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矛和盾集合》原文及教案(2023年).docx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矛和盾集合》原文及教案(2023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矛和盾集合》原文及教案(2023年).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矛和盾集合原文及教案(2023年) 【导语】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写的是创造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竞赛时,由矛和盾的特长想到了创造坦克。由此说明“谁擅长把别人的特长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成功者”的道理。以下是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原文及教案),盼望帮忙到您。 【原文】 创造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竞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创造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急危险的关头,创造家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假如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当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
2、的蜗牛或乌龟。防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固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创造家创造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防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9月15日,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谁擅长把别人的特长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成功者。 【教案一】 一、预习课文 发觉问题 在论语中记载着孔子这样一段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对问题进展探究到欲通未通之际,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来讲,这种状态叫“愤”“悱”。这时只要发挥教
3、师的主导作用,稍加启发引导,就可使学生豁然醒悟。而学生的“愤”“悱”又必需以自主的阅读、思索、探究为根底。因此,应帮忙学生养成课前自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查找相关的资料的好习惯,使学生逐步做到课前“有备而来”。 二、整体感知 初读质疑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当敬重他们的共性、积极性和制造性,把他们的学习潜能很奇妙地牵引出来。 在上课一开头,教师就在学生课前预习质疑的根底上进展筛选,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并提炼出两个重点问题:1创造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创造坦克的?2“是的,谁擅长把别人的特长集于一身,谁就会是成功者” 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这一提炼,既点燃了学生思维
4、的火花,又带着他们直奔文章的关键处。此环节的设计使以后的教学呈辐射状,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三、以疑促读 沟通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 在学生渴求了解问题的答案时,教师并不急于解决,而是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转变“被动承受” 的局面,让学生进人积极的读书状态,在文章中查找答案,在思索中查找答案。 在自读解疑的根底上,再将学生按同质分成四人小组,进展小组内的漫谈(指不拘形式地就问题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使学生读中有思,以想促说。团坐的四人小组既表达团体合作的精神,又发挥个人才智,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并且推举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发
5、言,请这个同学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并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在关键处、学生怀疑处加以点拨。接着请学生代表沟通,在沟通过程中,其他小组的代表可以在别人发言的根底上补充拓展,有不清晰的可自由提问,有不同意见也可进展当堂反对。教师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以疑促读,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奇怪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剧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 质疑是学生求学的重要途径。在质疑的根底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逐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矛和盾集合 人教版 小学 三年级 上册 语文 25 集合 原文 教案 202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