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7篇(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docx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7篇(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7篇(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docx(7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7篇(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线,理解平行线的含义,掌握平行线的特征。 2、理解互相垂直、垂线、垂足等概念的含义,掌握垂线的特征。 3、使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和垂线的特征。使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 学具准备:直尺、三角尺、长方形纸,长方体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复习直线的特点(主要让学生回顾直线可无限延长的特点,为学生认识两直线相交准备) 二、新授 1、画直线,提供研究素材 同学们都认识直线的特点
2、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直线,不过今天我们不是研究一条直线,而是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现在请你们在纸上画两条直线,你能想到几种情况?请把他们画在纸上(生独立完成) 2、展示作品,交流看法 先小组交流自己的作品,对他们进行分分类 3、整理分类,认识“相交”、“不相交” 刚才同学们画出了( )组不同位置的两条直线,其实只要其中一条直线的位置变动一下,又组成不同的图形了,你们能画完么?(不能) 老师这里选取了其中最有代表的几种,课件出示: 同学们能把他们按刚才的标准分类么? (学生汇报) 三、 研究“平行” 1、我们先来研究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不相交的直线都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
3、生发现:延长后,有些直线不相交,有些直线延长后就相交。咱们把延长后也相交的直线也归为相交这一类) 2、像这样的两组直线,怎么延长后都不相交,咱们给他取什么样的名字呢?(平行线) 试着说一说,什么是平行线。 3、请同学们看看书上是怎么定义平行的,(读)刚才同学们说的和书上说的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 对于书上的定义,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么?(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在同一个平面内、互相的意思) 同一个平面可用长方体模型帮学生理解 4、用完整的语言说一说一组平行线的位置关系 四、研究“垂直” 1、观察相交的直线,有什么特点?你能把他们进一步分分类么? 特点:都有交点,都相交成4个角 分类:引导学生
4、把相交成锐角和钝角的分成一类,相交成直角的分成一类。 2、在数学上,对于相交,而且所成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这样两条直线,也有特别的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垂线) 3、自己的语言表述什么是垂线 4、读书上的概念:你知道了什么? 5、用完整的语言说一说一组垂线的关系。 五、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相交的和不相交的。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书上怎么说的,多读几遍,你能把它记下来么? 六、练习 1、基本练习:说一说图中的平行线和垂线,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行线和垂线(引导学生表达清楚,谁和谁互相平行、垂直) 2、巩固练习:找一找图形中有几组平行线,有几组垂线。 3
5、、拓展练习:用长方形的纸折出平行线和垂线。 七、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平行和垂直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还会研究有关平行和垂直的更多知识。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经历集合思想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有重叠部分的问题的价值,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有重叠部分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的形成过程,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决实验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
6、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集合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学习之星”和“劳动之星”的获奖奖励,“智慧星”和“守纪星”的获奖奖励,集合名称的磁板,获奖学生名字的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脑筋急转弯导入新课师:今天这节课上老师会根据同学们的表现,评选出智慧星和守纪星。想要获得智慧星,那你课上需要积极动脑、认真思考。想要获得守纪星,那你课上就要认真听讲、坐姿端正、书写规范。看谁这节课既能获得智慧星又能获得守纪星。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脑筋急转弯的游戏
7、吗?想不想玩一玩?出示脑筋急转弯理发师的困惑: 教师边讲解,边用课件播放声音。 师问:进来的怎么只有三个人呢?你们能帮理发师解决他的困惑吗?生:略师:在这里爸爸有双重身份,他既是孩子的爸爸又是爸爸的孩子。身份在这里重复了一次,所以只有3人。(板书:既?又?)像这样的问题,数学上称之为“重叠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这类问题。 二、集合圈的深入探究师:根据同学们上一周的表现,李老师评选出了7名学习之星和5名劳动之星,那你们知道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获奖了吗?(12名)师:有不同意见吗?生:没有师:那你们想不想知道都有谁获奖了?(课件展示获奖学生名单)师:从这张光荣榜里,你发现了什么?生:xxx既获得
8、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你这个词用的真好,既?又?(板书)这样说我们就听得很明白了,谁还能像这位同学一样说说你的发现?生1:XXX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谁能把这两个同学的发现连起来说说?生2: 和都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你真会表达。下面请获奖的同学赶快到前面来,老师给大家颁奖。学习之星站到老师的右手边,劳动之星站到老师的左手边。你们俩应该站到哪儿?师:咦,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刚才我们明明算了12名同学获奖了,怎么才来了10个人呢?那两个人呢?(学生举手,迫不及待的回答问题。)你们有话想说,那好,你来说说?生: 和都既获得了“学
9、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所以他们两人在获奖名单里重复了。 师:哦,原来是这样。看来同学真是理解了这两个同学的位置了,那这两边呢?谁来说说右边同学的获奖情况?生:右边同学获得了“学习之星”。 师:“学习之星”还有中间的两个同学呢,我们只描述这5个人的获奖情况。 生:这5个人单单只获得了“学习之星”。 师:那谁来说说左边这3位同学的获奖情况?生:左边这3位同学只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真不错,这下我们弄清楚了。那老师开始颁奖了,左边的同学每人发一颗“学习之星”,右边的同学每人发一颗“劳动之星”,中间的同学每人既发一颗“学习之星”又发一颗“劳动之星”。(师边说边给学生发小星星)师:那刚开始我
10、们算得有12名同学获奖了,在今天的这种获奖的情况下是不对的,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今天有10位同学获奖了吗?先听清要求:画图时,要画清同学们的获奖情况,还要让我们能直观的看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获奖了,注意老师已经把这些同学的名字编好了相应的序号(课件展示),不要写这些同学的名字了,我们只用序号来表示同学就可以了。 生:独立画图。 师:画好的同学可以小组相互交流一下,看看小伙伴们画的图有没有值得你借鉴的地方。(师巡视学生画的图,选择有代表性的图到前面投影。)师:老师选择了几位同学画的图,下面请这几位同学分别到前面来讲一讲他们画的图。 师:像这种重叠问题,我们可以用韦恩图来表示。它是英国的数学家韦恩
11、在1881年发明的,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个图叫作韦恩图,也叫集合圈。(板书:集合)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用集合圈的方式来画画图。(师边讲边在黑板上画集合圈)先画一个封闭的椭圆表示“学习之星”,画好之后贴上这个集合圈的名字是“学习之星”。接下来该画什么了?生:“劳动之星”的集合圈。 师:那“劳动之星”的集合圈我们应该画在什么位置呢?师:为什么要把“劳动之星”的集合圈有一部分画到“学习之星”的集合圈里面呢?生:因为有人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再画一个封闭的椭圆表示“劳动之星”。下面我们把这些获奖同学的名字贴在相应集合圈的位置里。 师:这个集合圈我们就算画好了,那集合
12、圈的各部分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阴影部分表示什么?师:根据我们画的集合圈在小卷子上列出算式(生列算式)。 师:谁来说说你怎么列的算式,并给大家讲讲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生:我列的算式是7+5-2=10(名),“7”表示7名“学习之星”,“5”表示5名“劳动之星”,减去“2”是因为有2名同学重复了。 师:你讲的真清楚,大家都听明白了吧。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你们看这个图我们相当于把这些获奖同学分了几部分?(3部分)哪三部分?分别是几人呢?那你会列算式了吗?三、问题拓展师:这个问题我算式弄清楚了,现在老师又有想法了,我们下周还要选出7名“学习之星”,5名“劳动之星”,你们帮老师想一想有可
13、能有多少名同学会获奖吗(出示课件)?今天的获奖情况是有2名同学重复了,有10个同学获奖了。那下次获奖可能多少名同学重复呢?生:3名,1名。 师:最多有多少名同学重复获奖?生:5名。 师:为什么?生:因为“劳动之星”只有5人,所以最多只能有5人重复获奖了。 师:谁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下周我们班获奖的重复情况都想全了,并说一说。 生:没有重复、重复1人、重复2人、重复3人、重复4人、重复5人(随着学生说,课件出示)。 师:那每种情况下有多少人获奖呢?分组做师:没有人重复获奖的情况。 生:7+5=12(人)师:那这个集合图该怎么画呢?生:画两个单独的圈,没有重复的部分。 师:(找学生说重复1人、重复3
14、人、重复4人、重复5人的算式,并让学生说3/4清这样列式的原因。)那重复5人的时候,这个集合圈又该怎样画呢?生:“劳动之星”的圈都跑到“学习之星”的圈里去了(课件展示)。 师:那这个部分表示什么意思?有几人?(课件出示如下)学习之星生:这部分表示只获得了“劳动之星”,有2人。 师:我们来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生:有几个人重复了,就去掉几人。 四、练习提升师:班里获奖同学的情况,我们都弄清楚了,真了不起,那今天没有获奖的同学呢?比如XXX,我想把他的名字也贴在黑板上,我应该贴在什么位置上。(贴在集合圈的外面)为什么啊?贴在外面表示什么呢?师:所以我们班里其他没有获奖的同学,都可以贴在获奖集
15、合圈的外面。现在班里每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下面我们来帮同学们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节课获得智慧星的有人,获得守纪星的有人,两项都获得的有人,两项都没有获得的有人,来上课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师:请同学们,在小卷上独立完成,要求画出集合圈,并列算式。 五,生活中的重叠现象(出示课件)(1)奥运五环,环环重叠(2)看,这是圆圈的集合图(3)还有大自然中,一座座山峰重峦叠嶂(4)以及月食,也是因为重叠现象导致的(5)这是设计师笔下的建筑,也有重叠 六、课堂小结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重叠问题,还用集合知识解决了不少问题,谁来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生1:我学会了画集合圈。 生2:我学会了重叠的问题可以用
16、画集合圈的方法来解决。 生3:集合圈的画图方法能让我们很清楚得看清每个部分有多少人和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们的收获还真不少同学们,集合圈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有重复现象的问题以后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就等着同学们去发现和解决。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四上)112的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
17、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 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探究用表格 学具准备: 三张圆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家里有厨房吗?你们进过厨房吗?进去做什么?厨房里有什么数学问题吗? 2、我们来看看王华家厨房里的数学问题。(课件出示例1图)中午放学回家,王华发现妈妈正在厨房准备烙饼。(板书课题:烙饼问题) 师:“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观察、理解图中的内容。 (这一环节是通过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烙饼这一事例
18、,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处于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 教师提问:“妈妈烙一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 “如果妈妈要烙2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小结:我们烙两张饼时,可以先同时烙饼的正面,用了3分钟;再同时烙饼的反面,用了3分钟这样烙两张饼就需要6分钟。 师:“爸爸、妈妈和小丽各吃一张饼,一共要烙几张饼呢?” “要烙3张饼,锅里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那3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生操作,探究烙3张饼的方法。 让学生用发的圆片烙一烙,同桌说说用了几分钟,是怎样烙的。(圆片的正、反面上分别写着正、反两字来代表饼的正、反面。)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相
19、信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学生演示烙饼法。 师:谁愿意把你烙饼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上黑板动手烙,边烙边说) 让大家来比较:“这些烙法,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 得出结论:9分钟是烙3张饼所用的时间最短的,我们就把(烙3张饼所需时间最短的)这种方法,叫快速烙饼法。(教师板书快速烙饼法) 教师用课件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并小结:先把饼1、饼2同时放进锅里,先烙饼1、饼2的正面,3分钟后,取出饼1,放入饼3,再同时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3分钟后,饼2烙好了,取出饼2,再放入饼1,再同时烙饼1和饼3的反面,又过了3分钟,饼1和饼3烙好了,这样烙3
20、张饼就用了9分钟。 师:老师是用什么方法烙的?(也是用快速烙饼法) 师:使用这种方法时,你发现了什么? (1、使用快速烙饼法,锅里面必须同时放2张饼。2、用的时间短。) 让学生用烙3张饼的快速烙饼法再烙一次,边烙边说给你的同桌听。 (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我让学生演示烙饼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尝试,再进行比较,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拓展延伸: 师:(出示表格,边说边点击表格)刚才烙2张饼时可以2张2张烙,所需时间是6分钟,烙3张饼时可以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所需时间是9分钟。想一想,如果烙4张饼,怎样烙时间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四 年级 上册 教案 17 四年级 数学 教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