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教案3篇 登飞来峰 王安石教学设计.docx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教案3篇 登飞来峰 王安石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教案3篇 登飞来峰 王安石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教案3篇 登飞来峰 王安石教学设计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诗歌,掌握重点语句的含义。 2、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诗意,并能熟读、背诵、默写;体会本诗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文题中的“登”是攀登之意。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相传东晋时,古印度僧人慧理曾称这座山峰像天竺国的灵鹫山,“不知何以飞来”,因此得名“飞来峰”和“灵鹫峰”。 二、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2、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诗的前两句用了夸张手法写塔的高峻,说它高“千寻”;在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为下句埋下伏笔。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后两句议论,是诗的主旨。语意双关,表面上写“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原因是“身在最高层”,实际上包含着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 四、合作探究: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教案2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登飞来峰为王安
3、石30岁时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教学构想: 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习
4、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引导学生运用已积累的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诵读古诗文,想象诗境,从而理解诗意,体会中心思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入情入境;整体通读,想象诗境;分步解读,感悟哲理;二次整合,学习观察方法。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朗读登飞来峰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5、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
6、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 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六、竞赛抢答活动 抢答题 1、王安石_(朝代)杰出的_家,_家,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学。唐宋八大家)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千寻塔()(指应天塔)
7、 闻说鸡鸣见日升()(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不畏浮云遮望眼()(怕) 只缘身在最高层()(因为)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夸张)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可多写一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前:写景,后:抒情) 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作业设计: 背诵这首诗歌,并理解诗意 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教案3篇 登飞来峰 王安石教学设计 王安 飞来 教案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