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第一学期五校高三年级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
《广东省第一学期五校高三年级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第一学期五校高三年级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广东省高三年级第一学期五校联考语文试题(中山市市实验中学、桂山中学、中山二中、龙山中学、中山华附)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绸缪 / 谬论 搭讪 / 赡养 浅尝辄止 / 流水浅浅B勘察 / 难堪 叱咤 / 惊诧 重整旗鼓 / 积重难返C羞赧 / 赦免 奇葩 / 芭蕉 久假不归 / 狐假虎威D誊写 / 眷属 叨扰 / 淘洗 称兄道弟 / 称心如意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局长徐进辉昨日表示,发改委煤炭司副司长魏鹏远家中搜查发现现金折合人民币2亿余元,成为建国以来检察机关一次起获
2、赃款现金数额最大的案件。京华时报评论指出,“魏两亿”的传言终获证实,不少网民在感慨贪官欲壑难填的同时,也对“反贪越深入,数额越升级”表达了杞人忧天:进入“亿元时代”的贪腐弊案何时才能得到遏止呢?A. 起获 B. 欲壑难填 C. 杞人忧天 D.遏止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根据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和赶集网联合发布的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显示:2014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14.3,比2013年降低了2.5。B爱国和爱一个人一样,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没有必要因为别人不爱国,就对别人怒不可遏。C我们聊黄金,不仅是借此窥探我们人类文明运行的脉络,以及这背后的深层逻辑,更是要聊人的财富、欲
3、望与命运。D两会代表们期盼国家医药管理局尽快制定措施,尽量降低药品价格和流通环节,让老百姓看得起病,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试想一下,如果一部电影、一本书出来之后总共就只三五个人看得懂,传播也就失去了意义。当然,这种流行有其积极的一面,它使得原本小众化的东西变得平民化,是对观众需求的积极回应。但是过者为灾,凡事都要适可而止。现在的泛娱乐化就是有点过了,更多时候,它的显性功能主要体现在破坏力和颠覆性上。现如今,娱乐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有娱乐元素的渗透。A B. C D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
4、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文中三个“”为考查而设)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吾。”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一月之间,即平复矣。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
5、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太祖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
6、,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注 头风:头痛病。考竟:拷问,死于狱中。5.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相陈珪举孝廉 举:推荐B.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宥:宽容C.太祖苦头风 苦:痛苦D.佗亦不强,索火烧之 强:勉强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疗疾,合汤不过数种 乃多受其货不加治 辞妻病,数乞期不反A其 于 之 B以 而 之C其 而 以 D以 且 于 7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郡守/果大怒/令
7、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B.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C.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D.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华佗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通晓几种儒家经典,当时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后来他对自己从事医业从来没有产生后悔之情。B华佗懂养生之道,医术更是高妙,特别擅长针灸、外科。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进行麻醉,然后进行手术,开腹断肠,病人都没有感到
8、痛苦。C华佗故意接受一位郡守很多财物,又不为他医治,不久又退还财物走掉了,还留下一封信辱骂郡守。郡守被激怒,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D曹操让华佗专为自己医治头痛病,后来华佗回家,迟迟不肯再来。曹操很生气,认为华佗不愿为自己根治头痛病,把他抓起来马上杀了。9根据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3分) 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4分) (2)在文章中找出两个表现华佗医术高明的例子。(请自己概括)(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北陂杏花 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
9、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注:本诗作于变法被废除,诗人被迫闲居江宁时。陂,bi,水池。(1)诗歌前两句描写出一幅什么景象?“各占春”具体指什么?(3分) (2)前人说这首诗“恰是自己身份。”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从思想内容方面说明自己的看法。(4分)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子曰:“夫仁者, ,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 。 (陶渊明归园田居)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韩愈师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
10、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朱光潜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嵋,即使是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景;但是生长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嵋实在也不过如此。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到的。它们是什么缘故呢?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身,看现在,看
11、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兼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艺术上有许
12、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到人们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末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
13、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
14、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A大凡艺术创作中的写实主义作品,因为妙肖人生和自然,而使观者回到实际人生,从而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B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的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的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都是与自然有一种距离的艺术作品。C人生和自然总有一定的缺陷,艺术的最高目的正是妙肖人生和自然并弥补这些缺陷。D一般人虽有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和深刻的情感,但还是没有创作出艺术作品
15、,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在一定距离以外将其客观化。E蔡琰和杜甫写的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他们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站在客位的观赏者将这种情感客观化。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本来很辛酸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很甜美的回忆。这是因为人们持有实用的态度。B树的倒影是隔着一个世界,与实际人生无直接关联,而正身是实用世界的一片段;所以倒影比正身总让人感到美。C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在当时人看,是失节,是秽行丑迹,但我们在时过境迁之后,不再受现实问题的牵绊,所以能把它当作有趣的故事来谈。D人们宁愿要一个不易打烂的铁锅或瓷罐,也不要那些不能煮饭
16、藏菜的周鼎汉瓶,是因为不能在艺术品和实际人生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14、划线句子中 “缘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联系上下文加以说明。(4分) 15、概述作者认为的艺术要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理由.(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消逝的山村(节选)冯至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总觉得他们在洪荒时代大
17、半就是这样。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转上山坡,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但是我们从城内向这里来的中途,忽然觉得踏上了一条旧路。那条路是用石块砌成,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谷这边引来,先是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这里原有的山村,是一次便毁灭了呢,还是渐渐地凋零下去,我
18、们都无从知道。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其次就是鼠曲草。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
19、两季地开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每当我看见这幅图像,就会觉得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于是我可以肯定,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
20、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16作者开篇从人们进入一般的人口稀少的森林和草原的感受写起,有什么好处?(4分) 17“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联系全文,具体说说消逝的村庄给了作者的生命哪些滋养。(5分) 18文末结尾,作者说自己与村庄的人们“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既然“相隔将及一世纪”,又怎么会“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
21、关联”呢?说说你的理解。(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是什么让德兰修女走上普渡众生这条路? 德兰修女(Mother Teresa)于1910年8月27日,出生在南斯拉夫一个叫史可比亚的城市。她的父母都是阿尔巴尼亚人,她的领洗姓名叫阿格蕾丝。阿格蕾丝的父亲是个勤快的农人,而她的母亲则是个谦顺而快乐的农家主妇,家里除了务农外,还经营一间小药店,生活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因为她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因此家里总是充满著欢笑和祥和之声。阿格蕾丝是三个孩子中的老大,还有一弟一妹。她虽然身材瘦弱,却一直帮助父母担负起照顾弟妹的责任。阿格蕾丝在念小学的时候,从不偷懒,并善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第一 学期 五校高 三年级 联考 语文试题 Word 答案
限制150内