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6.2六国论练习一、选择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俊鹘抟水禽抟:持,抓B上干云霄干:冲C实不然也实:其实D南唐为奉化军节度军:军队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徙倚久之而归岸土赤而壁立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皆以杏仁澄之C自数十里外望之徙倚久之而归D过夕乃可饮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掠江东南去B上干云霄C岸土赤而壁立D得尽所历妙4下列语句都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方式的一项是()檐牙高啄蜂房水涡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烟横雾斜,焚椒兰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ABC
2、D5下列对所学文言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病偻,隆然伏行:脊背弯曲,即佝偻病B良有以也:原因C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已经D夫子哂之:笑6.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
3、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赵尝五战于秦多于南亩之农夫B至丹以荆卿为计洎牧以谗诛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骊山北构而西折D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夫六国与秦皆诸侯8下列加点词语,从词类活用角度划分正确的一项是()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李牧连却之鼎铛玉石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燕赵之收藏日削月割族秦者秦也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惜其用武而不终也A/B
4、/C/D/9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断定B思厥先祖父厥:相当于“其”C洎牧以谗诛洎:及,等到D不能独完完:完全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思厥先祖父然后得夕安寝可谓智力孤危齐楚之精英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礼天下之奇才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BCD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与赢而不助五国也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D苟以天下之大洎牧以谗诛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
5、文言文,完成小题。六国论明李桢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果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犹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转而说六国以从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
6、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从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复。”所以状衰世之人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
7、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12下列各项中对原文中未加标点部分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B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C是
8、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氏”本是古代姓的分支,在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子女则随父姓。B“山东”指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又称关东。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C“昆弟”中“昆”指哥哥,或胞兄。昆弟同昆仲,指兄和弟。D“君”有多种解释: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指品行好的人;古代的封号;对对方的尊称等,此处是对对方的尊称
9、。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章第一段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他不同意苏洵和苏辙的观点。B作者认为六国之间互相攻打,尔虞我诈,和秦国的做法没有什么不一样。C作者认为上天是爱护百姓的,不会让无辜的人民一直遭受残害。D作者认为秦统一六国而称帝和六国灭亡都是天意,这种观点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1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
10、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
11、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匏尊以相属属:劝酒B知不可乎骤得骤:多次C固一世之雄也固:本来D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逝:流逝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虽一毫而莫取虽有稿暴B知不可乎骤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而卒莫消长也戍卒叫D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以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抒发了关于人生的感慨。一方面,他感叹人生苦短;另一方面,他又表现了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B赤壁赋是散文与韵文的结合。它既有传统赋体诗的特质
12、和情韵,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C“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一句暗示了时间不会停止流逝,超脱只能是暂时的,及时在大自然中行乐是忘怀人生苦闷的正途。D作者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人与大自然合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19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20用“/”给下列句子断句。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
13、何暇论人哉钱大昕弈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六国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
14、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15、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B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C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D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东,在战国时,指函谷关、崤山以东的地区。B商鞅,卫国人。战国时政治家。主张重农抑商,他在秦国的改革奠定了秦
16、国富张的基础。C乘,此处是指兵车,古代称四马一车为一乘。D背盟败约,此处的“盟约”指结盟时订立誓约或条约。23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是说韩、魏,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各国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B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
17、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吸取历史教训。24翻译下列句子。(1)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2)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3)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选自苏洵六国论)(4)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选自杜牧阿房宫赋)(一)阅读下面这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
18、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
19、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选自六国论)2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加速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祖父:祖辈和父辈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洎:自从D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却:退却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暴秦之欲无厌杳不知其所之也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举匏尊以相属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D赵尝五战于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7下列对课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是散文的一种,它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长于析理,表达的是
20、个人对人、事、文章等的看法。“论”可以分为政论和史论。B选文第二段以史实为据,回顾了六国灭亡的进程,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具体论证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道理。C“今日”“明日”夸张地说明三国贿赂秦国的频繁,“五城”“十城”都是虚指,说明贿赂秦国的土地越来越多。D本文行文纵横恣肆,善用对比,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气势逼人,富有表现力。2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
21、得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六国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秩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22、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雪秦,面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国,而齐、楚、燕、赵之属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場尺
23、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2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破秦者将何为哉/B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C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D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30下列各项中,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咎:怪罪B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排斥C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窥
24、:窥探D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隙:矛盾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常为之深思远虑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B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其孰能讥之乎D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赵亦盛设兵以待秦32文中举范雌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的用意是:()A为说明秦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B为证明范雌、商鞅有远见卓识。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看重。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33下列对文章中苏辙观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六国之亡,罪在六国的谋士优患意识缺乏,利益观念浅薄,不了解天下的情势。B在六国与秦的对抗中,韩、魏的态度至关重要
25、,他们倾向哪边,哪边就能最终获胜。C齐、楚、燕、赵四国与其亲近秦国,不如合力支持韩、魏,韩、魏保住了,这四国也就各自保全了。D各诸侯国贪图小利,背弃盟约,相互残杀,秦国军队还没出动,六国就已经使自己疲惫了。3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路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路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
26、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3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全都,一概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更加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确定,断定D此言得之得:得到3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7、A不赂者以赂者丧夫夷以近,则游者众B与战败而亡者秦伯说,与郑人盟.C则秦之所大欲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提出中心论点之后,接着提出了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B在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时,作者主要用列举事例、对比和引用的论证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C选文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
28、做好了准备。D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进行对比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3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3)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喜雨亭记苏轼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
29、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
30、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翳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39下列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B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C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D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
31、/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4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公”是西周初期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制作礼乐,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B“年”在此处指年号,年号是自汉朝开始用于纪年的名号,汉武帝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一帝一元,作为王朝统称。C“阳”与阴相对,属于古代的方位指称,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在文中,“岐山之阳”指岐山的南面。D“乙卯”属历法干支纪时,十天干、十二地支按固定顺序排列配合,六十年为一个循环,用以表示年、月、日及时辰的记录。41下列对原文有
32、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喜雨”二字为亭命名有前例可循,周公、汉武、叔孙等古来圣君贤人遇喜而名物,后人效仿而行,顺理成章。B苏轼到扶风第二年,开始一直不下雨,旱情严重,老百姓极为忧虑,后来三次雨降,上至官吏,下至小民,欣喜若狂。C酒席宴上,主客问答,言说无雨便无收成,便有社会治安方面的忧虑,进一步阐释有雨之喜的原因,回扣篇首“志喜”和“不忘”。D最后用韵文赞雨,认为这几场雨贵于珠玉,关乎国计民生,使喜雨之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述,雨致喜名亭,再次解说亭名由来。4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2)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
33、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参考答案1D2B3D4D5C6C7C8D9D10C11C12C 13D 14A 15(1)从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地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2)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有勇有谋的人(人的智谋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宠溺伶人才如此呢?16B 17A 18C 19(1)何况我和您在沙洲上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2)如果从他们变化的一面来看待,那么天地之间事物的变化简直连一瞬间的功夫都不会停止。 20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
34、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21D 22C 23D 24(1)放弃小小的韩、魏两国,让他们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大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于秦国呢?(2)(诸侯们)不知道想出这样的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厄了。(3)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多到百倍;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多到百倍。(4)秦朝统治者喜欢纷华奢侈,别人也(都)顾念自己的家啊。为什么搜刮别人一丝一毫也不放过,
35、(而)挥霍起来像泥沙(一样不加珍惜)?25B 26C 27B 28(1)(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2)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29B 30D 31D 32C 33B 34(1)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各诸侯国,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的了。(2)抛弃小小的韩、魏两国,(让他们)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顺于秦国呢?35D 36B 37D 38(1)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2)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虐的秦国的贪欲却永不满足,(诸侯)送出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犯得就越厉害。所以,不打仗谁强谁弱谁胜利谁失败已经断定了。(3)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39C 40B 41B 42(1)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2)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粮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