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黄山奇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黄山奇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黄山奇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黄山奇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商州区第一小学 王敏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 5单元的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其中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在本单元中起着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 “奇”,是
2、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结构上,按 “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本课计划安排两课时来完成,其中第一课时着重读准读通,扫除障碍,整体感知。第二课时精读品悟第二自然段,积累内化 “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发挥充分的想象。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会用 “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3、。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 “奇 ”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五、教学方法: 放手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教师的牵引指导、学生的反复朗读和交流讨论,把握课文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4、: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 七、教学时间: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景。 1孩子们,你们是否听说过过一句话: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呢?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去过五岳就不想去看其它山了,去过黄山就不想去看五岳了。) 师:对,它说的就是享有 “天下第一奇山 ”美称的黄山。(师板黄山)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四绝 ”闻名于世,人们对 “四绝 ”之中的什么特别情有独钟?(师板:奇松) 2今天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看看黄山奇松到底 “奇 ”在什么地方? (二)、导读,感受奇松。 1
5、过渡:要想观松,最好的去处就是(玉屏楼),举目四望,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 (板书: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看看这三大奇松 分别 “奇 ”在哪里? 3.讨论交流。 (1)品味迎客松 A、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再读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模样独特、生命力强、热情好客) 交流: 理解“遒劲” “郁郁苍苍 ”“饱经风霜 ”这几个词。 C、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D、 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迎客
6、松呢? 填空:( )的迎客松(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等) 对,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的象征啊!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由此,我想到了在作者的笔下,它仅仅是一棵松树吗?它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呀!这不仅是黄山松的热情,而且是黄山的热情,是整个黄山人的热情。你能饱满着这种情感,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生读)师:这正是 “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 ( 2)陪客松奇美 A、再被迎客松热情的迎上去之后,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陪客松)那他又奇在
7、哪里呢? 出示:比喻句 师 :从这个比喻中我们能感受到陪客松的什么特点?(抓 “绿色的巨人 ”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师:看,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肩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心生爱意?通过朗读来表现。 ( 3)送客松 师:日暮降临,观赏完美丽的黄山风光,我们也该回家了。这时,谁又与你依依不舍地道别呢?(送客松)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儿呢?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 “天然盆景 ”) 师:盆景是什么意思?哦,它是园丁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可,送客松没有经过人工精
8、雕细琢的刻意造型,却像盆景一样姿态优雅,你说奇不奇?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 大自然、黄山 有一首诗写得好: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目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在挥手告别,又仿佛在作揖送客,又俨然在伸手挽留。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练读、指名读。 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像人一样的挽留你,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 4)师小结: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松啊!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
9、吧!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在一起把读一读,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 (三)观看黄山松图片集,升华情感。 孩子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 “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 ”让我们读读第三小节,看看善读书的你们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奇松数量多,千姿百态。 师:孩子你真会读书,从哪里读出来的可以分享一下吗? 师:黄山松的确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其它的黄山松吧! (四)小结写作方法 纵观全文,作者是如何将黄山奇松的奇特之处用文字展现给我们的呢?本文结构:总分总,表现手法 :点面结合,运用联想恰当比喻。 (五 )随堂练笔 1黄山奇松
10、真是别有情趣,请你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请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2交流。 (六 )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修改、完成小练笔。 附板书设计: 黄山奇松 迎客松 陪客松 不屈不挠 千姿百态 送客松 总分总 联想(比喻)点面结合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商州区第一小学 王敏 我们的这学期的研究课题是 “找准读写结合点,做好随文练笔”。实现有效的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挖掘教材,找准读写的训练点。于是我就开始读教材,发现这一课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简单,读写的训练点很多:那么具体写什么?写一处景或物,写校园的花草树木,还是就写黄山的一种松?写一处
11、景或物,写校园的花草树木,在时间上不允许,课堂上留给写作的时间只在十分钟左右,况且没有课前的素材积累,恐怕不尽人意,而黄山松千姿百态,有很大的写实和练笔空间,就写黄山的一种松,一课一得又何妨呢? 确定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训练才有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提示我们,学生阅读黄山奇松这篇文章,不仅需要感悟作者对黄山奇松的热爱、赞叹之情,而且需要体会出作者是怎样将这个中心表达出来的。课文中值得学生学习的表达方法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总分总构段方式 描绘黄山奇松时,首先粗略地勾勒出它们的“潇洒、挺秀的
12、身影”,然后具体刻画出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最后总结全文,揭示中心。第二个是点面结合 黄山奇松数不胜数,但作者仅仅重点描绘了三大名松,使读者既感受到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又对三大名松留下了鲜明生动的印象。第三个是比喻拟人 写三大名松时,将他们当做人来写,让它们具有人的情态,显得形象生动。通过“根据课文中心,引导体会表达方法”,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够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可谓一举两得。黄山奇松写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全文共 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
13、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出示三大名松的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态,说说各自的特点。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多媒体的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讲到: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一句时,我不急于让学生一下就体会到“奇”,而是让学生先通过“遒劲”和“郁郁苍苍”来感受奇松顽强的生命力,再读出这种生命力来,接着抓住“饱经风霜”一词体会奇松生长过程中的
14、艰辛,再读再悟,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松树的“奇”之所在,读为悟服务,悟反过来促进朗读的提高。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 最后,我引导学生关注了文章的表达方法后,让孩子们 任选一个画面,用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这样,孩子们眼前有物、练笔有法,水到渠成。 反思这节课,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仍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首先,时间的安排不科学,前松后紧;其次,对于课堂中出现问题时,我不够淡定,例如
15、在教学迎客松时孩子没有按照我预设的想法回答时,我的思路就有点乱了,还有我在吟诵描写迎客松的诗句时,由于紧张而一时语塞。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神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是因何而得名的。 3.让学生感受黄山松的姿态各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山松的奇和美。 2.知道“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是因何而得名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黄山奇松。板书课题。
16、齐读课题。 二、精读品味,感受奇松。 同学们,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来,我们一起写下这三棵奇松的名字。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一)品味迎客松 1.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A“乃至”,表示意思更深一层。你能给“乃至”换个意思相近的词吗?(甚至) B.如今,一提到黄山的松树,马上就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想到迎客松 2.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 (1)姿态奇: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山奇石 黄山 第二 课时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