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考研专业二考试真题及答案2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考研专业二考试真题及答案25.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考研专业二考试真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10分,共4题1、邵飘萍2、三社四边协定3、媒介素养4、大众传播的麻醉功能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题1、西方报业的进展三个阶段。2、在比较视野中看待新闻真实的共性特征(如与历史真实、法律 真实、文学真实比较)。3、分析人际传播在新闻集中中的作用。三、论述题每小题22分,共2题1、学界关于新闻价值有哪些观点?阐述你对新闻价值的基本理解。2、观点辨析:受众碎片化倾向,导致受众接触到不感爱好的信息 的机会削减;受众的选择性接触,导致大众传播在政治方面的传播效 果非常有限甚至微弱。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邵飘萍是民国时期特别闻名的新闻记者
2、,以擅长采访著称,被 称为“新闻界的全才”。1912年,邵飘萍帮助杭辛斋创办汉民日期效果较好,但集中范围实在有限,集中后期更多依靠于大众传播, 才能产生较大影响。b.人际传播易导致新闻客观性与真实性的缺失。 人际传播的过程,是个人对个人的传播,而这些广阔的没有经过培训 的个人传播者很简单在新闻集中过程中加入很多自身的主观理解和 看法,从而导致新闻内容的曲解。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的匿 名性以及网民的猎奇心理、虚荣心理使得传播者倾向于夸大新闻,进 行主观层面的自我改编。【三、论述题】1 (1)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 特别素养的总和。新闻价值的要素有时新性、重要性、
3、接近性、显著 性、真实性、人情味、趣味性等。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阶级具有 不同的新闻价值观和价值尺度。西方新闻学把读者爱好作为新闻价值 的试金石;无产阶级新闻学则把满意广阔人民群众获知新闻的需求、 注意社会效果作为新闻价值的基本含义。新闻价值理论产生于西方 19世纪30年月的大众化报纸时期,它是在新闻社会化、商品化的客 观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中国最早讨论新闻价值的是徐宝璜。(2)学术 界关于新闻价值的观点学术界对于新闻价值的定义不尽相同,详细可 分为以下几种观点。传播主体说(标准说)。持这一种观点的学者 认为,新闻价值是新闻工选择新闻的标准。新闻价值是选择衡量新闻 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
4、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别素养的总 和,素养的级数越丰富、越高,价值就越大。接受主体说。持这一 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新闻价值是对新闻受众的作用,是某些事实所具有的在满意受众新闻需要方面所具有的现在和潜在的作用。但是单一 地强调受众的需要会使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失去方向。会给某些新闻 单位的新闻媚俗找到借口,从而造成新闻格调的低下,不利于良好社 会风气的形成,有的时候甚至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双主体说。持这 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新闻价值是新闻客体对新闻主体的作用,认为 新闻传播中传播客体和传播主体是地位相等的。新闻价值就是新闻客 体的属性、功能对新闻主体的效应。在此新闻主体指的是新闻的接受 和传播者。这个
5、定义很好地考虑和说明白新闻的传播的全过程,避开 了只强调传播一方的弊端,但是这种理论下新闻的社会价值并没有体 现出来。它只是单纯地强调了新闻的主体的需要。而且有将新闻万能 化的倾向,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新闻同时满意两个新闻传播主体的需 要必定会存在“选择性理解”的问题,即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对同一 新闻的理解有时必定会存在差异,接收主体和传播主体都认为新闻满 意了其自身的需要,但是在客观效果上却与两者的意愿相反。社会 效应说。持这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新闻价值就是新闻的社会效应, 新闻价值就是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激发出来的社会创新需要的能 量。这一理论很好地考虑了新闻价值的社会效应,使新闻的社会作用
6、 很好地体现出来。但是在这个基础上并没有考虑到受众的需要和传播 者自身的需要,如经济、媒体的威望等等。这样的新闻价值只是对社 会的价值,是充分强调社会作用的价值,它是在没有考虑传播者和受 众的利益和爱好的状况下所谈的价值。(3)我对新闻价值的基本理解 综合学术界公认度较高的提法以及现实中新闻产业的进展,我认为新闻价值应当这样来定义:新闻价值是新近事实或相应作品所含新闻构 成要素的总和,它是传播者选择事实和接收者选择新闻的客观标准。 理解新闻价值应从新闻接收者和新闻传播者两方面着眼。对于新闻 接收者来说,新闻价值是新闻满意接收者信息需求的效用所在。其一, 新闻应具有时效性,要为受众供应关于外界环
7、境及其变化的信息,满 意信息接收者的信息需求,报道受众必需知道的事实;其二,新闻应 与接收者利益相关,报道受众应当知道的事实;其三,新闻应报道受 众感爱好的、想要知道的事实。对于新闻传播者来说,新闻价值是 其选择和衡量事实是否值得报道的标准。对于有些新闻事实,即便受 众不感爱好,但只要其事实本身具有社会价值与报道意义,也需要进 行报道。如航天运载火箭升空的新闻,虽然与受众的切身利益关系不 大,但因其事实重大,对于国家进展具有深远意义,就具有新闻价值。 当然,新闻工在选择筛选新闻事实时一,这两方面的要求往往会有出入, 无法同时满意受众需求和事实价值,只有当新闻事实与社会需要完全 吻合的时候,才能
8、将新闻价值最大化。2对于题目中的观点我不完全认同,我认为:受众的碎片化倾向的 确在肯定程度导致了接触不感爱好信息机会的削减,但是受众的选择 性接触并没有导致大众传播在政治方面传播效果的有限或微弱。(1) 受众碎片化的影响受众的碎片化倾向是指资讯的获得不再执着于某 个媒体的“全程依靠”,而是在不同方面、不同的环节上使用不同的 媒体。碎片化倾向伴随着传播领域的分众化,但在“分众”的背后也 有新的“聚众”需求。先细分,再归聚,从而形成特征明确的目标传播对象群体,以最小的传播代价猎取最大化的传播效果。受众碎片化 带来的分众传播趋势,的确会使受众接触到不感爱好的信息的机会削 减。受众碎片化的倾向转变了以
9、往集中轰炸式的传播方式,转而建立 在实证数据采集分析基础上的分类与组合。在受众进行信息选择的过 程中,人的动机、需要、心情、情感等因素都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当传播内容能够满意人们的动机和需要,并能够带来愉悦的心理和生 理体验时,人们的留意力才会指向和集中到这些内容上来。因此,各 类媒体为了获得最大的收益与关注度,开头刻意迎合受众的这一需求, 供应信息推送的共性化服务,进一步强化了受众碎片化倾向。因此, 从这个角度来说,受众接触到不感爱好的机会的确削减了。(3)受众 选择性接触对政治传播效果的影响选择性接触理论认为,受众在接触 大众传播活动之际,并不是不加区分地对待任何媒介和内容,而是更 倾
10、向于接触与自己的既有立场,观点,态度全都或接近的媒介或内容 加以接触,而有意无意地回避那些与自己既有倾向相左的媒介或内容。 在受众碎片化的倾向下,虽然受众接触不感爱好信息的机会削减,受 众的选择性接触特点也变得更加突出,但是大众传播在政治方面的传 播效果并非非常有限。受众的选择性行为是在大众媒介供应的信息 维度中进行的。受众的选择性行为是对客观世界信息的其次度选择, 第一次选择是大众媒介信息传播者对客观信息进行的选择性传播。在 这个意义上,受众的选择性行为是在第一层选择的限制下进行的,是 一种被动下的主动行为。大众传媒可以通过议程设置为受众的选择范 围确定框架,即使受众进行选择性接触,也是在大
11、众传媒所供应的议程框架下进行的,会受到这种既有框架的影响,而不会完全随心所欲 地进行解读。受众碎片化在某种程度上虽然强化了受众的选择性接 触,但同时也是原本集中于少数阅听选项上的受众分散到越来越多的 选项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某一特定媒体吸纳的受众份额与受众 规模会被渐渐稀释,换言之,原本只能接触到相对单一的政治信息的 受众,在受众碎片化的环境中,可能会有相对更为丰富的选择。这也 意味着受众接触到新的政治信息的机会增加,而不会由于长期接触单 一媒体的政治信息而不断强化既有政治倾向。受众选择性心理并不 只包含选择性接触,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中提到的选择性心理 包括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
12、记忆三个层面。在选择性理解 和选择性记忆阶段,受众的信息解读往往受到其群体压力的影响,具 有趋同心理。在现代社会,受众对四周看法环境的推断主要基于两个 信息源泉,一是所处的群体,一是大众传播。在超越个人的感觉推断 的问题上,受众受到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更大。基于受众的群体属性, 受众在信息选择和理解时,会考虑他人的看法和群体属性的规范。正 如“缄默的螺旋”所假设的,大众传播担当向人们供应外部世界信息 的活动,并且通过复数的渠道每日每时地、累积地报道几乎相同的内 容,这种状况不行能不对人们的看法乃至舆论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 在政治方面,大众传播的重复宣扬是能够突破受众的选择屏蔽机制, 发挥肯定作
13、用的。报,任主笔并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编辑,从今开头了他的职业 报人的生涯。“二次革命”失败后,邵飘萍被反动当局构陷入狱,汉 民日报也同时被封。1914年出狱后,他东渡日本留学,与同学潘 公弼等创办了东京通讯社。1916年春,邵飘萍回国,受聘于上海申 报、时报和时事新报,主要撰写时评。袁世凯死后,申报 聘他为驻京特派记者。为了转变外国通讯社”任意左右我国之政闻” 的状况,他于1916年8月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并以此为依托开 展了有声有色的新闻采访报道活动。他每天都向申报发去新闻专 电和内容较为具体的北京特殊通信,对北洋政府的内政、外交及 国会的动态做出翔实牢靠的报道,成为有口皆碑的闻名记者。1
14、918 年10月,他又在北京独立创办大型日报京报,自任社长并兼任北 大新闻学讨论会讲师。1919年8月,京报因揭露段祺瑞政府的卖 国政策被封,邵飘萍再次流亡日本,出任大阪朝日新闻特约记者。1920年回国后恢复京报,锐意改革,使该报成为北方很有影响的 大报。依据他讲授的新闻学课程的讲义整理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 一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学专著之一。1926年,邵飘萍在北京 被反动军阀杀害。2三社四边协定是早期通讯社为垄断市场而对各自势力范围进行的 规定和划分。欧洲三大通讯社哈瓦斯社、路透社和沃尔夫社,分别属 于当时资本主义世界三个举足轻重的国家一一法国、英国和德国。它 们在走向国际性通讯社的过程
15、中,既有激烈的竞争和冲突,又有临时 的妥协和合作,后来它们的业务日益越过国界,而且同殖民扩张的进程相联系,经过十来年的激烈争夺,把世界新闻市场基本分割完毕。 为了确认既成事实和各自的垄断范围,1870年1月17日他们签订了“联环同盟(Ring Combination)协定。该协定以三大通讯社为主, 美国的纽约联合新闻社虽然也参与、但其活动范围被限制在美国以内, 不能插足美国以外的地区,所以通常被称为“三社四边协定”。该协 定确定了各通讯社采访和发布新闻的范围,并规定互换所采集到的新 闻。详细划分如下:哈瓦斯社负责法国、瑞士、意大利、西班牙、葡 萄牙、埃及(同路透社共享)、中美洲、南美洲;路透社
16、负责大英帝 国、埃及(同哈瓦斯社共享)、土耳其、远东;沃尔夫社负责德国、 奥地利、荷兰、斯堪的纳维亚、俄国和巴尔干各国;纽约联合新闻社 负责美国,采集的新闻经由伦敦供应欧洲三社,欧洲三社发往美国的 消息也只供应该社。这样划分后,欧洲三大通讯社又把各自势力范围 内的国内通讯社纳入自己的体系,有的国内通讯社还在组织上从属于 它们。3媒介素养关注的是信息时代不同群体和个人的信息处理和传播 “力量”的问题。关于媒介素养,英国学者大卫布金汉姆将其定义 为社会成员“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学问、技巧和力量”。根 据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领袖会议”的定义,媒介素养是“公众接 近(access)、分析(a
17、nalysis)、评价(evaluate)各种媒介信息, 达到沟通沟通目的的力量”。从这些定义中不难看出,这种力量包含 以下六个方面:媒介技术的基础技能(接触和使用媒介手段或设备 的力量);媒介信息的识读力量(对各种信息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力量);媒介信息查询收集力量(快速有效地猎取所需相关信息的力 量);媒介信息的选择力量(在信息洪水中选取有价值信息的力量); 对信息内容的质疑批判力量(包括对各种信源的动机、目的、背景 的了解以及对媒介信息生产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分析力量);信息的 加工制作和发布力量(作为传播者的基本力量)。4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是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大众传播社会功能 观的主要内容之
18、一。麻醉理论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 能,它将现代人沉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消遣的滔滔洪水当中,人们每 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乐观参加社会实践的 热忱。他们把读、听、看、思索等活动当成行动的代替物。他们有学 问、有爱好,也有关于今后的各种准备,但当他们吃完晚饭、听完广 播、读完晚报以后,也就到了睡觉的时间了。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把 这种现象称为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供应的 表层信息和通俗消遣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意于 “被动的学问积累”。【二、简答题】1西方国家的新闻传播史虽然各有自身的文化传统和进展特点, 但是多数国家报刊进展的历史
19、,都经受了较为明显的依次进展的三个 阶段。(1)封建集权制下的“官报时期”现代报刊消失于欧洲中世纪 末期,因而在报刊诞生的时候,便受到王权的直接掌握,或直接由政 府部门创办报刊(例如1665年时的英国、1702年时的俄国),或者 特许少数王权信任的出版商出版报刊(例如1631年时的法国),对报刊内容实行书报检查;同时严格查禁其他非官方的出版物。在殖民地, 则由殖民当局代表王权行使书报检查。这个时期封建王朝对报刊内容 的检查,主要是禁止报道和争论与本国政治相关的问题,禁止对官员 的批判,禁止一些当时宗教道德不允许报道的内容,而对于外国的政 治新闻,只要不涉及本国政治,一般允许报道。(2)新闻自由
20、条件下 的“党报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包括接近革命前夕的短临时间) 和革命胜利以后的一段或长或短的时期,由于国家的基本政治体制、 很多详细政策尚未确定,各阶级和各利益群体都要为自身赢得更多的 革命果实而进行宣扬活动。在结社自由和新闻自由的条件下,人们的 热忱集中在政治问题上,政党活动极为频繁。在这种状况下,政党报 刊成为报刊的主体,即使是商业性的报刊,也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 投入到各自选择的政治宣扬和争论中。(3) “商业报刊时期”(又称 自由报刊时期)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大规模地消失廉价的大众化的报 刊,是商业报刊时期到来的标志。此前的报刊属于党报时期,此后或 者很快进入商业报刊时期(例如美
21、国),或者从党报时期的进展顶点 走下来,渐渐转向商业报刊时期(例如法国)。此前,报刊主要被看 作一种事业;此后,报刊主要被看作一种产业。历史上,有的西方国 家的政党报刊和商业报刊并存的时间较长,但是政党报刊的衰落和商 业报刊的兴起,到20世纪下半叶形成一种无法阻挡的趋势。在有些 西方国家,由于政治斗争的反复,其次阶段和第三阶段消失过几次交 替。无论如何,到20世纪80年月,几乎全部西方国家的报业进展已 经完全进入了商业报刊时期。2 (1)新闻真实新闻真实是指新闻报道忠实于客观实际的性质和程 度。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衡量一切新闻价值的首要标准。新闻真实 性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when)、地点
22、(where)人物(who) 事情(what)、缘由(why)和经过(how)都经得起核对。真实性含 义的基本要点就是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需同客观事实相符合,详细有 三个方面的要求:细节精确真实;新闻报道的事实和客观的事实总体要全都;揭示事物的本质。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 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需真实,是新闻工作的第一 信条。(2)新闻真实的共性特征新闻真实是事实的真实,新闻是对事 实的叙述,事实是检验新闻真实的标尺。在比较视野中,新闻真实具 有其共性特征。新闻真实是有限时间内的真实假如将新闻真实与历 史真实相比较,一方面,新闻真实与历史真实具有相像特点。从历史 真实的角度看,无论过
23、去的时间长短,都无法精准还原历史的原貌, 只能在现有的史料讨论基础上,尽可能向真实靠近。新闻真实也一样, 新闻真实是相对的,受到多种因素限制,只能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 叙述里报道事实,很难做到完全意义上的真实。另一方面,新闻真实 与历史真实也有区分。历史真实或许不是当下的瞬时间的真实,但却 是在更长的时间跨度中的真实。而新闻真实是瞬时的真实,由于新闻 时效性要求,新闻真实往往只能是当下的、即时性的真实。新闻真 实是循序渐进的真实与法律真实相比较,新闻真实和法律真实的差别 在于证据。法律真实是指裁判人员运用证据认定的案件事实,达到了 法律所规定的视为真实的标准,在诉讼证明的过程中,法官运用证据、
24、规律推理和阅历法则,对案件事实的认定符合法律真实的要求,实体 法和程序法的规定,达到从法律的角度认为是真实的程度。a.法律 真实应当是新闻真实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是新闻真实中去伪存真的、 可以用证据证明的那一部分,是法律真实。新闻媒体所拍摄的、了解 的、听到的、见到的,或许都符合新闻真实,却不肯定符合法律真实, 在制作节目的时候,要经过取舍,要根据法律真实的原则去鉴别。b. 法律真实依靠证词证物,必需要在事实得到确认之后才能提出上诉, 而且终审判决之后很难再做出更改,但新闻真实却是循序渐进、逐步 深化的过程。由于事实的发生进展是一个过程,报道者对事实的熟悉 也是一个过程,所以新闻真实是一个逐步接
25、近真实的过程。相对法律 真实来讲,新闻真实可以循序渐进,一篇报道中呈现的真实可能会被 另一篇报道推翻。新闻真实是精确“再现”的真实文学创作与新闻报道都非常强调真实性原则。但文学的真实性与新闻的真 实性有着不同的要求。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再造”,新闻只能 对社会生活进行“再现”。文学的真实性首先表现在“再造”的合理 性上,新闻的真实性首先表现在“再现”的精确性上。文学要求人们把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统统视为“真实”,新闻则是传播 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新闻必需严格根据现实生活的原来面目, 进行忠实地摹写。精确地“再现”现实生活,首先要求新闻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和每一个大事都必需是现实生活中真实
26、存在 的;其次,还要求新闻作品中有关人物和大事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必 需是现实生活中人物和大事本身具有的细节,不允许加工和改造。从上述两个方面动身,新闻作品中的人物和大事以及有关细节,必需是 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可以证明的,否则,人们便无法判别它的精确 程度。但文学真实与新闻真实也存在相像之处,无论是文学的真实性, 还是新闻的真实性,都还有比上述基本要求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文学 或新闻作品要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不能对社会生活的本质作歪曲的 反映。3 (1)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 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人际传播是一 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
27、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人 际传播的特点有: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敏捷; 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简单;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 馈准时,互动频度高;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 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2)新闻集中新闻集中是指新闻从发布开头, 受众面渐渐扩大,知晓度逐步上升,影响力渐渐增加的过程。集中讨 论(Diffusion Research)又译为“散布讨论”,“集中”的定义是 “散播关于创新消息的一种特别传播样式”。集中讨论的分支之一是 新闻的集中,20世纪60年月是新闻集中讨论最活跃的时期,其核心 是将影响新闻集中的各类因素作为因变量来测试其对新闻集中过
28、程 的影响或是作用于新闻大事集中的效果。(3)人际传播在新闻集中中 的作用人际传播在新闻集中中的乐观作用a.人际传播传递信息的 渠道多,方法敏捷,在新闻集中的过程中能过运用多种形式更加生动 的集中新闻。传播者不仅可以使用语言,而且能够运用表情、眼神、动作等多种渠道或手段来传达信息。同样,受传者也可以通过多种渠 道来接收信息。b.人际传播所传递信息的意义比其他形式的传播更为 丰富和简单,因此能够保证新闻集中过程中新闻内容的完整性和到达 度。人际在面对面的状况下,多种渠道和多种手段的协作,会形成特 别的传播情境,接收者在这种特别情境中能够更好地收听和理解新闻。 C.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准时,互动
29、频度高。可以使受众有效地接 收和理解新闻。人际传播中,双方的信息收受以一来一往的形式进行, 传播者与受传者不断交换角色,每一方都可以随时依据对方的反应把 握自己的传播效果,并相应地修改、补充传播内容或转变传播方法。 在劝说和沟通感情方面,其效果要好于其他形式的传播。d.人际传播 的对象通常较为熟识,属于同一个群体之中,因此关怀的新闻大事和 社会话题相像度较高,通过人际传播获知的新闻往往会获得更高的关 注度,引导人们在大众传媒中进行进一步关注。这种作用类似于看法 领袖,但范围更小,到达度和精准度也更高。e.新媒体环境下,人际 传播更易于转化为大众传播,促进新闻的集中。自媒体的不断进展使 得人际传播不再仅仅局限于当面传播或者电话传播,人们可以利用微 信、微博等软件进行实时的沟通,而这些自媒体软件通常都具有大众 传播的功能,人们可以将自己感爱好的内容通过伴侣圈或微博等方式 和网民共享,这无疑扩大了新闻的集中范围。人际传播在新闻集中 中的消极作用抵人际传播在新闻集中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和有条件的。 首先,通过人际传播进行集中的新闻非常有限,通常只与双方切身利 益相关,或是双方都感爱好的新闻。其次,人际传播在新闻集中的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