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变化规律和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教学设计(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积的变化规律和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教学设计(9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积的变化规律和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教学设计(9篇)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把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信息窗呈现了筛沙车清理海水浴场的情景。通过介绍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数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课堂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自己探究出积的变化规律,并敏捷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 在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时,我注意学生的观看、分析、比拟,让学生在充分经受中感悟,在充分感悟中提炼。新课标注意学生的“过程与方法”的探究,提倡学生充分地经受问题的产生、发觉、探究的过程。整个过程,学生主动参加,借助统计表和乘法算式探究积的变化规律,在大量的举例、充分地观看
2、中去感悟积的变化与不变的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充分经受了学问的发生过程。较好的培育了学生的观看力量、分析力量和概括力量,培育学生的探究意识。 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练习中,我再次出示本课信息窗情境图。让学生连续探究:5辆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多少平方米?15辆呢?30辆呢?“这个练习回归生活实践,让学生感受到积的变化规律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缺乏之处: 教学过程中我发觉,学生在描述积的变化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精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于是,我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逐步完整、精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今后我们应
3、当注意学生概括力量的培育。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篇二 积的变化规律是学生学习乘法以来遇到的第一个规律性的内容。从内容上来说,它更加抽象化,更接近纯数学的学习。如何走好这一步,对学生下一阶段的数学学习,思维力量的进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整堂课的设计始终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体,注意绽开学问的发生进展过程,重视绽开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仆人,而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帮忙学生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培育学生数学沟通的力量和合作意识,初步获得探究和发觉数学规律的根本方法和阅历。 一、情景“生活化”,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应当“学有用
4、的数学”。教师不仅考虑到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考虑到与本堂课的学问点要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进展探究的素材。本节课联系全社会特别关注的西藏进展和青藏铁路建立为线索,教师充分供应表象将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中,让他们在一种宽松的学习气氛下,遵循从详细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兴致勃勃地探究数学学问的神秘积的变化规律,并一次次地创设情景,让学生运用规律作出分析、推断和计算,解决了西藏铁路运输和校园改造等生活实际问题,培育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二、关注“共性化”,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制造 学生参加探究活动,经受发觉规律的过程是新课标教材编排的意图,面对新的数学问题,教师鼓舞学生在主动观看、猜想、争论、
5、沟通和验证等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通过看、想、说、动手做、练的过程,顺当的完本钱课的教学任务,并能充分表达了数学学习的“亲历性”,努力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力量、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得到肯定的进步和进展。特殊是在初步感知规律后,引导学生猜测:是不是全部的乘法算式都具有这样一样的特点呢,再自己想方法加以验证。学生们个个像数学家一样,进展大胆的猜测,并自主地收集例证材料进展验证,发觉真正的数学规律。这样,学生在讨论发觉数学规律的同时,受到了一次科学讨论方法的启蒙,是进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制造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三、施教之法,贵在启导 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主
6、导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需以”导”为载体,以“学”为根本。开课时,引导学生从现象上感知: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随着发生变化;通过提问:从上往下观看和从下往上观看,你发觉了什么? 52=10(元) 54=20(元) 512=60(元) 524=120(元) 教师充分供应时间与空间,与学生合作,对因数和积的变化状况进展深入的讨论,分别总结出这组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时,积的变化特点;在验证是不是全部的乘法算式都具有这样一样的特点的过程中,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讨论方法,讨论比拟困难。教师应作为指导者参加其
7、中,标准讨论过程,增加验证过程的实效性。这样,从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又回到整体,从上向下,从下向上,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观看,将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转化为动态的、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有充分的时机从事数学活动,帮忙学生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并从中获得肯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的阅历,培育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看事物的辨证思想。 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前总是努力做好各种设想、预备,然而课堂上却又常常会遇到出乎意料的问题,如所面对的学生在认知水平和学习力量存在显著差异等,明显教师在这方面应变机灵缺乏,依旧顺着教案往下走。这时需要教师适时随机应变,依据学生学习的状况,敏捷地调整原有设计,生成新的超出
8、原规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意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教育力量上升到教育才智的高度,才能胜任动态生成式教学。 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2023最新 篇三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其次局部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熟悉四边形的学问根底上进展的。本课的内容是对四边形进展分类,通过分类让学生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进一步熟悉平行四边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把握四边形按两组对边是否平行可分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其它四边形。教材给出的三组图形是依据两组对边是否平行来进展分类的,教材主要是对A组和B组进展讨论。教学分类方法后,教材还适时安排了一些练习,旨在培育
9、学生分析比拟、抽象概括的力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并渗透集合的数学思想,进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比拟、分类等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熟悉平行四边形。 2、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别的平行四边形。 3、培育观看、比拟和概括力量。 教学重点: 1、通过观看、比拟、分类等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 识平四行边形。 2、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别的平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 通过观看、比拟、分类等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熟悉 平行四边形。 二、教法、学法 以自主探究、合作沟通方法为主,让学生主动参加学问形成过程,有目的培育学生猎取学问的力量。 三、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总体
10、思路,我设计了“激趣导课探究新知稳固应用课堂总结”四个环节进展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进展。 1、激趣导课 出示各种四边形:在四边形这个大家族里,你若认真观看,会发觉它们各有特点,这节课咱们依据四边形各自的特点给它们分分类。(板书:四边形分类) 这样,赋于数学学问肯定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 2、探究新知 (1)观看课前预备好的四边形。“观看-比拟”是现代科学探究中常用方法。让学生观看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再进展比拟。使学生从详细的实物中建立了丰富的表象。 (2)小组合作。在独立思索的根底上,组织学生进展合作沟通。并分类摆放,再说一说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11、,这样,学生充分展现自己正确或错误的分类方法。 (3)反思评价。学生到前面黑板上演示分法,并说出每一组四边形的特点,再给每一组四边形起一个名字。师生共同概括分类的方法,同时利用集合图把抽象的数学学问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最终让学生看课本,体验胜利喜悦。 3、稳固应用。 为了稳固所学学问,进展学生思维,我设计了填一填、剪一剪、拼一拼、试一试四个练习题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表达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进展。人人都获得胜利的体验。 4、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把四边形分类的? 通过学生自主总结梳理学问,充分
12、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特殊对学习方法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可持续进展,是进展性教学目标在课时的表达。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或许不够完善,但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展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会表达出极大地热忱,特别投入,获得剧烈的感受。这是单纯靠书所达不到的。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自主空间,不仅可以把握相关的学习内容而且会体验到用多媒体形式表达和组织信息的特点,渐渐把握通过多媒体形式学习学问的方法,最终形成一种信息素养。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篇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例4“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运算中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构造的一个重要方面。教材例题以两组乘法算式
13、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状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在这个过程的探究中,我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亲密相关的,受到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感觉还不错的地方: 1、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举例像书上那样写出2组算式,还设计了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发觉,这样让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索,也对后面规律的提醒起到铺垫的作用。 2、通过规律过程的探究,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亲密联系的,培育学生迁移类推的力量。 3、练习的设计能由易到难,让学生在学习
14、中感到轻松自如,并且重视每次练习的反应,准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这节课也有一些缺乏之处: 1、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在教学2的规律时让学生探究规律的时间太多,有的时候学生已经说的很好了就不要让其他学生再说了。 2、教师的提问要精练,例如教师提问“你能用我们今日学的学问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吗?”可以换成“这节课我们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下面的问题。” 教学难点 篇五 理解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并运用规律计算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4202 940 2330 0700 6003 8090 3520 80010 20030 7060 1190 1840 2下面两题,用竖式怎样计算比拟简便? 28
15、40 280030 二、探究新知 1教“扩大”或“缩小”几倍的含义 (1)讲授把一个数“扩大”几倍就是把这个数乘几如5扩大3倍就是5315,板书:,把一个数缩小几倍就是把这个数除以几如15缩小3倍就是1535,板书: (2)练习: 6扩大4倍是多少? 3扩大10倍是多少? 200缩小20倍是多少? 8缩小8倍是多少? 2教例6 (1)出示表格: 因数 16 16 16 16 16 因数 2 4 10 20 100 积 32 (2)学生口算填表: (3)想:发觉了什么?分组争论 第2、3、4、5组的其次个因数同第一组比拟,分别扩大2倍、5倍、10倍、50倍,积也随着扩大2倍、5倍、10倍、50倍
16、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一样的倍数 (4)练习: 123 485245 1203 4850 2425 12003 485002475 小结:启发学生把发觉的规律进展概括: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一样的倍数 (5)填空练习: 在4520中,假如4不变,5扩大2倍,那么积也( )倍 在6848中,假如8不变,6缩小3倍,那么积也( )倍 三、课堂总结 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填表:观看每次计算同前一次比拟,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因数 20 40 40 200 200 因数 50 50 100 100 200 积
17、2填空: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 ),积也( )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 );一个因数缩小7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 );一个因数不变,要想使积扩大24倍,另一个因数( ) 五、布置作业 (20799)32 130(560490) 400(2259) (798486)6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篇六 第一轮“达标立标”课,已圆满的完毕,经过三年级数学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从选定内容,到一次次备课,修改教案,再到重新上课,在于主任的引领和郭教师的帮忙下,我们顺当的完成了积的变化规律的研讨。在一次次的磨课中不断有新的灵感,而课堂也日趋完善,在整个磨课过程中自己成长并收获着
18、。 第一次上课是由杜教师执教的,通过呈现课本情景图,读信息,由谈话导入,通过读信息提问题,抛出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了课题,学生通过教师供应的自学指导进展自学,师生沟通规律,然后就是规律的应用。整节课符合先学后教的原则,等杜教师上完这节课之后,我们又静下心来反思,课是上完了,但是是否全部的学生都感受到积的变化规律了?是否每个学生都根据先学后教进展学习了? 在于主任的准时点拨下,我们没有敏捷的运用先学后教,从而使整节课的教学流程及环节显得有些牵强。本节课是一节找规律的课,学生应当经受从“猜想验证得出正确结论”,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充分感知规律的来源和学习数学的严谨性。在教研组教师们的质疑与
19、提示下,我们又对课进展了重新的修改,让学生真正体验“猜想验证得出正确结论”。 同时把结论从原来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修改为便于学生理解的“一个因数乘几,积就乘几”。同时也对本节课的学问有一个适当的扩展”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对课进展了调整,其次次上课是有毕教师进展执教。先由一组口算导入,沟通解题的好方法,从而引出课题,以以温馨提示出示自学指导,整节课经受了学生大胆的猜想,验证,最终得出结论, 整节课充分表达了“找规律”课型的特点。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毕教师思路清楚,环环相扣。假如能够仔细倾听孩子的问题,对孩子的问题进展跟踪
20、提问,这样的课堂还会更紧揍,更有激情一些。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我是三年级组最终一轮上课的教师,在录播教室上课给了充分学习的时机,不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有充分的了解,而且能更好的学习到优秀教师的.亮点。讲完课,没有感觉到轻松,反而多了几分沉重。通过这节课,仔细总结了自己在教学上的一些缺乏之处。 1、要仔细备好课,每个细节落实到位 讲课之前听了同组三个教师的授课,以为自己对整个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都有了肯定的了解,所以在备课方面没有尽全力去仔细对待,导致整节课过度环节过渡语不够完善,显得课堂不够紧凑。如,做完口算后,问“有什么好方法做的这么快” 应当说设计具有开放性,起到了激活学生思维的作用。可上完
21、课,细细一琢磨,感觉很不好,我的“预设”没有到达目的,对课堂提问的“度”也没有把握好,课题消失的有点突然。所以一节课不单单是备好教案,更要备好孩子,考虑好孩子会消失的问题,自己能够准时的应付。 二、标准自己的课堂语言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自己鼓励和表扬孩子的语言用的较少,而孩子则更多的需要教师的鼓舞和评价,而更多时候用的则是命令孩子的语言。另外,课堂上应当静下心来仔细倾听孩子的发言,而自己的课堂则是教师说的多,说多了孩子就会用依靠性。课堂真的应当放手多让孩子说,但是教师的总结要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仔细对待每一节家常课,熬炼自己 一节课40分钟,而学生学问的取得正是靠这一节节的家常课。
22、针对这次讲课,自己肯定要仔细反思克制缺乏,仔细预备好每一节课,要运用好课堂40分钟。 同一教学内容不同教学风格,使我又一次深刻体验到,磨课的重要性,假如每节课能从讨论备课和上课开头,一节课一节课地加以讨论和积存,就能增加自己可持续教学的力量,促使自己专业化成长。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尽自己最大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好教师。 教学目标 篇七 1知道“扩大”、“缩小”的含义 2理解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一样倍数的规律 3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展简便计算 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学反思 篇八 积的变化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
23、课通过三个层次的学习使学生不但发觉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了讨论问题的一般方法:讨论详细问题归纳发觉的规律(或模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创设让每个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例题创设的情境并非来源于生活,而是来源于数学本身。因此应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引发学生积极思索的问题,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问题的探究当中。以小组为单位,沟通自己写的算式,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写算式的理由,也就是解释自己发觉的规律,让学生充分经受学习的过程,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相互沟通进一步培育学生自主探究力量及合作沟通意识。通过让学生进展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
24、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进展。 本节课我始终围绕学生转,挖掘学生已有的数学学问,使学生充分经受了学问的产生,形成过程,能依据教学反应信息准时调整教学活动,顺当完成了教学任务。 本节课的缺乏之处:语言组织不严密,有些地方和个别学生的理解有分歧。课堂气氛不够活泼,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堂学习并应当依据学生不同课堂表现赐予恰当的有针对性的鼓励评价。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篇九 在乘法运算中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构造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堂课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状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究,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
25、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亲密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在第一次的试教中,由于选择的一组题目较为简单,许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需要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就能很简单口算出答案,使这一规律不能很好的应用,也没有应用的价值,规律的便利性就表达不出来了,因此在其次次试教时,我将这类型的题目加大了难度,使学生不能用口算的方法来计算出答案,只能运用这个规律来计算,但事与愿违,由于题目的难度偏大,一局部学生干脆就用列竖式的方法来解决了。因此,在对题目的把握上还需下番心思。个别学生能用这个规律来算,却说不清个中的缘由,说明对这个规律还没有真正理解,把握好,还不能信手拈来。个别同学竖的能看出来,写成横的就不太熟悉了。 在让学生自主探究一个因数不变,积随着另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时,我让学生依据预先设置好的题目来探究规律,这样显得有些程序化。假如能让学生现场依据自己想的,一个因数乘任何数(扩大任意倍数),看看积会怎么变化,这样会更有说服力,学生也更简单承受。 对于这类学生刚刚刚尝摸索索规律的问题,应广泛地进展小组争论,发挥集体的才智,群策群力,让学生自己经受讨论问题的一般方法:讨论详细问题归纳发觉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仆人,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探究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展探究与沟通。教师只是适时补充或订正,把思索的权利还给学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