,该用什么方法呢?(部首查字法) 齐说部首查字法的三个步骤。(定部首,数几笔,部首目录找倒它;部首外,在数数,检字表中找门牌;快快快,快快翻,找到正门找到家。) 开展比赛。 汇报“瞧”(396)区别“焦瞧” 汇报“编”(27) 6、读句子。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 7、天下的鸟儿为什么要把这么美的东西送给孔雀,使孔雀变成最美的鸟儿呢?这就是今天这篇课文要告诉我们的故事。 出示课题。31、孔雀和与乌鸦 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同桌分节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字音,
8、读通句子。再交流一下记生字的方法。(指名读课文,学生评论.) 2、过渡:鸟儿们都去捉虫了,留下孔雀和乌鸦干什么? zhi ban 出示:值班(读哪个生字时该特别注意:值)(读词:值班) 正音:记字形,听记值班的要求。(值班就是轮流在规定的时间里担任巡视工作。要求在值班时作好记录。遇到突发事件要及时向上级报告,并及时做好处理。) 3、那孔雀和乌鸦在值班的时候碰到了什么突然发生的意外情况呢?请小朋友边听边找找有关句子。 反馈:突然森林里起火了。 4、当森林里突然起了大火时,孔雀和乌鸦这两个值班的人分别是怎么做的呢?请你自己在静心读读第一节,边读边划出有关的句子。 反馈、出示:乌鸦急忙去搬自己的家。
9、 孔雀勇敢地穿过大海,去寻找伙伴们。“快救火呀!” 出示生字卡片:寻(拼读)。寻就是找的意思。“寻找”就是一个地方一个地方仔细地找呀找。 看图想象:孔雀在寻找伙伴们的过程中,会碰到什么困难?四人小组讨论。 5、从孔雀和乌鸦面对突如其来的火情所不同的表现中,你读懂了什么? (乌鸦自私,孔雀勇敢、善良)指导读两句句子。男女生比赛读。 6、过渡:是呀,孔雀的羽毛被火烧着、身体被烧疼,可又一下子找不到伙伴们,结果它的羽毛被(烧焦了。)乌鸦还(怪声怪气地叫起来) 7、可是,天下的鸟儿们听说孔雀为救火受了伤,都怎么做呢?请读读第二节。 8、看图:是呀,可天下的鸟儿,孔雀变成了最美的鸟。 9、让我们来读好这
10、段话,读出天下的鸟儿们对孔雀的尊敬和关心。(看课文:从“天下的鸟儿孔雀变成了最美的鸟。”) (自己读,分组读) 10、过渡:孔雀变成了最美的鸟,鸟儿们都围着它唱啊,跳啊,就是(不理睬乌鸦,)乌鸦只好(羞愧地躲进了深山。) 11、你想对这只羞愧的乌鸦说什么? 三、复习词语: 四、指导写字: 寻 匆 丑(看笔顺框、书空) 提醒坐姿、执笔姿势。一描二仿三记四默。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 孟子是继孔子
11、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二、诵读 1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o)战弃甲曳(y)兵而走 谷不可胜(shng)食也数罟(cg)不入湾(w)池 养生丧(sng)死无憾鸡豚(tn)狗彘(zh)之畜(x) 然而不王(wng)者涂有饿莩(pio) 三、分析 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
12、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入)。 说明: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诵读第一段 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板书 于国尽心结果 梁惠王移民,移粟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孟子施仁政天下之民至
13、焉) 除虐政 指导朗读: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察邻国之政”二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何也?”尽心了,但民不加多。读时应突出其困惑、不解。 3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 提示:弃甲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 说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 “五十
14、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请。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以“读”为主线,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感情。 2、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3、以“思乡”为主线,引导学生感受张籍的思乡情,古今诗人的思乡情。 4、通过主题拓展,积累诗句提升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读出层次,读出感情。 2、以“思”为主导,品味诗句蕴藏着的情感。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 师
15、:听说同学们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老师想来考考你们。 出示月夜图。 看着这轮明月,你想到了李白的什么诗?静夜思 一轮明月勾起了李白浓浓的思乡愁绪。这种抒发思乡之情的古诗称为“思乡诗”。(板书:思乡)思乡诗是古诗中一个很重要的题材,老师收集了几组有关思乡的诗句,一起读一读。(齐读) 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特别出名的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请同学们看老师写下题目。(板书:秋思) 一、初读设疑,切入“思”情 1、读诗题。 师:请读诗题。(生读) 师:读得很正确,满怀愁绪地读一读。(再读) 师:题目也能读出味道来。 2、书写指导。 师:诗人张籍的“籍”笔画较多,我们一起观察一下。要把这
16、个字写正确写漂亮,需要注意什么呢?(学生交流) 师:这个字上下结构,书写时结构要紧凑,竹字头写扁些,下面要写得饱满。让我们在田字格中写下最漂亮的.“籍”字。 3、解诗题。字写清楚是第一,写漂亮是一种水平。我发现不少同学是水平很高了。现在把笔放下,让我们将目光再次聚焦诗题秋思。你们读懂题目了吗? (“思”是思念家乡;“秋”是秋天或者秋景抑或是秋风。)身在异乡的游子总是满怀思念愁绪。 4、初读设疑。同学们发现了,诗题传递出一份浓浓的思念情愫。那张籍是如何在这首诗中埋下思念的种子呢?请拿出课文,自由朗读秋思。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诗之前,老师有个温馨提示。 (课件出示)要求:吐字清晰,字音正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教案 范文 汇编 教案 初中语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