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说课稿1.docx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数学说课稿1.docx(5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人教版数学说课稿 篇1 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熟悉的第一课时熟悉几分之一。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展说课。 第一局部 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熟悉”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把握一些整数学问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熟悉数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本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熟悉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拟、分数的简洁加减计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熟悉几分之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 基于本课
2、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及教材编排意图,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其次局部 教学目标 (1)初步熟悉分数,能结合详细的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拟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观看、操作,沟通等活动,使学生经受熟悉几分之一的探究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活动阅历。 (3)通过详细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关键:结合详细图形理解并描述几分之一的含义。 第三局部 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1)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2)会读写简洁的分数,知道分数各
3、局部的名称。 2、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针对教学重点,创设了学生熟识并感兴趣的现实情景。例如,通过野餐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产生的过程,为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打下根底。并通过电脑媒体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来增加学生的感知力,熟悉几分之一。作到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主动探究,猎取学问。 针对教学难点,本课遵循三条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动身,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及练习,例如,让学生用多种生活中常见的图形纸片,通过折和画表示出几分之一。整个教学过程着重突出探、疑、动、悟。 第四局部 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熟悉整数进展到熟悉分数,是一次飞跃,大局
4、部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比方二分之一,有的学生知道要分成两份,但不知道” 平均分”,有的学生认为把一个苹果分两份,大的一份是二分之一,小的一份是三分之一等等。 可见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阅历,但不会以精确的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留意让学生从实际生 活阅历动身,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反思并猎取学问。 第五局部 信息技术的应用 1、运用PPT课件进展教学。 2、上网查找资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学问面,又熬炼了动手力量。 第六局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颜色艳丽、形象逼真、化静为动的特点呈现教材主题图,它是五个与分数学习有关的小
5、情境引导学生观看并描述获得的信息,学生很自然的用2、3、7、8等整数来描述所看到的人、树、鸽子等的数量。 这时教师指着图中分西瓜的局部问学生“每个小朋友手里拿的是一个西瓜吗?还能用刚刚那样的数表示吗?那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它的个数呢?”等问题时,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冲突,已有学问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渴望用一个新的数表示,为学生对数的熟悉扩展埋下伏笔。此时教师提醒本节课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在这个环节中,主题图成为教学的动身点和冲突产生的创生点。此时教师提醒本节课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参加,探究新知 (1/2) 利用主题图中分月饼的情境教学。用“我们来听听他们分月饼的时候在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观
6、看图:首先教师抓住“一人一半是什么意思?”“怎样分才是一人一半”等问题来使学生来理解平均分,并用一张纸任意折出一半大,一半小的反例让学生辨析,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明确的建立平均分就是每份完全一样、大小相等的概念,为学生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打下根底。然后教师直接指出,平均分成的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熟悉一种新的数-分数,这就是我们熟悉的第一个分数12,然后指导学生读写1/2。让学生借助月饼图说说1/2的含义。在分一分和说一说的活动中,学生对数的熟悉由整数扩展到了1/2。 (1/4) 分数是否只有12这一个呢?连续观看月饼图,这块月饼被平均分成了四份,指着其中的一块提问,还能不能用12表示呢
7、?为什么?让学生说说理由,并试着用新的分数来描述这一块月饼与整个月饼的关系,借助于1/2的熟悉,类推出14,同时指着其它几块逐一提问“这一块是它的几分之几呢?”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对分数的熟悉有了第一次扩展:从1/2-14。 此时对学生的制造性予以准时确定,鼓舞学生试着想象一下:假如把这块月饼 平均分成5份、6份、10份时,其中的一份还能用1/4表示吗?那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此时学生的大脑中会产生更多几分之一的雏形,为熟悉其它分数打下根底。 课本93页“做一做”第一题,96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两组根本练习,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使学生直观看到无论一个图形外形如何,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每一份
8、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二)教学例2 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初步熟悉1/2、1/4以后,让每一位学生用教师发的一张正方形纸折1/4,并用彩笔表示出它的1/4,再组织学生沟通与展现,引导学生观看与比拟几种不同折法:为什么折法不同,每份都是这张正方形纸的1/4呢?通过折和说的过程,使学生明确:只要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4,不仅加深了学生对1/4的理解,再次突显分数的本质-平均分。 折1几 此时学生熟悉了12,又熟悉了14,分数是不是只有这两个呢?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分数,我又设计了让学生说一说,并用手中的学具折出自己喜爱的分数的活动。这一极具探究空间的开放性活动,使学生的自主性
9、和制造性得以极大发挥,在动手操作中积极建构数学模型,在“做分数”和沟通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熟悉也由1/2、1/4扩展到了几分之一。 (三)教学例3 为了使学生能从比拟大小的角度加深对几分之一的熟悉,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比拟刚刚分月饼得出的1/2和1/4及喂鸽子的食槽分出的1/4和1/3的大小,借助直观图,学生能很快比出大小,通过比拟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几分之一,由小精灵聪聪提出“你发觉了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观看和思索,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如:不同的物体可以表示同一个分数,同一个物体可以表示不同的分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则每份越多
10、。比一比的活动,力求从不另一个方面完善学生对几分之一的熟悉。 随后出示:根本练习第95页“做一做”第2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在学生根本建立起几分之一的表象后,由小精灵聪聪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分数的历史和演化,渗透数学文化思想。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熟悉了几分之一,我们再来看看主题图,在图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数表示? 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和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最终选取图中的一个多边形问学生:图中涂色局部还能用分数表示吗?这一问题无疑会与学生刚刚建立的新知产生冲突?能还是不能?在学生的争吵中,教师抛出答案:不能用几分之一表示,但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这将是我们后面要连续学习的内容。这个
11、练习力图渗透分数由几分之一到几分之几的扩展。 四、小结梳理 这节课学到哪些新学问,有哪些新的体会? 五、稳固练习 ()课本“做一做”第题。 ()练习二十二第题。 ()做一做”第题。练习二十二第题。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 篇2 这次说课,选择的内容是人教试验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统计。下面,我将分别从教材内容、学生状况、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教法及学法指导、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先说教材: 1、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学问阅历的根底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本册教材最大的变化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加,条形统计图的每格表示 2 个单位。这一局部内容,是一年级下
12、学期所学的统计学问的连续, 同时又是为下学期学习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每格表示 5 个单位)进展学问的铺垫,具有承上启下、过渡连接的作用。 2、在内容的选择上,教材留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的编排上,教材留意让学生经受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洁的统计学问,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熟悉统计的意义。 3、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制订这局部内容的教学目标为:(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洁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2)让学生初步熟悉条形统计图(1 个代表 2 个单位)和统计表,能依据统计图表中
13、的数据提出并答复简洁的问题。(3)通过对学生身边好玩事例的调查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力量。 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指导学生熟悉用 1 格表示 2 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学生状况: 接下来,是对二年级学生状况的分析。 在学习使用本册教材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肯定的学问根底,他们早在一年级下册的教材中, 已经学习了一些简洁的统计图表学问,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 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初步具备了运用简洁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根本技能,尤其是“正”字记录方式,初步熟悉了条形统计图(1 个表示 1 个单位)和简洁的统计表,并能依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答复简洁的问题。 另一方面,
14、除了这些必要的学问根底以外,与一年级学生相比,二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进展, 他们能够比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同时,二年级学生已经积存了肯定的小组合作的阅历,合作学习活动中不再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合作意识已经初步形成。 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 下面,我将主要谈一谈这局部教学内容在新授课阶段,也就是在第一课时中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主要包括了以下 4 个教学环节:谈话导入,提醒课题;统计过程的感受和体验;稳固与拓展深化练习;课堂总结评价。 1、谈话导入,提醒课题。 在第一课时中,我选中的切入点依旧是教材中例1 的情景:“同学们,你们喜爱小动物吗?你最喜爱的小动
15、物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简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下来就自然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要想知道我们班同学对每种小动物的喜爱程度,统计学问会帮忙我们的。” 2、统计过程的感受和体验。 提醒课题以后,下一步就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 详细来说,有 4 个小步骤 (1)个人选择,收集数据。就是让学生在调查表中选择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小组长对组内同学的调查表进展收集。在这个小环节中,要留意 2 个小问题。一是提示学生只能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种动物, 二是留意调查表的数量和实际人数是否相符。 (2)数据的整理和记录。收集上来的调查表,自然要进展汇总。在小组学习中,每人选择记
16、录其中的一种小动物,同时,为了能更好的反映问题,还要选择一个小组到黑板前进展分别记录。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记录方法,不过,为今后着想,应引导学生尽量选择“正”字的记录方法。在这里,需要留意的是,鉴于这种随机调查中数据的不确定性,调查表中的数据最好由教师进展汇报,学生只是负责记录即可。 (3)数据的描述。对数据的描述,一个是学生依据自己记录的数据,小组内合作完成统计表, 另一个则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的熟悉。关于这一点,可分为三个层次,三个教学梯度。首先让学生依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可是,由于课前预备的条形统计图格数有限,学生很快就会发觉问题:格子不够。这样
17、,就进入了下一个层次:“同学们,既然格子不够,就请你动动脑筋想一想,或者和其他同学商议一下,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在组内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可能会想到很多中解决方法,比方说接着往上涂, 涂在另一边等。固然,假如有学生想到了 1 格表示 2 个单位的方法,那么,在经过了展现、沟通、汇报、比拟以后,学生自然感受到 1 格表示 2 个单位将是最正确解决方法;反之之,假如没有学生想到这种方法,那么,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了 “同学们,教师也想到了一种解决方法, 你想不想听一听?”最终,进入第三个层次,也就是本节课的精华所在:根据以一当二的方法,修改自己的统计图。在这里,也有几个问题要处理好:一是统
18、计图左侧的频数变化范围要补充完整,一是要提示学生以一当二的全都性,再者就是数据中若消失了单数,半格的处理或者涂法。 (4)数据的分析。就是依据学生完成的统计图表,启发学生思索:从这份统计图表中, 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争论汇报的过程中,相机出示并解决教材中的练习题。 3、稳固与拓展深化练习。 由于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费时会比拟常,所以,本节课的稳固拓展练习只安排一个内容即可:教材中练习其次题某地区 11月份的天气状况统计。 关于这一个练习内容,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帮忙学生了解并熟悉几种气象标记。 (2)让学生依据已有的统计表,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进展展现。 (3)是对统计图表的分析,在这里,
19、尤其要注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育和语言表述的清楚、精确性。 4、课堂总结评价。 最终,进入本节课的课堂总结评价阶段。由于这一节课,教学内容完全放手给学生,且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所以在评价时,可采纳小组内自评和小组间互评的方式,让学生来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和表现。 教法及学法指导: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第四大局部内容本节课的教法及学法指导。本节课需要做到的课前预备有:调查表、4 种动物卡片、统计表和空白统计图、实物投影等。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调查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争论学习法等。教学中要留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注意合作学习过程中合作精神的培育等。 预期的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20、,尤其是让学生经受了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到数据的描述、分析的整个过程,学生将会初步熟悉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真正从实践的层面上了解了统计的意义,同时,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精神也将得到培育和熬炼。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 篇3 一、先说教材分析: 角的分类是人教版小学数学试验教材四年级上册其次单元角的度量中第三课时的内容。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教角的初步熟悉里已有了初步的接触,对于直角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大多是属于直观的描述。本册是在二年级的根底上恰当抽象出图形的特征,系统学习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角的画法等等,角的分类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在学生一初步熟悉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根底上,进一步熟悉
21、平角、周角,依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 二、说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许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于常见的角的分类的学问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拟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有肯定的进展,但依旧以形象详细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力量较弱,有待进一步培育。 三、说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目标:从实际动身,通过互动学习,让学生熟悉直角、平角、周角、锐角、钝角这几种常见的角,进一步加深对角的熟悉,理解角与角之间的关系,并能依据肯定标准将角分类。 2、过程与方法:先创设情境,通过学生玩一玩、量一量、画一画,培育学生观看、比拟、抽象、概括力量和动手操作力量
22、,在自主与合作学习活动中,培育学生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力量,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学生的协作与沟通力量,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 四、说重、难点分析: 1、重点:熟悉几种常见的角,要引导学生能按一种合理的标准对角进展分类。 2、难点:周角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由于周角比拟特别,角的两条边重合,教师在教学前要预备一些实物和教具或多媒体课件(如折扇、用硬纸做的活动角等)。教学时,可以拿出折扇渐渐翻开,使学生看清扇子把转了一圈,然后,通过活动角演示,并划出书上的周角,让学生观看周角的画法,指一指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数学 说课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