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教学教案模板共3篇(教学教案设计模板).docx
《10教学教案模板共3篇(教学教案设计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教学教案模板共3篇(教学教案设计模板).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0教学教案模板共3篇(教学教案设计模板)10教学教案模板共1 前方教案10 教案教学设计 前方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洪劬颉 一、本文在专题中的位置 1“月是故乡明”专题内涵阐释: 钱基博:我也不知道哪国的月亮圆,只知道没有哪个国家写过像中国那么多的月亮诗。一个有修养的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看到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家乡。 -钱瑗(钱钟书的女儿)引述我们的钱瑗 在古典诗歌中,月亮总是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看到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故乡?月亮构成了游子在异乡的征途上思念故乡的一个中介,一个凭借: 异乡-月亮-家(故乡) 在路上 为什么身在异乡的人总是魂牵梦绕自己的故乡
2、?故乡对于一个游子来说,究竟意味着什 么?在“离乡-思乡-返乡-再离”的征途中,究竟给人的是幸福还是悲剧?也许我们 还没有这样的一种情感,但无法不令我们对故乡进行思考。“月是故乡明”,也许有一天我们 看着头顶的明月,想起的就是脚下的这块土地,以及在这个课堂上我们曾经讨论的一切。这里有滋养我们灵魂和精神的文字,这里有养育我们成长的养料。 2三个板块的主题阐释 古典的乡愁:思乡的高峰体验-体验中西文学源头是怎样表达乡愁的。(1课时) 漂泊的旅人:思乡的呈现方式-为什么离乡(乡土情结)-客观谈论(1课时) 为什么思乡(我心归去)-自我体验(1课时) 远行与回望(永在路上)-评述他人(1课时) 恒久的
3、烙印:故乡的价值指向-“我的故乡”(1课时) “今生今世的证据”(1课时) 二、前方文本研习的策略 1学生提出的集中性的问题: (1)为什么开头用连续发问的方式开头,而不是如我心归去叙述式开头? (2)这是一篇摄影散文,一幅简单的图片,在“对话栏”中说“本篇的立意有点反弹琵琶的味道,而文章的新奇有时就是从逆向思维中得来的”,是怎么反弹琵琶的,又是怎么逆向思维的? (3)为什么由离家、前方谈到人生的实质、人的悲剧性实质?是不是有点随意拔高? (4)结尾呼应文章的开头,“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为什么用“无边的旷野”而不用“前方”?等等。 2解决策略: 由于本文难度较大,
4、学生理解有障碍,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来理清文章思路,探清作者写作脉络,从而解决学生局部上的问题。先跳出来宏观把握,再回过去微观解决。 文本研习着眼在专题的宏观框架中,不孤立地来就文本来谈文本,能够理清本文与专题 “月是故乡明”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理解。 3课堂实录:(根据录音整理,有删节。) 前方课堂实录 (新诗朗诵及评点,二人五分钟,略) (投影:课文前方的图片) 师:这是摄于印度的一帧照片,请大家看一看,图片反映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你能不能根据你对图片内容的理解,为照片加一个标题?不要受曹文轩的影响,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想法。 生1:我从图片中看到了嘈杂与安静的混合,这是在车箱
5、中的照片,有的人在大声地交谈,有的人在静静的沉思,我借用了福克纳一部小说的名字,叫喧哗与躁动。 师:看到了嘈杂与安静,但图片中有躁动么?怎么来表现你理解的“安静”呢?(学生笑)下一位。 生2:图片中的人物都很茫然。他们为什么聚到这个车箱中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我看来他们都很迷惘,所以我的标题是迷惘的路途。 师:你说说看举到这个车箱中的原因有哪些? 生2:有些是从家里出来,有的是要回家,他们在车上,无非是这两种情况。 师:你能不能具体说一说他们为什么都是很迷惘的? 生2:离家了,当然要想家,月是故乡明,想家的人总是迷惘的;而回家的话,也许是在外面一事无成,“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
6、之者!”,但是从这一节破旧不堪的车箱外身可以看出就是回家的人也是不快乐的。所以是迷惘。 师:我要肯定的是,他看图片非常的认真仔细,推断也很有道理,其二,能够活学活用,乡土情结中的句子非常流畅的就说出来。难能可贵。下一位。 生3:我觉得诚如前面的同学所说有迷惘,但也肯定有希望,有憧憬,是对未来的憧憬。你看那位托着下巴向窗外沉思的男子的眼神,很坚毅,很执着的看着窗外,如果说他可能会迷茫的话,也有可能在憧憬着未来。我加的标题是在路上。 师:在路上是美国二战后文学流派“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与此相对应的是美国一战后也有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是海明威,如果大家有兴
7、趣的话可以读读他们的小说。在路上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用这句话作题目的话,可能更富有诗意一点。我们继续听听同学的看法,下一位。 生4:这幅图反映的实在复杂,有很多种可能性,既有希望,也有迷茫,也有平静,就像洪sir说的平和,既看不出太多的激情,也没有那种迷茫的颓废,只是很平静的对待自己的旅行,或者还有可能是怀疑,对自己曾经坚持的东西怀疑,这种怀疑并不见得就是迷茫,而是一种轻度的动摇,对自己坚持的设想的一种动摇,既有可能是朝积极方面去,也有可能朝消极方面去。所以呢,我的标题是车箱众生相。(学生笑) 师:说得非常好,但是题目一加,大家就笑了,为什么?(学生杂语:太俗了)面对
8、这样的一幅图片,每个人的感觉可能都是不一样的,但有些共同点确实差不多的,有这样的几个因素:(板书) 家-在路上-前方 我把大家的意见汇总一下,这样来写一篇图片说明文字: 这是一幅照片,摄的是印度汽车上的一幅画面,画面中人物神态各异,有迷茫,有惶惑,有对未来充满期望。他们有的是迫于生计而背井离乡,他们有的是为了理想而打拼天下。画面用破旧的车厢来衬托出生活的贫困,以及在贫困中奋力改变现状的可贵,和对理想实现不了的悲哀的同情。 我们来看看曹文轩先生看到这幅图片是怎么想的?请大家把书打开到70页,集体读第一段,看看能不能用洪老师这一段开头? (学生齐读第一段) 师:(有感情地读“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
9、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为什么一提笔就是连续发问,能不能换成洪老师刚才拟的开头,就好像我心归去的开头? 生5:可以,但是不好。 师:为什么不好呢? 生5:造成悬念,让读者有兴趣读下去。 师:那我这样子改:这是一幅摄于印度汽车上的图片,图片中的人物神态各异。他们是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行不行? 生6:还不行,(非常有感情地,并伴有手势)“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非常的集中,就像在我心归去中说到的“有限的情感的压力集中的非常细小的点上产生的情感的强度最大”一样,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师:非常激动啊,(学生笑)读书就要带情感地读,没有情感也就不要读书了。这就是我要你们早
10、读课用“自己的声音”读书的原因,能够用自己的声音读出“作者的声音”是我们读书的起码的要求。这是博尔赫斯说的,“一个作者最重要的东西是作者的声音”。其实,这样的开头,可以用德国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的选择“最富有包孕性的顷刻”来展开故事,这样容易,就像你说的“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学一学。有不少同学提出这个问题,现在还能不能解决?(学生示意懂了)那么,无论是归家,还是离家,他们都是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下面,请大家快速阅读全文,看一看,曹文轩先生是抓住什么来写的?归家,远行,离家?能不能大致上给文章分一下段落。 (学生看书,不时动动笔)
11、师:我们来看看曹文轩先生主要抓住什么来写的?(学生齐“离家”)都明白是“离家”,那怎么分层次?教参上是这么划分层次的: 第一部分:第1节,从摄影画面起笔,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2-7节,对人类的离家行为进行叙述和分析。 第2节“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统领3-7节,说了离家的四种情况: 第3、4节说“人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 第5节说“外面的世界总是在诱惑着人们”离家远行; 第6节说“离家也许是出于无奈”; 第7节说“人的理想决定着人要不断向前走”。 第三部分:第8到第11小节是文章的第三部分,重在分析人类悲剧性的精神状况。 第四部分:第12节呼应开头,引导读者进一步思索。 你同意这么划
12、分么?为什么? 生7:同意,这样脉络比较清晰。 生8:不同意,7和8应该在一起,“因此,这世界上便有了路”应该是紧承着第7节来的。第2节只能统领3、4、5三节,3、4是谈的从先民受前方召唤,奋蹄挺进,即使有了家,离家的习性与欲望并没有寂灭,第5段是谈的外面精彩的世界召唤人们走出家门。第6节跟第2节并列,是谈离家出走的二个原因,就好像乡土情结中说到的离家出走四个原因中的前两点,一个是“出于浪漫,追求理想”,一个是“为了生存,迫于现实”。7到11应该也要有划分,12应该是最后一部分。 师:好像有点乱啊。我们一起先来顺一下子,(板书) 克制不住的欲望(2-5) 原因: 出于无奈(6) 家在路上前方
13、第7到第11段究竟应该怎么划分?有没有同学划分好了?(学生沉默)是不是认同教参上说的?我们能不能把7到ll段的中心或者中心句找出来? (学生动手) 生9:第7、8段是“前方的不确定性”使他们激动,不知疲倦地走着。第9段是人们在路上内心深处产生了怀疑。第10段是人们在路上惶惑、茫然、不安、无奈、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的心理状态。第11段是说人的悲剧性实质。应该来说,7到lO段是刻画了在路上的三种心态,(教师插话:可以说是离家远行之后的三种不同阶段的心路历程。)第11段是分析了在路上这种心态变化的原因。 师:“人的悲剧性实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9:两个方面:“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达到目的地”,
14、前方永远在前方;另一方面,不断走向未知的前方时,总还是惦记着日渐远去的家乡,乡愁永远跟随着自己。 师:还有没有了?概括信息一是要准,二是要全。 生10:还有,人无法还家,即便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师:那么又带了一个新的问题:“人无法还家”的“家”、“即便还了家”的“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的“家”含义是不是一样?(生杂语:不一样)那各是什么含义? 生11:第二个“家”是实指的“家”,第三个“家”是抽象化了的“家”,是在路上经历了起初的激动、后来的怀疑、在后来的迷惘之后的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就好像佛教中所说的“终极关怀”,或者是“精神家园”。第一个应该是兼而有之的,既实指,又虚指,
15、通过一个“更在于”,“即便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来具体阐发了“人无法还家”的原因。 师:说得很有道理,而且思维非常缜密,我是非常同意前面同学的看法的。 (板书) 克制不住的欲望(2-5) 原因: 出于无奈(6) 家在路上前方、 激动(7-8) 心路历程:怀疑(9)-原因:人生的悲剧性(11) 迷惘(10) 很多同学在课前提的问题中,都提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由离家、前方谈到人生的实质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是不是有点随意拔高?看看现在还能不能自己回答? (学生若有所悟) 生12:这样就非常的顺畅,由离家,谈到离家的原因,再谈到路上的表现,由起初的激动到“早已认识到人生实质
16、上是一场苦旅”而产生的惶惑、茫然、不安,而从“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来谈及“人生的悲剧性实质”,层层深入,一步一步的上升到哲理思索的层面。 (生13、生14基本上回答差不多,略。) 师:由一幅图片上升到哲理层面来思考人生的悲剧性存在,我这里再提供周国平的一段文字:(一生读,其他学生看投影) “记住回家的路”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其一,他活在世上,总要到社会上去做事的。如果这是一种走出家门,那么,回家便是回到每个人的自我,回到个人内心生活。一个人倘若只有外在生活,没有内心生活,最多只是活得热闹或者忙碌罢了,决不可能活得充实。其二,如果把人生看作一次旅行,那么,只要活着,我们就总是在旅
17、途上。人在旅途,怎能没有乡愁?乡愁使我们追思世界的本原,人生的终极,灵魂的永恒故乡。总括起来,“记住回家的路”就是:记住从社会回到自我的路,记住从世界回到上帝的路。人当然不能总活在社会和世界中,但是,时时记起回家的路,便可以保持清醒,不在社会的纷争和世界的喧闹中沉沦。 -摘自周国平散文集记住回家的路小序 在路上的人们的心态是不一样,我们肯定不能通过一篇前方穷尽所有的东西,但如果大家对这个话题有兴趣的话,我推荐大家看几篇文章:一篇是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周国平的没有目的的旅行从生存向存在的途中家家是一只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苏州中学有一个高中生,朱墨,写了一本书叫背起行囊走天下,
18、是十七岁出远门(冯斌序),我相信,我们其实每个人都在路上,我期望大家能够也把自己在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如实记录,也来一部自己的前方或者在路上,我期望能够少一些迷惘,多一些健康,少一些消极,多一些积极。 师:就同学们课前提的问题,还有一些很零碎的,这里我们就不一一解决。我们花了半个小时和大家一起研习文本,现在大家做一个事情:回过头来阅读文本,能不能把“对话栏”中编者提出的问题尝试回答?和同学们互相交换一下看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字或者自己在早读课读书时记录下来的问题,现在尝试回答,进行点评。点评的要求是-(学生齐答: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一个观点,一个依据。) (学生看书,点评,也有讨论交流。教师
19、巡视,参与部分小组讨论。并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点”) 生15:我回答的是最后一段为什么用“无边的旷野”而不用“前方”,用“无边的旷野”更能显示出在路上激动到怀疑,到惶惑,到生发的人生的悲剧性而产生的苍凉感,显得更有力量,更深邃,更能触动人的灵魂深处的思考。 生16:我点评的是“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两个字的对调,却表达了无奈离家的两种情况,言简意赅,是最经济的笔墨。 生17:我点评的是“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用了一个很有动作感的画面,就把人们刚刚上路听从前方召唤的激动形象的展示出来。 师:这在我心归去中也有体现,“悬崖的边缘”“浮粪四溢的墟场”用这种画面感很强的文字来抒情的在这一课中
20、还有哪些文字? 生18:“四野茫茫,把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崔颢”的一段文字, 师:最近几节课,我们接触了相当多的用画面来抒情,生发议论,这是散文非常注重的一点,请大家跟我自选一个话题,用画面来抒情、议论。我们继续: 生19:我点评的是第10段的一个“:”(众生笑),表总结,“真是一场苦旅”,不仅总结所列举现象,也回应本段开头。 师:好!小处落笔,这也是小处。千万不要小看标点符号。 (省略了三位同学的点评及回答) 生23:我回答的是怎么“反弹琵琶”,从这幅图片来看,大家往往会抓住图中人物的神态来做文章,但是曹文轩先生却抓住他们“离家”这一点来写,分析原因和离家后在路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0 教学 教案 模板 教案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