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范例及学情分析3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内容分析).docx
《小学数学教案范例及学情分析3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内容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案范例及学情分析3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内容分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案范例及学情分析3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内容分析)小学数学教案范例及学情分析1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 是_中数学教材第 册第 章第 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 基础上,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 中,占据 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
2、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 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地理知识的优越性,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地理的思想;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中 是重点, 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 .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下面,为
3、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2:图表分析法;3:读图讨论法;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 ,应着重采用 的教学方法。即: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
4、,运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
5、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 、学生特点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
6、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知识障碍上: 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 ,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 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 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_引入: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
7、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对于本题: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 ; 3、讲解例题。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能力训练。 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
8、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教学程序:(一):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新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 作业等五个部分。(二):教学简要过程:1:复习提问:(理由是: );2:导入讲授新课: ;3:课堂练习:4:新课巩固:5:作业布置;) 五:作业布置: 小学数学教案范例及学情分析2 间隔排列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
9、数学三年级教材第7879页“间隔排列”。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一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
10、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喜洋洋和灰太狼排列在一起的图片,问学生排列有什么特点?你能猜出灰太狼后面的是谁吗?指名生回答。并揭示课题。像这样一个隔着一个排列,就叫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间隔排列中的规律。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谈话:小兔们听说我们今天要来找规律,已经在它们的花园里等着我们了,你们看,小兔的花园美不美啊? 1、研究排列特点 仔细看看图上都有什么呀?他们是怎么排的呢? (1)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先来看一看活泼可爱的小兔和蘑菇是怎样排列的? 生1:一个小兔一个蘑菇师:还有不同说法吗? 生2:它们是一个接一个排的。 师:具体说说它们是怎样一个接一
11、个排的呢?(一只小兔一个蘑菇一只小兔一个蘑菇)也就是小兔和蘑菇是一个隔一个排的。 (2)说木桩和篱笆 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小兔和蘑菇排列的特点,那么木桩和篱笆是怎样排列的呢? 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谁来说说。 (3)说夹子和手帕 师:夹子和手帕是怎么排列的呢?请谁来说 (4)比较三排物体在排列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结论:每排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 如果学生说不出,就问:用今天刚学到的知识,可以怎么说。 2、研究个数规律 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1)请小朋友们拿出作业纸,数一数每种物体的数量并把表格填写完整。核对数量。 (2)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你发
12、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巡视。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生:小兔比蘑菇多1,木桩比篱笆多1,夹子比手帕多1。 蘑菇比小兔少1,篱笆比木桩少1,手帕比夹子少1。 师:经过比较,我们发现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3)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要解开这个疑问,我们需要继续研究。 刚才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都很棒,老师还要来考考你们的动手能力。我们来给小兔分蘑菇吧,看看老师是怎么分的,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圈起来看成一组,你们会分吗?那老师就把分蘑菇的任务交给你们了。 分好了吗?在分蘑菇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_后一只小兔没有分到,多了一只小兔,少了一个蘑菇 师:是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教案 范例 情分 数学 教学 设计 案例 内容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